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进化论文_江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染色体进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染色体,核型,细胞学,海南岛,基因,流式,线粒体。

染色体进化论文文献综述

江婷[1](2019)在《项链 细胞和染色体的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风景名胜》期刊2019年06期)

王海霞[2](2019)在《横断山常见报春花属细胞学及染色体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西南横断山地区有着复杂的地质历史和多样化的生境及气候条件,是世界重要的物种多样化分布中心之一。该地区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是研究物种分化和物种形成的理想地区;本地区也是报春花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本论文选取横断山地区报春花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植物细胞学、流式细胞术,初步探讨该属染色体倍性与核型进化规律,为该属在横断山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起源与演化提供细胞学证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横断山区报春花属常见13个种22个居群植物的核型进行了研究,并首次报道了7个种的核型数据,分别为:车前叶报春、紫花雪山报春、乳黄雪山报春,2n=22;厚叶苞芽报春、皱叶报春,2n=20;灰岩皱叶报春,2n=24,糙毛报春,2n=18。在本次研究的22个居群中,染色体基数有x=9,10,11,12,染色体数目有2n=18,20,22,24,染色体数目变化较大,但都为二倍体,核型有1A,1B,2A,2B四种类型。2.利用流式细胞术对报春花属的倍性、基因组大小进行测定,倍性鉴定结果与染色体压片法观察结果一致,均为二倍体。对报春花属的几种植物材料的基因组值测定结果表明,其基因组值范围为2157.38Mbp-9394.12Mbp之间,2C值为2.21-9.61pg之间。3.对横断山区和全球报春花属已有报道的染色体倍性、基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报春花属染色体数变化极大,存在明显的非整倍性变化;横断山区已有染色体报道的报春花属植物均为二倍体,基本没有出现多倍化;从全球的倍性统计来看,报春花属的二倍体比例也超过50%,多倍化比例不高。说明不论是横断山还是全球,多倍化现象在报春花属的进化和适应中都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3)

底远哲[3](2019)在《罂粟科绿绒蒿属(Meconopsis)植物染色体进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绒蒿属(Meconopsis)植物隶属于罂粟科(Papaveraceae)罂粟亚科(Papaveroideae),主要生长在亚洲东部的喜马拉雅地区以及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的高海拔区域,全球约有79种,中国约有58种。本研究选择了6种绿绒蒿属植物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统计其染色体数目并测算相关核型参数。结果表明:多刺绿绒蒿(M.horridula):2n=56=2m+30sm+24st;全缘叶绿绒蒿(M.integrifolia):2n=76=8m+34sm+34st;横断山绿绒蒿(M.pseudointegrifolia):2n=76=36m+32sm+8st;总状绿绒蒿(M.racemosa):2n=56=8m+34sm+14st;宽叶绿绒蒿(M.rudis):2n=56=6m+34sm+16st;乡城绿绒蒿(M.xiangchengensis):2n=56=4m+24sm+28st;其中有3个物种即横断山绿绒蒿、宽叶绿绒蒿、乡城绿绒蒿为首次进行染色体数目报道和核型研究。此外,本研究还对全球绿绒蒿属植物的细胞学研究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有染色体报道的物种仅占该属所有物种的18.99%。其中,国内对绿绒蒿属的核型研究仅有4种,占国内绿绒蒿物种数目的6.9%。表明绿绒蒿属细胞研究仍然是不足的,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探讨了绿绒蒿属物种的核型进化规律。其次,本研究应用了流式细胞术对绿绒蒿属植物的基因组大小进行了初步测算。结果表明,大多数绿绒蒿属物种的基因组大小范围约在4500-9000Mbp。但是,由于绿绒蒿属植物的染色体形态、数目差异大,无法直接通过流式细胞术就判定其倍性,仍然需要结合核型实验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最后,本研究结合绿绒蒿属植物的系统发育树,并将结果与染色体数目相匹配,初步探讨了绿绒蒿属染色体进化的规律,得出了其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可能随着进化进程不断增多且增加过程可能是一个整倍性变化、非整倍性变化兼有的结论。(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5)

