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地区论文-魏国锋,郑晓平,秦颍,张爱冰,方青

铜陵地区论文-魏国锋,郑晓平,秦颍,张爱冰,方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铜陵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矿冶遗址,炉渣,冶炼技术,铜陵

铜陵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魏国锋,郑晓平,秦颍,张爱冰,方青[1](2019)在《铜陵、南陵地区古铜矿冶遗址炉渣的科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徽铜陵、南陵地区铜矿资源丰富,古代矿冶遗址数量众多,最早可追溯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各遗址遍地分布的炉渣、炉壁等矿冶遗物,为研究中国早期的铜矿冶炼技术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本工作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 X射线荧光分析(XRF)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安徽铜陵、南陵地区古铜矿冶遗址的炉渣样品进行检测分析,以了解该地区早期的铜矿冶炼技术。XRD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测炉渣样品的物相以铁橄榄石、辉石、钙铁辉石为主,伴有石英、方石英、磁铁矿等矿物,符合炼铜渣的物相特征。根据炉渣的SiO_2, CaO和Fe_2O_3的含量,可将51个炉渣样品分为叁大类:Ⅰ类炉渣、Ⅱ类炉渣和Ⅲ类炉渣。其中,Ⅰ类炉渣钙、硅、铁含量较高,其CaO含量远高于Ⅱ类和Ⅲ类炉渣,为铁硅钙系。相较而言,Ⅱ类炉渣为高铁系,其Fe_2O_3含量明显高于Ⅰ类和Ⅲ类炉渣;Ⅲ类炉渣为高硅系,其SiO_2含量较高,钙、铁含量较低。所有炉渣样品的铁含量均高于普通熔炼渣,结合其物相分析结果,可推测全部炉渣为冶炼渣。Ⅰ类、Ⅱ类炉渣的Ca和Fe含量呈现很强的负相关性,且波动范围很大,显示二者的含量并非人工调控,更可能是来自矿石中的天然成分。据此可以推测,本地区的早期工匠可能尚未认识到含钙和含铁助熔剂的作用,没有掌握不同类型铜矿石的配矿技术。SEM-EDS的分析结果表明,炉渣中的金属颗粒夹杂以冰铜、红铜和砷铜为主,表明该地区同时存在红铜和砷铜的冶炼活动。不同品位的冰铜颗粒大多来自不同遗址,尚没有在同一遗址发现较多品位依次升高的冰铜颗粒,因而难以确认冰铜熔炼环节的存在,不能证明上述遗址是否已采用了"硫化铜矿-冰铜-铜"的冶炼技术。所发现的冰铜颗粒,可能是采用硫化铜矿死焙烧工艺或混合矿原料冶炼的结果。铜陵夏家墩遗址炉渣中砷铜颗粒的存在,表明该地区早至西周时期,很可能已掌握了采用共熔还原法冶炼砷铜的技术。相关研究结果,对探讨砷铜技术的起源和传播,以及中国早期冶金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组织状况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11期)

孟絮絮,孙志远,马竞,钟凯[2](2019)在《铜陵地区电网电能质量的监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电能质量定义及主要指标参数进行了概述,并列举出各个参数的国家标准限值。利用PQV-600电能质量监测分析仪监测所选铜陵地区电网的具有代表性的线路,得到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电能质量监测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安徽电力》期刊2019年03期)

朱诚[3](2019)在《安徽省铜陵市大成山地区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和前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铜陵大成山地区金矿通过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以及相邻矿区成矿模式,结合本区的物探和化探成果,总结本区成矿类型,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未来找矿的前景。(本文来源于《西部资源》期刊2019年05期)

张明丽[4](2019)在《铜陵地区油菜机械化栽培技术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从选用良种、播前整地、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了铜陵地区油菜机械化栽培技术。(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1期)

