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世后的一张“亮”牌 - 花生

中国入世后的一张“亮”牌 - 花生

一、中国入世后的一张“亮”牌——花生(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平[1](2016)在《我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随之,产业安全问题在日常经济活动中越来越突出,我国连续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对外投资频招安全审查,给产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亦对外贸增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其影响超越了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媒体、外交、政治领域。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影响到全球利益的再平衡,中国希望和平崛起,就必须防范不安全因素的发酵。当前,维护产业安全已成为国家的战略性任务。相对于现实的需求,产业安全理论中关于政府监管的部分还缺乏系统的研究,落后于国家在安全领域的监管实践和需要。因此,本文的选题目的,就是尝试填补在我国产业安全领域,政府监管体系理论研究的空白。产业安全作为经济安全的核心,受到经济安全因素的覆盖;经济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分支又受到国家安全因素的覆盖,导致产业安全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庞大的系统。所以,有关产业安全的研究,相应地涉及广泛的理论范畴和社会活动领域。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参阅产业安全基础理论、产业安全政府监管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结合产业安全的特点,以系统论为基本研究方法,广泛融入管理学、经济学、贸易理论、竞争力理论、产业经济学、运筹学、博弈论等理论成果中的观点和思想,引用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成果,并援引大量案例和事实,尝试以新的视角,搭建对产业安全成因、演化轨迹更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采取了实证分析与系统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性地解析了产业安全的生成与发展规律。并借鉴各主要国家产业安全监管实践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完善和提高我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的建议。根据查新结果,国内外对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尚有很多的空白需要填补。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和结论涉及多个方面。首先,以系统论的方法确立了产业安全系统,认定国内产业的存在是因国家的存在所至,将政府作为产业安全主体之一纳入系统,确立了以产业和政府共同作为系统主体的“双主体”结构。揭示了产业竞争的内生性,说明了产业安全问题源于产业的对外竞争,产业竞争也会通过国家竞争的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把系统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竞争关系作为产业安全的监管对象,监管范围覆盖了贸易竞争、投资竞争、要素竞争、环境竞争和危机竞争,明确了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研究揭示了产业竞争以国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竞争中国民利益发生减损即构成了产业安全问题;揭示了对国民利益的保全,即构成了产业安全系统的基本特征之目的性。依据系统论的开放性、目的性、多维度、突现性、反直觉行为原理,发现了与之对应的产业安全系统的涉外性、国民性、多元性、整体性和逆转性特征。根据产业安全系统特征的内在关系,深入解析了产业安全监管体系面临的各种竞争关系。其次,分析了产业安全问题的演变规律。以“双比较”模式解析了贸易摩擦的成因;以“产业微笑曲线”归纳了产业纵向要素竞争与产业转型的关系,揭示了横向要素竞争和产业升级的关系;以“要素流动性结构”分析了各种要素流动性的不均衡,是造成产业竞争力差异性的根源,并揭示了要素流动结构的演变规律。阐释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参与国际分工为前提,实施全产业链产业安全监管的意义;分析了内外环境对产业安全的影响;将危机竞争作为常态化的存在纳入了产业安全监管的范畴。根据自由贸易和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了产业安全问题将长期存在、竞争和合作将相互依存的原因,说明“竞合”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基本趋势;自贸区的建设是全球化趋势的应有过程。第三,总结各国实践,分析了全球化的影响,研究了反直觉行为对竞争关系的调节作用,并用以完善产业安全监管体系。以促进创新作为维护产业安全的根本出发点,提出了宏观的配套措施;以推动法治经济为出发点,系统地提出了“嵌入式”改良现有政府监管体系的建议;给出了敏感度评估模型用以评估产业安全措施的有效性,为监管措施的改进提供了方向;依托云计算新技术、大数据管理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对监管体系进行信息化、数据化改造以提升预测预警能力的建议;对监管主体决策模式,提出了开放性、聚能式改革的建议,以全面提升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的效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是产业安全系统的构成部分,为了给监管体系定位,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释了其与产业安全系统的关系;并介绍了美欧印和我国产业安全监管的做法,明示其现实存在的可能状态。政府在产业安全系统的监管地位一经确定,同时也就定位了各具体产业等分系统在产业安全监管领域的位置。全系统定位对各分系统的超越,提供了解决产业安全问题的广阔视野,更有利于产业安全隐患的早期预警;也为管控危机、捕获危机和提供机遇,展现了更多的选择性。本文共使用图12幅,表5个,参考文献227篇。

牟岚[2](2014)在《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欧经贸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欧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而且在很多行业都具备世界一流的技术和人才。自1975年中国与欧共体建交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迅猛发展。2008年中欧货物贸易额高达4255.8亿美元,是1975年的185倍,欧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首要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中国则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欧盟对华投资也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2008年欧盟对华投资规模为49.9亿美元,是1986年的28.6倍,欧盟成为中国第二大投资来源地。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实现了快速增长,从2005年的1.9亿美元扩大至2008年的29.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5.2%。可见,中欧经贸关系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经贸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能够促进中欧双方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流动,对拉动中国与欧盟经济增长意义重大。中欧经贸关系在经过多年持续、稳健的发展后,在2009年末遭遇了严峻的挑战。2009年10月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并在短期内扩散至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和塞浦路斯,演变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欧债危机的发生,不仅令欧元区重债国的经济发展岌岌可危,而且干扰了欧元区甚至欧盟整体的正常经济秩序,欧盟大部分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长减速和失业率上升等现象。欧债危机的发生、发展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如何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发展中欧经贸关系?中欧经贸关系将呈现何种发展趋势?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欧债危机下的中欧经贸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第1章为绪论。这一章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概括,并指出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2章为理论综述。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经典理论,为下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3章分析了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本文将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欧经贸关系分成四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入世”前的发展阶段,中国“入世”后、欧债危机发生前的发展阶段,以及欧债危机发生后的发展阶段。这一章主要回顾了前三个阶段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情况,并对每阶段中国与欧共体主要成员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的经贸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第4章分析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进程、原因和影响。这一章首先按欧债危机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爆发期、扩散期、深化期和缓和期,并就每一阶段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简要概括。之后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分析了欧债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本章还分析了欧债危机对欧盟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对于欧盟经济而言,欧债危机一方面对其经济发展造成了冲击,另一方面也为欧盟审视自身的制度缺陷提供了机会,具有两面性;对于世界经济而言,欧债危机加剧了世界经济的动荡局势,加速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并加大了新兴经济体的经济风险。第5章深入分析了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欧贸易。文中分析了中欧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CMS模型分析了中国对欧盟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情况,得出欧债危机后中国商品竞争力下降的结论;探讨了欧债危机背景下影响中欧贸易的主要因素;最后对中欧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从长期看,中欧贸易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欧盟经济的不确定性及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也制约着中欧贸易的发展。第6章重点分析欧债危机背景下的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问题。文中描述了欧债危机背景下欧盟及其成员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现状;以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欧债危机对欧盟在华直接投资的影响,认为欧债危机削弱了欧盟企业对外投资的能力,并通过贸易途径对欧盟在华直接投资造成了负面影响;最后,本章在投资规模、地域结构和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展望了欧盟对华投资的发展趋势。第7章是对欧债危机背景下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分析研究。文中介绍了中国对欧盟及五个重要投资目标国的投资现状。欧债危机发生后,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流量有所波动,但直接投资存量占中国对外投资的存量比重却持续上升。在投资结构上,中国对欧盟的投资区域以英国、德国、法国、卢森堡、荷兰和瑞典为主,投资的行业结构更加分散,而且各行业的投资规模和比重都有较大幅度的波动。本章还以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为框架,分析了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促进因素和抑制因素,并展望了中国企业赴欧投资的发展趋势。第8章是对前7章的总结,并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一是对欧债危机下的中欧经贸关系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现有文献中虽然有不少关于欧债危机背景下中欧经贸关系的研究,但大多侧重于某一方面。本文尝试对中欧经贸关系中最重要的贸易和投资关系进行较为全面研究,并尽可能分析中国与欧盟主要成员国的经贸关系,力争对中欧经贸关系进行全方位研究;二是现有文献对欧债危机下中欧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危机如何影响中欧贸易规模,但缺乏对其他影响因素的分析,而本文则全面剖析了影响中欧贸易规模的因素,并对欧债危机下中国产品在欧盟市场的竞争力问题进行了分析;三是现有文献缺少对欧债危机背景下的欧盟对华投资研究,本文试图从投资国的角度,论述欧债危机对欧盟在华投资的影响,并分析未来欧盟对华投资的发展趋势,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虽然对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欧经贸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在研究方法上,文章没有利用计量模型对中欧贸易或投资进行分析,这一方面是因为笔者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欧债危机发生至今仅有四年的时间,而对中欧贸易及投资的影响因素却很多,用计量模型进行分析的难度非常大。(2)在研究内容上,文章尚有不完善之处。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本文对中欧双方投资现状的研究尚不全面,如中国对欧盟投资的企业性质问题,这一问题虽然非常重要,但因笔者无法搜集到准确数据,而成为文章的缺憾。此外,文章缺少对中欧贸易和中欧相互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这也需要笔者今后再进行尝试和探索。

