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八月之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之光,福克纳,克里斯,身份,威廉,创伤,存在主义。
八月之光论文文献综述
张楚[1](2019)在《蒙太奇手法在《八月之光》里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八月之光》1932年在美国问世后,评论家们普遍是赞美的声音,尽管出版初期在肯定它的同时有些訾议,但是到了1935年,《八月之光》作为威廉·福克纳有特色的重要作品已经得到公认。《圣殿》出版后,当时颇有影响力的批评家亨利·坎比称它为"美国小说虐待狂的代表作品",把福克纳归纳为美国小说的"残酷的一派"。但是《八月之光》发表后,亨利·坎比对福克纳的评价发生了很大改观,他说《八月之光》"是一部极(本文来源于《长城》期刊2019年06期)
范勤勇,武蓓春[2](2019)在《后殖民视阈解读《八月之光》中的身份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八月之光》描述了被身份认同所困扰的各种人物,其中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的身份困境最具代表性。通过运用后殖民中关于"他者化"、"无家状态"理论来分析乔所体现出来的身份困境及导致困境的根源,推断出身份困境源于社区对个人的排斥和压制:在一个排他性的社区中,个人对社会规则的反叛会导致个人被社会的最终淘汰。(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31期)
王海燕[3](2019)在《文学地理意象与身份建构——以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建筑意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具有鲜明的视觉可视性和丰富的象征性特点,当其作为一种凝视对象时就是一种地理意象,建筑地理意象通过参与有效的空间建构准确传达出人地之间关系,常常和历史、记忆、身份等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孟菲斯孤儿院、麦克依琴家、低等妓院、木材加工厂以及小木屋等具有边缘特征的建筑意象是人物克里斯默斯身份建构过程当中的标识物:在种族、性别和宗教叁个维度上,克里斯默斯这一生唯一可以确信无疑的就是它们的不确定性。克里斯默斯身份建构的无效性展开了对人生价值的终极追问,地理的审美意义从这些建筑意象所传达的人地关系得以有效实现。(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徐其萍[4](2019)在《论《八月之光》乔·克瑞斯莫斯的创伤救赎》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约克那帕塔法世系小说中福克纳以全景的视角再现了美国南方重建时期的创伤历史,塑造了众多承载那段暴力历史的创伤人物,其中《八月之光》中的社会边缘人物乔·克瑞斯莫斯苦苦挣扎于无我的宿命论中,成为福克纳笔下最为悲惨的人物之一。乔童年时在孤儿院女营养师房间的遭遇是一次创伤性经历,是他陷入毁灭深渊的源起。本文认为暴力的男性气质形构、谈话疗法都是乔规避创伤影响、实现创伤救赎的途径,但由于所处的时代语境决定了他的创伤不能哀悼,而是逐步陷入自我分裂和异化的过程。福克纳从个人创伤叙述出发进而表现南方重建时期更深广的种族和性别暴力,体现了他一贯的人文道德关怀。(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23期)
赵骞[5](2019)在《“他者”的悲剧——《八月之光》的一种伦理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真正的"他者"概念在西方哲学中长期处于被忽略的境地,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在对传统哲学总体化倾向进行批判的过程中,试图建立一种面对他者的伦理学。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的描写的是有黑人血统嫌疑的克里斯默斯被白人社会所压制并最终毁灭的悲剧,本文借鉴"他者"哲学的伦理学立场,分析克里斯默斯所遭受的双重家政学暴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福克纳对现代性的批判。在莉娜身上,作者展现了来自古老世界的神圣之光,这一理想蕴含着希望与作者的信心,同时体现了列维纳斯以对他者面容的好客性来实现超越的伦理学取向;莉娜的生产,则正符合列维纳斯在爱欲、繁衍中所给出的未来指向。我们看到"他者"伦理学对于解决人类族群冲突的一种可能。(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19年06期)
袁美钰[6](2019)在《《八月之光》中的替罪羊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八月之光》可以被看作是迫害型文本的典范。将《八月之光》置于替罪羊理论的宏观视角下,分析美国南方对以乔·克里斯默斯为代表的黑人群体的迫害,系统阐释克里斯默斯作为替罪羊主体被选择、被指控以及被迫害的全过程,旨在揭示隐藏在文本背后的集体暴力与迫害现实,以实现对南方社会的反思。(本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扬[7](2019)在《《八月之光》中的创伤记忆与悲剧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八月之光》是美国着名小说家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主角乔·克里斯莫斯是一位拥有白人外表的黑白混血儿。他的故事充满悲剧色彩,既有希腊古典悲剧的影子,也有福克纳式悲剧的特色。造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多种多样,本文作者试图从创伤记忆的角度分析其悲剧成因,具有一定创新性。本文提出,克里斯莫斯的不幸与其创伤记忆密不可分。文章主体分为叁个章节。第一章,作者将主人公创伤记忆的由来分为叁类:性别创伤,宗教创伤和种族创伤,并结合创伤相关理论分析克里斯莫斯经历的特定事件之所以成为创伤并留下创伤记忆的原因。作者提出,这些创伤记忆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第二章,作者分析了创伤记忆产生的心理疾病,即创伤症状。指出创伤症状进一步扭曲了主人公人格,使得其悲剧加深。第叁章,作者分析了克里斯莫斯走出创伤记忆的可能性及其失败的原因,其中涉及南方社会的历史结症,这是主人公无法靠一人之力解决的,因此他注定走向悲剧。从创伤的视角,本文较好结合了造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宏观和微观因素,社会和个人因素。