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性小麦论文-曹宁,隋建枢,辛智海,程斌,高旭

糯性小麦论文-曹宁,隋建枢,辛智海,程斌,高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糯性小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糯小麦,waxy基因,多重PCR

糯性小麦论文文献综述

曹宁,隋建枢,辛智海,程斌,高旭[1](2018)在《贵州小麦糯性基因多重PCR体系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通过单次反应过程同时鉴定出贵州小麦品种(系)中3个糯性基因(Wx-A1、Wx-B1和Wx-D1)的多重PCR反应体系,选择与小麦糯质基因(Wx-A1 a,Wx-B1 a和Wx-D1 a)连锁的3个特异分子标记MAG 264、BDFL/BRD、MAG 269对供试糯小麦杂交后代F3代中的3个糯质基因(Wx-A1,Wx-B1和Wx-D1)进行分子标记检测,优化多重PCR的反应体系及条件,筛选出含有糯质基因的部分糯小麦或全糯小麦。(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8年12期)

于恒[2](2016)在《关于糯性与非糯性小麦胚乳淀粉体发育、消亡及其理化性质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糯性小麦由于支链淀粉含量很高,因此表现出特殊的淀粉品质性状。由糯性小麦加工制成的各种食品风味独特,具有潜在的研究和开发应用价值。因此,有关糯性小麦淀粉的研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研究以糯性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扬糯1号和非糯性小麦品种扬麦13为实验材料,采用树脂半薄切片、组织化学染色、冰冻切片等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研究了两种小麦胚乳淀粉体发育和萌发过程中淀粉体消亡的差异;运用快速粘度分析(RVA)、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远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比较研究了两种小麦淀粉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小麦颖果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粒重、可溶性糖和总淀粉含量等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胚乳淀粉体均在花后6 d时出现,随着发育天数的增加,淀粉体体积和数量逐渐增多变大。花后12~24 d胚乳淀粉体的增殖速度加快,28 d后胚乳细胞充实基本完成。总体而言,扬糯1号胚乳淀粉体中小淀粉体的比例高于扬麦13,淀粉体发育状况也好于后者。(2)两种小麦胚乳和果皮对12-KI染色响应有差异。扬麦13胚乳被12-KI染成蓝黑色,扬糯1号则被染成红褐色,但二者果皮染色特性一致,发育前期均可被12-KI染成蓝黑色,发育后期果皮中的淀粉体被降解,不再着色。(3)小麦萌发过程中,颖果不同部位的胚乳消耗时序有别:近胚端的胚乳开始消耗,慢慢延伸到背部,进而沿着腹沟延伸到远胚端。与此同时,胚乳淀粉体表面形成融蚀小孔,随后小孔逐渐变大加深,直至淀粉体解体、消亡。两品种,相比,扬糯1号胚乳淀粉体的消亡速度快于扬麦13。(4)两种小麦胚乳中均有A-型大淀粉体(粒径≥10 μm)和B-型小淀粉体(粒径<10μm)。大淀粉体表面光滑且多呈椭球形,小淀粉体表面粗糙且多呈球形或不规则的多面体形。两种小麦淀粉体的偏光十字均在中央位置,但扬糯1号偏光十字亮度高于扬麦13。粒度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扬糯1号小淀粉体所占的比例高于扬麦13。(5)在糊化特性分析中,扬糯1号的峰值粘度、峰值时间、崩解值、最终粘度、回生值和峰值时间明显低于扬麦13,而糊化温度则高于扬麦13。(6) FTIR波谱分析表明,两种小麦在1045 cm-1、1022 cm-1和995 cm-1等处的峰强度不同,(1045/1022)cm-1比值也存在显着性差异,扬糯1号淀粉表层结构的有序度高于扬麦13。两种小麦XRD波谱有相似的衍射峰,但表现出不同的强度,其中2e 20°附近的衍射峰有明显的差异。经计算,扬糯1号的相对结晶度(30.95%)高于扬麦13(24.22%)。总之,糯性与非糯性小麦胚乳淀粉体的发育和消亡过程基本相同,但在淀粉体形态、着色特性、粒度分布以及相关理化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上述研究结果不仅深化了糯性小麦淀粉体的研究,而且为糯性小麦的品质改良、食品加工和资源开发应用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6-04-01)

于章龙,宋昱,谢叁刚,谢飒英,郝佳星[3](2016)在《冷水法制作糯性黑小麦粉汤圆品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汤圆食用品质,提高营养价值,研究在汤圆制作原料中加入糯性黑小麦粉,利用冷水法制作汤圆,并对糯性黑小麦粉与糯米粉在不同配比下制作的速冻汤圆进行感官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感官得分较高的4组汤圆考察其完好率、透光度、塌陷度和总糖水解率。综合考虑,当糯性黑小麦粉与糯米粉配比为1:1时,感官品质较好,完好率为87.5%,透光度为70.1%,且总糖水解率较高。此配方下冷水法制作的糯性黑小麦粉汤圆形态完整,耐蒸煮,蒸煮后汤内清澈,爽口、不黏牙、弹性好、具有较浓的麦香味,且易消化、营养价值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6年02期)