孙文光,孙航,李志敏[4](2019)在《染色体数据的挖掘及其在植物多样性进化研究中的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倍化(或全基因组加倍)是植物物种形成的重要途径,现存的被子植物可能都发生过一次甚至多次多倍化事件。多倍化传统的定义是染色体数目相对于祖先类群呈整倍性增加。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核型分析,核型能够提供物种的基本细胞学参数,包括染色体数目、倍性水平、核型不对称性、核型变异系数等。目前核型研究的趋势表现出从物种基本核型参数分析逐渐演化到多类群、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一方面植物核型分析从种群、物种、科属的类群到生命之树,探讨染色体核型在各支系的进化特征、趋势以及驱动植物系统进化的细胞学机制;另一方面探讨和分析区域或生态系统植物区系的染色体谱或倍性等细胞学特征,可以探究区域地质环境变化或生态环境对染色体倍性等的影响,或通过区域染色体谱的构建,分析区域植物区系的形成和进化历史。因而,植物核型研究为系统发育、分子系统进化、生命之树以及植物区系地理的起源和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越来越多的新方法、新手段在植物核型分析与多倍化研究中得到运用,从而揭示了植物类群或植物区系的染色体进化以及细胞地理特征。今后植物细胞学研究趋势会向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各研究领域证据,从不同水平角度综合分析植物核型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植物物种多样化与物种形成原因。(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董泽生,高雪,吴燕华,李蕾蕾,付弘赟[5](2019)在《藏系绵羊mtDNA和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的检测与系统进化关系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估青海地区藏系绵羊各类群的遗传结构与分子进化关系,试验选择青海地区四个典型的地理生态类群(山谷型、欧拉型、高原型和扎什加型)藏羊,提取血液基因组DNA后,分别对线粒体D-loop区序列和Y染色体Sry基因序列进行特异性扩增并测序。结果表明:D-loop序列的核苷酸多样性为0.031±0.004,单倍型多样性为0.994±0.006;而Sry序列的核苷酸多样性为0.046±0.005,单倍体多样性为0.861±0.044。说明高原型藏羊在母系遗传上更接近扎什加型藏羊,而在父系遗传上扎什加型藏羊与其他叁个类群间的隔离较为明显,叁个类群在父系遗传上的基因交流更为频繁。(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4期)

