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种群垂直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种群,胡瓜,土壤,阿波罗,连作,生物防治,数量。
种群垂直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赵雪晴,李向永,谌爱东,李迅东,龚声信[1](2014)在《印度小裂绵蚜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及其种群消长》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印度小裂绵蚜Schizoneurella indica Hille Ris Lambers是在云南昭通苹果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发生普遍且严重。研究印度小裂绵蚜种群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及其消长动态是为了掌握其发生与危害特点。【方法】2002—2006年,我们采用盆栽和田间调查的方法对印度小裂绵蚜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和种群消长开展了研究。【结果】印度小裂绵蚜田间种群数量高峰期主要集中发生在9—12月,5—7月份为其田间种群快速增长期,种群增长率可达200%~273%。印度小裂绵蚜无翅蚜种群在0~30 cm的土壤范围内占总虫量的49.0%,30~60 cm的占27.0%,>60 cm的占24.0%。无翅蚜的各虫龄全年均有发生,冬季以第4龄若虫和无翅成虫为主。有翅蚜的发生全年只有1个时期,为11月上旬至12月下旬。【结论】印度小裂绵蚜田间种群数量全年发生1个高峰期,主要集中在0~30 cm的土壤范围内,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印度小裂绵蚜种群数量亦逐渐下降。田间有翅蚜虫量极少,较难观察到。(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刘晓丽,李锋,李晓龙,马建国,刘春光[2](2013)在《枸杞木虱种群动态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枸杞木虱危害的枸杞园内"宁杞1号"枸杞为试材,研究了枸杞木虱种群的数量动态及其在枸杞树冠上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6月是枸杞木虱数量最多的月份;枸杞木虱在枸杞树冠各层的分布数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中上层、中层、中下层、下层和上层;枸杞木虱在中层和中上层活动性最强,与其它各处理间差异显着,田间实施对枸杞木虱的种群控制时,应以枸杞中层和中上层为重点喷雾区域。(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3年12期)
张艳璇,林涛,林坚贞,季洁,陈霞[3](2012)在《释放胡瓜新小绥螨对温室作物烟粉虱垂直分布和种群数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张艳璇等开始尝试利用胡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Amblyseius)cucumeris(Oudemans)]控制大棚温室烟粉虱的研究。笔者发现化防园中的烟粉虱发生的情况与释放胡瓜新小绥螨的生防园有明显的不同。常规化防园中烟粉虱主要发生并集中在植株的中下部,释放胡瓜新小绥螨的大棚中烟粉虱的发生不但明显地低于常规化防园,在植株的上、中、下分布很少也很均匀。这些现象在2009年、2010年、2011年笔者在多点、多区域的试验中普遍存在。笔者认为:生防园应用的捕食螨是活体,对其目标害虫具有跟踪、搜捕、猎食作用,所以,释放到田中无论烟粉虱在植株的任何部位捕食螨都能够搜捕、猎食。而化防园打农药大部分只打上部,药剂很少触及中、下部,从这现象中能够说明使用天敌的生物防治害虫明显地优于使用农药的化学防治。为了证明笔者的观点符合事实真,2009~2011年先后在茄子、黄瓜、芸豆上开展释放胡瓜新小绥螨、常规化学防治对大棚烟粉虱垂直分布和种群数量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①通过对茄子整个生长周期的持续调查发现,在释放胡瓜新小绥螨的生防园棚中,烟粉虱的总虫量仅为化防园总虫量的69.37%。并且相同部位上的虫量生防园均比化防园少,烟粉虱种群在不同处理园区的茄株上的垂直分布均具有上部多,下部次之,中部少的特点,茄株上部的虫量占了总虫量将近一半。