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河口治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河口,钱塘江,泥沙,东盟,海岸,盐城,模型。
河口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魏擎[1](2019)在《钱塘江河口治理工程规划研究(1960-1963)》一文中研究指出钱塘江河口江宽水浅,潮强流急,主槽迁徙无常,早有修塘筑堤防御涌潮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钱塘江河口的治理,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治理工程规划。1960-1963年期间制定的钱塘江河口治理工程规划,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对后来的治理工程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对1960-1963年钱塘江河口治理工程规划进行历史回顾和思考,以深化对当代钱塘江河口治理工程史的认识。首先,考察该时期钱塘江河口治理工程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专业管理建设机构对钱塘江海塘建设及河口整治工程投资力度的加大,为钱塘江河口治理工程规划的制定提出了新要求。在“大跃进”运动的影响下,钱塘江河口治理规划的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相关科研机构的设立以及已有的治理基础,为工程规划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次,从整体上对规划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基于对钱塘江河口游荡和滩地流失现状的考察,明确提出以“稳定江槽、增加土地面积”为治理目标。在治理原则上,则遵循共同的治导线设计原则,即“增大山、潮水比值,减小进潮量”。在施工技术设计方面,采纳“全线缩窄”方案,采用适当弯曲流路的思路进行江道设计,采取“以围代坝”的方式对江道进行围涂治理。再次,分析和探讨该时期工程规划的思想来源,指出:“缩窄江道”的尝试开始于民国时期;“减少进潮量”的原则与对建国初期“增大进潮量”的错误尝试的反思相关;“以围代坝”的工程措施是在对此前的“筑塘”和“建坝护塘”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后,探讨该时期规划对后来钱塘江河口治理工程的影响及局限性。“减小进潮量”和“增大山、潮水比值”的原则在钱塘江河口治理工程中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局限性则主要体现在对生态环境保护未予以足够重视以及赭山湾河段的流路设计过度弯曲。(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4-30)
杨清书[2](2018)在《破解珠江河口治理挑战,构筑粤港澳大湾区用水安全》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乃生命之源",而"饮水不再是生命之痛"是为生民立命之永恒课题!曾几何时,珠叁角谈咸色变,守着偌大珠江苦无"水"饮!十叁五科技规划正破解珠江河口治理之挑战,水质性缺水将不再困扰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用水安全,"珠江河口与河网演变机制及治理研究"项目(简称项目)荣获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400万元经费的资助,基于水安全的珠江河口治理问题及关键技术研发将获重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管理》期刊2018年01期)
王渭泾[3](2016)在《结合河口治理实现泥沙资源化的设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是人民治理黄河70周年。70年来,不但改变了黄河历史上频繁决口的险恶局面,而且利用黄河的水土资源大力发展灌溉、发电、水保、供水等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笔者1961年参加治黄工作,分配在河口水文实验站。那时的河口地区人烟稀少,满目荒凉,人民群众极其贫穷。而今,那里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本文来源于《治黄科技信息》期刊2016年06期)
王渭泾[4](2016)在《结合河口治理实现泥沙资源化的设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是人民治理黄河70周年。70年来,不但改变了黄河历史上频繁决口的险恶局面,而且利用黄河的水土资源大力发展灌溉、发电、水保、供水等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笔者1961年参加治黄工作,分配在河口水文实验站。那时的河口地区人烟稀(本文来源于《黄河报》期刊2016-10-25)
付桂,汤宇[5](2016)在《模型试验研究在河口治理工程中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河口治理工程研究文献,总结归纳模型试验在河口航道治理工程中的重要性。主要结论如下:在河口航道治理研究中,数模和物模技术各有其优点,在实际应用中,宜采用数模、物模综合研究的方法;对河口航道治理工程而言,试验研究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河口治理方案的制定离不开模拟的手段;治理工程的动态管理离不开模拟研究;国内外治理的实践证明试验研究工作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学会2016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16-10-19)
韦亚琳[6](2016)在《结合河口治理分析改善唐山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采取工程措施对河口段进行清淤整治,清除受污染底泥,净化近岸海域水质。合理规划河口堤线,修复受侵蚀岸滩,控制污染物排泄入海,改善近岸海域水生态环境。(本文来源于《河北水利》期刊2016年05期)
