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元[1]2016年在《中国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国债与货币的关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引人注目,国债对货币供应量有什么影响,央行如何利用国债调节货币供应量,如何充分发挥国债在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中的作用,都是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正是本文力求要回答的问题。本文将国债和货币供应量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深入研究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深入研究国债在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中的作用,力求解决中国国债发展不足以及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难的问题,并为化解中国经济难题、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出谋划策。本文首先尝试将国债与货币纳入统一理论分析框架,构建国债与货币理论模型,夯实理论基础。采用一般均衡经济分析方法,构建包括政府、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家庭五个部门的封闭经济理论模型,并基于理论模型,分析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以及对储蓄、消费、投资等经济变量的影响。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实证研究中国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首先专章论述中国国债发展历程及功能定位(第四章)和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及对经济的影响(第五章),然后构建包含国债变量的货币供应量计量模型(第六章)。第四章介绍中国国债发行、余额及交易变化情况,明确国债有弥补消费性支出、覆盖资本性支出、调节货币供应量、调节市场利率四大功能,分析中国国债对财政运行和金融体系的影响。第五章介绍中国货币供应量的规模变化情况,探讨中国高货币化率的原因,分析中国货币供应量的结构,分析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中国现行货币供应机制及其不足进行论述。第六章建立货币供应量计量模型,在弗里德曼-施瓦兹模型、卡甘模型和乔顿模型等经典货币供应量模型基础上,引入国债变量。先对回归变量进行单位根和协整检验,然后分别以M2、M1和货币乘数为应变量进行计量回归。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甚微。为了全面地研究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本文还对主要经济体国债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第七章)。第七章论述国债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有关国际经验,主要选择美国、日本、欧元区叁个经济体。论述完叁个经济体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后,基于国际经验分析,总结几点对中国的启示。一是国债规模的增加并不会直接导致货币供应量超发,二是国债规模取决于国家信用的强弱,叁是货币供应有助于国债规模扩大,四是国债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结合中国情况及国际经验,化解中国难题。第八章主要论述中国国债规模扩大的意义、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探讨中国国债规模增长的空间。在对中国及主要经济体国债与货币供应量关系实证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建立中国、美国、日本、欧元区和英国国债与货币供应量的面板模型,论述国债规模扩大对货币供应量扩大的影响。面板模型显示国债规模增加1,货币供应量增加0.44。如果货币乘数为5倍,则国债净发行额转化为基础货币的比例不足10%,国债余额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十分微弱。我国的国债规模远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债规模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企业债务水平高企,企业降杠杆的进程将会持续;家庭债务水平较高,极大地制约了消费增长,家庭杠杆水平难以进一步上升。只有政府加杠杆,才能缓解整个经济去杠杆的进程,终止债务通缩的恶性循环,及早将经济拉出需求不足、经济萧条、通货紧缩的漩涡。从我国国债与GDP之比、与M2之比、国债利息支付占财政收入之比、政府投资规模、减税及财政收支平衡等不同维度估算,我国国债规模增长空间巨大。本文还论述了如何发挥国债在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中的作用(第九章)。在对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历史回顾基础上,分析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化解这些问题,要求充分发挥国债协调财政货币政策的桥梁作用,要求货币政策应当呵护国债市场的发展。国债发行应作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可选方式,存量国债应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金融工具,国债还应该在调控市场利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最后,本文总结出几条结论并提出几点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国债并不是货币供应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中国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甚微,中国国债规模与经济发展程度不相匹配,中国国债发展不足是财政货币政策缺乏协调的重要原因。同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全面推进减税降费;培育完善的国债流通市场,提高国债流动性;重视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发挥国债的桥梁作用;推进我国国债国际化,助推人民币国际化;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国债功能定位。
高汝召[2]2016年在《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的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间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相关性是资本市场上一个相当重要的话题,关系到投资者的获利能力、市场的整合等。政策的变化会影响到投资者的行为,甚至产生“流向质量”("flight to quality")现象,进而影响到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本文选择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的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在详细分析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基础上,研究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如何影响这种相关性的。本文首先运用带有马尔科夫体制转换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实证研究发现自2003年1月至2015年6月这段时间,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的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分为两个状态:正相关和轻微负相关。在整个研究区间内,主要以轻微负相关为主,只有在2003年1月至2004年5月和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这段时间,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以正相关为主(其中也偶尔出现轻微负相关)。