在释放胡瓜新小绥螨的生防区和常规的化防区中,烟粉虱成虫主要分布在茄株中下部(100%,100%),并以下部为主(95.36%,93.61%);卵主要分布在茄株中上部(99.81%,99.90%),并以上部为主(94.79%,96.39%);若虫主要分布在茄株上中部(94.56%,97.47%);伪蛹则大多数分布在茄株中下部(93.59%,92.03%)。烟粉虱各虫态在芸豆、黄瓜植株上不同部位的分布基本与茄株相同;②为了阐明作物植株上不同部位烟粉虱数量的关系。我们进一步比较了茄子植株上、中、下叁部位两两之间烟粉虱数量的差异性。即在整个实验的22次采样中,分别统计每次采样不同部位上的烟粉虱数量,进而对生防园与化防园其茄株的上部和中部、上部和下部、中部和下部的烟粉虱数量进行方差分析(即两处理园区各进行66次差异显着性分析),统计出现显着差异的次数。其中,生防园茄株不同空间位置烟粉虱数量差异显着(P<0.05)的次数为34次,而化防园则达到43次,各占总比较次数(66次)的44.16%和55.84%。这说明生防园中烟粉虱在茄株上均匀分散分布的时间较化防园长,而化防园其聚集分布的时间则比生防园更长。同样的结果,在我们同时进行的黄瓜、芸豆实验中均能得到验证。生防园和化防园黄瓜植株不同空间位置烟粉虱数量差异显着次数分别占总统计次数的43.75%和56.25%,而芸豆则更明显,分别为27.27%和72.73%。以茄子现蕾时间为界,我们将整个实验周期(270天)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分别对这两个时期茄子植株不同空间位置烟粉虱数量进行聚类分析。从中可以看出,生防中、下、上部聚为一类,化防中、下部聚为一类,化防上部单独聚为一类并且与前两类距离最远。这说明前期释放胡瓜新小绥螨的生防园植株上、中、下部烟粉虱的数量差距较小,分布较均匀,这与捕食螨的全株捕食有关;但化防园植株上部烟粉虱的数量与中、下部的差距均较大,分布不均匀,有较明显的聚集现象,这可能与施药方法有关。生防中、下部与化防中部聚为一类,生防上部与化防上、下部聚为一类。这说明在后期化防园植株上烟粉虱的数量分布不均匀,这与前期一致。但后期生防园烟粉虱的数量分布也不均匀,这是由于生防园后期烟粉虱卵(不会移动)的增加幅度较大,客观上拉大了植株上部与中、下部烟粉虱数量的差距。而对于调查周期较短的芸豆(86天)、黄瓜(96天),对其整个实验周期植株上烟粉虱数量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其垂直分布的差距更为明显。即两者化防的上部单独为一类,化防中、下部聚为一类,生防上、中、下部聚为一类,说明释放胡瓜新小绥螨的芸豆和黄瓜的生防园中烟粉虱在整个植株上的分布较为均匀分散,与化防园烟粉虱聚集分布在中下部可以明显的区分开。这与前述茄株上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总体上看,化防区烟粉虱种群数量的消长曲线波动幅度均比生防区大,这与化学药剂防治的特点有关。施药初期药效好,烟粉虱的数量快速下降,药效期一过,其种群数量迅速恢复,防治效果时好时坏。但生物防治则不同,胡瓜新小绥螨能够捕食烟粉虱的各个虫态,并以其为食物正常发育和繁殖。在前期(清园后的60天内)显着降低生防区的烟粉虱种群数量,之后虽然略有增加,但基本仍低于化防区(P>0.05)。因此,利用胡瓜新小绥螨防治烟粉虱相比于化学防治,防效更稳定,防治周期更长。另外,在茄子定植前,应该对大棚进行彻底的清园除杂,以降低烟粉虱的初始虫口基数,并在定植初期烟粉虱种群数量较低时释放胡瓜钝绥螨,对其具有很好的压制作用。尽管胡瓜新小绥螨能以烟粉虱各虫态为食物并发育和繁殖,但其产卵率极低(前期实验结论)。胡瓜新小绥螨能够在茄子园中维持一定的种群,这可能与该螨能够取食多种植物的花粉有关,其在茄子园中可能是以茄子花粉作为替代食物(茄子定植60天后即现蕾),来维持体内营养平衡,但其种群增殖速度仍然较慢。据此,我们通过在茄子的整个生长周期中多次释放胡瓜新小绥螨来维持较高的捕食螨种群,以达到持续控制烟粉虱的目的。除此之外,在烟粉虱发生的初期,配合捕食螨的释放为其提供适量的花粉不但能够扩大胡瓜钝绥螨的种群,而且能够降低烟粉虱的种群,对于有效防治作物上烟粉虱的为害也是一个可行的策略。通过以上实验表明,在茄子园中释放胡瓜钝绥螨相比于喷施化学农药,能够较好地控制烟粉虱的种群。尤其在烟粉虱发生初期,前者的效果明显好于后者。同时与化学防治仅对植株上部的防效明显相比,捕食螨能够捕食植株上、中、下部处于各个虫态的烟粉虱,达到全株全面防控的效果。通过本项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生物防治明显地优于化学防治。(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10-24)