张亮,孙宇,陈铎[4](2015)在《糯性小麦淀粉的特性及其对面条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要介绍了糯小麦淀粉在基因方面的研究,着重叙述了糯性小麦淀粉的品质特性以及其对面条品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导刊》期刊2015年30期)

许立奎,潘彬荣,岳高红,梅喜雪,刘永安[5](2014)在《抗白粉病糯性小麦的多重PCR分子鉴定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同时鉴定小麦糯性和白粉病抗性,本研究利用已知3对引物建立多重PCR体系,分别扩增WxA1、Wx-B1、Wx-D1和Pm21基因的分子标记,其目的片段大小分别为:230/265、854、204和1400 bp。经过对供试品种和部分F2分离群体的Wx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检测,其结果与多重PCR结果一致,证明该多重PCR体系准确可靠,可提高小麦糯性兼抗白粉病的选育效率。(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黄碧光[6](2011)在《小麦糯性与紫粒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糯麦和紫粒麦中糯性和紫粒性状的遗传特性,为培育紫糯小麦新种质提供指导。【方法】以糯小麦C75与紫粒小麦03初3为材料,通过正反杂交,并与糯小麦C75回交,根据后代表型,分析糯性和粒色性状的遗传特性并选育紫糯小麦。【结果】紫粒为母性影响遗传,紫色基因具有剂量效应;在F2:3中,紫色与红色籽粒株的比例符合9﹕7,在BC1F2中,该比例为1﹕3,说明紫粒受2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杂交组合F2:3的籽粒非糯株与糯株的分离比例符合63﹕1,测交组合BC1F2中,该比例为7﹕1,表明糯性性状受3对相互独立重迭互作的隐性基因控制,非糯为显性性状;控制紫色性状与控制糯性的基因相互独立;经过自交纯化,共收获了5个糯性基因和紫粒基因皆纯合的紫糯小麦新种质。【结论】紫粒呈2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的母性影响遗传,隐性性状糯性受3对独立重迭基因控制,采用恰当的杂交育种策略可获得紫糯小麦新种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17期)

曹新有,刘建军,程敦公,汪铁,王东海[7](2011)在《利用wx基因分子标记快速鉴定糯性小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加快培育糯性小麦新品种,联合运用wx-B1基因的STS-PCR标记及wx-A1、wx-D1基因的SSR标记对济麦22×Waxy杂交组合F3代群体的131个单株进行wx基因型鉴定。结果发现:在131株F3代分离群体材料中,单缺失wx-A1a或wx-B1a或wx-D1a基因的材料分别为69、29、35株,分别占52.7%、22.1%和26.7%;同时缺失wx-B1a和wx-D1a基因的材料为10株,占7.6%;同时缺失wx-A1a和wx-B1a基因的材料为13株,占9.9%;未发现同时缺失wx-A1a和wx-D1a基因单株及wx-A1a、wx-B1a和wx-D1a基因全部缺失的单株。(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3期)

顾介铸,顾日升,袁开建[8](2010)在《“小麦院士”催生红糯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你吃过糯稻米、糯玉米,可你吃过糯麦面食吗?在兴化市林湖乡朱陈村的连片麦田里,连日来,农户们正在农技员的指导下撒播红皮糯小麦麦种。    “这种麦种的麦粒比普通麦种稍小,颜色略红,品质有糯性。”兴化市农技推广中心作栽站站长沙安勤介绍说,这种糯(本文来源于《新华日报》期刊2010-12-20)

曹颖妮,胡卫国,王根平,刘录祥,王成社[9](2010)在《糯性和非糯性小麦灌浆期胚乳直/支链淀粉积累及其相关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3份糯性和2份非糯性小麦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在灌浆过程中分别检测了各材料的籽粒直链和支链淀粉积累量、淀粉积累速率及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过程,探讨籽粒淀粉累积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非糯小麦在花后7 d前均未检测到直链淀粉存在,而此时已经检测到支链淀粉含量,并且糯小麦仅含有支链淀粉,支链淀粉早于直链淀粉合成。(2)糯性和非糯性小麦灌浆期籽粒的直、支链淀粉积累速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直、支链淀粉最终积累量取决于最大积累速率和平均积累速率的大小,而积累活跃期的调节作用较小;糯性和非糯性小麦在淀粉合成过程中的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和淀粉分支酶(SEB)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活性峰值基本上都出现在花后20~25 d左右。(3)直链淀粉积累速率与AGPP、SSS、GBSS和SBE活性变化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而支链淀粉积累速率仅与SSS活性变化极显着正相关,总淀粉积累速率与AGPP和SSS活性变化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0年10期)