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这两种状态之间的转换不明显,因此,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的相关性表现出了一定的稳定性。本研究说明中国这两个资本市场在大多数时期,相关性不强,而且是轻微负相关的,从而中国国债市场相对于中国股票市场来说具有轻微的对冲和避险天堂的作用。在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后,本文采用带有外生变量的中心非对称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模型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非对称性,同时研究了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本文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非对称性是不显着的,而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也是对称的。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大,会显着地降低这种相关性,而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降低则会增大这种相关性。这说明在中国这两个资本市场上,存在着“流向质量”现象。在这一部分,本文还研究了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的持续性。本文研究发现瞬间增大一个标准差的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改变量对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会随着时间逐渐降低,大约持续14个月左右。最后本文采用平滑过渡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模型和双平滑过渡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模型研究了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债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趋势的影响,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的相关性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实证发现,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大会导致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有变小的趋势,而且这种影响是极为剧烈的,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趋势的影响是极为迅速的。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具有向下的趋势,在2007年1月,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由正相关变为负相关,而这种变化速度是比较平缓的。
康书隆, 王志强[3]2010年在《中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风险特征及其内含信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Diebold-Li方法估计中国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美国利率期限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动显着不同于美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动,主要表现为即期利率曲线变动不连续、中长期利率水平移动、长期利率波动大以及利率分布具有右偏等特征。其他主要发现有:长期利率和长短期利差是决定利率期限结构变化的两个最主要因素,而中期利率因素对利率风险管理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长期利率、长短期利差和中期利率服从一阶分布滞后过程;长期利率超前于CPI序列变动3个月,而长短期利差同经济景气指数序列一致变动,两者可以作为预测和判断宏观经济走势的有效指标。
邱林卉[4]2016年在《国债市场的经济功能国际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债市场是政府筹集建设资金,弥补财政赤字,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场所,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债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既可以为一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成为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也可能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拖累,甚至造成经济危机或国家破产。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债市场逐步走向成熟阶段,国债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远远超出了财政的范畴。现阶段,国债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风向标,中央银行也视其为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对象,国债市场能够在金融资产定价、对冲利率、稳定金融市场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债市场收益率的变化能够反映出国家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发展方向。全文由绪论加七章正文内容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国债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第一章主要结合马克思虚拟经济理论分析国债市场经济功能,概括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国债市场经济功能的理论。第二章对国债市场的宏微观经济功能和国债收益率传导机制进行梳理分析,并从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和股票市场对国债收益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叁章对我国的国债市场经济功能进行分析,以长期国债(10年期)收益率走势为标的,分析从2002年-2015年长期国债收益率曲线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关系。结合西方相对成熟的国债市场经验,从国债规模、期限利率结构、国债发行和交易市场、国债持有者结构等方面对我国国债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归纳。第四章分析美国和日本的国债市场经济功能,从国债发行基本概况、国债需求供给、国债持有人等因素分析美国和日本的国债经济功能,并对美国和日本的国债收益率走势进行分析。第五章从总需求、总供给和国债市场微观经济效应方面比较美、日、中叁国国债市场经济功能,分别分析了美国和日本长期国债收益率对我国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影响,并对叁国国债市场经济功能进行比较总结。第六章对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国债市场经济功能进行比较,梳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债市场的收益率走势和经济政策效果,并对他们的国债市场经济影响力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不同经济体国债市场经济影响力差别的原因。第七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论,并对发挥我国国债经济功能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刘惠敏[5]2016年在《基于高频数据的中国国债期货对现货价格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五年期国债期货于2013年9月6日正式上市交易,国债期货的重新推出,对于完善中国金融市场、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对国债现货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如今国债期货运行已有两年,其运行效率如何有待研究。