李少丹[3](2013)在《战后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 ——认知视角下的美国对华、对日政策互动与竞争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美国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域外大国,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最为重要的两个国家,同时中日关系也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21世纪的头三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美国仍将是中美日三国关系组合中最关键的行为体,其对中日两国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三国关系的未来和东亚地区的未来。本文以二战后美国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演变为研究对象,旨在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及其演变的规律、美国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演变的影响因素、逻辑与重心的演变对美国对日与对华政策的影响。本文指出,美国政府外交决策团队的决策认知——东亚地区观是确立美国东亚政策逻辑的基础;美国政府外交决策团队在实施东亚政策的过程中会伴随着新决策信息的输入而形成新的决策认知,从而导致东亚政策逻辑的转变或修正,相应的政策重心也会同步发生变化;中美关系、日美关系是美国在这一地区诸多双边关系的重中之重,但相对有限的美国外交资源在不同的地区政策逻辑推动下,会投向不同的政策重心,因此使美国的对华与对日政策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和互动关系。本文在对相关理论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关于美国东亚政策逻辑的认知—决策分析框架。该框架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决策行为体的性格、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决定认知形成的首要因素,国际环境是影响认知形成的最重要外部条件;第二,国际环境、政策对象国的能动性和国际危机是推动美国东亚地区认知修正或转变的三大关键因素。本文依据“何种关于政治现象的解读是‘主流’的争论”是总统决策过程的中心要素这一立场指出,总统外交决策团队的成员们“都致力于界定某一问题的本质并为其政策选择寻求认同和支持”。因此,决策团队的集体认知源自于一个互动的过程,在信息被共享和沟通、团队成员尝试着影响其他成员的认知等社会性互动过程中形成决策团队的集体认知。但随着国际环境的变迁、政策对象国发挥能动性和国际危机的综合影响,原来决策团队中那些试图重塑政治辩论以有助于其观点主张的成员便通过宣传、历史类比、树立典型等途径来表达自身的认知意象,从而再次形成决策团队内部的争论。最后,随着足够新信息的输入,原有的集体认知逐步被修正或瓦解,形成新的认知意象,从而导致政策逻辑的修正或者转变。本文运用认知—决策分析框架对美国冷战开始前后的罗斯福和杜鲁门两任政府,冷战中后期的尼克松、卡特和里根三任政府,冷战结束后的克林顿和小布什两任政府的东亚政策及对华、对日政策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从而解读美国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演变并验证本文观点和分析框架的可靠性。本文最后在对前述五章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奥巴马政府的东亚政策前景做展望和判断,归纳了论文的理论贡献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戚亚梅[4](2013)在《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我国传统的优势出口农产品,蜂产品虽然在产量和价格上与其他生产国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方面仍与国际市场的需求存在差距。近年来,卫生与植物卫生(SPS)措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使用日益增多,要求日趋严格,我国蜂产品出口形势严峻。入世后,我国蜂产品在产量增加的同时,出口并未如预期大幅增长,反而在国际贸易中屡屡受挫的深层次原因究竟何在?国外SPS措施对我国蜂产品出口产生了哪些影响?程度如何?如何从科技支撑角度提升蜂产品出口应因国外SPS措施的能力?这是本研究力求探讨的问题。研究遵循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实施SPS措施的动因和可能效应;通过文献研究等手段,分析了SPS国际规则的实施现状;利用清单法和实地走访主要蜂产品产区等方法,研究中国蜂业生产贸易状况和蜂业发展的特点与问题,确定影响蜂产品出口的主要SPS措施类型;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蜂蜜生产和贸易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运用引力模型综合分析了多种因素特别是不同SPS措施对于我国蜂蜜出口的影响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对国外SPS挑战的对策。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包括:1.作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SPS措施不会像传统的关税措施那样逐年下降。由于SPS措施可用于实现多重政策目标,其存在将是长期的,重要性将随时间的推进而进一步增强。2.随着近年来主要进口市场对于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要求的逐步提高,以质量安全标准为代表的SPS措施对我国蜂产品出口形成了重大挑战,蜂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和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SPS措施已成为我国蜂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和影响因素。3.不同SPS措施对蜂产品出口影响存在差异,以氯霉素为代表的常用抗生素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变化是当前影响蜂产品出口最为显着的措施类型。4.由于我国与各进口市场在药物残留限量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各进口市场之间农兽药残留限量数量多少也各有不同,即使是对同一种药物的残留限量要求其宽严程度也存在区别,这造成了蜂产品药残控制方面的不确定性风险,也使我国蜂产品出口在药物残留控制方面存在较大难度。药残限量管理是蜂产品SPS管理的重点和难点。5.我国蜂产品出口应对SPS挑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水平。在完善SPS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运用体系的同时,应对的重点和突破口是以科技为核心,建设从生产源头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水平。

林智超[5](2013)在《郑小琼诗歌研究 ——以“打工文学”为背景》文中认为“打工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它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南下“打工潮”现象密切相关。然而,这种文学现象长期以来为学界忽视。郑小琼作为21世纪的打工诗人,其诗歌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惊人的,她的出现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打工文学”正式进入主流文坛的视野。本文拟结合“打工文学”这一背景,对郑小琼的身世及其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等方面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等。第二章在探讨郑小琼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引出一系列问题,诸如,身份转变的原因问题,命名问题和普适性问题。笔者认为,郑小琼身份转变是内外因共同驱动的结果,既有自身努力的动因,也有时代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命名问题牵涉到名实关系的探讨,认为把诗人称为“珠三角外来打工女诗人”比较公允可靠。郑小琼诗歌创作和成名现象在性别、受教育程度和诗歌本体上等方面都不具有普适性。第三章论述了郑小琼诗歌的思想内容,笔者在对郑小琼诗歌分类的基础上展开对其诗歌思想性的探究,认为郑小琼诗歌具有紧贴底层、抵制异化、积极乐观、思念故土、追求真理等思想内容。第四章论述了郑小琼诗歌的艺术特色,笔者分别从语言、手法、结构、风格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笔者认为:第一,在语言上,郑小琼诗歌善用基本词汇和反常句。第二,从手法方面看,(1)郑小琼诗歌善用比喻、拟人、反复、排比等几种修辞手法;(2)象征和反讽是郑小琼诗歌比较突出的表现手法;(3)善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第三,从结构方面看,郑小琼诗歌具有对比反差效果强烈和善用超语言要素的特点;第四,从风格方面看,郑小琼诗歌具有气势如虹、情感多元、粗粝凝重、诗如其人的特点。笔者拟在风格特色方面对于前面所阐发的各种艺术特色作总结说明、补充阐释和升华深化,使该部分浑然一体。第五章从郑小琼诗歌创作的微观维度过渡到“打工文学”发展的宏观维度,探讨了“打工现象”和“打工文学”的成因,“打工文学”的发展概况和现状,以及促进“打工文学”发展的建议和措施。最后,探讨了郑小琼诗歌的影响,在社会、文学和文化层面上揭示出郑小琼诗歌创作和“打工文学”发展的关系。

赵建建[6](2011)在《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问题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知识产权特指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包括涉农专利权、商标权、版权、植物新品种权、地理标志、以及农业生物遗传资源与传统知识、农业商业秘密等。农业知识产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转化和应用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关注的焦点。农业生产的生物性、大田公示性和外溢性等特点决定了农业知识产权转化与应用的特殊性。本项目研究立足于农业知识产权的特殊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权明晰为前提,以知识产权市场化为背景,运用技术经济理论、产权经济理论、科技成果产业化理论及法和经济理论,在阐明农业知识产权的权能结构与属性的基础上,依据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重点分析农业知识产权的现实转化应用状况,概括归纳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有效运作的模式及其运作机制,剖析影响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据此提出加快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制度设计与优化管理策略,以期能够为更规范、更具效率地促进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农业知识产权的权能结构与属性特征的认识系统分析农业知识产权的内涵及其权能结构与属性,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各项权能及其特性;对农业知识产权与工业技术产权在属性、特征、权能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剖析农业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及其对农业知识产权有效运作的要求。