贾晗,刘军省,王春光,王磊,殷显阳[5](2019)在《基于铜陵地区地球化学基线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铜陵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在明确环境地球化学基线意义的基础上,运用相对累积频率法计算了铜陵地区土壤中Cu、Zn、Cr、Co、Cd、Pb、As、Hg、Ni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基线。并以计算的地球化学基线值作为评价标准,用指数评价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法从不同角度对该地区做出污染评价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计算得出的铜陵地区地球化学基线有可适用性,9种重金属元素具有不同等级的污染水平和潜在污染风险,其中Cd、As 2种元素同时具有较高污染水平和较高潜在生态危害风险。由空间分析可知: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来源主要与人类的采矿、选冶过程有关。(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左言凯[6](2019)在《铜陵地区西瓜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安徽省铜陵地区西瓜主要病虫害(枯萎病、炭疽病、蔓枯病、红蜘蛛、蚜虫等)的发生特点,并提出了绿色防控技术,以期为铜陵地区西瓜高效生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金磊,方凌,汪颖[7](2019)在《铜陵地区不同种类牡丹籽提取物抑菌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铜陵地区不同种类牡丹籽制备提取物a (脂溶性成分)和提取物b (水溶性成分)作为研究对象,以沙门氏菌、根霉为供试菌,采用滤纸片抑菌圈法对提取液进行抑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提取液a对沙门氏菌和根霉均有抑菌效果;提取液b对沙门氏菌有抑菌效果,对根霉无抑菌效果。抑菌效果为药用型>油用型>观赏型;且混栽会对原品种抑菌效果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食品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罗雪莲[8](2019)在《2014-2016年铜陵地区昼夜温差对精神分裂症入院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症精神疾病,其病因未明且症状复杂,难以治愈,对患者本人及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负担。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中,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昼夜温差作为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多用于评估温度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但在对精神分裂症患病的影响上受到的关注却非常少。目的1.明确铜陵地区2014-2016年精神分裂患者的分布情况;2.采用时间序列研究,联合应用泊松广义线性回归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昼夜温差对精神分裂症入院的影响;3.分析比较不同特征人群中,昼夜温差对精神分裂症入院影响的差异,以寻找脆弱人群,为开展有效的精神分裂症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铜陵市第叁人民医院(铜陵市心理医院)2014-2016年间精神分裂症每日入院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入院日期及入院诊断。从铜陵市气象局获取同期的每日气象数据,包括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相对湿度等。同时收集本地区环境检测中心站的空气污染资料,主要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 _(2.5)等。联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和泊松广义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控制污染物、相对湿度、季节性、星期几效应和长期趋势等混杂因素,分析昼夜温差对精神分裂症每日入院的影响。在分析时,根据年龄、性别和职业对患者进行分组,开展亚组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铜陵市2014-2016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3 470例。其中男性2 218人(63.9%),20-39岁患者1 250人(36.0%)。相对湿度和昼夜温差的平均值分别为77.7%和7.8℃。PM_(2.5)、SO_2、NO_2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3.1 ug/m~3、48.2ug/m~3、37.6 ug/m~3。研究发现昼夜温差对精神分裂症入院的影响是急性效应,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从昼夜温差对精神分裂症入院影响的整体效应可看出,精神分裂症入院风险随昼夜温差的升高呈上升趋势。昼夜温差对精神分裂症的滞后效应显示,昼夜温差越高,滞后效应越明显。在单天滞后效应中,当昼夜温差达到10.2℃(P_(75))时,其危险效应可持续至第16天,昼夜温差达到12.9℃(P_(95))时,其危险效应可持续至第12天。两者的累积效应均随着滞后天数的增加而不断升高。按年龄、性别、职业进行分组后,分别观察亚组在高昼夜温差的滞后反应。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更易受到高昼夜温差影响,在年龄方面20-39岁人群相对于其他年龄段对昼夜温差的影响更敏感,而农民在高昼夜温差暴露时则有更高的风险。结论研究证实,较高的昼夜温差和精神分裂症发作之间存在显着关联,铜陵地区在昼夜温差达到10.2℃(P_(75))时,即会增加精神分裂症的入院(RR=1.058,95%CI:1.030-1.088,P=0.026)。精神分裂症发作风险会随昼夜温差的持续增加而不断升高,此效应在暴露当天即出现,危险效应一直持续到第15天。经性别、年龄以及职业分层后的结果显示,男性和年龄在20-39岁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昼夜温差的影响。在较大的昼夜温差时,农民入院的风险高于其他职业群体。故脆弱人群的特征为年龄在20-39岁的男性、农民患者。(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20)

王东[9](2018)在《安徽省铜陵县大成山地区构造格架与成矿关系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安徽省铜陵县大成山地区的基底及盖层构造的描述,分析了区内的基底构造样式及盖层构造格架,划分了区内各类构造的形成时期并简述了各类构造与成矿之间的联系。(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8年24期)

田健,黄晶涛,曾穗平[10](2019)在《基于复合生态平衡的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格局重构——以铜陵东湖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格局出现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双重破坏的问题,研究基于复合生态平衡、生态空间活化、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目标,提出以自然生态要素识别与敏感度分析、人文生态发展需求分析为基础,以自然与人文生态安全格局分区建构、复合生态空间耦合下的功能化发展指引为核心的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格局重构方法框架,并结合铜陵城市边缘区——东湖地区规划建设展开理论应用与实践探索,为重构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格局提供有益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9年02期)

铜陵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电能质量定义及主要指标参数进行了概述,并列举出各个参数的国家标准限值。利用PQV-600电能质量监测分析仪监测所选铜陵地区电网的具有代表性的线路,得到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电能质量监测的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铜陵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魏国锋,郑晓平,秦颍,张爱冰,方青.铜陵、南陵地区古铜矿冶遗址炉渣的科技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2].孟絮絮,孙志远,马竞,钟凯.铜陵地区电网电能质量的监测与分析[J].安徽电力.2019

[3].朱诚.安徽省铜陵市大成山地区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和前景分析[J].西部资源.2019

[4].张明丽.铜陵地区油菜机械化栽培技术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9

[5].贾晗,刘军省,王春光,王磊,殷显阳.基于铜陵地区地球化学基线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分析[J].环境工程.2019

[6].左言凯.铜陵地区西瓜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9

[7].金磊,方凌,汪颖.铜陵地区不同种类牡丹籽提取物抑菌性比较[J].食品工程.2019

[8].罗雪莲.2014-2016年铜陵地区昼夜温差对精神分裂症入院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9

[9].王东.安徽省铜陵县大成山地区构造格架与成矿关系浅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8

[10].田健,黄晶涛,曾穗平.基于复合生态平衡的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格局重构——以铜陵东湖地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9

标签:;  ;  ;  ;  

铜陵地区论文-魏国锋,郑晓平,秦颍,张爱冰,方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