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国债期货对现货市场价格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国债期货能否引导现货价格走势和平抑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用以揭示国债期货的运行特性,促进中国国债期货市场健康发展。本文基于大量研究文献,将国债期货对现货价格影响分为引导关系与波动性两个层面进行研究。鉴于中国国债期货运行时间较短,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本文先对国债期货市场的运行状况、基本功能及其对现货市场价格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奠定研究基础。实证分析部分,采用中国五年期国债期货和国泰上证五年期国债ETF的五分钟高频交易数据,通过ADF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及VECM模型验证国债期货与现货价格之间的引导关系,并在VECM模型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PT模型分析期货与现货市场对均衡价格形成过程的贡献度。在研究期货对现货市场价格波动性影响时,本文将已实现波动率的非参数方法与基于EGARCH模型的参数方法相结合,两种方法互为印证,以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研究发现中国国债期货价格可以引导现货市场价格走势,且期货市场对动态均衡价格形成的贡献度大于现货市场,说明中国国债期货市场运行较为有效。但从短期来看,国债期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现货市场价格的波动性,其稳定现货市场功能的发挥仍需要国债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何迎新[6]2003年在《中国国债期货交易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的国债期货交易是1992年12月2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先推出的,由于当时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条件,风波不断,于1995年5月17日被迫关闭。事隔8年后的今天,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金融体制改革日益深化以及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投资者们要求重推中国国债期货交易的呼声越来越高,重推国债期货交易已被提上决策层的议事日程,这为中国的理论界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在刘邦驰教授的精心指导下,笔者以《中国国债期货交易研究》为题,对如何重推中国国债期货交易中所涉及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研究和探索。全文由6章组成,约12万字,沿着理论分析——国际国内实践——现状分析——对策建议的思路展开论述,将落脚点放在如何重推中国的国债期货交易上。第1章 导论。本章对全文的研究目的、结构安排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第2章 国债期货交易基本理论。本章阐明了国债期货交易的概念与自身特征,将国债期货交易与国债现货交易、国债远期合约交易、国债期权交易以及商品期货交易分别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概述了标准化的国债期货合约的基本内容、研究了短期和中长期国债期货的定价、阐述了国债期货交易的叁大基本功能、介绍了国债期货市场组织结构和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运作。第3章 发达国家国债期货交易及其启示。本章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法国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情况,从中得出了几点启示。第4章 中国国债期货交易试点回顾及失败原因分析。本章回顾了试点期间中国国债期货交易的建立、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介绍了试点期间中国国债期货交易制度并分析了中国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导致中国国债期货交易试点失败的原因,包括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WP=5>第5章 重推中国国债期货交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本章分析了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势下,重推国债期货交易的必要性,同时,对重推中国国债期货交易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包括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和结论叁个方面。第6章 重推中国国债期货交易的构想。本章对重推国债期货交易提出了以下构想:进一步完善国债现货市场、设计国债期货合约、加强政府监管、建立国债期货行业协会、加强交易所的管理、建立独立的结算公司、加强期货经纪公司的管理、建立和发展国债期货投资基金以及加强国债期货知识传播和从业人员培养、遴选和约束。在论文的整个研究过程中,笔者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尽可能用全新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中国国债期货交易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新意的观点和主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国债期货交易成功经验中得出了几点启示,即: 注重国债现货市场的培育完善,设计科学合理的国债期货合约,加强风险管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以及注重国债期货市场法律法规的建设。二、分析了中国国债期货交易试点失败的深层次原因。目前,许多文献往往把导致中国国债期货交易试点失败的原因归结为“327风波”,认为导致“327风波”的主要原因就是导致中国国债期货试点失败的原因,比如一些机构蓄意违规,操纵市场,交易所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且执法不严,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笔者认为这些仅仅是浅层次的直接原因,还必须分析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分析当时中国国债期货产生的原因,国债现货市场是否发达,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分析当时利率是否市场化,体制改革是否理顺,管理是否合理以及它们对国债期货交易产生什么样的不利影响等等。本文认为,中国国债期货交易试点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国债期货的产生不是源于规避利率风险的要求、国债现货市场发展水平低、政府监管乏力、没有行业自律组织、立法滞后以及体制改革未理顺。<WP=6>叁、分析了重推中国国债期货交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笔者指出,在新形势下,重推中国国债期货交易具有必要性,它可以规避中国国债利率波动风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适应加入WTO的需要、满足广大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以及成为中国金融期货发展先导。同时,对重推中国国债期货交易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认为重推中国国债期货交易的条件基本具备,但由于中国国债现货市场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重推中国国债期货交易不能大规模开展,应分步进行。四、深入分析了发达的国债现货市场对发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基础和保证作用。笔者认为:国债期货作为一种衍生产品,它是在国债现货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发达的国债现货市场对发展国债期货交易起基础和保证作用,具体表现在:国债现货规模直接制约了国债期货交易的规模,能有效地避免“多逼空”;合理的国债品种结构有利于国债期货品种的开发和国债期货的交割;国债现货市场利率市场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率波动风险是国债期货交易存在的基础;国债现货市场充分的流动性能使国债期货价格在较为合理的价位上波动,抑制国债期货市场的?