相对于工业技术而言,农业知识产权界定更具有复杂性。农业生产方式的“大田公示性”决定了农业知识产权具有更强的外溢性和风险性,很难消除“免费搭车”问题。(2)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现状分析通过实地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从农业高校、农业科院所等方面系统分析山东省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总体情况,并以玉米新品种及农业专利权为例分析了农业知识产权的转化应用情况。(3)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模式与典型案例分析根据农业知识产权的重点内容剖析其具体转化应用模式,如农业知识产权的转让模式、许可模式、自行实施模式、出资入股模式、跨国农业科技企业农业知识产权转化模式等。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概括归纳其特点,揭示其具体运作机制与规律以及现实应用条件。(4)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制约因素分析影响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因素较多,本研究尝试从多维视角对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主体(不同类型农业企业)、客体(不同类型农业知识产权)、中介(信息咨询服务、价值评估、交易市场等不同类型服务中介)、环境(自然条件、政策法规、社会文化价值等)等展开分析,试图寻求影响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5)农业知识产权有效转化应用的策略研究根据影响与制约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因素及其影响强度,度、激励机制、政策法规、信誉机制以及评估制度等方面提出优化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制度设计,分析并制定农业知识产权有效转化应用应该具备的条件及其保障机制与管理措施等。

周灏[7](2011)在《中国遭受反倾销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救济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投资、消费、出口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三者的情况的好坏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出口贸易除了受到国外市场需求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到进口国的各种贸易壁垒的制约,其中反倾销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贸易壁垒的主导形式。反倾销现已成为WTO成员用以保护本国产业,抵制不公平竞争行为的最主要手段,但是有的国家滥用反倾销手段,使其变成贸易保护的工具。中国是一个外贸大国,有较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较多的受制于外贸的发展状况。无论从占比,还是从总量,以及从单个年度来看,中国遭受的反倾销长期都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世界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世界对中国频繁的反倾销已经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围绕中国遭受反倾销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试图通过构建相应的体系、实施合理的政策措施来维护我国的合法贸易利益,有效减少我国的贸易损失和贸易摩擦,进而实现我国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安全。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在实际;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以实证研究为主;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总量研究与局部分析相结合等多种方法。综合应用国际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以及法律等多学科交叉展开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遭受反倾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同时也对中国遭受反倾销的影响效应进行来了详细研究,并就如何构建反倾销的二维贸易救济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还对贸易救济体系中的关键之处提出了详细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中的创新主要有:(1)重新测算了人民币有效汇率,并分析其对反倾销调查的影响。在研究我国遭受反倾销总量的背景下,双边汇率无法反映出人民币与这些对华反倾销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的整体情况,而有效汇率(Effective Exchange Rate, EER)则弥补了上述缺陷。以前的文献中主要是直接采用IMF公布的人民币有效汇率进行研究,但是这种做法有一定缺陷:IMF选取的样本国中缺少了一些主要的对华反倾销国家,比如不包含印度,而印度是现在每年对华反倾销数量最多的国家;另外IMF公布的有效汇率的基期调整过几次,导致不同时段的有效汇率不具备可比性,因此人民币有效汇率需要重新测算。本文在16个样本国的基础上再增加了6个主要的对华反倾销国家,扩展到22个样本国,另外所有样本国都调整为以1995年为基期,然后重新计算了人民币有效汇率。(2)在国内首次基于非时间序列定量分析了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和微观因素对反倾销裁决的影响。针对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学者身上,但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是采用一般逻辑推理和个案的研究,专门就“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给中国的反倾销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很少,有少数的实证研究是基于时间序列以某个年份为界设定一个虚拟变量来反映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变化,这种研究设定有一定缺陷。本文在对华反倾销裁决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不使用通常的时间序列,而采用非时间序列,即以各个案件的裁决结果为样本,定量实证分析了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对肯定性或否定性裁决以及对反倾销税率高低的影响。另外由于对于反倾销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因素,对微观因素的研究非常稀少,所以本论文还重点考察各个案件中具体涉案产品的出口份额变动、出口价格变动等微观因素,定量分析了微观因素对反倾销裁决的影响。(3)研究了涉案企业反倾销胜诉预期并构建了反倾销二维贸易救济体系。促使涉案企业积极应诉仅靠呼吁是不够的。其实每个涉案企业都知道不参加应诉的严重后果,但是实际上仍然有一些企业放弃反倾销应诉。企业之所以不愿意参加反倾销应诉主要原因在于高额的应诉费用和缺乏胜诉预期,因此胜诉预期状况对是否积极应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预期结果如何对应诉行为产生影响、哪些因素对胜诉预期有影响、如何改善涉案企业的胜诉预期。对于反倾销的贸易救济的研究有不少,但没有就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贸易救济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完整的贸易救济体系应是功能维度和时间维度在纵向和横向有机耦合的二维贸易救济体系。功能维度包括:宏观的政府部门,中观的社会机构和行业协会,微观的涉案企业三个层次;时间维度包括:事前的预警体系、事中的应对措施、事后的弥补策略三个层次。本文研究了如何将功能维度的组成要素和时间维度的组成要素进行合理的藕合,使其构建成为一个较完整的反倾销二维贸易救济体系。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中国遭受反倾销状况及特征的研究。本文对1995年至2009年世界对华反倾销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中国遭受的反倾销调查总量达到761起,对世界总量的占比达到20.7%。中国遭受最终反倾销措施总量达到538起,对世界总量的占比达到22.7%。世界对中国反倾销的国家或地区达到29个,而且涉案产品分布是非常广的,共涉及17个大类的产品。各种统计数据和指标都显示出形势的严峻性,显示出中国是世界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2)对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首先,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从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总量和中国内部视角去研究反倾销调查的影响因素,从国家层面的一些宏观影响因素去考察后发现,中国的经济贸易状况、中国的报复能力和中国的国际地位三个方面都会对世界对华反倾销调查产生显着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包括:中国出口、中国GDP、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中国进口、中国对外反倾销调查、中国入世。其次,运用条件Logistic技术研究中国农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影响因素,从产品层面研究发现,对农产品遭受反倾销产生显着影响的主要是一些涉案农产品的微观因素,包括农产品出口价格增长率、农产品在进口国占比。这些实证结果对于政府部门和涉案企业、行业协会的意义是有差异的,政府部门进行的宏观监控主要是对总量的监控,更多地是把握大局,因此政府部门更多需要对中国的经济贸易状况、报复能力、国际地位中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关注;而涉案企业、行业协会作为一个出口涉案产品的个体或一个集合,更多地是需要对自身出口的产品的价格变动、出口份额变动这些微观因素给予高度的关注。(3)对中国遭受最终反倾销措施影响因素的研究。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中国的反倾销行为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而且美国是最主要的对华反倾销国家之一,因此基于美国对华反倾销裁决去研究我国遭受最终反倾销措施的影响因素得到的结果是具有代表性的。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关联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对反倾销最终裁定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包含涉案产品的微观因素:涉案产品在美国进口份额、涉案产品的主要输美国家出口价格变动率,这再次提醒中国的涉案企业和行业协会要高度关注涉案产品的微观因素的变动。另外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虽然对肯定性或否定性倾销裁决结果不产生显着影响,但会显着影响到反倾销税率高低的裁定,即“非市场经济地位”容易导致我国获得较高税率的裁决结果,因此无论是从涉案企业的角度还是国家的角度,“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认真面对的。(4)对中国遭受反倾销影响效应的研究。以非常典型的涉案农产品中的蜂蜜产品反倾销为例,研究了1994年开始持续至今的美国对华蜂蜜反倾销。通过Johansen检验和各种统计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美国的反倾销没有给我国的蜂蜜出口价格产生明显影响,但是我们无法保证在其它产品的案件中反倾销也同样对出口价格没有影响,因为蜂蜜产品毕竟是个案。另外美国的反倾销对我国蜂蜜出口市场份额、出口收入已经造成了严重影响。除了涉案企业自身要尽力通过应诉、市场多元化等手段减少损失外,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积极的贸易救济也显的非常重要。(5)对中国遭受反倾销的二维贸易救济体系构建的研究。该章研究的贸易救济是指贸易救济的第二层意思,即指我国为避免国外对我国滥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各种政策措施进行的贸易救济。涉案企业应诉与否是最终博弈的结果,涉案企业选择“应诉”最基本的前提一定是“胜诉预期”。影响涉案企业的“胜诉预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提高涉案企业的“胜诉预期”总体思路是:积极改善我方可以操控的因素,尽量改善我方不易操控的因素;以涉案企业为主体在政府部门和外部机构的配合下改善内部因素,政府部门和外部机构则负责改善外部因素。鉴于中国遭受反倾销的形势的严峻性,建立一个高效、全面的针对国外反倾销的贸易救济体系就显的很有必要。完整贸易救济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功能维度和时间维度进行藕合,改变以前贸易救济体系构建的单一性。功能维度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主要涉及到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中观主要涉及行业协会和社会机构;微观主要涉及涉案产品的出口企业。时间维度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次,分别涉及到事前的预警体系、事中应对措施以及事后的弥补策略。本文构建出了一个功能维度的各个要素和时间维度的各个要素相互支撑的二维贸易救济体系,并对整个体系的运作进行了详细的论述。