孙文光,杨慧娴,李志敏[6](2018)在《染色体数据的挖掘及其在植物多样性进化研究中的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植物核型分析中多倍化现象的认识仍然在不断的深入。多倍化(或全基因组加倍)是植物物种形成的重要途径,现存的被子植物可能都发生过一次甚至多次多倍化事件,多倍化传统的定义是染色体数目相对于祖先类群呈整倍性增加。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核型分析,核型能够提供物种的基本细胞学参数,包括染色体数目、倍性水平、核型不对称性等。目前核型研究的趋势表现出从物种基本核型参数分析逐渐演化到多类群、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体现为:一方面,植物核型分析从种群、物种、科属的类群到生命之树,探讨染色体核型在各支系的进化特征、趋势以及在驱动植物系统进化的细胞学机制;另一方面探讨和分析区域或生态系统植物区系的染色体谱或倍性等细胞学特征,以探究区域地质环境变化或生态环境对染色体倍性等的影响,或通过区域的染色体谱的构建,分析区域植物区系的形成和进化历史。植物核型研究为系统发育、分子系统进化、生命之树以及植物区系地理的起源和演化研究提供新思路。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方法新手段在植物核型分析与多倍化研究中得到运用,比如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植物细胞核的DNA含量及判断物种倍性,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鉴定植物非同源染色体,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植物的多倍化发生时间、结果以及机制等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揭示植物类群或植物区系的染色体进化以及细胞地理特征。今后植物细胞学研究趋势会向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各研究领域证据,从不同水平角度综合分析植物核型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从而更加全面的认识物种多样化与物种形成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刘倩倩[7](2018)在《海南岛淡水叁角涡虫(Dugesia sp.)染色体核型及系统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南岛位于我国南部,地处低纬度热带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四面环海,与大陆隔离,属于典型的岛屿生态系统。岛内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淡水涡虫隶属于扁形动物门涡虫纲,在动物系统发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遗传学、发育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再生生物学等多个研究领域的实验动物,但岛内关于淡水涡虫的研究十分匮乏。本文对海南岛淡水涡虫进行了系统研究,目的是:(1)了解海南岛淡水涡虫的分布情况;(2)分析海南岛淡水涡虫染色体和核型特点;(3)利用核糖体和线粒体标志基因分析海南岛淡水涡虫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本文利用空气干燥法、重悬法和染色体分析系统对海南岛29个采集地淡水叁角涡虫(Dugesia sp.)的染色体和核型进行了分析;利用PCR技术对海南岛35个采集地淡水叁角涡虫18SrDNA、28SrDNA、mtDNACytb、mtDNACOI基因进行了扩增和序列分析,使用NJ法和Bayesian法分别构建了系统发生树,探讨了该地区淡水涡虫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及其与海南岛地理格局形成的关系。通过对采集于海南岛40个产地的淡水涡虫进行分析,发现岛内涡虫均为叁角涡虫(Dugesia sp.),未发现其他属的淡水涡虫。从岛内涡虫分布情况看,中部山脉淡水涡虫分布最为密集,其次是西部山脉,岛屿南部和北部涡虫分布较少。染色体与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29个采集地叁角涡虫(Dugesia sp.)染色体基数均为8,其中18个采集地淡水叁角涡虫(Dugesiasp.)的染色体为二倍体,2个采集地淡水叁角涡虫(Dugesia sp.)的染色体为叁倍体,9个采集地淡水叁角涡虫(Dugesia sp.)的染色体为二倍体和叁倍体的混合倍体。具体为:蟒王、苗村上A、苗村上B、黎母峰主峰、金矿瀑布、观园二桥、鹦哥嘴下游、毛旦村、光缆、牙排村、毛脑村、冲门头村、什平桥、永忠村、鬼门关、抱导村、百花岭和吊罗山18个采集地淡水叁角涡虫(Dugesia sp.)的染色体均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n=2x = 16 = 16m。苗村下游、鸣凤谷、十瀑百潭桥、天池、雨林谷、叁星尖、五指山下、久温塘和养护一桥9个采集地淡水叁角涡虫(Dugesia sp.)的染色体均为二倍体和叁倍体的混合倍体,核型公式为2n = 2x = 16 = 16m或者2n = 3x = 24 = 24m,其中苗村下游、鸣凤谷、雨林谷、十瀑百潭桥4个采集地淡水叁角涡虫(Dugesia sp.)的染色体以叁倍体为主,天池、叁星尖、五指山下、久温塘和养护一桥5个采集地淡水叁角涡虫(Dugesia sp.)的染色体以二倍体为主。五指山上、黑榄桥2个采集地淡水叁角涡虫(Dugesiasp.)的染色体为叁倍体,核型公式为2n = 3x = 24 = 24m。海南岛地处低纬度热带地区,整个岛内相对内陆地区温度较高,常年平均温度22.5℃-25.6℃,但中部山区温度偏低,温度常年变化不大,环境相对稳定,淡水涡虫染色体变异程度较小,核型较为简单,且所有采集地淡水叁角涡虫(Dugesiasp.)的染色体均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多数为1B或2B核型,少数为1A和2A核型。核型不对称性散点图和进化指数显示:黎母峰主峰的叁角涡虫较为特殊,无论是平均臂比值还是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长度比值都较大,远远分布于散点图右上方,核型不对称性程度最高,其余采集地核型演化程度相近。海南岛淡水涡虫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35个采集地叁角涡虫遗传距离明显分化,大部分采集地之间联合基因遗传距离非常相近,在0.000-0.100之间;小部分采集地如黎母峰(LMF)、久温塘(JWT)、七仙岭(QXIL)、抱导村(BDC)与其他采集地的遗传距离较高,达到种间距离,提示海南岛淡水涡虫应不止一种,具体物种分类仍需结合性成熟个体的生殖器官解剖学特征进一步研究。海南岛古地理信息与该地区淡水涡虫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多种地质运动使海南岛叁角涡虫的扩散情况变得十分复杂。(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刘光裕[8](2018)在《四种性别的“小麻雀”:性染色体是如何进化而来的?》一文中研究指出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成双对的鸟儿可不一定是一公一母。至少对于北美洲一种形似麻雀的小鸟白喉带鹀(Zonotrichia albicollis)来说,它们的性别可不止雌和雄那么简单。白喉带鹀是北美最常见的小鸟之一,经常光顾人们的花园,相貌平平,但却蕴藏着惊世骇俗的科学秘密。美国鸟类学家罗斯蒂·贡泽尔(Rusty Gonser)和他的妻子伊莱娜·塔特尔(Elaina Tuttle),用毕生的精力研究白喉带鹀,在整个种群中,每个个体只能与其中的1/4(本文来源于《生命世界》期刊2018年02期)