[7](2016)在《长江科学院派员参加中国-东盟河口治理、保护与管理研讨会》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4月11日中国-东盟河口治理、保护与管理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本次会议以分享中国及东盟各国在河口海岸开发、保护与管理领域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为主题,由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主办,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珠江河口动力学及伴生过程调控重点实验室承办。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国际河流处处长钟勇、珠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王秋生、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院(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6年05期)
张民强,杨火其,李志永,李磊岩,王文杰[8](2016)在《近10年来钱塘江河口治理工程成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以来钱塘江河口治理规划工程包括治江围涂工程、江道整治工程、排涝工程以及海塘加固工程,前叁项工程按目标顺利实施,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海塘加固工程还需与相关规划协调实施以确保治理规划工程全面完成。(本文来源于《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6年02期)
陆体成,李明亮,陈景东,杨磊,龚绪龙[9](2015)在《建闸背景下的中小型入海河流河口治理——以盐城海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小型入海河流数量众多,每年输运大量沉积物、营养盐与污染物入海,会对河口海岸地区的地貌演化、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系统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在入海河口建闸,改变原有的物质输运格局,将产生一系列需要治理的河口问题,如河口淤积、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以盐城海岸主要入海河口为例,分析了建闸河口的主要特征,提出了建闸河口可持续治理概念与对策措施,以确保河口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技术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季荣耀,陆永军,王志力,莫思平[10](2015)在《河口治理开发对伶仃洋滩槽演变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增强的各类河口治理开发活动显着改变了珠江口伶仃洋地形边界条件和泥沙物质来源,逐渐成为控制近期滩槽动力地貌演变的主导因素。其中大规模围涂造地、港口航道疏浚和河网人工采砂等使得导致河口区泥沙物质来源大幅减少和水动力增强,使得伶仃洋从整体缓慢淤积向轻微冲刷转变;南沙港区围涂开发与矾石水道人工采砂等则导致东槽分水分沙增大、中滩漫滩水流动力与海床冲刷作用增强,进而侵蚀切滩发育新"中槽",使得伶仃洋长期保持的"叁滩两槽"动力地貌格局面临重大变化。(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期刊2015-11-13)
河口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乃生命之源",而"饮水不再是生命之痛"是为生民立命之永恒课题!曾几何时,珠叁角谈咸色变,守着偌大珠江苦无"水"饮!十叁五科技规划正破解珠江河口治理之挑战,水质性缺水将不再困扰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用水安全,"珠江河口与河网演变机制及治理研究"项目(简称项目)荣获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400万元经费的资助,基于水安全的珠江河口治理问题及关键技术研发将获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口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1].魏擎.钱塘江河口治理工程规划研究(1960-1963)[D].浙江大学.2019
[2].杨清书.破解珠江河口治理挑战,构筑粤港澳大湾区用水安全[J].中国环境管理.2018
[3].王渭泾.结合河口治理实现泥沙资源化的设想[J].治黄科技信息.2016
[4].王渭泾.结合河口治理实现泥沙资源化的设想[N].黄河报.2016
[5].付桂,汤宇.模型试验研究在河口治理工程中的重要性[C].中国水利学会2016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2016
[6].韦亚琳.结合河口治理分析改善唐山近岸海域生态环境[J].河北水利.2016
[7]..长江科学院派员参加中国-东盟河口治理、保护与管理研讨会[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6
[8].张民强,杨火其,李志永,李磊岩,王文杰.近10年来钱塘江河口治理工程成效分析[J].浙江水利科技.2016
[9].陆体成,李明亮,陈景东,杨磊,龚绪龙.建闸背景下的中小型入海河流河口治理——以盐城海岸为例[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5
[10].季荣耀,陆永军,王志力,莫思平.河口治理开发对伶仃洋滩槽演变影响分析[C].第十七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