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反应批评论文-王传伟

读者反应批评论文-王传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读者反应批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用学,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不确定性

读者反应批评论文文献综述

王传伟[1](2019)在《语用学视域下的交互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语用学是美国符号学家莫里斯在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关于符号叁分法中的一支,是用来阐释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其探讨的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符号学中的语用学去探讨文学中的交互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及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5期)

王守局[2](2019)在《读者反应批评视角解读《动物园的故事》中的空白》一文中研究指出爱德华·阿尔比(1928-2016)是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被认为是荒诞派的代表。《动物园的故事》(1959)作为阿尔比的第一部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品,讲述了出版社负责人彼得与无家可归的杰瑞在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偶遇闲谈而最终因争夺长椅而决斗的故事,表现的是现代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理解和沟通障碍,具有明显的荒诞派风格和强烈的讽刺意味。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将关注焦点从形式主义和新批评所认为的自足的文本转到读者的能动性上来,赋予读者更高的地位;认为文本本身和文本对读者所产生的作用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固有的永恒不变的意义,而是积极地参与到意义产生的过程中。本文尝试使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来解读阿尔比剧作《动物园的故事》中的语义空白、句法或语法空白以及结构空白。全文由引论、正文主体和结论叁部分构成。本文的引论部分介绍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生平、文学(尤其是戏剧)成就以及剧作《动物园的故事》,国内外学者对该剧研究的综述,和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主体部分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所使用的研究视角即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包括该理论的5个分支(1.交互理论,2.影响文体学,3.主观理论,4.心理理论和5.社会理论),并介绍本文主要使用的概念“空白”的意义。空白在文本层面上可分为语义空白、句法或语法空白以及结构空白。语义空白如文学中的双关、比喻、暗喻、暗示、借代等;句法空白如句子成分缺失、反常搭配、词类活用、标点的取舍、正常句子排列顺序的重排,以至句子节奏韵律的变化调整等等;结构空白如跳跃、穿插、转接、倒错、反叙事等,追求时间空间多维度交错的审美意境等等。第二章分析《动物园的故事》中的语义空白。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杰瑞死亡之谜,由关键词“疲倦”出发,逐步进入杰瑞多舛的生活经历,再到精神思想危机之设想;第二部分分析“动物园”的多重隐喻意义,就四个隐喻体(即:杰瑞住的公寓,中央公园,现代人类社会乃至人类文明)分别分析其意义。第叁章分析《动物园的故事》中的句法空白。主要包括叁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剧中省略号的使用,指出其隔离停顿和省略的双重功能,以及双重功能的交叉,并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分析剧中全部大写的用法,先给出遵循惯例的例子,再分析其特殊的用法,而后者一方面起到增强人物感情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产生模糊句意的效果,最终揭示出杰瑞和彼得在语言层面上同时作为现代社会问题的受害者的身份;第叁部分分析剧中人物杰瑞对“我不知道”这个句式的独特使用方法,它超越字面意义上“无知”的意思,起到增加文本不确定意义的作用。第四章分析《动物园的故事》中的结构空白。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未讲述的“动物园的故事”这一个读者期待结构的作用轨迹,即期待唤起?期待落空?期待消失,最终使读者堕入一种未定状态;第二部分分析由两张长椅所形成的确定性和未定性“二元统一”的结构,起到加深文本含义和读者阅读感受及增强戏剧舞台视觉冲击的作用;第叁部分分析剧中段落安排顺序的倒错所体现出的叙事时间倒错和逻辑颠倒的结构;第四部分分析舞台说明作为剧本的无声但有形的有机部分,如何达到读者-文本-作者叁者融合的结果,进一步分析由此形成的既统一又冲突的矛盾结构。最后一部分为本文的结论,总结了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各种空白在阿尔比剧作《动物园的故事》中的具体体现,并指出,在当今文学理论批评领域逐渐向文化研究泛化的趋势下,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仍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尤其是“空白”理论。(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冉,季明举[3](2019)在《通俗与经典——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的莫泊桑小说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品简单易读和清晰明了的特点使莫泊桑成为耳熟能详的作家却也妨碍了对其作品的研究,莫泊桑被列入通俗作家的行列。