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为了解兴蒙造山带基底属性和多个构造体系演化与叠加历史,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在基础地质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并利用这些成果讨论了兴蒙造山带的基底属性与演化历史.兴蒙造山带是指我国东北地区古生代构造作用影响的地区,这些地区也遭受了中生代构造作用的叠加与改造.兴蒙造山带主要由微陆块和其间的造山带组成.虽然传统上认为属于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地质体主要已解体为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但随着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地质体的相继发现,以及新生代玄武岩中幔源古元古代橄榄岩包体的发现,可以判定兴蒙造山带内微陆块应具有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并且壳幔是耦合的.微陆块内部地壳增生以垂向增生为主,且主要发生在新元古代和中元古代,以及次要的新太古代和古生代.相反,陆块间造山带或岛弧地体的陆壳则以侧向增生为主,且主要发生在新元古代和古生代.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的拼合发生在早古生代早期;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的拼合发生在早石炭世晚期;松嫩地块与佳木斯地块的拼合发生在早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又经历了裂解与再闭合的构造演化过程;华北克拉通北缘增生杂岩带与北方微陆块群的最终拼合发生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发生在中三叠世,且为剪刀式闭合.晚古生代晚期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南向俯冲作用的发生以及早中生代(三叠纪-早侏罗世)的持续南向俯冲,控制了大兴安岭-冀北-辽西地区的岩浆活动,蒙古-鄂霍茨克大洋的闭合发生在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主要表现为闭合后的伸展环境.古太平洋板块中生代的俯冲起始时间为早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东北亚陆缘主要表现为走滑的构造属性和陆缘地体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构造就位过程,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岩浆作用的向东收缩揭示了古太平洋板块的持续俯冲和俯冲板片的后撤过程,古近纪晚期日本海的打开标志着东北亚陆缘从活动陆缘已经转变为沟-弧-盆体系,并且标志着东亚大地幔楔的形成.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许文良,孙晨阳,唐杰,栾金鹏,王枫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微陆块,地壳增生与再造,古亚洲洋构造体系,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环太平洋构造体系,构造地质
来源: 地球科学 2019年05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
单位: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自然资源部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41772047,41702051,41330206)
分类号: P548;P542
页码: 1620-1646
总页数: 27
文件大小: 2152K
下载量: 891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东部苏鲁造山带的印支期俯冲极性及其造山过程[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7(04)
- [2].江南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7(05)
- [3].造山带:认识地球的窗口[J]. 地球 2017(09)
- [4].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J]. 中国地质 2010(01)
- [5].辽-吉造山带东南边界位置探讨[J]. 科学通报 2017(24)
- [6].兴蒙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探讨[J]. 地下水 2013(05)
- [7].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进展[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09)
- [8].苏鲁造山带碱性岩的成因研究——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证据[J]. 矿物学报 2010(02)
- [9].浅析大陆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化工管理 2019(02)
- [10].中国造山带动力学研究中的数值模拟应用与发展[J].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2)
- [11].江南造山带内二叠系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3(05)
- [12].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沉积充填与兴蒙造山带“软碰撞”的耦合[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04)
- [13].雪峰造山带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框架[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1(03)
- [14].江南造山带是否格林威尔期造山带?——关于华南前寒武纪地质的几个问题[J]. 高校地质学报 2008(01)
- [15].造山带概念的由来与演变及问题探讨[J]. 吉林地质 2008(03)
- [16].苏鲁造山带地壳上地幔结构层析成像研究[J]. 地球科学 2020(07)
- [17].滇西漕涧地区崇山造山带伟晶岩的发现与地质意义[J]. 矿物学报 2020(05)
- [18].黑龙江完达山造山带填图方法实践及意义[J]. 地质通报 2017(11)
- [19].苏鲁造山带深部构造的接收函数图象[J]. 岩石学报 2009(07)
- [20].汇聚造山带变质矿物冠状反应边及生长环带[J]. 云南地质 2008(04)
- [21].兴蒙陆内造山带[J]. 岩石学报 2018(10)
- [22].喜马拉雅造山带南北向裂谷的冷缩成因模型[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7(02)
- [23].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变质作用与部分熔融[J]. 岩石学报 2017(08)
- [24].兴蒙造山带前中生代构造单元划分初探[J]. 岩石学报 2014(07)
- [25].内蒙古中-东部兴蒙造山带古生代沉积记录:对物源特征及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指示[J]. 科学通报 2012(07)
- [26].中国东北兴蒙-吉黑造山带造山作用结束的标志——来自晚三叠世磨拉石(大地构造相)的证据[J]. 地质与资源 2011(06)
- [27].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半岛可能的构造表现[J]. 地质通报 2008(10)
- [28].大陆造山带碰撞-俯冲-折返-垮塌过程的岩浆作用及大陆地壳净生长[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07)
- [29].造山带沉积学之二——弧造山带的弧内沉积[J]. 西北地质 2013(02)
- [30].辽西中生代板内造山带构造基本特征及构造演化[J]. 吉林地质 2010(01)
标签:兴蒙造山带论文; 微陆块论文; 地壳增生与再造论文; 古亚洲洋构造体系论文;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论文; 环太平洋构造体系论文; 构造地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