导读:本文包含了对比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亚斯,时间,约翰逊,洛克,芬太尼,约翰。
对比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白美红[1](2019)在《线上社会比较对孤独感的影响:同化效应与对比效应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青少年期是个体不断探索自我特点和建构自我同一性的关键阶段,而青少年人际间的社会比较是完成这一发展任务的重要途径。当个体想要知道和了解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特征(如能力、社会经济地位等)时,一般会通过与周围其他人进行比较来确定,从而获得对自我的准确评价,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被称之为社会比较。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以及互联网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易得性和使用便利性的发展,社交网站成为人类进行人际交往的新兴平台,且发生在社交网站中的社会比较频率高于面对面人际交往中的社会比较频率,因此社交网站成为社会比较的一个新途径。我们将社交网站中的社会比较称为线上社会比较。频繁的线上社会比较会引起个体的情绪适应问题(包括孤独感)。自我评价维护模型(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SEM模型)认为,个体具有维护积极自我评价的根本需要,个体进行社会比较不是为了减少对能力和观点的不确定性,而是为了维护积极的自我评价和情绪情感体验。然而孤独感是一种重要的情绪情感,属于情绪适应问题,是青少年适应社会的重要指标。长期的孤独体验会导致青少年对社会适应不良,甚至还会引发攻击行为、抑郁等问题,是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因此有必要考察青少年线上社会比较与孤独感的关系。线上社会比较主要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效应,即同化效应(个体的自我评价水平趋于和比较目标一致)和对比效应(个体的自我评价水平偏离比较目标)。无论是线上社会比较产生的同化效应还是对比效应均是个体的自我评价的变化(提高或降低),而自我评价与孤独感具有重要关联关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考察同化效应和对比效应在线上社会比较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基于此,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处于青少年发展后期且具有社交网站使用经验的792名大学生作为被试,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线上社会比较对孤独感的影响以及同化效应和对比效应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独生/非独生子女在线上上行社会比较上存在差异,非独生子女的线上上行社会比较高于独生子女;男女生在线上上行社会比较上的差异显着,女生高于男生;男女生在线上下行社会比较上的差异显着,男生下行社会比较高于女生。(2)上行同化效应与孤独感显着负相关;上行对比效应与孤独感显着正相关;下行同化效应与孤独感显着正相关;下行对比效应与孤独感显着正相关。(3)线上上行社会比较可以显着正向预测孤独感。上行同化效应和上行对比效应可以在线上上行社会比较和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具体表现为:线上上行社会比较可以通过减少上行同化效应增加孤独感;线上上行社会比较可以通过增加上行对比效应增加孤独感。(4)线上下行社会比较可以显着负向预测孤独感。下行同化效应和下行对比效应在线上下行社会比较与孤独感之间不存在中介作用。总之,本研究发现,同化效应和对比效应在线上上行社会比较与孤独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但在线上下行社会比较与孤独感的关系中不存在中介作用。这启示我们,在使用社交网站的过程中,面对社会比较信息时多关注他人的优点,学习社会比较对象的长处,可以采取同化认知等策略促进发生同化效应,向优秀的人看齐使自己变得更优秀。(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5)
王选遥[2](2018)在《教育直播品牌对比效应分析:以ZClass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游戏美术教育为主线,以ZClass直播平台为切入点分析在新媒体直播环境下直播平台的品牌打造。文章首先分析了次世代游戏美术教育特征,之后概述了Zclass直播的特征。对比了直播教学方式和ZClass品牌直播形态特征。(本文来源于《数码世界》期刊2018年06期)
廖巍[3](2018)在《不同成就目标初中生上行比较的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性通达模型认为,个体通常会在自我和常模之间进行相似性检验或相异性检验。而个体选择差异性检验还是相似性检验,主要是看自我信息和常模信息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与常模信息的相似性会产生同化效应,与常模信息的差异性会产生对比效应。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不同成就目标初中生上行比较时对情绪、能力感知和自尊产生的同化效应。研究一不同成就目标初中生上行比较的对比效应采用2(前后测:前测、后测)×4(成绩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的混合设计,被试内因素为前后测,被试间因素为目标类型,验证了不同成就目标初中生在进行上行比较时,不利信息产生的对比效应对情绪、能力感知和自尊有消极影响。研究二不同成就目标初中生上行比较的同化效应采用2(前后测:前测、后测)×2(掌握接近目标、成绩接近目标)×3(焦点信息:相似焦点信息、无焦点信息、差异焦点信息)的混合设计,被试内因素为前后测,被试间因素为成就目标、焦点信息。验证了将注意力集中在相似性上,可以激发掌握接近目标或成绩接近目标初中生进行上行比较的积极的心理反应,减少了上行比较的消极影响。结果表明:(1)个体进行上行比较时,不利信息产生的对比效应,对四种类型成就目标初中生的情绪反应、能力感知和自尊有消极影响;(2)不同成就目标初中生上行比较时,在面对不利的信息反馈时,掌握接近目标是四种目标中受对比效应的消极影响最小的;(3)个体进行上行比较时,在关注相似焦点信息、差异焦点信息和无焦点信息叁种条件下,成绩接近目标和掌握接近目标的初中生在关注相似焦点信息时对情绪、能力感知和自尊产生的消极影响最小。(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6-01)
阎志鹏[4](2018)在《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也就没有喜悦!》一文中研究指出精明的商家很善于利用对比效应为商品定价。他们将商品“原价”或“出厂价”定得高高的,然后再狠狠打折,或提供打折券。消费者会觉得打折后的价格太划算了。对比效应在股市也同样起着作用。股价不单对公司盈利信号做出反应,对盈利的对比效应也做出了反应。如果同(本文来源于《上海证券报》期刊2018-02-27)
杨昭,李静宜[5](2016)在《西藏自治区财政支农的对比、效应及制约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西藏的财政支农规模不断增加,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文章从西藏财政支农政策的现实基础出发,通过对比分析、构建计量模型的方式综合考察了当前西藏财政支农的效应,并从多个角度对西藏财政支农的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最后就进一步完善西藏财政支农政策进行了一些一些思考。(本文来源于《西藏发展论坛》期刊2016年06期)
