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优美诗

论苏轼优美诗

一、试论苏轼的婉约词(论文文献综述)

吴丽[1](2021)在《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词体作为有宋一代的标志性文体,于北宋中后期大放异彩,并在宋初卑弱艳冶的词风上形成新的词学风貌,其形成过程必然受到社会环境、政治变革乃至文学思潮的渗透与影响。北宋中后期词能够形成新的词学风貌,与诗文革新运动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首先,诗文革新运动和北宋中后期词依托于共同的文化土壤,这为两者之间的互动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北宋中后期词的创作主题取向在诗文革新运动的影响下有所拓展;此外,诗文革新运动过程中呈现出的新的文学创作倾向,为北宋中后期词形成新的艺术特色引领风向。从此意义上讲,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在反映北宋文学书写内容和审美趣味方面互通,然目前学界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互动研究较为薄弱。有鉴于此,对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不同文体在创作主题和艺术呈现层面的认知;另一方面对我们更好的梳理社会思潮与文学运动之间的双向驱动作用有积极意义。本文以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为研究对象,共分为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对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互动的生成背景进行论述,包括“右文政策”与文人创作主体精神的勃发;“穷变则通”与儒学复兴运动思潮的兴起;政治变革与文体功能的转变与深化三个小节。第二章,对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之间互动的创作主题取向进行分类,分别是针砭时弊、关注民生的现实指向;崇尚清旷、追求理趣的内在承载;言志抒情、情志一体的人生感怀三种类别。第三章,对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艺术特色的形成进行揭示,包括“以诗为词”创作手法的确立与成熟;“以俗为雅”审美风格的交织与转化;“刚柔并济”创作风格的对立与统一三个部分。第四章对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互动关系研究的价值意义进行论述,分别为彰显了北宋中后期文人的精神风貌;呈现了北宋中后期词的审美风尚;推进了北宋中后期文体互动的进程。

谢娟燕[2](2021)在《近40年苏轼婉约词研究述评》文中提出苏轼婉约词的成就和对词史发展的贡献不逊色其豪放词。苏轼婉约词清丽、高雅、蕴藉,充满着深厚的情感和人生哲思。整体来看,近40年苏轼婉约词的研究,无论是内容题材研究,还是艺术风格研究、相关比较研究和继承、发展与影响研究,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旧存在研究视角单一和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开拓视野,深入挖掘。

兰前燕[3](2021)在《苏轼作品的选编与教学研究 ——以统编本中学语文教科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苏轼,一个不可多得的文艺全才,在中国文学史上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爱好者。作为一名预备教师,如何让苏轼走进当下中学生的世界,认识一个具有文学创造力和人格魅力的苏轼,给他们以文化的熏陶,精神的陶冶,是笔者尝试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本研究从教材选编和教学两方面对此展开探究。苏轼作品在统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较高地位,但在选编上尚有研讨的余地。从篇目来看,题材体裁尚欠缺,创作时间较集中;从编排来看,存在生平信息不详、文学常识缺乏、知识结构零散、学年分布不够合理、单元内体裁差异大、人文主题区分度小的问题。有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了选用苏轼诗篇、增补文学常识、明确文体特点、优化单元组合的具体建议。以期给一线教师提供多角度的重组教材的思路,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学是教育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为了了解当下的实际教学情况,本论文选取了部分苏轼亲情类作品、游记类作品、豪放词风类作品的教学案例进行评析,发现在教学中苏轼作品存在缺乏有机的联系、文章主旨把握不准、辅助材料不够贴合、教学不够深入、苏轼形象意识建构较差等问题。最后,本研究在结合了选编的优化建议和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将苏轼部分作品生成了“美好亲情”、“豪放词风”、“山水游记”三个主题,并对三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的探究,以期解决统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苏轼作品在选编和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还原苏轼的立体形象,给当下中学生以参考和启发。

姜菲菲[4](2021)在《高中婉约词专题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潇潇[5](2021)在《试比较黄庭坚与苏轼的婉约词》文中指出本文从苏轼对黄庭坚的评价入手,从艳情词、咏物词、田园词三个方面,比较苏轼与黄庭坚的婉约词的异同以及这些异同产生的原因:其同是因为黄庭坚深受苏轼影响以及两人创作的社会背景相似,其异则是因为二人出生的家庭、生长的环境、人生的际遇及两人个人性格的各不相同。但是,虽然两人的婉约词存在差异,却殊途同归地向脱离艳科的道路上迈进。