然而,在娱悦民众的同时,莫泊桑的作品其实也兼顾了文学研究者阐发的多种可能性。在莫泊桑的作品中,语言、描写和情节的简单清晰契合了文本深藏的深奥和歧义,读者只有在阅读过程中经过思考、分析、推理和想象等意识活动才能寻找到莫泊桑作品的意义建构过程及其美学价值。立足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从莫泊桑作品的"简单"和"清晰"出发,分析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巧妙互动,透视作者如何引导读者一点点陷入晦涩难懂的陷阱之中,以期理解莫泊桑为何介于通俗和经典之间。(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艺臻[4](2019)在《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十叁姨》人物形象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以读者角度看待作品,读者反复阅读,不断发掘故事的深度,以期求得作品的全貌,将其完整展示,从而建立起阅读接受与批评的主体性。《十叁姨》看似是一篇叙述简洁、故事单一的短篇小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打破、超越期待视野,对文中大量的空白进行填补,使人物形象得到完整的呈现,从而揭开作品的全貌。(本文来源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谭志强,刘林[5](2019)在《从读者反应批评看《左传》“赋诗首章”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时人闻弦歌而知雅意,当时赋诗盛况如实载于《左传》,为研究古人接受和阐释《诗经》提供了重要资料。或以为春秋赋诗中只标明诗题而未说明所赋何章者,皆为"赋诗首章"。但是,以当代美国读者反应批评为研究框架,从听诗者或赋诗接受者的"言"(自我阐释)与"行"(其后行动)两方面来看,《左传》未标明赋诗何章时则实为赋出全诗。(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王李参[6](2018)在《《我的安东妮亚》之读者反应批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薇拉·西伯特·凯瑟(1873-1947)是二十世纪初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致力于描绘中西部先驱者边疆生活的女性作家。她的代表作有《啊,拓荒者!》、《我的安东妮亚》、《一个迷途的女人》、《教授的房子》、《死神来迎接大主教》,其中《我的安东妮亚》是她最具代表性的小说。这部小说描述了一个波西米亚女人安东妮亚·雪默尔达移民到内布拉斯加大草原后自强自立、勇于奋斗的故事。本论文除了引文和结语之外分四章。引文部分概述了薇拉·凯瑟和她的小说《我的安东妮亚》,并综述《我的安东妮亚》研究的相关文献。论文第一章综述读者反应批评的起源及其发展,集中论述罗曼·英伽登提出的“不确定性”、汉斯·罗伯特·姚斯提出的“读者期待视野”以及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的“召唤结构”这叁个理论术语,同时也解释了以读者反应批评的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的原因。第二章阐述读者在阐释《我的安东妮亚》这部小说中起着积极作用。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不同评论家对读者的不同界定,如伊瑟尔的“暗隐的读者”、姚斯的“历史的读者”以及斯坦利·费什的“有知识的读者”等;第二部分阐述了真实的读者对《我的安东妮亚》的解读具有争议性。第叁章从叁个方面来分析小说女主人公安东妮亚形象的不确定性,分别从小说人物、主人公安东妮亚以及小说作者凯瑟的视角来分析。首先,小说叙述者兼主要人物吉姆·伯登、老移民代表哈林夫妇和新移民代表莉娜·林加德对安东妮亚的看法十分矛盾。在吉姆眼中,安东妮亚既有女性的柔美,也有男性的刚强;在哈林夫妇看来,一方面,安东妮亚是个有着悲惨遭遇但开朗乐观的女性,另一方面又是个肤浅轻佻的帮佣;莉娜眼中的安东妮亚很善良但是很天真。其次,在安东妮亚自己看来,她虽然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着独立意志的个体,但又常常屈服于他人意志。再者,在作者凯瑟眼中,安东妮亚是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女性,但是受当时“美国化运动”的影响,她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总之,从作品人物到安东妮亚自身再到作者凯瑟对安东妮亚构成了一个矛盾多元化的认识。因此安东妮亚成为一个具有不确定性形象的人物。第四章分别从“读者期待视野”、“召唤结构”的角度来论述读者与《我的安东妮亚》这个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读者与文本有两种互动方式。一种是通过“读者期待视野”实现的,另一种是通过“召唤结构”实现的。首先,文本唤起读者既有的期待视野,之后读者期待视野随着文本情节的发展不断被挑战、纠正和重塑。这使读者不断获得新的视野,从而实现与文本的互动。其次文本自身有一种“召唤结构”。这种召唤结构由文本中的“否定”和“空白”构成。“否定”和“空白”是文本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否定”唤起读者熟悉的主题和形式并对之加以否定。否定在这个文本中具体表现为对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对吉姆叙事的否定。“空白”是文本对读者发出的具体化的召唤和邀请。该论文主要分析五种空白,分别是题目中的空白、路的意象产生的空白、小说对话中的空白、帕维尔和皮特故事的空白以及雪默尔达先生死亡事件的空白。一旦读者弥补了空白,互动便即刻发生。通过以上分析,本论文得出结论:《我的安东妮亚》这部小说充满了不确定性。通过分析女主人公安东妮亚形象的不确定性以及文本与读者的互动关系,该篇论文作者发现了读者在阐释文本意义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没有读者的参与,《我的安东妮亚》是一部不具有完整意义的作品。通过读者反应批评,本论文作者认为小说作者凯瑟在文本中留下了大量空白,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空白,本论文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的主题。(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12-01)