施伟[6](2016)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对比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是数学的重要思想,也是数学教学的普适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比,能突出教学重点,简化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提高解题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可以有效、系统地应用所学知识.它能启迪人们领悟数学,认识数学价值,有助于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培养有机联系起来.(本文来源于《数学学习与研究》期刊2016年22期)
曹群[7](2016)在《时间比较的倾向:同化效应和对比效应研究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化效应和对比效应一直是社会知觉和判断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有研究者发现,作为社会比较概念转换的产物,时间比较中同样存在这两种倾向。本文通过回顾以往研究,系统梳理了这两种效应的概念及其作用机制,对影响时间比较倾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概括。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调整时间比较的倾向来建构对自我的理性认识,并重点关注时间比较的倾向对特殊年龄群体阶段性发展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社会心理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侯珂,刘艳,屈智勇,张云运,蒋索[8](2015)在《班级结构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同化还是对比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河南和陕西两省17所农村学校4~9年级103个班级内4021名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班级结构(一般农村儿童在班级中所占比例)对不同家庭背景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采用学校固定效应模型控制校际间差异后发现:(1)对于自尊和未来压力感知,班级结构存在对比效应,即班级内一般农村儿童比例越高,留守儿童的自尊水平越低,特殊结构家庭的儿童会感知到的未来压力更大,但对一般农村家庭儿童的影响不显着;(2)对于抑郁症状,班级结构则存在同化效应,即所在班级内其他学生的平均抑郁水平对个体自身的抑郁症状有显着的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5年02期)
于晓琳,袁祥勇,黄希庭[9](2014)在《自我发展的延续性:同化效应和对比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既是一个开放的、稳定的、多维度的系统,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在时间上延续的系统。时间自我即是指自我发展的延续性,它以现在为基点,始于过去,延伸未来,因而包括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未来自我叁个成分。当个体觉知到过去、现在和未来自我之间具有相互连接的关系时,对它们的评价也会趋于一致,这称为时间自我的同化效应。相反,若当个体觉知到过去、现在和未来自我之间具有相互分离的关系时,对它们的评价也会明显不同,这称为时间自我的对比效应。研究时间自我的同化和对比效应的方法主要有评价法、投射法和逆向推断法。解释这两种效应的理论模型包括基于动机的时间自我评价理论和基于信息加工的选择通达模型。影响同化和对比效应的主要因素有时间距离感、时间标志、情感卷入和心境一致性。未来拟考虑将此种研究范式应用于探讨自我发展的年龄特征。(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卞晓慧[10](2014)在《观察芬太尼代替部分布比卡因行腰麻和单用布比卡因腰麻的临床对比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芬太尼Fentanyl代替部分布比卡因(Bupivacaine)行腰麻和单用Bupivacaine腰麻的临床效应。方法:50例行择期手术的高危老年患者,随机双盲分为两组,单用Bupivacaine组(Ⅰ组,n=25)和Fentanyl代替部分Bupivacaine组(Ⅱ组,n=25)。观察其麻醉效果、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以及对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的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术中麻醉效果均为优良;腰麻给药后,Ⅰ组MAP比Ⅱ组下降更加显着,两组分别有8例和2例需用麻黄碱处理(P<0.05);Ⅰ组术毕时改良Bromage评分集中在2~3分,而Ⅱ组大部分病例为1~2分。结论:Fentanyl代替部分Bupivacaine行腰麻,麻醉效果确切,对患者血液动力学影响较小,术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更快,用于术前已有合并症的高危老年患者下腹部手术更为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现代养生》期刊2014年04期)
对比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游戏美术教育为主线,以ZClass直播平台为切入点分析在新媒体直播环境下直播平台的品牌打造。文章首先分析了次世代游戏美术教育特征,之后概述了Zclass直播的特征。对比了直播教学方式和ZClass品牌直播形态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比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白美红.线上社会比较对孤独感的影响:同化效应与对比效应的中介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王选遥.教育直播品牌对比效应分析:以ZClass为例[J].数码世界.2018
[3].廖巍.不同成就目标初中生上行比较的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D].河北大学.2018
[4].阎志鹏.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也就没有喜悦![N].上海证券报.2018
[5].杨昭,李静宜.西藏自治区财政支农的对比、效应及制约因素分析[J].西藏发展论坛.2016
[6].施伟.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对比效应[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
[7].曹群.时间比较的倾向:同化效应和对比效应研究概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6
[8].侯珂,刘艳,屈智勇,张云运,蒋索.班级结构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同化还是对比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
[9].于晓琳,袁祥勇,黄希庭.自我发展的延续性:同化效应和对比效应[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0].卞晓慧.观察芬太尼代替部分布比卡因行腰麻和单用布比卡因腰麻的临床对比效应[J].现代养生.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