(6)对前面研究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并基于研究结论对二维贸易救济体系中的关键之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于楠楠[8](2010)在《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会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对外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有资料显示,我国已于2009年跃居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伴随着经济的崛起和腾飞,我国已进入到贸易摩擦的深水区。截至2008年,已经连续14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经济体。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主义常用的手段,被进口国当局频繁地使用以限制他国的出口。不论反倾销措施是否实施,都会对出口国相关产业产生不利影响,我国深受其害。如何有效地应对反倾销已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相关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之前,针对反倾销的研究比较多的是从经济学和法学角度。近年来,反倾销透析出的会计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其重要性也被逐渐认可。倾销的本质是成本与价格的比较,会计是应对反倾销的技术手段,这使得从会计视角针对反倾销这一复杂问题的研究新颖且有意义。本文以企业为界定对象,通过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调查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参照已经形成的理论和在对众多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对反倾销的会计策略体系,探讨出的具体方案预期可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本文通过八章进行论述,归纳而言,这八章的内容构成了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引言,也是第一部分,从我国目前面临的反倾销形势入手,提出本文的研究价值。第二章(倾销的理论分析:基于会计学的视角)和第三章(会计信息与反倾销:证据功能与质量特征)构成了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研究依据,对倾销与会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成本制度)和第五章(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成本实务操作)是第三部分,分析了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成本核算策略。第六章(企业应对反倾销调查问卷与实地核查的会计技巧)和第七章(企业应对反倾销听证会的会计策略)是第四部分,分析了企业应对反倾销主要调查程序的会计技巧和策略。第八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其中对于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会计策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1)倾销理论体现着会计学内涵。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是倾销的核心概念,构成倾销判定的关键因素。这两者都是以会计数据为基础进行确定的。因此,倾销的定义体现的是会计学内涵。此外,与倾销相关的概念,重要的有市场经济地位、替代国制度等,也具有一定的衡量标准,其中不乏对于会计操作的规范。(2)反倾销是个法律问题。如同其他诉讼,证据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在原告——进口国利益方、被告——出口国利益方之间展开证据较量,需要法官——调查当局通过程序和规则检验证据的质量,从而进行裁决。会计信息在争取市场经济地位、进行成本核算、填写调查问卷、应对实地核查、参加听证会的自我辩护等方面发挥着专业性与技巧性,成为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具有效力的法律证据。(3)会计环境下,会计信息具有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重要性等质量特征。反倾销背景下,会计信息作为证据而存在,质量特征就具有了应对诉讼的属性。不仅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具有了不同的内涵;而且作为适应倾销指控的产物,可理解性增添了新的含义,演变为认可性,成为最具法律诉讼性质的特征。因为一切证据最终都需要得到法律的验证,是否被认可是最关键的。因此,认可性是核心,其他质量特征都是为其服务的。(4)成本信息是调查当局考核的重点。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关键就在于提供调查当局认可的成本信息。由于我国企业提供的成本信息缺乏通用性和适用性,不能完整和公允地反映产品的真实成本,自然不被国外所信任。2006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从存货、借款费用、固定资产、职工薪酬、生物资产等方面扩大了成本核算范围,规范了成本核算内容,严格了成本核算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了成本核算的全面性、公允性,已被多方证实实现了国际趋同,并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准则毕竟是一种制度安排,能否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需要看实施情况。准则的贯彻执行与准则本身是同样重要的。企业只有严格执行了准则,企业提交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才会有所保障,才会从根本上解决成本信息缺乏通用性的问题。由于国外对于成本核算的考察非常全面、细致,甚至近乎苛刻,合乎要求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还需要把握反倾销的特殊性,进行一些变通。这并非意味着违反制度框架,而是在一本账的基础上,加强反倾销导向性,对于成本进行能够符合反倾销调查要求的实务操作,以此解决成本信息的适用性问题。(5)反倾销调查程序非常复杂,其中最为重要的可以决定企业命运的三个环节是调查问卷、实地核查以及听证会。只有熟悉这些环节的调查要求,掌握必要的技巧和策略,才可以将会计信息运用得恰到好处。调查问卷的目的在于收集调查当局需要的信息。问卷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的数据非常庞大,主要关注于企业的基本情况、销售情况与生产情况。问卷的填写是个需要专业性和技巧性的工作。实地核查与调查问卷密不可分,是对于调查问卷提供信息准确度与完整度的评判,也是调查方寻求更多证据的阶段。企业应该全力以赴、积极应对,修正问卷中的不良信息,补充有利信息,扭转不利局面。实地核查的应对过程分为准备与核查两个阶段,前者要求会计工作要全面,后者要求会计工作必须细致入微。听证会是法律赋予企业对倾销裁定表达看法以及对损害认定的事实和理由进行表述的平台,主题一般是争议较大的、特定的关键问题,如,替代国及其价格以及产业损害等。听证会可以左右调查当局的判定结论,甚至决定反倾销调查中止与否。对于听证会上证据的陈述和技巧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应对替代国及其价格听证会的原则是通过列举价格、成本的差异否定调查当局的决议,提出利于我方的建议。企业应对产业损害听证会的原则在于证实进口国相关产业的财务指标并未受到影响或者并非是进口中国产品的结果,切断损害与企业行为之间的联系。(6)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会计核算的调研表明:企业对于成本核算在应对反倾销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持肯定态度,全面核算成本是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关键举措;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现状不容乐观,相当数量的企业并未执行,并且企业执行新准则的态度和原因在两类企业中存在一定的差异,经历过反倾销的企业能够较好地从自身角度执行新准则,未经历过反倾销的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欠缺;企业对于应对反倾销调查的策略不甚了解,需要一定的指导。(7)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会计策略之间并非是独立运作的,而是互相关联的。会计策略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将会计信息运用到最佳程度,提供最为有利和有力的会计证据;策略之间互相牵制、相互影响,任何一个掌握地不好,就会对其他策略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企业应对反倾销效果的好坏需要会计策略的共同努力。

付海臣[9](2010)在《有机农产品供应链增值效益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产品质量问题确另人堪忧,农产品的质量关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发展的大问题,而有机农业的发展以及有机农产品的提倡,成为了解决中国农产品质量问题的法宝与提升中国农产品口碑的利器之一。但是,现如今,国内的有机农业发展速度缓慢,有机农产品企业效益负增长,以至于亏损,另外,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受各种阻碍因素太多,如:农业投入品供给、农业种植环境、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流通等供应链内部因素,还有有机农业管理体系不健全、执法监督不力、假冒伪劣等外部因素,以及其它不确定性因素等等,造成有机农业发展缓慢,效益很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面积广阔,农产品内销与出口比例巨大,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档优质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量也飞速增加,可以说中国有机农业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但是,必须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加以促进与强化,才以够激活有机农业的发展,提升有机农产品占有率与增值收益,才能使中国有机农业得以发展,使有机农业企业经营良好,发展迅速。本论文采用对比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立足我国有机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运行过程中的价值增值的开发,结合国际有机农产品流通发展的优劣,以及当前制约我国有机农产品供应链流通中价值增值障碍的深入研究,以此探寻中国有机农产品在供应链流通过程中的增值收益,服务于有机农业企业,进而增强国家有机农产品竞争力为主要目的。在写作之前,作者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广泛的检索与深入的分析,对国内外有机农产品供应链运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掌握了其差异所在,进而进行了增值效益的剖析。本文以有机农产品供应链运行过程中增值效益的问题为主线,提出了工业商业反补农业、资源整合、有机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有机农产品期货化运作等新的意见与倡导,成为有机农产品供应链增值收益的特色之处。

杨欣[10](2010)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日益突出,也给两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贸易摩擦主要表现在贸易不平衡问题、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措施调查、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中国出口产品可能会对美国的相关产品造成更多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防止中美贸易摩擦还可能会进一步升级,探讨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对促进中美贸易健康发展,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当代贸易摩擦的基本概念以及不同摩擦的特点入手,并且介绍不同种类的摩擦给贸易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使其更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其次,分别对产生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其影响加以分析。对于前者,文章指出贸易摩擦不仅有经济方面的原因,而且还掺杂着许多政治因素,从两国的国情进一步展开分析,并通过计算中美主要贸易商品的TC指数来考察中美两国商品的竞争力;而对于后者,也是分别对两国由于贸易摩擦所产生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展开讨论。最后,在前文对贸易摩擦的概念分类、产生原因和不同影响进行铺垫的基础上对当前形势下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得出应对之法。亦即:我国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要基于当前经济形势下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政策,采取措施,协调一致,尽量减少或缓解中美贸易摩擦,以促进我国经济平稳长足地向前发展。