陈凯旋[6](2021)在《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及其影响》文中指出北宋文坛领袖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被人们尊为宋词豪放派的开山鼻祖,是公认的豪放派词人代表。虽然苏轼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但是豪放并非苏词的全部风格,苏轼还是写婉约词的高手,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婉约词。本文试从苏轼婉约词的思想内容和风格以及苏轼婉约词的地位与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苏轼。

任爱军[7](2020)在《浅论苏轼对传统婉约词题材内容的扩大与革新》文中提出文章在对宋代大文豪苏轼婉约词的鉴赏分析中,独辟蹊径,发掘苏轼词婉约风格词的题材内容,抽取分析、研究鉴赏出苏轼对宋代婉约词派的贡献——拓宽了婉约词的题材内容,从而提升了传统婉约词的旧有格调,提高了婉约词的品位。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借生动具体的形象,婉曲缠绵的格调,抒写政治情怀;在吊古伤今中,蕴含着作者深广的人生感慨和忧患;借婉约之笔抒写真挚友情。

吴丽[8](2020)在《苏辛婉约词异同论》文中指出苏轼、辛弃疾二人皆以豪放词着称,然观其作品,他们亦有清雅婉约之作。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一改婉约词绮糜之风;辛弃疾于柔情之中寄托政治感慨,强化婉约词格调。婉约词作为词体的主流风格,以描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为主,艺术上委婉含蓄且富有情思,风格亦绮靡柔婉。但在苏辛笔下,婉约词形成了不同于主流婉约词人的创作特点和风貌,故对苏辛婉约词的异同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其内涵及意蕴。本文将从苏辛对传统婉约词的革新及他们创作内涵的不同进行探讨,

张铃[9](2020)在《媒介环境学视域下的宋词与歌妓》文中指出歌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群体,在宋代,歌妓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参与了对宋词的传播。歌妓传播作为一种传播形式,除了演唱之外,服装、表情、动作、音乐等都参与到了传播过程中,这些附带的元素能够表达文字和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容和情绪。以往学者对歌妓展开的研究主要是从文学视角和音乐学视角,从传播学视角研究歌妓的文献不多见。本文从媒介环境学视域出发,结合文学传播的相关内容,以宋词传播中的歌妓为研究对象,研究作为“讯息”的歌妓与宋词的关系,分别从歌妓的媒介环境特征、歌妓的偏向性、歌妓为宋词和宋代社会带来的影响和歌妓与宋词的互动共生等方面展开讨论,认为歌妓参与构建了宋词创作、传播、反馈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传播宋词的感知环境、符号环境和社会环境,具有空间偏向、视听偏向、娱乐偏向和大众偏向,对于宋词发展方向、宋词的传播、宋词的创作和宋代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并在与宋词的互动中实现共生。

翁英[10](2020)在《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苏轼作品选编研究》文中指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直是语文教育的重点部分,而古典文学作品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凭借,语文教材选取了不少古代文学作品。学生学习这些古典文学作品,不仅可以积累相应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而且对于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苏轼作为文学史上的通才,曾在其一生创作了许多精妙的作品,诗词文赋、众体皆善。苏轼本人的文学才识和其文学作品的精妙,奠定了苏轼作品的经典地位,苏轼作品也因此成为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基于苏轼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历来教材编写者都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编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所以苏轼作品一直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一定的数量,甚至“苏轼选文”成为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因为仕途生涯的坎坷和漂泊,苏轼创作出的作品丰富多样。正是苏轼作品自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同时期、不同教材对苏轼作品有着不同的编写处理。本文从民国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入手,对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苏轼作品进行选编研究,分析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苏轼作品选编取向和选编特点,总结选编经验,以期为当下语文教材对苏轼选文的编写处理提供借鉴。本研究在教学与课程论的基础上,采用了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这三种研究方法对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苏轼作品进行选编研究。具体分析如下:首先整理出苏轼作品在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情况。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和研究状况,以《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小学教材》为依据,选取了其中含有苏轼作品的国文样本34套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教材出版的先后时间顺序将这34套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材罗列出来,通过分析发现从全是古文的中学语文教材到白话文加入其中,苏轼作品始终在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经历了学制和多次课程改革,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并成为经典。然后分析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苏轼作品的选编取向(选编特点)。结合苏轼本人的人生经历和政治生涯,总结出两大选编取向。首先是作为古典文学教学的典范性教材,按照诗词和文言文的分类来探讨,诗词教学的典范性在于诗词的文体特征、意象与意境和语言分析,而文言文教学的典范性在于文体知识、文言知识、写作范式和意象与意境四方面。第二大选编取向在于苏轼选文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苏轼作品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而且蕴含着苏轼本人的精神品格和人生态度,这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情感意义。最后提出关于苏轼作品在当前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建议。在当前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编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苏轼选文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且选编时还要注重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情感需求,同时还应关注到苏轼选文的写作价值。苏轼本人是一代文学的标志,“苏轼选文”也是经典的文化符号。对于语文教材中苏轼作品的研究不仅要对其选编进行研究,更要在教学上进行探讨,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语文教学。本研究是从理论上对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材的“苏轼选文”进行选编分析,尚未涉及案例的教学探究,将会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进行实践论证,以期促进当前中学语文教材中苏轼作品选编的逐渐优化。