金沅震[7]2017年在《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水平测度》文中提出国债既具有财政功能,也具有金融功能。国债的金融功能会有助于一国资本市场的稳定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其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而影响国债金融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其市场流动性,但至今国内债券市场在流动性方面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诸如银行间及交易所国债的交易机制、交易品种、投资者结构等尚有滞后之处,难以满足经济金融改革的需要,因此,研究国债市场流动性对当前的资本市场改革具有现实的意义。首先,其一,本文梳理国内外关于债券市场流动性研究情况,认为学术界尚无债券流动性的一致定义,但根据他们比较一致的认识,本文认为债券流动性是指在平稳债券价格变化的前提下,即时买卖债券的能力。其二,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债券市场流动性指标的研究,通用的测量方法有价格法、交易量法、量价结合及时间法等。本文综合考虑债券价差数据难以获得,并参考他们所研究的指标体系,采用万德数据流动性指标,该指标涉及债券一定时期内成交量、换手率与成交天数,分别加权计算而出。本文在其基础上,以每个市场全部有效交易券种的成交量为权重得出市场流动性指标加权均值,然后对不同市场进行分析比较。其叁,综合分析国债市场不同市场、期限品种国债的流动性变化趋势,探究其流动性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其次,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银行间与交易所两大主要国债二级市场内可流通的国债。柜台市场因市场规模相对过小而未列入研究计划。研究方法上,采取基本的图表趋势分析及对比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找到直观的变化趋势与差异,然后结合宏微观层面分析得出结论。再次,本文研究分析认为与中国债市整体巨大的进步相比,国债市场发展的相对不足。结合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历史变化情况来看,我国国债市场发展依然不充分,应有的金融功能发挥尚不完全。各分割的国债市场流动性表现不均衡,不同期限国债流动性的实际特征与理论并非完全一致。国债市场参与者、持有者结构等都差异很大。最后,本文研究发现,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债市场受国家经济形势的影响而不断扩大规模,但与债市整体发展进步相比,又相对缓慢很多;流动性更是相对于金融债、企业债等严重不足,而且国债市场内部由于市场割裂,银行间、交易所两大市场的流动性差异也很大,交易所的流动性指标高于银行间的,但综合加权后,银行间依然居于主导地位。国债剩余期限品种方面,近几年趋于短期化,即临近交割的国债越来越多,理论上讲,未来国债流动性会增强,但实际分析时,有些关键期限非短期的国债流动性比短期的还要高。国债发行期限结构也需要继续平衡,短期国债发行量及发行频率与美国相比差距很大。交易制度上,2014-2016年,国债做市商制度的建设有了很大进步,但尚未成熟,还需继续完善。投资结构上,国债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差异很大,除了政府主导因素外,资本市场中各机构自身发展不足也是原因之一。此外,债券市场的开放及国债期货等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也将对国债流动性的增强有所帮助。总之,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新时期国债市场实际数据,有针对性地对比分析,在国债流动性测量指标上作了一些必要的改进,结论上与市场实际趋势比较符合。所提建议也是针对国债市场微观结构因素的建议,希望随着改革继续深化,中国国债市场可以更好地发挥财政金融功能,对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及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更大助力。
张晓菊[8]2007年在《中国国债期货的运行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1992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推出了国债期货,并且于1993年10月25日进行了正式的试点。当时国债期货的发展提高了国债的流动性,活跃了整个金融市场,有力地推动了国债的发行。但是,到了1995年由于一系列违规事件的发生,最终导致了国债期货试点暂停直至现在。在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中国,国债市场规模空前发展后,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学术界,都明显意识到巨大的国债市场缺乏做空机制所存在的风险将形成整个债市的系统风险,而且一旦风险集中爆发,所有金融机构将无一幸免,国债市场将是诱发中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因素。随着国债市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越来越大,特别是2003年国债市场在升息预期的影响下,长期低息国债均出现大幅跌价,持有大量此种国债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因此遭受巨大损失,市场对国债期货的呼声越来越高。鉴于此,本文对中国历史上的国债期货运行制度和国外利率期货的运行制度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研究,并结合对中国国债市场的现状调查,以考察所得的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在归纳、演绎、类比等方法的基础上,分析国债期货在中国重新推出的现实需要和运行制度选择,并构建适应我国国债市场现实状况的国债期货交易方式和运行制度框架。