孙立民,王文英,邢世岩,唐海霞,孔倩倩[9](2017)在《古银杏半同胞家系染色体核型分析及进化趋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采自山东、浙江、贵州等15个省份的古银杏半同胞家系种质资源圃中28个家系为研究对象,随机取其幼叶,采用压片法对其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8个家系染色体数均为2n=2x=24;染色体以中短和中长染色体为主;核型主要由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和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组成,有2A、2B、3A和3B 4种类型。71#家系最为原始,而40#家系最为进化,来自中国西南部的家系进化程度较低,东部和南部的家系进化程度较高。(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郑金金[10](2017)在《酵母全基因组加倍与染色体核型进化的关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基因组加倍是许多真核生物进化的核心,酵母物种在约1亿年前发生了一次全基因组加倍,使得基因组的染色体基数从8变为16。然而,现有经历加倍后的酵母物种的染色体条数是10到16,未经历加倍基因组的染色体条数6到8,表明酵母在进化过程中基因组结构和染色体核型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本研究对8个酵母物种基因组进行基因组同源结构比较分析,得到了经历加倍基因组内的旁系同源基因,每个基因组中约有20%基因是由全基因组加倍产生;对于获得的同源染色体片段按照相似性进行分组,得到了以不同酵母物种基因组为参考,与全基因组加倍和物种分化相联系的同源基因信息。重构了酵母祖先基因集,对现代酵母基因组形成过程中的基因丢失进行了统计,发现基因丢失是一种随机现象,丢失随时间累积,丢失染色体的片段不断延长且丢失片段的长度符合几何分布趋势;另一重要发现是,根据加倍酵母基因组内古代子基因组丢失水平差异,推断酵母亿年前的加倍可能一次异源加倍,即经历加倍的酵母共有一个异源多倍体祖先。对酵母祖先8条染色体到现代酵母基因组核型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细致分析,揭示了酵母染色体数目减少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染色体间的融合,伴随有微型染色体形成,并在进化过程中丢失,其中融合过程中也包含有着丝粒的丢失。另外,染色体间的同源呈现显示克鲁维酵母(L.kluveri)染色体核型更接近祖先核型,经历加倍的啤酒酵母(S.cerevisiae)的染色体核型更接近祖先核型。同时,核型进化分析揭示了经历全基因组加倍的酵母基因组的染色体核型变化尺度更大。本研究构建了酵母多基因组、多参考、多层级的同源共线信息;分析了古代染色体核型到现代基因组形成过程中的变化,并用图加以展示,为酵母比较基因组研究提供了基础平台。(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期刊2017-04-19)

染色体进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西南横断山地区有着复杂的地质历史和多样化的生境及气候条件,是世界重要的物种多样化分布中心之一。该地区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是研究物种分化和物种形成的理想地区;本地区也是报春花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本论文选取横断山地区报春花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植物细胞学、流式细胞术,初步探讨该属染色体倍性与核型进化规律,为该属在横断山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起源与演化提供细胞学证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横断山区报春花属常见13个种22个居群植物的核型进行了研究,并首次报道了7个种的核型数据,分别为:车前叶报春、紫花雪山报春、乳黄雪山报春,2n=22;厚叶苞芽报春、皱叶报春,2n=20;灰岩皱叶报春,2n=24,糙毛报春,2n=18。在本次研究的22个居群中,染色体基数有x=9,10,11,12,染色体数目有2n=18,20,22,24,染色体数目变化较大,但都为二倍体,核型有1A,1B,2A,2B四种类型。2.利用流式细胞术对报春花属的倍性、基因组大小进行测定,倍性鉴定结果与染色体压片法观察结果一致,均为二倍体。对报春花属的几种植物材料的基因组值测定结果表明,其基因组值范围为2157.38Mbp-9394.12Mbp之间,2C值为2.21-9.61pg之间。3.对横断山区和全球报春花属已有报道的染色体倍性、基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报春花属染色体数变化极大,存在明显的非整倍性变化;横断山区已有染色体报道的报春花属植物均为二倍体,基本没有出现多倍化;从全球的倍性统计来看,报春花属的二倍体比例也超过50%,多倍化比例不高。说明不论是横断山还是全球,多倍化现象在报春花属的进化和适应中都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染色体进化论文参考文献

[1].江婷.项链细胞和染色体的进化[J].风景名胜.2019

[2].王海霞.横断山常见报春花属细胞学及染色体进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3].底远哲.罂粟科绿绒蒿属(Meconopsis)植物染色体进化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4].孙文光,孙航,李志敏.染色体数据的挖掘及其在植物多样性进化研究中的利用[J].植物科学学报.2019

[5].董泽生,高雪,吴燕华,李蕾蕾,付弘赟.藏系绵羊mtDNA和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的检测与系统进化关系的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6].孙文光,杨慧娴,李志敏.染色体数据的挖掘及其在植物多样性进化研究中的利用[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7].刘倩倩.海南岛淡水叁角涡虫(Dugesiasp.)染色体核型及系统进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

[8].刘光裕.四种性别的“小麻雀”:性染色体是如何进化而来的?[J].生命世界.2018

[9].孙立民,王文英,邢世岩,唐海霞,孔倩倩.古银杏半同胞家系染色体核型分析及进化趋势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7

[10].郑金金.酵母全基因组加倍与染色体核型进化的关联性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哺乳动物Y染色体进化的基因剂量补...交叉/重组算子设计图基本遗传算法流程图以mei-R3和mei-R4为引物进行PCR扩增...一3问题c2的染色体进化过程绿绒蒿属及其近缘类群染色体进化

标签:;  ;  ;  ;  ;  ;  ;  

染色体进化论文_江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