二、试论苏轼的婉约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苏轼的婉约词(论文提纲范文)

(1)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互动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右文政策”与文人创作主体精神的勃发
    第二节 “穷变则通”与儒学复兴运动思潮的兴起
    第三节 政治变革与文体功能的转变与深化
第二章 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的创作主题取向
    第一节 针砭时弊、关注民生的现实指向
    第二节 崇尚清旷、追求理趣的内在承载
    第三节 言志抒情、情志一体的人生感怀
第三章 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艺术特色的形成
    第一节 “以诗为词”创作手法的确立与成熟
    第二节 “以俗为雅”审美风格的交织与转化
    第三节 “刚柔并济”创作风格的对立与统一
第四章 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互动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彰显了北宋中后期文人的精神风貌
    第二节 呈现了北宋中后期文学的审美风尚
    第三节 推进了北宋中后期文体互动的进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近40年苏轼婉约词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苏轼婉约词的内容题材研究
二、苏轼婉约词的艺术风格研究
三、苏轼婉约词的相关比较研究
四、苏轼婉约词的继承、发展与影响研究
五、回顾与展望

(3)苏轼作品的选编与教学研究 ——以统编本中学语文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
        (一)苏轼作品的可研究性
        (二)苏轼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
        (三)苏轼作品对中学教学的影响
    二 研究综述
        (一)苏轼与苏轼作品的研究
        (二)苏轼作品教材选编研究
        (三)苏轼作品教学研究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
第一章 统编本苏轼作品的选编现状与建议
    第一节 统编本苏轼作品的篇目
        一 所选篇数位居第一
        二 体裁题材尚有欠缺
        三 创作阶段较集中
    第二节 苏轼作品的编排
        一 单篇要素分析
        二 单元组成分析
    第三节 苏轼作品的选编建议
        一 选用苏轼诗篇
        二 增补文学常识
        三 明确文体特点
        四 优化单元组合
第二章 统编本苏轼作品的教学案例评析
    第一节 亲情类教学案例探析
        一 教学目标不适宜
        二 情感和艺术手法教学的割裂
        三 缺乏单元意识
    第二节 豪放词风类教学案例评析
        一 就单篇论词风,孤例难证,说服力不强
        二 对比教学不够深入,学生未必能够理解
        三 前后篇目缺乏有机的联系,知识不能迁移
    第三节 游记类教学案例评析
        一 辅助材料不够贴合
        二 文章主旨把握不准
        三 苏轼形象构建意识欠缺
        四 文体意识较弱
第三章 统编本苏轼作品教学的探究
    第一节 美好亲情主题教学设计
        一 主题意义
        二 教学设计
    第二节 豪放词风主题教学设计
        一 主题意义
        二 教学设计
    第三节 山水游记主题教学设计
        一 主题意义
        二 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5)试比较黄庭坚与苏轼的婉约词(论文提纲范文)