二、中国入世后的一张“亮”牌——花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入世后的一张“亮”牌——花生(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产业安全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产业安全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1.2.2 产业安全政府监管研究综述
        1.2.3 对前期产业安全研究的思考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创新和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2 产业安全监管体系的理论解析
    2.1 关于产业安全主体的辨析
        2.1.1 产业的定义及其特征
        2.1.2 产业安全系统的定义
    2.2 产业安全系统特征辨析
        2.2.1 产业安全系统的涉外性
        2.2.2 产业安全系统的国民性
        2.2.3 产业安全系统的多维度
        2.2.4 产业安全系统的突现性
        2.2.5 产业安全系统的反直觉行为
        2.2.6 产业安全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2.3 产业安全系统结构及政府监管体系
        2.3.1 产业安全系统结构描述
        2.3.2 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描述
    2.4 小结
3 产业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3.1 贸易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3.1.1 贸易竞争中的国民利益
        3.1.2 贸易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3.2 投资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3.2.1 内生的资本外溢
        3.2.2 投资竞争的贡献
        3.2.3 投资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3.3 要素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3.3.1 纵向要素竞争
        3.3.2 横向要素竞争
        3.3.3 要素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3.4 解析要素流动结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
        3.4.1 关于要素流动结构分类的探讨
        3.4.2 流动结构与产业活动的组织
        3.4.3 优化流动结构的方向性解析
    3.5 小结
4 国家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4.1 管窥国家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
    4.2 应运而生的国家竞争环境评估
    4.3 中国产业生存环境优劣概论
        4.3.1 中国产业生存环境的优势
        4.3.2 中国产业生存环境的隐患
    4.4 国家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4.5 小结
5 危机竞争状态下的产业安全问题
    5.1 危机的存在及其特征
    5.2 危机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5.3 危机投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
        5.3.1 市场危机
        5.3.2 产业危机
    5.4 小结
6 全球化对产业安全系统和环境的影响
    6.1 全球化对系统环境的影响
        6.1.1 全球化重塑世界格局
        6.1.2 全球化重塑世界之痛
        6.1.3 全球化更追求自由化
    6.2 全球化经济贸易摩擦成因解析
    6.3 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归宿探析
    6.4 小结
7 主要国家的产业安全政府监管实践
    7.1 产业安全视角的政府监管分类
    7.2 美欧印产业安全政府监管实践
        7.2.1 美国监管的突出领域
        7.2.2 欧盟监管的突出领域
        7.2.3 印度政府的监管实践
        7.2.4 借鉴美欧印的监管实践
    7.3 我国的产业安全政府监管实践
        7.3.1 政府监管体系的嬗变
        7.3.2 监管进化的突出领域
        7.3.3 嵌入式改良监管体系
    7.4 小结
8 系统完善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
    8.1 完善对贸易竞争的产业安全监管
        8.1.1 贸易竞争监管的内容
        8.1.2 维护合理的贸易结构
        8.1.3 统一内外贸监管法规
    8.2 完善对投资竞争的产业安全监管
        8.2.1 投资竞争监管的内容
        8.2.2 放开汇率优化投资环境
        8.2.3 完善金融体系保持货币政策稳健
    8.3 完善对要素竞争的产业安全监管
        8.3.1 要素竞争监管的内容
        8.3.2 以市场机制为主配置资源
        8.3.3 推行支持创新的积极财政
    8.4 完善产业安全依存的国家竞争环境
        8.4.1 优化基本制度环境
        8.4.2 经略国际社会环境
    8.5 完善对危机竞争的管控机制
        8.5.1 危机竞争和危机预警的本质
        8.5.2 危机竞争下反直觉行为的实现
    8.6 小结
9 提高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的效能
    9.1 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效能评价
        9.1.1 监管体系理想状态与设计标准
        9.1.2 监管体系行为有效性评估模型
    9.2 升级产业安全政府监管组织体系
        9.2.1 当前政府监管职能的分布
        9.2.2 集成各部门政府监管职能
    9.3 大数据化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
        9.3.1 我国产业安全数据库分布
        9.3.2 建立国家产业安全数据库
    9.5 小结
10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附录H
附录I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欧经贸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关于欧债危机成因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欧债危机背景下中欧经贸关系的研究
        1.2.3 简要评述
    1.3 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1.3.1 结构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国际贸易理论
        2.1.1 古典贸易理论
        2.1.2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1.3 新贸易理论
        2.1.4 新新贸易理论
    2.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2.1 西方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2.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发展
3 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
    3.1 改革开放前的中欧经贸关系
        3.1.1 1949-1959年的中欧经贸关系
        3.1.2 1960-1978年的中欧经贸关系
    3.2 中国“入世”前的中欧经贸关系
        3.2.1 1979-1990年的中欧经贸关系
        3.2.2 1991-2001年的中欧经贸关系
    3.3 中国“入世”后的中欧经贸关系
        3.3.1 中欧贸易的发展特点
        3.3.2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特点
        3.3.3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发展特点
        3.3.4 中国与欧盟部分主要成员国的经贸关系
4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进程、原因与影响
    4.1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进程
        4.1.1 欧债危机的爆发阶段(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
        4.1.2 欧债危机的扩散阶段(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
        4.1.3 欧债危机的深化阶段(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
        4.1.4 欧债危机的缓和阶段(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
    4.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
        4.2.1 欧债危机的内因
        4.2.2 欧债危机的外因
    4.3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
        4.3.1 对欧盟经济的影响
        4.3.2 对欧盟对外关系的影响
        4.3.3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5 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欧贸易
    5.1 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欧货物贸易情况
        5.1.1 贸易规模
        5.1.2 贸易差额
        5.1.3 对外贸易商品种类
        5.1.4 中国与欧盟主要成员国的贸易情况
    5.2 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欧服务贸易情况
        5.2.1 贸易规模与贸易差额
        5.2.2 贸易结构
        5.2.3 中国与欧盟主要成员国的服务贸易情况
    5.3 中国对欧盟出口产品竞争力分析
        5.3.1 中国对欧盟出口产品竞争力指标分析
        5.3.2 中国在欧盟市场的竞争利益分析
    5.4 欧债危机背景下影响中欧贸易的主要因素
        5.4.1 欧债危机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5.4.2 影响中欧贸易的其他因素
    5.5 中欧贸易的发展趋势
6 欧债危机背景下的欧盟对华直接投资
    6.1 欧债危机背景下的欧盟对华直接投资情况
        6.1.1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规模
        6.1.2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地位
        6.1.3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国别结构
        6.1.4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
        6.1.5 欧盟企业对华投资的目的
    6.2 欧盟主要成员国对华直接投资状况
        6.2.1 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情况
        6.2.2 法国对华直接投资情况
        6.2.3 英国对华直接投资情况
        6.2.4 荷兰对华直接投资情况
    6.3 欧债危机对欧盟在华直接投资的影响
        6.3.1 欧债危机削弱了欧盟对外投资的能力
        6.3.2 欧债危机通过中欧贸易影响欧盟对华投资
    6.4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6.4.1 投资规模
        6.4.2 投资地域
        6.4.3 投资产业
7 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
    7.1 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情况
        7.1.1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规模与地位
        7.1.2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国别结构
        7.1.3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
        7.1.4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方式
    7.2 中国对欧盟主要成员国的投资状况
        7.2.1 中国对英国的直接投资
        7.2.2 中国对德国的直接投资
        7.2.3 中国对法国的直接投资
        7.2.4 中国对卢森堡的直接投资
    7.3 欧债危机背景下中国对欧盟FDI的促进与抑制因素
        7.3.1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促进因素