任凌珊[7](2018)在《来自灵魂深处的恐怖:《黑猫》之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开创了短篇小说和侦探小说的先河,《黑猫》是其短篇恐怖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在对爱伦·坡作品研究的热潮中,从读者角度进行的研究虽然有限,但却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对《黑猫》进行了读者反应批评解读,主要应用斯坦利·费什的感受文体学理论分析读者在阅读时间流中对文本的反应,来重构《黑猫》的恐怖价值。此研究从一个全新视角审视文学作品,提高读者在二次创作中的地位,剖析爱伦·坡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罗巧丽,刘小蓉[8](2018)在《从读者反应批评看BBC纪录片字幕翻译策略及文化的民族性构建——以《中华的故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纪录片集纪实与艺术于一体,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对文化的民族性构建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BBC优秀纪录片《中华的故事》为例,从读者反应批评角度探讨其字幕翻译文本中文化的民族性构建及翻译策略。进而发挥"中国内容"与"西方渠道"的累加作用,为更好地塑造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8年34期)

李旭[9](2018)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下中学生阅读书目的可行性——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被列为中学生阅读书目,然而《鲁滨逊漂流记》能够列为阅读书目的依据是什么?是否真的适合作为必读书目为广大中学生阅读?自《课程标准》制定以来,极少有人对此产生怀疑并研究。为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该文旨在基于"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分析鲁滨逊人物性格及行为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鲁滨逊漂流记》作为中学生阅读书目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13期)

张孟蝶[10](2018)在《论电影《情书》之读者反应批评与阐释—接受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情书》是日本着名作家岩井俊二的知名着作,而改编自小说的同名电影更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部着作有广泛的受众,历经时间的考验,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从读者反应批评与阐释—接受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这部作品。(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04期)