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在不同的制度下交易费用的差异是巨大的。在某种制度下,单个交易的成本越低,则这种制度就越有效。作为一种特定的市场制度,国债期货市场同样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系列固有的所谓市场失灵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缺陷便是垄断。而一旦在国债期货市场上形成垄断者或垄断势力,就极易发生操纵市场、合谋等不当行为。比较其他金融市场或衍生品市场而言,国债期货市场上的垄断势力不仅会损害其他投资者的利益,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而且会直接加剧市场上的非理性投机行为,从而进一步加大国债期货市场的风险。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总结出中国试点时期国债期货运行制度的弊端,阐释制度决定交易费用和绩效的原理,说明良好的制度节约成本、提高绩效,并说明运行制度是在中国重新推出国债期货的关键点,最后提出未来中国国债期货运行的制度安排。国债期货的运行制度本身是一种为顺利开展国债期货交易而制订的一系列制度的总和,它包括交易制度、结算制度、交割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等。良好的运行制度是保证国债期货在中国顺利推出和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交易制度指的是国债期货交易者在特定的交易所通过公开竞价或计算机自动撮合方式成交的一系列规则的总和,包括合约设计制度、定价制度等方面的规定。国债期货合约是国债期货交易的载体和媒介,它对国债期货交易做了最基本的原则规定,使该交易按合约规定的条款有序进行。如果国债期货合约设计不科学、不合理,就会导致国债期货市场过分投机,风险增大,市场秩序混乱,甚至导致国债期货市场的关闭。因此,重推中国国债期货交易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设计科学、合理的国债期货合约。综合银行间和交易所两个市场国债期限分布情况看,我国中长期国债期货品种可以选择3年期和10年期的品种作为主力合约,以名义债券作为交易标的,并允许空方交割任一种具有足够长期限的国债,从而避免期货市场规模与相应的债券发行额失衡而出现的价格操纵可能。其次,采用名义债券作为交易标的,可有效地规避实物券到期兑付给期货交易带来的影响,保证国债期货的平稳、连续进行。从定价制度而言,本文试图构建一个理想的、无摩擦状况下的定价系统。一个有效的、充分流动的国债期货市场中通过投资者的相互博弈,信息充分扩散,市场中是不存在套利机会的。根据无套利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不存在套利机会的市场里,当市场均衡时,金融资产即期价格与其未来现金流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正是金融资产定价的基本依据。结算制度是保证国债期货顺利运行的重要环节,在试点时期,我国的结算制度主要依照证券交易的结算制度,在许多环节上并不符合国债期货运行的整体需要,容易造成结算风险。我国重推国债期货的过程中,在结算制度设计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首先,实行独立结算制度;其次,实行结算会员制度;再次,实行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最后,实行结算担保金和联保制度。在结算制度设计中切实加强这四个环节,将能够有效地避免结算风险。交割制度是国债期货交易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原则是要有利于形成一个完备、安全、有效的国债期货市场运行机制。我国国债期货试点时期交割制度在不同的市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重推国债期货的过程中,能否形成一个合理的交割机制需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一、通过虚拟债券作为标的券种,保证合约设计中的超脱性,使国债期货所提供的价格信号彻底摆脱某一具体国债品种的影响,真正反映金融市场上一般的利率水平;二、按期限分类设置可交割国债期货品种;叁、转换因子的计算应在理论价格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按照某种价格的简单平均计算;四、采取交割月任意一营业日交割的方式进行交割,使交割者具有更多交割机会的选择。风险控制制度在整个国债期货运行制度设计中居于核心地位,本文所研究的风险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保证金制度、持仓限制和限价制度。首先,保证金制度研究大都遵循适度性、定量化和灵活性叁个原则。合理的保证金制度在控制市场风险的同时,保证市场资金的充分流动。鉴于此,在吸收我国试点时期失败教训和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分类保证金制度:一方面,制定基础保证金,基础保证金分为初始保证金(initial margin)和维持保证金(maintenance margin);另一方面,制定风险调整保证金,制订风险调整保证金的基本原则是根据不同交易者的风险状况调整保证金水平。其次,设置持仓控制是为了防止期货合约过于集中于少数交易者手中,避免市场价格受到操纵。换句话说,设置持仓控制是为了防止个别投资者进行价格操纵或逼空。我国试点时期屡屡出现逼仓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设置持仓限制制度,使大量头寸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形成垄断和操作市场行为。在重推国债期货的过程中应根据合约品种的交易特点和标的国债规模设置持仓限制制度。最后,重新推出国债期货的过程中,控制价格剧烈波动的重要手段是借鉴西方国家的价格限制制度。价格限制制度可以包括熔断制度和涨跌停板制度。熔断(Circuit Breaker,又称断路器)与涨跌幅限制(Price Limit)、减速措施(SpeedBumps)共同构成目前国际通用的叁大自动稳定机制类型。熔断制度其实就是在涨跌幅限制前的一道过度性闸门,提前向投资者警示风险。通过设置涨跌停板制度,能够锁定会员和投资者每一交易日所持有合约的最大盈亏,能够有效地减缓、抑制一些突发性事件和过度投机行为对国债期货价格的冲击。此外,国债期货运行的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以上各个运行制度的设计是否合理,还取决于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和监管是否到位,所以加强对国债期货市场的监管也是国债期货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