        7.3.2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抑制因素
    7.4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7.4.1 投资规模将扩大
        7.4.2 跨国并购项目数将进一步增加
8 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中国政府的对策
        8.2.2 中国企业的对策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3)战后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 ——认知视角下的美国对华、对日政策互动与竞争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主要研究问题、基本逻辑、研究方法与基本概念
    四、论文观点与写作框架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认知理论与认知—决策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一节 国际政治研究中的认知理论
        一、认知分析路径的提出及其发展
        二、现实主义学派对认知因素的阐述
        三、自由主义学派对认知因素的阐述
        四、建构主义理论与认知理论的联系
        五、对上述各学派与认知理论关系的简短评论
    第二节 认知—决策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本课题所需的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关键条件与认知、政策逻辑的形成
        三、认知转变的关键条件与认知、政策逻辑的修正或转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冷战初期美国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形成
    第一节 二战末期和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
        一、罗斯福的战后世界秩序设想及其东亚地区认知
        二、“罗斯福东亚地区观”指导下的美国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
    第二节 美国东亚政策逻辑和重心的第一次转变
        一、杜鲁门任总统后美国决策层内部对“罗斯福东亚认知”的异议
        二、杜鲁门继任总统后国际环境的变化
        三、杜鲁门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初步形成(1947-1949)
        四、杜鲁门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美国东亚政策的冷战逻辑和日本重心的最终形成
        一、中日两国外交政策对美国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二、朝鲜战争对美国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的最终形成
        四、美国对华和对日政策的逆转
    第四节 美国东亚认知的全球动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冷战中后期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的演变
    第一节 尼克松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形成
        一、尼克松政府的东亚地区认知
        二、尼克松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确立
        三、尼克松政府调整美国东亚政策逻辑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卡特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演变
        一、卡特政府初期东亚地区认知、政策逻辑与重心的形成
        二、卡特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调整
        三、卡特政府东亚政策逻辑的重新确立与对华、对日政策
    第三节 里根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演变
        一、里根政府初期东亚地区认知、政策逻辑与重心的形成
        二、里根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调整
        三、里根政府东亚政策逻辑的重新确立
        四、东亚政策逻辑的重新确立与里根政府对华、对日政策
    第四节 中美苏三角关系框架对美国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克林顿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演变
    第一节 克林顿政府初期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形成
        一、克林顿政府的外交思维和决策模式
        二、克林顿政府东亚认知的全球政策背景
        三、克林顿政府初期东亚地区认知与东亚政策逻辑的形成
    第二节 克林顿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调整
        一、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二、国际危机对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三、日本国内困局对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四、中国外交政策对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第三节 东亚政策逻辑修正后的克林顿政府对华和对日政策
        一、克林顿政府调整后的东亚地区认知
        二、克林顿政府修正后的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
        三、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的对华政策
        四、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的对日政策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小布什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演变
    第一节 小布什政府初期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形成
        一、小布什政府的外交理念与决策模式
        二、小布什政府初期的东亚地区认知
        三、小布什政府初期的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
        四、小布什政府初期东亚政策逻辑指导下的对华和对日政策
    第二节 小布什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调整
        一、国际危机对小布什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二、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小布什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三、中国外交政策对小布什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四、日本外交政策对小布什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第三节 小布什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修正
        一、小布什政府第二任期的东亚地区认知
        二、小布什政府第二任期的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
    第四节 东亚政策逻辑修正后的小布什政府对华和对日政策
        一、“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
        二、中美日三边合作背景下的美国对日政策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政策展望、论文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节 奥巴马政府东亚政策逻辑的回顾与展望
        一、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东亚政策逻辑的形成与主要特点
        二、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的东亚政策展望
    第二节 理论贡献与启示
        一、理论贡献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论文后记

(4)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 SPS 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蜂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研究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框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界定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卫生与植物卫生国际规制与措施实施的理论分析
    2.1 SPS 国际规制
    2.2 《SPS 协定》概述
        2.2.1 《SPS 协定》产生的背景
        2.2.2 《SPS 协定》适用范围与主要原则
    2.3 实施 SPS 措施的主要理论依据
        2.3.1 外部性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需求层次理论
        2.3.4 政府管理的公共利益理论
    2.4 进口方实施 SPS 措施对出口方贸易短期影响分析
        2.4.1 价格控制效应
        2.4.2 数量控制效应
        2.4.3 出口产品质量变化效应
        2.4.4 市场转移效应
    2.5 小结
第三章 主要贸易伙伴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实施
    3.1 中国主要出口市场 SPS 措施的实施分析
        3.1.1 美国涉农 SPS 措施实施分析
        3.1.2 欧盟涉农 SPS 措施实施分析
        3.1.3 日韩涉农 SPS 措施实施分析
    3.2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蜂业质量安全管理与生产贸易
    4.1 中国的蜂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4.1.1 管理体系
        4.1.2 法规体系
        4.1.3 标准体系
        4.1.4 检测体系
    4.2 中国蜂业生产
    4.3 中国蜂产品出口发展现状
        4.3.1 蜂产品出口结构与数量
        4.3.2 蜂产品出口地理方向
        4.3.3 出口蜂产品的原产地分布
    4.4 中国蜂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4.5 小结
第五章 蜂产品国际贸易中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实施与影响
    5.1 近年 WTO 的蜂产品相关通报分析
        5.1.1 总体情况
        5.1.2 SPS 通报措施
    5.2 蜂产品主要进口市场存在的 SPS 分析
        5.2.1 日本
        5.2.2 欧盟
        5.2.3 美国
        5.2.4 中外质量安全要求比较
    5.3 近年中国蜂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的受阻情况
        5.3.1 美国
        5.3.2 欧盟
        5.3.3 日本和韩国
        5.3.4 案例分析:SPS 措施和浙江省蜂产品出口
    5.4 中国蜂产品遭受 SPS 措施影响主观原因分析
        5.4.1 质量安全意识较弱
        5.4.2 蜂业本身发展滞后
        5.4.3 管理协作体系不健全
        5.4.4 蜂产品市场发展不平衡
    5.5 小结
第六章 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实证分析:以蜂蜜为例
    6.1 SPS 措施对中国蜂蜜出口市场表现的影响
        6.1.1 出口市场的变化
        6.1.2 市场占有率的变化
        6.1.3 贸易竞争力的变化
    6.2 SPS 措施对中国蜂蜜出口的影响: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6.2.1 模型的理论依据
        6.2.2 模型设计
        6.2.3 数据来源
        6.2.4 模型结果
        6.2.5 分析与讨论
    6.3 小结
第七章 中国蜂产品出口应对国际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挑战的综合对策
    7.1 转变观念,从更高的层次认识蜂业生产
    7.2 增进管理,健全完善管理协作体系与职能
    7.3 有效预警,建立收集-传递-分析-运用高效运转的信息支撑体系
        7.3.1 信息的收集
        7.3.2 信息的传递
        7.3.3 信息的分析
        7.3.4 信息的运用
    7.4 以科技为核心,针对国际 SPS 重点夯实生产源头基础
        7.4.1 建设完善蜂业标准体系
