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界面粘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粘度,界面,聚合物,油酸,表面活性剂,边界,乙烯。
界面粘度论文文献综述
吴波[1](2019)在《低粘度介质及界面改性的边界吸附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降低润滑介质的粘度有助于减小全膜润滑条件下的粘性耗散,但是会增加动压润滑薄膜破裂的风险。因此,在低粘度介质润滑条件下,更多的峰峰接触可能发生,且接触强度更高,从而导致更严重的边界磨损。润滑介质本身或者添加剂往往会在摩擦界面形成具有一定承载能力的边界吸附层(不同于体相的类固体薄膜),帮助减小峰峰接触强度,甚至阻止局部的峰峰接触。吸附层的结构特性(如厚度、可压缩性、吸附/组装强度等)决定其承载能力。本文以聚萘磺酸盐(poly(naphthalene sulfonate),PNS)、聚醚接枝聚羧酸盐(poly(carboxylate ether),PCE)和挂式四氢双环戊二烯(JP-10,C_(10)H_(16))叁种工业上重要的摩擦学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低粘度介质及界面改性条件下的边界吸附与边界摩擦行为。为了揭示阳离子价位(单价K~+vs二价Ca~(2+))和Ca~(2+)离子浓度对PNS边界吸附层结构和吸附层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分别在0.1 M K_2SO_4、0.1 M Ca(NO_3)_2和5 mM Ca(NO_3)_2背景溶液中研究了PNS在云母表面的边界吸附行为。研究发现:二价的Ca~(2+)离子比单价的K~+离子具有更强的能力组装PNS发展多层吸附;Ca~(2+)离子能桥接PNS吸附层,而K~+离子不能;增加Ca~(2+)离子浓度能有效促进更多的PNS分子组装更厚的吸附层,但不改变吸附层之间的桥接强度。为了揭示分子结构对PCE吸附层结构的影响以及实验地显示Ca~(2+)离子桥接机理,分别在0.1 M K_2SO_4和0.1 M K_2SO_4+饱和Ca(OH)_2背景溶液中研究了多种分子结构相似但具体分子结构参数不同的PCE在云母表面的边界吸附行为;为了模拟实际胶体悬浮液系统条件,以二氧化硅作基底表面,在0.1 M K_2SO_4+饱和Ca(OH)_2的近胶体悬浮液中研究了PCE的边界吸附行为。研究发现:分子结构参数影响PCE的吸附性;PCE在高钙水溶液中不吸附于负电的云母或者二氧化硅表面。根据分子结构特性,分析了JP-10在金属表面的吸附机理和吸附形态;为了揭示JP-10吸附对摩擦行为的影响,在载荷1.5 GPa/3.8 N、滑动速度100 mm/s(时间7200 s)的测试条件下,比较了大气、室温环境中干摩擦、去离子水、JP-10和专业4050航空润滑油润滑条件下M50钢相对Si_3N_4球滑动的边界摩擦行为;为了探索JP-10边界吸附层的承载特性,恒定滑动速度100 mm/s,在0.7–2.3 GPa/0.39–13.8 N的载荷条件下,比较了去离子水、JP-10和4050油润滑条件下M50钢相对Si_3N_4球滑动的边界摩擦行为;为了探索JP-10的动压润滑能力,恒定载荷1.5 GPa/3.8 N,在10–2500 mm/s的滑动速度范围内,比较了去离子水、JP-10和4050油润滑条件下M50钢相对Si_3N_4球滑动的摩擦行为。研究发现:JP-10具有一定的边界和动压润滑能力,但显着弱于专业润滑油。为了探索JP-10介质中金属/陶瓷摩擦副的表面摩擦学改性方法,分别在M50钢表面沉积银膜、合金化银膜、注氮、沉积TiAlN涂层和合金化Ta涂层,然后在JP-10介质中测试了这些改性表面在一系列载荷条件下相对Si_3N_4球滑动的边界摩擦磨损性能。研究发现:相比原始表面,硬质的改性表面在JP-10介质中展现了显着改善的边界摩擦和磨损特性。本文的研究工作揭示了低粘度介质条件下PNS、PCE和JP-10分别与特定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吸附层结构特性以及吸附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其分子结构设计与优化以及相关表面摩擦学设计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基于定制的摩擦学表面边界吸附层/薄膜提供了亚纳米级精度(原子/分子水平)的表征方法。(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张杰[2](2017)在《基于颗粒界面修饰的悬浮液粘度调控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水煤浆气化技术为背景,为制得高浓度低粘度的水煤浆,研究了颗粒表面性质及添加剂对颗粒悬浮液粘度的影响。针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研究了工业废水中的常见成分对制浆的影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系统研究了第二液体对颗粒悬浮液粘度的影响。发现随第二液体含量的增加,悬浮液的粘度和屈服应力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趋势。