陈龙,侯彩玲,谭光轩,于美玲,卢龙斗[10](2009)在《小麦糯性基因多重PCR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通过一次反应能够同时鉴定3个小麦糯性基因(Wx-A1、Wx-B1和Wx-D1)的多重PCR反应体系,研究了PCR反应组分和循环参数对多重PCR反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中的引物浓度比例和反应的Tm值是多重PCR成功的关键,当引物浓度比例(SSR/MAG267)为1(0.1μmol/L∶0.1μmol/L)~1.22(0.11μmol/L∶0.09μmol/L)、Tm为58℃时,Wx-A1、Wx-B1、Wx-D1基因的多重PCR结果最好。该多重PCR方法能快速高效地鉴定3个Wx基因,可用于糯麦选育和小麦品质育种的复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糯性小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糯性小麦由于支链淀粉含量很高,因此表现出特殊的淀粉品质性状。由糯性小麦加工制成的各种食品风味独特,具有潜在的研究和开发应用价值。因此,有关糯性小麦淀粉的研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研究以糯性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扬糯1号和非糯性小麦品种扬麦13为实验材料,采用树脂半薄切片、组织化学染色、冰冻切片等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研究了两种小麦胚乳淀粉体发育和萌发过程中淀粉体消亡的差异;运用快速粘度分析(RVA)、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远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比较研究了两种小麦淀粉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小麦颖果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粒重、可溶性糖和总淀粉含量等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胚乳淀粉体均在花后6 d时出现,随着发育天数的增加,淀粉体体积和数量逐渐增多变大。花后12~24 d胚乳淀粉体的增殖速度加快,28 d后胚乳细胞充实基本完成。总体而言,扬糯1号胚乳淀粉体中小淀粉体的比例高于扬麦13,淀粉体发育状况也好于后者。(2)两种小麦胚乳和果皮对12-KI染色响应有差异。扬麦13胚乳被12-KI染成蓝黑色,扬糯1号则被染成红褐色,但二者果皮染色特性一致,发育前期均可被12-KI染成蓝黑色,发育后期果皮中的淀粉体被降解,不再着色。(3)小麦萌发过程中,颖果不同部位的胚乳消耗时序有别:近胚端的胚乳开始消耗,慢慢延伸到背部,进而沿着腹沟延伸到远胚端。与此同时,胚乳淀粉体表面形成融蚀小孔,随后小孔逐渐变大加深,直至淀粉体解体、消亡。两品种,相比,扬糯1号胚乳淀粉体的消亡速度快于扬麦13。(4)两种小麦胚乳中均有A-型大淀粉体(粒径≥10 μm)和B-型小淀粉体(粒径<10μm)。大淀粉体表面光滑且多呈椭球形,小淀粉体表面粗糙且多呈球形或不规则的多面体形。两种小麦淀粉体的偏光十字均在中央位置,但扬糯1号偏光十字亮度高于扬麦13。粒度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扬糯1号小淀粉体所占的比例高于扬麦13。(5)在糊化特性分析中,扬糯1号的峰值粘度、峰值时间、崩解值、最终粘度、回生值和峰值时间明显低于扬麦13,而糊化温度则高于扬麦13。(6) FTIR波谱分析表明,两种小麦在1045 cm-1、1022 cm-1和995 cm-1等处的峰强度不同,(1045/1022)cm-1比值也存在显着性差异,扬糯1号淀粉表层结构的有序度高于扬麦13。两种小麦XRD波谱有相似的衍射峰,但表现出不同的强度,其中2e 20°附近的衍射峰有明显的差异。经计算,扬糯1号的相对结晶度(30.95%)高于扬麦13(24.22%)。总之,糯性与非糯性小麦胚乳淀粉体的发育和消亡过程基本相同,但在淀粉体形态、着色特性、粒度分布以及相关理化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上述研究结果不仅深化了糯性小麦淀粉体的研究,而且为糯性小麦的品质改良、食品加工和资源开发应用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糯性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1].曹宁,隋建枢,辛智海,程斌,高旭.贵州小麦糯性基因多重PCR体系的优化[J].种子.2018

[2].于恒.关于糯性与非糯性小麦胚乳淀粉体发育、消亡及其理化性质的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6

[3].于章龙,宋昱,谢叁刚,谢飒英,郝佳星.冷水法制作糯性黑小麦粉汤圆品质的研究[J].食品科技.2016

[4].张亮,孙宇,陈铎.糯性小麦淀粉的特性及其对面条品质的影响[J].食品安全导刊.2015

[5].许立奎,潘彬荣,岳高红,梅喜雪,刘永安.抗白粉病糯性小麦的多重PCR分子鉴定技术[J].核农学报.2014

[6].黄碧光.小麦糯性与紫粒的遗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1

[7].曹新有,刘建军,程敦公,汪铁,王东海.利用wx基因分子标记快速鉴定糯性小麦[J].山东农业科学.2011

[8].顾介铸,顾日升,袁开建.“小麦院士”催生红糯麦[N].新华日报.2010

[9].曹颖妮,胡卫国,王根平,刘录祥,王成社.糯性和非糯性小麦灌浆期胚乳直/支链淀粉积累及其相关酶活性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0

[10].陈龙,侯彩玲,谭光轩,于美玲,卢龙斗.小麦糯性基因多重PCR体系的建立[J].麦类作物学报.2009

标签:;  ;  ;  

糯性小麦论文-曹宁,隋建枢,辛智海,程斌,高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