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义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113122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及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关系,提出如何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谐校园
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一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平衡与和谐。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2.和谐社会的内涵
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贯彻落实,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保证。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有效处理,社会公平和公正得到切实维护。诚信友爱,就是人民诚实守信,平等友爱,社会氛围与人际关系良好。充满活力,就是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各方面的创造活力,破除思想上和体制上的各种障碍,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
二、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关系
1.构建和谐社会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体现的基本特征,也是高校和谐校园所具有的特征。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可以用来指导和谐校园建设。一是高校管理者可以借鉴和谐社会理念来实施学校的管理,改变以往采取的躲避矛盾或者简单化处理或解决问题的方式与作风,从而更好地化解学校内部以及与其他各方面的矛盾。二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量的具有和谐思维与和谐处事能力的人才,而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因此,和谐思维和观念也应该贯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制度中去。
2.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通过校园自身的和谐,来引导与培养和谐的人,让和谐的人来共建社会的和谐,最终实现和谐社会。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加强和谐校园建设
第一,必须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真正做到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高校首先要确立发展的观念,把发展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要务。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保持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规模增长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要处理好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要掌握好高等学校发展的节奏,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办学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高校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社会效益的不断提高。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校园环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和谐发展,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理念。一是把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二是尊重、关心、爱护人才。三是要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三,实行制度创新。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谐的校园必然是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制度具有根本性和稳定性,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证。实行制度创新要努力做到:一是制度创新要立足整体、着眼长远、面向未来。二是制度要保持相对稳定,不能因领导人的意志而朝令夕改。三是要强化意识,提高素质。
第四,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等等。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要通过积极开展广大师生员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导校园文化向高雅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创建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参考文献
[1]刘亮依法治校创建和谐校园[J].中国教师,2006,10。
[2]姚晓红吴超刘博典试析新时期我国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3]王春明冯霞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20)。
[4]张文明管窥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03)。
[5]胡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校园文化[J].企业导报,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