利用荧光染料标记第二液体,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悬浮液的微观结构。发现随第二液体浓度的增加,悬浮液出现叁种状态,即分散态、团簇态和胞囊状态。叁种状态对应了粘度的非单调趋势。低阶煤的孔隙发达,制备浆体时水会进入煤颗粒的孔隙中形成内水,从而引起颗粒间的自由水减少,煤浆粘度增高,难以制备高浓度水煤浆。实验发现干燥的煤颗粒从空气中吸潮,可使浆体粘度大幅下降。通过浆体的可压缩性实验发现吸潮的水分将少量气体密封到颗粒的孔隙中,使制浆过程中颗粒吸入的水分减少。基于实验和表征,提出了封孔效应的理论,即低阶煤颗粒具有大量极性官能团,预吸潮的水分通过氢键作用于孔口内壁,如同"瓶塞"将颗粒的孔口密封,有效阻止了来自溶剂的水分向煤颗粒孔隙内扩散。从空气中预吸潮的水分还可提高第二液体的作用,使得浆体粘度进一步减小,为低阶煤制浆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了工业废水中的常见成分——小分子含氧有机物,对水煤浆粘度的影响。发现添加小分子有机物会导致对水煤浆的粘度的增加。借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红外光谱和接触角测量等表征手段。发现在浆体中,煤颗粒的疏水性表面吸附了小分子含氧有机物,亲水性增强,从而导致水化膜增厚,自由水减少。因此,含小分子有机物的有机废水不利于水煤浆制备。表面活性剂广泛存在于生活和工业污水中,为研究其对水煤浆的影响,实验以空心玻璃微珠悬浮液为模型,研究微量表面活性剂对悬浮液的影响。发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使空心玻璃微珠悬浮液从粘性流体变为膏状,流动性急剧恶化。通过对悬浮液微观结构表征发现,微量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产生微小气泡。颗粒聚集在气泡周围,在气泡间膜内形成空间阻碍,并减缓排液,有利于气泡的稳定。微小气泡作为第叁相,在悬浮液中发挥了不优先润湿颗粒的第二液体的作用,并使悬浮液处于团簇状态,粘度和屈服应力显着增加。此膏状悬浮液属可逆的亚稳定体系,长时间静置后膏状结构因排液而被破坏。(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7-03-27)
高彬,施德安[3](2014)在《粘度比对具有复合增容界面的聚烯烃/尼龙6合金相态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具有复合增容界面的聚合物合金体系分散相与基体相的粘度比对其形态结构的影响。在马来酸酐官能化聚烯烃/尼龙6共混体系中,我们加入少量马来酸酐官能化低分子量聚丁二烯(PB-g-MAH),在不改变基体树脂粘度的情况下,得到具有复合增容界面的增容体系:即在合金体系的界面处既有PP-g-MAH和/或PE-g-MAH中的马来酸酐与PA6分子链端胺基反应原位形成的具有大分子量主链的PP-g-PA6和PE-g-PA6接枝共聚物,也有PB-g-MAH中马来酸酐与PA6分子链端胺基反应形成的具有低分子量主链的PB-g-PA6接枝共聚物。在这种具有复合增容界面的合金体系中,带有大分子量主链的接枝共聚物有利于界面应力的传递,使PA6粒子破裂并均匀分散;存在于两相界面处的而带有低分子量主链的接枝共聚物,则有利于扩展PA6与聚烯烃两相界面的曲率半径,使混炼过程中被拉长的PA6相粒子寿命延长,从而得到具有一定长径比而非球形的分散相。基体粘度的变化通过将低粘度的PP-g-MAH与高粘度的PE-g-MAH按比例掺混来实现。研究结果表明,当聚烯烃基体相中PB-g-MAH含量较大,达到10wt%时,由于低分子量主链的接枝共聚物含量过高,两相粘度比(P)从最大的PA6/PP-g-MAH体系(P=5.2)到最小的PA6/PE-g-MAH体系(P=0.65),体系都无法得到具有规则球形形态的分散相粒子;而当PB-g-MAH含量为5wt%时,当两相粘度比P在2.0到5.2之间时,尼龙6相为规则的球形存在。分散相尼龙6的粒子尺寸随粘度比的降低而减小。而当粘度比较小(P在0.65到1.6之间)时,分散相粒径小到难以进一步破碎的程度,体系中出现许多被拉长的分散相尼龙6,其长径比随两相粘度比的降低而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4分会:流变学》期刊2014-08-04)
田文欣[4](2013)在《粘度在胶体界面上的科学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流体所具有的粘度与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科学研究有着密切关系,它在胶体界面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对石油行业及化工材料生产中有关粘度的资料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为粘度应用研究者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郭亚梅,李明远,贺辉宗,林梅钦[5](2009)在《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对油/水界面剪切粘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聚合物A、石油磺酸盐B、表面活性剂C叁种因素共存时对原油模拟油/水界面剪切粘度的影响。单因素实验表明,表面活性剂C使原油模拟油/水界面粘度降低,而聚合物A的存在则使油/水界面剪切粘度上升。而叁种因素共存时,在实验条件下,表面活性剂C对油/水界面剪切粘度有一定的影响,聚合物A和石油磺酸盐B看不出有较大影响。因此,在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体系中,界面剪切粘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09年09期)