读者反应批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爱德华·阿尔比(1928-2016)是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被认为是荒诞派的代表。《动物园的故事》(1959)作为阿尔比的第一部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品,讲述了出版社负责人彼得与无家可归的杰瑞在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偶遇闲谈而最终因争夺长椅而决斗的故事,表现的是现代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理解和沟通障碍,具有明显的荒诞派风格和强烈的讽刺意味。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将关注焦点从形式主义和新批评所认为的自足的文本转到读者的能动性上来,赋予读者更高的地位;认为文本本身和文本对读者所产生的作用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固有的永恒不变的意义,而是积极地参与到意义产生的过程中。本文尝试使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来解读阿尔比剧作《动物园的故事》中的语义空白、句法或语法空白以及结构空白。全文由引论、正文主体和结论叁部分构成。本文的引论部分介绍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生平、文学(尤其是戏剧)成就以及剧作《动物园的故事》,国内外学者对该剧研究的综述,和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主体部分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所使用的研究视角即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包括该理论的5个分支(1.交互理论,2.影响文体学,3.主观理论,4.心理理论和5.社会理论),并介绍本文主要使用的概念“空白”的意义。空白在文本层面上可分为语义空白、句法或语法空白以及结构空白。语义空白如文学中的双关、比喻、暗喻、暗示、借代等;句法空白如句子成分缺失、反常搭配、词类活用、标点的取舍、正常句子排列顺序的重排,以至句子节奏韵律的变化调整等等;结构空白如跳跃、穿插、转接、倒错、反叙事等,追求时间空间多维度交错的审美意境等等。第二章分析《动物园的故事》中的语义空白。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杰瑞死亡之谜,由关键词“疲倦”出发,逐步进入杰瑞多舛的生活经历,再到精神思想危机之设想;第二部分分析“动物园”的多重隐喻意义,就四个隐喻体(即:杰瑞住的公寓,中央公园,现代人类社会乃至人类文明)分别分析其意义。第叁章分析《动物园的故事》中的句法空白。主要包括叁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剧中省略号的使用,指出其隔离停顿和省略的双重功能,以及双重功能的交叉,并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分析剧中全部大写的用法,先给出遵循惯例的例子,再分析其特殊的用法,而后者一方面起到增强人物感情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产生模糊句意的效果,最终揭示出杰瑞和彼得在语言层面上同时作为现代社会问题的受害者的身份;第叁部分分析剧中人物杰瑞对“我不知道”这个句式的独特使用方法,它超越字面意义上“无知”的意思,起到增加文本不确定意义的作用。第四章分析《动物园的故事》中的结构空白。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未讲述的“动物园的故事”这一个读者期待结构的作用轨迹,即期待唤起?期待落空?期待消失,最终使读者堕入一种未定状态;第二部分分析由两张长椅所形成的确定性和未定性“二元统一”的结构,起到加深文本含义和读者阅读感受及增强戏剧舞台视觉冲击的作用;第叁部分分析剧中段落安排顺序的倒错所体现出的叙事时间倒错和逻辑颠倒的结构;第四部分分析舞台说明作为剧本的无声但有形的有机部分,如何达到读者-文本-作者叁者融合的结果,进一步分析由此形成的既统一又冲突的矛盾结构。最后一部分为本文的结论,总结了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各种空白在阿尔比剧作《动物园的故事》中的具体体现,并指出,在当今文学理论批评领域逐渐向文化研究泛化的趋势下,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仍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尤其是“空白”理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读者反应批评论文参考文献

[1].王传伟.语用学视域下的交互读者反应批评理论[J].北方文学.2019

[2].王守局.读者反应批评视角解读《动物园的故事》中的空白[D].郑州大学.2019

[3].李冉,季明举.通俗与经典——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的莫泊桑小说叙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王艺臻.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十叁姨》人物形象解读[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5].谭志强,刘林.从读者反应批评看《左传》“赋诗首章”现象[J].齐鲁学刊.2019

[6].王李参.《我的安东妮亚》之读者反应批评解读[D].郑州大学.2018

[7].任凌珊.来自灵魂深处的恐怖:《黑猫》之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解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

[8].罗巧丽,刘小蓉.从读者反应批评看BBC纪录片字幕翻译策略及文化的民族性构建——以《中华的故事》为例[J].校园英语.2018

[9].李旭.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下中学生阅读书目的可行性——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J].海外英语.2018

[10].张孟蝶.论电影《情书》之读者反应批评与阐释—接受理论[J].新闻研究导刊.2018

标签:;  ;  ;  

读者反应批评论文-王传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