于非,王晗,王绍坤,张强,季荣[4](2012)在《阿波罗绢蝶种群数量和垂直分布变化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局部气候变暖可能改变适应低温环境物种的分布格局,迫使该物种向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迁移,导致喜寒的山区物种适生区变小、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绝。阿波罗绢蝶(Parnassius apollo L.1758)属喜寒物种,在国内仅分布于新疆,且天山西部是其主要分布区。根据近40 a阿波罗绢蝶种群数量及垂直分布调查,结合研究区域——天山西部的果子沟山区的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函数分析近40 a来阿波罗绢蝶数量与分布对研究区域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的阿波罗绢蝶种群数量明显下降,2010年种群数量不及1981年的50%,且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80.4%的阿波罗绢蝶集中分布于1600—2100 m的山区,并有向高海拔迁移趋势;2)近40 a研究区域增温趋势显着,冬季增温最为明显,每10 a增温速率为0.350℃;3)阿波罗绢蝶数量与冬季和春季平均温度的相关系数最大,分别为-0.79、-0.77,表明越冬期和孵化期温度对阿波罗绢蝶数量有显着影响;4)滑动序列相关分析表明,阿波罗绢蝶数量对冬季和2月份平均温度变化的响应较明显,随着冬季温度及早春2月份温度升高,负相关系数有增加趋势,说明阿波罗绢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已适应低温山区环境,冬季温度偏高和早春温度迅速回升都将不有利于阿波罗绢蝶越冬和胚胎发育。(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19期)
张艳璇,林涛,林坚贞,季洁,陈霞[5](2012)在《释放胡瓜新小绥螨对温室作物烟粉虱垂直分布和种群数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释放商业化生产的胡瓜新小绥螨和喷施化学农药2种方法防治温室茄子、黄瓜和豆角上的烟粉虱,比较2种防治方法对烟粉虱垂直分布规律和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化防棚烟粉虱大多数聚集在茄株中下部,生防棚的烟粉虱则均匀地分散分布在茄株上。化学防治仅能防治茄株上部烟粉虱的成虫和若虫,而释放到大棚茄子上的胡瓜新小绥螨却能够捕食茄株上、中、下部处于各个虫态的烟粉虱。胡瓜新小绥螨对茄株下部的烟粉虱成虫数量的控制,显着超过化学防治的水平,证明使用天敌的生物防治害虫显着优于使用农药的化学防治。(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谭永安,肖留斌,魏书艳,王震,柏立新[6](2009)在《不同品种棉田烟粉虱成虫种群动态及在棉株上的垂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江下游的江苏沿江棉区,采用5点随机取样法对鲁棉研15号(Bt棉)、中棉所29号(Bt棉)和苏棉9号(常规棉)棉田烟粉虱成虫种群动态与在棉株上的垂直分布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Bt棉田烟粉虱成虫种群数量显着高于常规棉田,鲁棉研15号最高(58.4头/百叶),中棉所29号次之(39.3头/百叶),苏棉9号最低(29.4头/百叶);3种棉花植株上烟粉虱成虫种群消长的时序动态一致,7月中旬始见成虫,8月中下旬出现全年最高峰,10月下旬逐渐消失;烟粉虱成虫数量在3个品种棉花不同叶层均表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据此,提出了棉田烟粉虱施药防治技术。(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6期)
颜秀娟,李明姝,李楠,孙星邈[7](2009)在《连作大豆田土壤线虫的种群结构和垂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大豆连作土壤线虫种群及其垂直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线虫涉及6个目15个科25个属,根据营养类群将线虫划分为植物寄生线虫、食细菌线虫、食真菌线虫、杂食/捕食线虫5大类,其中食细菌线虫在各个土壤层次中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植物寄生线虫;土壤线虫多集中分布在20~30cm土层,有下移趋势。(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2期)