李明远,宋伟,顾鹏翔,林梅钦,董朝霞[6](2006)在《3种不同物质的动态界面剪切粘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日本协和界面剪切粘度计测定了壬基酚聚氧乙烯(4)醚、油酸钠及固体颗粒的动态界面剪切粘度。结果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壬基酚聚氧乙烯(4)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油酸钠在适当浓度下,其界面剪切粘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最后趋向稳定;固体颗粒蒙脱土界面剪切粘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上升,然后趋向平衡。这说明不同物质形成的油水界面剪切粘度的动态变化明显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1期)
胡尚林,张禹负,刘华,戴乐蓉,丁马太[7](2005)在《复合驱油体系的界面剪切粘度与界面张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界面粘弹性测定仪和界面张力仪,测定了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叁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油/水界面剪切粘度和界面张力。实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碱和表面活性剂的降低界面张力作用与提高界面剪切粘度作用相对应。聚合物HPAM大多数情况下都使界面张力略有升高。且可使极低的界面剪切粘度升高,很高的界面剪切粘度降低。(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05年12期)
顾鹏翔,夏立新,杨影,李明远,吴肇亮[8](2005)在《表面活性剂和固体粒子对动态界面剪切粘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表面活性剂和固体粒子参与形成的油水界面膜的动态界面剪切粘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壬基酚聚氧乙烯(4)醚(polyoxyethylene(4)nonylphenylether)、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油酸钠在0.04%(质量分数)浓度下其界面剪切粘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然后趋向恒定;而蒙脱土界面剪切粘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上升,然后趋向恒定.(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王慧云,李明远,吴肇亮,林梅钦,方洪波[9](2005)在《正交法研究A/S/P及矿化度各因素对原油油水界面剪切粘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石油磺酸盐、聚合物及矿化度叁种因素共存时对与碱反应后的原油模拟油油水界面剪切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叁种因素共存时,在实验条件下,聚合物对油水界面剪切粘度的影响为非常显着性因子,矿化度及石油磺酸盐为非显着性因子。石油磺酸盐使与碱反应后的原油模拟油油水界面剪切粘度降低,而聚合物的存在及矿化度的降低则使油水界面剪切粘度显着上升,但矿化度的改变对油水界面剪切粘度的影响程度比聚合物的影响要小得多。因此在叁元复合驱体系中油水界面剪切粘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体系中聚合物浓度的变化。(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5-04-01)