        7.4.2 强化蜂业生产基础条件
        7.4.3 实行适度的养蜂规模化生产
        7.4.4 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推广与指导
        7.4.5 针对质量安全热点问题开展相应研究
    7.5 调整市场发展战略实现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发展
    7.6 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SPS 实施现状与发展趋势
        8.1.2 SPS 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
        8.1.3 中国对国际 SPS 挑战的应对
    8.2 研究结论
    8.3 主要创新点
    8.4 下一步研究需要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郑小琼诗歌研究 ——以“打工文学”为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综述
    1.6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7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郑小琼的诗歌创作之路及其身份转变
    2.1 郑小琼的诗歌创作之路
    2.2 郑小琼的身份转变
        2.2.1 身份转变的原因
        2.2.2 命名问题
        2.2.3 普适性问题
第3章 郑小琼诗歌的思想内容
    3.1 郑小琼诗歌的分类
    3.2 郑小琼诗歌的思想内容
        3.2.1 紧贴底层
        3.2.2 抵制异化
        3.2.3 积极乐观
        3.2.4 思念故土
        3.2.5 追求真理
        3.2.6 其他题材
第4章 郑小琼诗歌的艺术特色
    4.1 郑小琼诗歌的语言特色
    4.2 郑小琼诗歌的艺术手法
        4.2.1 修辞手法
        4.2.2 表现手法
        4.2.3 抒情方式
    4.3 郑小琼诗歌的结构特色
        4.3.1 对比与反差
        4.3.2 善用超语言要素
    4.4 郑小琼诗歌的风格特色
        4.4.1 气势如虹
        4.4.2 情感多元
        4.4.3 粗粝凝重
        4.4.4 诗如其人
第5章 郑小琼的诗歌创作与“打工文学”的发展
    5.1 “打工文学”的概述
        5.1.1 “打工现象”的出现与“打工文学”产生
        5.1.2 “打工文学”问题综述
    5.2 “打工文学”的现状与出路
        5.2.1 “打工文学”的现状
        5.2.2 “打工文学”的出路
    5.3 郑小琼诗歌的影响
        5.3.1 社会影响
        5.3.2 文学影响
        5.3.3 文化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笔者与郑小琼初次见面的面谈记录与体会
附录 2 笔者与郑小琼第一次网上交谈记录
附录 3 笔者与郑小琼第二次网上交谈记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6)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问题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研究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6.1 本文的创新点
        1.6.2 本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农业知识产权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内涵界定
    2.2 农业知识产权的权能结构与属性特征
        2.2.1 农业知识产权的权能结构
        2.2.2 农业知识产权的属性特征
    2.3 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理论阐释
        2.3.1 产权理论对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理论阐释
        2.3.2 交易成本理论对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理论阐释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理论阐释
        2.3.4 信誉理论对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理论阐释
        2.3.5 道德风险理论对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理论阐释
    2.4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重点
        2.4.1 农业专利权
        2.4.2 植物新品种权
        2.4.3 农产品地理标志
        2.4.4 农业生物遗传资源
        2.4.5 农业商标权
        2.4.6 其它涉农知识产权
3. 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现状分析
    3.1 山东省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实证调查问卷分析
        3.1.1 调研方法
        3.1.2 样本特征
        3.1.3 调查结果分析
    3.2 山东省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情况分析
        3.2.1 山东省农业高校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总体情况
        3.2.2 山东省农业科院所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总体情况
        3.2.3 山东省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情况——以玉米新品种为例
    3.3 农业专利权转化应用情况——以专利权为例
        3.3.1 我国国内职务权利主体专利权申请受理情况的分析
        3.3.2 山东省国内职务权利主体专利权申请受理情况的分析
        3.3.3 我国国内职务权利主体专利授权情况分析
        3.3.4 山东省国内职务权利主体专利权授权情况分析
4. 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模式与案例分析
    4.1 农业知识产权所有权转让模式与案例分析
        4.1.1 农业知识产权所有权转让模式特点
        4.1.2 农业知识产权所有权转让行为分析
        4.1.3 农业知识产权所有权转让具体运作模式案例分析
    4.2 农业知识产权许可模式与案例分析
        4.2.1 农业知识产权许可的内涵与特点
        4.2.2 签订与履行许可合同是知识产权许可交易的保障
        4.2.3 知识产权许可费用
        4.2.4 农业知识产权许可方式具体运作
    4.3 农业知识产权直接投资创办企业自行实施的模式
        4.3.1 农业知识产权直接投资创办企业自行实施的模式特点
        4.3.2 科研单位以农业知识产权直接投资创办企业的案例分析
    4.4 农业知识产权出资入股模式与案例分析
        4.4.1 农业知识产权出资入股模式的特点
        4.4.2 农业知识产权入股农业科技企业模式
        4.4.3 农业知识产权入股农业科技企业模式案例分析
    4.5 跨国企业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模式
        4.5.1 跨国企业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模式特点
        4.5.2 跨国农业科技企业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模式案例分析
5. 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制约因素
    5.1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低
    5.2 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风险大
        5.2.1 农业知识产权出资人特有风险
        5.2.2 农业知识产权受资人特有风险
    5.3 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利用率低
    5.4 农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度大
        5.4.1 评估标准制定难
        5.4.2 评估机构专业化难
    5.5 农业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不健全
    5.6 农业知识产权法制保障滞后
6. 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策略研究
    6.1 健全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保护制度
        6.1.1 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6.1.2 构建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风险保障机制
    6.2 建立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激励机制
        6.2.1 构建农业知识产权转化资金投入体系,增加资金投入
        6.2.2 建立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激励机制的方式
    6.3 完善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政策法制环境
    6.4 探索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信誉机制
    6.5 制定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评估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遭受反倾销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救济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相关的基本概念及规定
        1.3.1 倾销的定义
        1.3.2 反倾销的定义
        1.3.3 反倾销的法律程序
    1.4 技术路线、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与展望
2 文献综述
    2.1 各类因素对反倾销影响的研究
        2.1.1 经济因素对反倾销的影响
        2.1.2 非经济因素对反倾销影响的研究
    2.2 反倾销影响效应的研究
    2.3 针对反倾销的贸易救济的研究
3 中国遭受反倾销的状况及特征分析
    3.1 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总体状况
        3.1.1 反倾销调查的总体数量、占比和增长状况
        3.1.2 反倾销调查的强度指标状况
    3.2 中国遭受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总体状况
        3.2.1 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总体数量、占比和增长状况
        3.2.2 最终反倾销措施的强度指标状况
    3.3 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和最终反倾销措施的特征
        3.3.1 中国遭受反倾销的国别结构特征
        3.3.2 中国遭受反倾销的产品结构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影响因素:基于总量和中国视角的研究
        4.1.1 引言
        4.1.2 理论分析及假定
        4.1.3 模型选定与数据说明
        4.1.4 实证分析
        4.1.5 结论
    4.2 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影响因素:丛于农产品反倾销的研究
        4.2.1 引言
        4.2.2 对华农产品反倾销概况
        4.2.3 变量选取及理论分析
        4.2.4 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4.2.5 实证分析
        4.2.6 结论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遭受最终反倾销措施的影响因素:基于美国对华反倾销裁决的研究
    5.1 引言
    5.2 美国对华反倾销状况
    5.3 美国反倾销裁决影响因素的研究状况
        5.3.1 国外研究
        5.3.2 国内研究
    5.4 变量选取及理论分析
        5.4.1 涉案产品的微观影响因素
        5.4.2 双边国家的宏观影响因素
    5.5 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5.5.1 模型的设定
        5.5.2 数据说明
    5.6 实证分析
    5.7 对"非市场经济地位"影响的再分析
        5.7.1 "非市场经济地位"与肯定性或否定性倾销裁决结果
        5.7.2 "非市场经济地位"与反倾销税率高低
    5.8 结论
    5.9 本章小结
6 中国遭受反倾销的影响效应:以蜂蜜反倾销案为例的探索
    6.1 引言
    6.2 蜂蜜贸易背景及美国对华蜂蜜反倾销历程
    6.3 反倾销效应分析
        6.3.1 对蜂蜜出口价格的影响