一、苏轼对黄庭坚的评价
二、从苏轼与黄庭坚艳情词分析
三、从苏轼与黄庭坚的咏物词分析
四、从苏轼和黄庭坚的田园词分析
五、结语

(6)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苏轼婉约词的思想内容和风格
    (一)言情词中的幽婉缠绵
    (二)咏物词中的凄凉孤寂
    (三)思念词中的深婉真挚
    (四)写景词中的韶秀清丽
二、苏轼婉约词的地位与影响
三、结语

(7)浅论苏轼对传统婉约词题材内容的扩大与革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借生动具体的形象,婉曲缠绵的格调,抒写政治情怀
二、在吊古伤今中,蕴含着作者深广的人生感慨和忧患
三、借婉约之笔抒写真挚友情

(8)苏辛婉约词异同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传统婉约词的革新
二、苏辛婉约词的不同内涵
三、结语

(9)媒介环境学视域下的宋词与歌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二)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难点
第一章 作为环境的宋朝歌妓
    第一节 关于宋朝的歌妓
        一 官妓、家妓与市井妓
        二 歌妓传播场所:从宫廷到民间
    第二节 作为媒介的歌妓的静态特征
        一 作为感知环境的歌妓
        二 作为符号环境的歌妓
        三 作为社会环境的歌妓
第二章 歌妓传播的偏向性与特点
    第一节 歌妓传播的时空偏向
        一 歌妓传播的空间偏向
        二 歌妓的空间偏向所对应的传播特点
    第二节 歌妓传播的感官偏向
        一 歌妓传播的视听偏向
        二 歌妓的视听偏向所对应的传播特点
    第三节 歌妓传播的内容偏向
        一 歌妓传播的娱乐偏向
        二 歌妓的娱乐偏向所对应的传播特点
    第四节 歌妓传播的社会偏向
        一 歌妓传播的大众偏向
        二 歌妓的大众偏向所对应的传播特点
第三章 歌妓传播对宋词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歌妓传播对宋词发展方向的定位
        一 词乐合一与倚声填词
        二 对婉约词风的延续
        三 对豪放词风的阻碍
    第二节 歌妓传播对宋词走向辉煌的推动
        一 增加宋词创作数量
        二 助推宋词的普及
        三 促进宋词的通俗化和民间化
    第三节 歌妓对宋词创作的直接与间接参与
        一 歌妓对宋词创作的直接参与
        二 歌妓对宋词创作的间接参与
    第四节 歌妓传播的社会性功能
        一 歌妓对社会的影响
        二 歌妓帮助宋词实现其社会功能
        三 以俗为美的审美倾向
第四章 宋词与歌妓:在互动中共生
    第一节 歌妓与宋词的共生
        一 媒介与内容的互动共生
        二 歌妓与宋词的互动共生
    第二节 柳词与歌妓:共生的经典案例
        一 柳永与歌妓
        二 市井词与市井妓的相遇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苏轼作品选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1.5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6 研究计划
第2章 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苏轼作品选编情况
    2.1 民国时期学制和中学课程纲要的产生和变化
    2.2 苏轼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编选情况
第3章 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苏轼选文的选编取向
    3.1 作为古典文学教学的典范
    3.2 苏轼选文的人文价值
第4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苏轼作品的选编启示
    4.1 注重苏轼选文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4.2 苏轼选文应注重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4.3 苏轼选文应注重文章写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试论苏轼的婉约词(论文参考文献)

  • [1]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互动关系研究[D]. 吴丽.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2]近40年苏轼婉约词研究述评[J]. 谢娟燕. 黑河学院学报, 2021(05)
  • [3]苏轼作品的选编与教学研究 ——以统编本中学语文教科书为例[D]. 兰前燕.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高中婉约词专题教学研究[D]. 姜菲菲.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试比较黄庭坚与苏轼的婉约词[J]. 刘潇潇. 新纪实, 2021(06)
  • [6]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及其影响[J]. 陈凯旋. 文化学刊, 2021(02)
  • [7]浅论苏轼对传统婉约词题材内容的扩大与革新[J]. 任爱军.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06)
  • [8]苏辛婉约词异同论[J]. 吴丽. 牡丹, 2020(10)
  • [9]媒介环境学视域下的宋词与歌妓[D]. 张铃. 兰州大学, 2020(10)
  • [10]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苏轼作品选编研究[D]. 翁英.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论苏轼优美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