对《八月之光》的主题诠释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论文因此具有较好的文学研究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吕宁[8](2019)在《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八月之光》中的身份危机与异化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福克纳在大众阅读视野中一般并不被看作是一位存在主义作家,但其作品的很大一部分都体现出一定的存在主义思想,这一点在福克纳被以萨特为代表的法国批评家的欣赏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体现。从存在主义的视角研读福克纳的这部代表作可以帮助我们自省自身的存在困境并可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因此本文意图在之前的存在主义批评基础上做出一些补充及发展。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存在主义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分析存在主义思想在《八月之光》中的体现及结果。本文分为五章,第一部分属于引论,可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包括威廉.福克纳的生平简介及对《八月之光》情节的简要概括。第一章至第叁章为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利用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自在存的在概念详细分析了书中几个主要人物的身份危机的形成原因与具体表现,第二章借助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的自为存在的概念展现了书中主要人物为了反抗社会所带来的异化想象所做出的斗争及其悲剧性,第叁章从萨特的着名论断“他人即地狱”着手,厘清了书中几对主要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最后一部分得出研究结论,即《八月之光》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部存在主义小说,它深切包含了作者对于当代人类生存处境的人文主义关怀。读者亦可从中得出深刻启发,从而认真自省自己的存在价值并合理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存在主义困境。本文作者希望通过此研究提供一个对福克纳及《八月之光》这部杰作的新的研究视角。(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3-01)
黄梅红[9](2018)在《《八月之光》莉娜形象及其母性色彩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克纳长篇小说《八月之光》描绘了莉娜·格罗夫这个单纯、善良的年轻女子形象。她天真、乐观、情感丰富,在磨难中泰然自若、随遇而安,身上呈现出朴素明净的自然之美。莉娜不仅是一个人物形象,更是一个隐喻符号。她有一双来自尘世之外的观望的眼睛,是一面映照尘世的镜子。她那宽容博大的情怀与超越世俗的母性,衬托出人间的孤独、不安、挣扎与苦难,是一束照亮尘世的希望之光。福克纳通过塑造莉娜这一充满母性色彩的人物形象,表达他对清教主义和种族主义盛行的美国南方文化的批判与反思。(本文来源于《福建商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姜文莉[10](2018)在《福克纳与大江健叁郎小说中的身份主题比较研究——以《八月之光》和《个人的体验》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现代经典作家福克纳和日本先锋作家大江健叁郎在各自的创作中,都凸显了身份这一主题,折射出战败与社会转型时代背景下现代人的"失根感"所引发的身份焦虑、对自我身份的逃离以及通过艰辛的自我救赎之路达成自我身份的觉醒。文章以福克纳的《八月之光》和大江健叁郎的《个人的体验》为中心,探寻这两位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救赎人类心灵的途径与意蕴以及从中反映出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取向。(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八月之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八月之光》描述了被身份认同所困扰的各种人物,其中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的身份困境最具代表性。通过运用后殖民中关于"他者化"、"无家状态"理论来分析乔所体现出来的身份困境及导致困境的根源,推断出身份困境源于社区对个人的排斥和压制:在一个排他性的社区中,个人对社会规则的反叛会导致个人被社会的最终淘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八月之光论文参考文献
[1].张楚.蒙太奇手法在《八月之光》里的运用[J].长城.2019
[2].范勤勇,武蓓春.后殖民视阈解读《八月之光》中的身份困境[J].科技风.2019
[3].王海燕.文学地理意象与身份建构——以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建筑意象为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徐其萍.论《八月之光》乔·克瑞斯莫斯的创伤救赎[J].名作欣赏.2019
[5].赵骞.“他者”的悲剧——《八月之光》的一种伦理学解读[J].理论界.2019
[6].袁美钰.《八月之光》中的替罪羊形象[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
[7].李扬.《八月之光》中的创伤记忆与悲剧成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8].吕宁.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八月之光》中的身份危机与异化现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9].黄梅红.《八月之光》莉娜形象及其母性色彩探究[J].福建商学院学报.2018
[10].姜文莉.福克纳与大江健叁郎小说中的身份主题比较研究——以《八月之光》和《个人的体验》为中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