        6.3.2 对蜂蜜出口市场份额的影响
        6.3.3 对蜂蜜出口收入的影响
    6.4 结论
    6.5 本章小结
7 中国遭受反倾销的贸易救济体系:一个二维体系的构建
    7.1 贸易救济的涵义
    7.2 涉案企业胜诉预期的研究
        7.2.1 涉案企业的费用、收益和损失分析
        7.2.2 涉案企业应诉决策的博弈分析
        7.2.3 影响涉案企业胜诉预期的因素分析
        7.2.4 提高涉案企业"胜诉预期"的总体思路
    7.3 二维贸易救济体系构建之框架研究
    7.4 二维贸易救济体系构建之运作研究
        7.4.1 事前预警体系
        7.4.2 事中应对措施
        7.4.3 事后弥补策略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结论
        8.1.1 关于中国遭受反倾销的形势
        8.1.2 关于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总量视角的影响因素
        8.1.3 关于中国农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影响因素
        8.1.4 关于中国遭受最终反倾销措施的影响因素
        8.1.5 关于对华蜂蜜反倾销的影响效应
        8.1.6 关于涉案企业胜诉预期
        8.1.7 关于贸易救济体系构建的框架和运作
    8.2 政策建议
        8.2.1 注重贸易的均衡发展
        8.2.2 针刘大类产品或具体产品建立反倾销预警体系的效用更高
        8.2.3 出口企业要提高科研投入通过产品升级实现依靠竞争优势出口
        8.2.4 重视并多视角地解决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8.2.5 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的贸易救济增加涉案企业的"胜诉预期"
        8.2.6 涉案企业要理性和全面地分析积极应诉所带来的结果
        8.2.7 提高中国在反倾销方面的报复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相关研究成果
致谢

(8)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会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简要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与不足
2 倾销的理论分析:基于会计学的视角
    2.1 倾销的基本概念
    2.2 正常价值的会计解读
    2.3 市场经济地位的会计解读
    2.4 单独税率的会计解读
    2.5 替代国制度的会计解读
    2.6 本章小结
3 会计信息与反倾销:证据功能与质量特征
    3.1 反倾销的调查当局及调查程序
    3.2 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信息
    3.3 会计信息与反倾销:证据功能
    3.4 会计信息与反倾销:证据的质量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成本制度
    4.1 会计准则对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意义
    4.2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对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意义
    4.3 会计准则的执行对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意义及执行现状
    4.4 本章小结
5 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成本实务操作
    5.1 反倾销调查对于企业成本的考察要求
    5.2 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导向性成本操作
    5.3 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人工成本实务操作
    5.4 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农产品成本实务操作
    5.5 本章小结
6 企业应对反倾销调查问卷与实地核查的会计技巧
    6.1 反倾销调查问卷的概况与填写原则
    6.2 企业应对反倾销调查问卷的会计技巧
    6.3 企业应对反倾销实地核查的会计技巧
    6.4 本章小结
7 企业应对反倾销听证会的会计策略
    7.1 企业应对替代国及其价格听证会的会计策略
    7.2 企业应对产业损害听证会的会计策略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9)有机农产品供应链增值效益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相关概念
        1.1.2 有机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1.1.3 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主题及其说明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整体思路、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整体思路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本文的创新点
2 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研究
    2.1 国外有机农业发展分析
    2.2 国内有机农业发展分析
        2.2.1 国内有机农业情况
        2.2.2 有机农业观念性的欠缺
        2.2.3 自主创新能力欠缺
        2.2.4 农业信息资源缺乏
3 国内有机农产品供应链运行现状分析
    3.1 国内有机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情况
        3.1.1 农产品供应链的概念
        3.1.2 控制机制
    3.2 我国有机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阻碍
        3.2.1 "丰收悖论"引起有机农产品卖难
        3.2.2 不能"以销定产"
        3.2.3 流通过程中农产品损耗大
        3.2.4 农产品加工比例偏低
        3.2.5 信息化程度低
        3.2.6 农产品运作模式
        3.2.7 没有建立产品跟踪追溯体系
        3.2.8 有机农产品贸易的非自由化
        3.2.9 有机农业标准化建设有待加强
4 中国有机农产品供应链运行过程中增值效益分析
    4.1 供应链上游增值效益的分析
        4.1.1 优质特色有机农产品的研发
        4.1.2 有机农产品国际贸易平台的搭建
        4.1.3 符合市场需求的有机农产品结构
        4.1.4 规模化效应
        4.1.5 反季节时差有机农产品的增值推广
        4.1.6 有机农产品品牌化经营
        4.1.7 工业、商业反补有机农业
        4.1.8 有机农产品的期货运作
        4.1.9 战略合作策略研究
        4.1.10 资源整合
    4.2 供应链下游增值效益的分析
        4.2.1 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
        4.2.2 降低有机农产品投入产出比
        4.2.3 少库存或零库存
        4.2.4 销售渠道多元化以及深度化
        4.2.5 冷链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的应用
        4.2.6 有机农产品的深加工
        4.2.7 开拓有机农产品应用的新市场
        4.2.8 有机农产品高附加价值的开发
        4.2.9 有机农产品品质保证——追溯体系的发展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
    1.3 关于贸易摩擦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 文章主要的创新
第2章 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
    2.1 中美双边贸易的现状
        2.1.1 双边贸易规模及不平衡均持续扩大
        2.1.2 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2.2 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表现及特点
        2.2.1 反倾销措施
        2.2.2 人民币汇率问题
        2.2.3 特保措施
        2.2.4 农产品贸易摩擦
        2.2.5 钢铁贸易摩擦
第3章 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
    3.1 两国贸易摩擦的美国因素
        3.1.1 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埋下贸易保护种子
        3.1.2 美国经济衰退唤起贸易保护
        3.1.3 美国失业加剧恶化助澜贸易保护
        3.1.4 美国政治利益之争强化贸易保护
    3.2 两国贸易摩擦的中国因素
        3.2.1 中国竞争力增强是贸易摩擦要因
        3.2.2 出口增长过快及巨额顺差是贸易摩擦直接原因
        3.2.3 低端商品结构及出口市场集中是重要诱因
第4章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4.1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经贸的积极影响
        4.1.1 加速产品的结构升级
        4.1.2 有利于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4.1.3 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福利
    4.2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经贸的消极影响
        4.2.1 贸易摩擦损害双边正常经贸关系
        4.2.2 贸易摩擦具有“溢出效应”
        4.2.3 对我国国内经济政策的实施形成了压力
        4.2.4 美国示范效应诱发他国效仿
第5章 中美贸易摩擦应对的策略
    5.1 努力缩小中美贸易失衡
        5.1.1 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及出口市场多元化
        5.1.2 加强中美两国政府间对话与沟通
    5.2 加强自身制度建设的建议
        5.2.1 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5.2.2 建设贸易摩擦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
        5.2.3 大力发展内需
    5.3 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5.3.1 深入研究发展中成员的特殊待遇及运行机制
        5.3.2 合理选择和运用双边协商及WTO争端解决机制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国入世后的一张“亮”牌——花生(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研究[D]. 刘永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16(10)
  • [2]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欧经贸关系研究[D]. 牟岚. 东北财经大学, 2014(06)
  • [3]战后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 ——认知视角下的美国对华、对日政策互动与竞争关系研究[D]. 李少丹. 复旦大学, 2013(03)
  • [4]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研究[D]. 戚亚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2)
  • [5]郑小琼诗歌研究 ——以“打工文学”为背景[D]. 林智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3(11)
  • [6]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问题与策略研究[D]. 赵建建.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6)
  • [7]中国遭受反倾销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救济体系研究[D]. 周灏.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4)
  • [8]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会计策略研究[D]. 于楠楠.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 [9]有机农产品供应链增值效益问题的研究[D]. 付海臣.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2)
  • [10]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及对策研究[D]. 杨欣. 天津财经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中国入世后的一张“亮”牌 - 花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