徐岩[9]2006年在《中国国债投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国债市场不断的走向成熟和完善。目前的国债流通市场存在市场分割现象,可分为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和柜台市场。对于某时点的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可采用样条函数法进行估计。在得出不同时点的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之后,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国债利率变动的因素。经过分析可得出,目前对国债利率变动起主要作用的是水平因素与倾斜因素。在此之后可建立两因素Vasicek模型以确定不同期限在某时点的即期利率表达式。投资者在国债投资中面临诸多风险,相应的可以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目前国债现货市场投资策略主要分为积极和消极两大类。目前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对国债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债利率在未来有望作为基准利率。此外,构建统一的国债市场也成为中国国债市场发展的新目标,其关键在于建立统一的托管体系。在国债市场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国债投资工具:国债期货、国债期权、本息拆离、国债回购、国债远期。不同国债投资工具应使用不同的投资策略。
牛玉锐[10]2007年在《中国国债市场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弱有效、半强有效、无套利均衡和市场异象四个方面,对中国国债场内和场外两个市场中价格对信息反应的有效程度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国债市场的信息效率较低,未达到完全的弱有效,也未达到半强有效。在弱有效检验方面,本文使用自相关系数检验、游程检验和方差比检验叁种方法对不同待偿期国债组合的月度回报率序列进行了研究,实证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组合的月度回报率存在明显的自相关现象,可以拒绝随机行走假设,表明我国国债市场还未达到完全的弱有效程度。在半强有效方面,本文分别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和事件研究方法对国债市场价格对公开信息的反应速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宏观经济变量对国债组合的月度回报率不具有明显的预测能力,国债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变化能及时作出反应,但这种反应存在较长的滞后期,这说明国债市场还没有达到半强有效程度。无套利均衡是市场有效的必然结果,但实证显示银行间和交易所两市场间存在长期明显的套利机会,这一结果也说明了中国国债市场的效率还比较低。作为对弱有效检验的一个补充,本文又从“市场异象”的角度研究了国债市场的“周末效应”,结果发现国债市场存在明显的“周末效应”,但由于这种异象可以用“结算周期”假说解释,所以,“周末效应”的存在并不能构成国债市场未达到弱有效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研究[D]. 王林元.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6
[2]. 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的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间相关性研究[D]. 高汝召. 南京大学. 2016
[3]. 中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风险特征及其内含信息研究[J]. 康书隆, 王志强. 世界经济. 2010
[4]. 国债市场的经济功能国际比较研究[D]. 邱林卉.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5]. 基于高频数据的中国国债期货对现货价格影响研究[D]. 刘惠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6]. 中国国债期货交易研究[D]. 何迎新. 西南财经大学. 2003
[7]. 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水平测度[D]. 金沅震. 河南大学. 2017
[8]. 中国国债期货的运行制度研究[D]. 张晓菊. 同济大学. 2007
[9]. 中国国债投资策略研究[D]. 徐岩. 天津财经大学. 2006
[10]. 中国国债市场有效性研究[D]. 牛玉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
标签:金融论文; 证券论文; 投资论文; 国债期货论文; 货币供应量论文; 国债论文; 国债收益率论文; 期货交割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交易风险论文; 不确定性分析论文; 期货结算价论文; 价格发现论文; 期货论文; 市场功能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现货市场论文; 经济学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财政学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