沈友爱[8](2007)在《长鞘卷叶甲种群在绿竹上的垂直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长鞘卷叶甲种群在绿竹干上的垂直分布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虫态分布的理论最大值分别为卵在竹干7~8 m处,幼虫在竹干5~6 m处,蛹在竹干4~5 m处,成虫在竹干底部1~2 m处;随着该虫发育,种群在竹干上的分布高度逐渐下降。进行林间虫情调查时,可调查竹干4 m及以下竹高范围的虫口密度,再应用Gauss模型、叁次球状模型、Peal-Reed模型分别估测卵、幼虫、蛹和成虫种群在整株竹子上的发生数量。(本文来源于《中国森林病虫》期刊2007年04期)
杨益众,吴娟,余月书,陆宴辉,袁亚梅[9](2004)在《棉株上烟粉虱若虫种群的垂直分布与统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烟粉虱Bemisiatabaci在棉花植株上的垂直分布调查发现 ,烟粉虱在棉株各部位均有分布 ,且分布极不均匀 ,统计分析表明棉株各部位间烟粉虱的种群数量存在显着的差异。棉花顶部烟粉虱的若虫数量约占全棉株若虫总量的 1 6%,通过对棉株各部位烟粉虱的若虫数量与整株若虫总量的回归分析 ,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式(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2004年04期)
曹文侠,张德罡,徐长林,蒲小鹏,胡自治[10](2003)在《东祁连山几种高山杜鹃的种群垂直分布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东祁连山大阴坡几种杜鹃种群在不同海拔高度上的垂直分布对策是各物种生态位重迭与分离的结果:千里香杜鹃和头花杜鹃为海拔3300m以下梯度内的优势种;陇蜀杜鹃在海拔3300m以上更湿冷的范围内开始增加,并占绝对优势;烈香杜鹃在3400m时分盖度最大,在低处与千里香杜鹃和头花杜鹃伴生,在高处与陇蜀杜鹃伴生。(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03年02期)
种群垂直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枸杞木虱危害的枸杞园内"宁杞1号"枸杞为试材,研究了枸杞木虱种群的数量动态及其在枸杞树冠上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6月是枸杞木虱数量最多的月份;枸杞木虱在枸杞树冠各层的分布数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中上层、中层、中下层、下层和上层;枸杞木虱在中层和中上层活动性最强,与其它各处理间差异显着,田间实施对枸杞木虱的种群控制时,应以枸杞中层和中上层为重点喷雾区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群垂直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赵雪晴,李向永,谌爱东,李迅东,龚声信.印度小裂绵蚜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及其种群消长[J].应用昆虫学报.2014
[2].刘晓丽,李锋,李晓龙,马建国,刘春光.枸杞木虱种群动态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研究[J].北方园艺.2013
[3].张艳璇,林涛,林坚贞,季洁,陈霞.释放胡瓜新小绥螨对温室作物烟粉虱垂直分布和种群数量的影响[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4].于非,王晗,王绍坤,张强,季荣.阿波罗绢蝶种群数量和垂直分布变化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2
[5].张艳璇,林涛,林坚贞,季洁,陈霞.释放胡瓜新小绥螨对温室作物烟粉虱垂直分布和种群数量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2
[6].谭永安,肖留斌,魏书艳,王震,柏立新.不同品种棉田烟粉虱成虫种群动态及在棉株上的垂直分布[J].江苏农业科学.2009
[7].颜秀娟,李明姝,李楠,孙星邈.连作大豆田土壤线虫的种群结构和垂直分布[J].湖北农业科学.2009
[8].沈友爱.长鞘卷叶甲种群在绿竹上的垂直分布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07
[9].杨益众,吴娟,余月书,陆宴辉,袁亚梅.棉株上烟粉虱若虫种群的垂直分布与统计方法研究[J].昆虫知识.2004
[10].曹文侠,张德罡,徐长林,蒲小鹏,胡自治.东祁连山几种高山杜鹃的种群垂直分布对策[J].草原与草坪.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