郑晓宇,孙梵[10](2005)在《杯芳烃基嵌段聚醚的油-水界面粘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界面粘弹仪测量了 3 类环状对叔丁基酚醛树脂嵌段聚醚(杯芳烃聚醚)在 3 种沥青质模型油 去离子水体系的界面粘度。结果表明, 杯芳烃聚醚具有较高的界面活性, 吸附在油 水界面并取代了一部分沥青质,形成界面混合膜, 且膜强度变弱, 界面粘度减小; 将含有杯芳烃聚醚的 3 种沥青质模型油 水体系的界面压与界面粘度关联后得到, 在某一相对分子质量、HLB 值范围, 聚醚在油 水界面的界面压较高, 同时降低界面粘度的能力也较强。(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05年01期)
界面粘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水煤浆气化技术为背景,为制得高浓度低粘度的水煤浆,研究了颗粒表面性质及添加剂对颗粒悬浮液粘度的影响。针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研究了工业废水中的常见成分对制浆的影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系统研究了第二液体对颗粒悬浮液粘度的影响。发现随第二液体含量的增加,悬浮液的粘度和屈服应力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趋势。利用荧光染料标记第二液体,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悬浮液的微观结构。发现随第二液体浓度的增加,悬浮液出现叁种状态,即分散态、团簇态和胞囊状态。叁种状态对应了粘度的非单调趋势。低阶煤的孔隙发达,制备浆体时水会进入煤颗粒的孔隙中形成内水,从而引起颗粒间的自由水减少,煤浆粘度增高,难以制备高浓度水煤浆。实验发现干燥的煤颗粒从空气中吸潮,可使浆体粘度大幅下降。通过浆体的可压缩性实验发现吸潮的水分将少量气体密封到颗粒的孔隙中,使制浆过程中颗粒吸入的水分减少。基于实验和表征,提出了封孔效应的理论,即低阶煤颗粒具有大量极性官能团,预吸潮的水分通过氢键作用于孔口内壁,如同"瓶塞"将颗粒的孔口密封,有效阻止了来自溶剂的水分向煤颗粒孔隙内扩散。从空气中预吸潮的水分还可提高第二液体的作用,使得浆体粘度进一步减小,为低阶煤制浆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了工业废水中的常见成分——小分子含氧有机物,对水煤浆粘度的影响。发现添加小分子有机物会导致对水煤浆的粘度的增加。借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红外光谱和接触角测量等表征手段。发现在浆体中,煤颗粒的疏水性表面吸附了小分子含氧有机物,亲水性增强,从而导致水化膜增厚,自由水减少。因此,含小分子有机物的有机废水不利于水煤浆制备。表面活性剂广泛存在于生活和工业污水中,为研究其对水煤浆的影响,实验以空心玻璃微珠悬浮液为模型,研究微量表面活性剂对悬浮液的影响。发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使空心玻璃微珠悬浮液从粘性流体变为膏状,流动性急剧恶化。通过对悬浮液微观结构表征发现,微量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产生微小气泡。颗粒聚集在气泡周围,在气泡间膜内形成空间阻碍,并减缓排液,有利于气泡的稳定。微小气泡作为第叁相,在悬浮液中发挥了不优先润湿颗粒的第二液体的作用,并使悬浮液处于团簇状态,粘度和屈服应力显着增加。此膏状悬浮液属可逆的亚稳定体系,长时间静置后膏状结构因排液而被破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界面粘度论文参考文献
[1].吴波.低粘度介质及界面改性的边界吸附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张杰.基于颗粒界面修饰的悬浮液粘度调控方法[D].华东理工大学.2017
[3].高彬,施德安.粘度比对具有复合增容界面的聚烯烃/尼龙6合金相态结构的影响[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4分会:流变学.2014
[4].田文欣.粘度在胶体界面上的科学应用[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5].郭亚梅,李明远,贺辉宗,林梅钦.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对油/水界面剪切粘度的影响[J].应用化工.2009
[6].李明远,宋伟,顾鹏翔,林梅钦,董朝霞.3种不同物质的动态界面剪切粘度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7].胡尚林,张禹负,刘华,戴乐蓉,丁马太.复合驱油体系的界面剪切粘度与界面张力研究[J].功能材料.2005
[8].顾鹏翔,夏立新,杨影,李明远,吴肇亮.表面活性剂和固体粒子对动态界面剪切粘度的影响[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9].王慧云,李明远,吴肇亮,林梅钦,方洪波.正交法研究A/S/P及矿化度各因素对原油油水界面剪切粘度的影响[C].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
[10].郑晓宇,孙梵.杯芳烃基嵌段聚醚的油-水界面粘度[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