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云[1]2003年在《人工草场和粗饲料条件下奶牛泌乳与补饲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研究了在中原农区传统的粗饲料饲养奶牛条件下,放牧补饲牧草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以及粗饲料条件下奶牛的泌乳与补饲的关系,并进一步阐明牧草的补饲替代率及最佳补饲期和粗饲料的补饲及补饲替代率。以期在奶牛生产中有一定指导作用。 1.放牧对奶牛体增重和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选择体质健康,体重、年龄、胎次及产奶量基本相近的产后10周的成年荷斯坦奶牛12头,然后随机等数分配到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奶牛喂以粗料和精料,并进行舍饲,试验组除了喂粗、精料外(粗、精料的配方与对照组相同),每天上午、下午在黑麦草和白叁叶混播草地上放牧。试验期为2002年4-11月。试验始、末分别于早晨对每头牛空腹称重,每月测定各牛的粗、精料采食量、放牧采食量、产奶量和分析奶成分。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奶牛平均每头增重分别为69和73kg,但二者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放牧补饲对奶牛的体增重无显着影响。 在产奶量方面,整个试验期试验组奶牛平均产奶量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其中,4、5月份放牧组产奶量显着高于舍饲组,6、8、9、10、11月,放牧组和舍饲组的产奶量接近。 在乳成分方面,试验组乳脂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乳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其中7月份试验组的乳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试验组乳蛋白含量波动幅度较小,而对照组乳蛋白含量波动幅度较大;试验各阶段放牧组和试验组牛奶的密度在试验各阶段均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乳糖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这说明放牧对乳密度和乳糖的含量的影响不 2.放牧采食量、补饲替代率和最佳补饲期 牧草中 CP含量随着牧草的生长,分别在 6月份门.7 3们和 10 月份Q1.04们出现了两个峰值;而在7月份门2.24肋和n月份 (13.04%)达到最低。牧草中 ADF含量,分别在 7月份(24.00%)和 11月份*1.80肋出现了两个峰值;而在9月份门.4肋达到最 低。奶牛的放牧采食量有逐月降低的趋势,只是7月份的放牧采食量 突然降低,到8月份,由于白叁叶的增多和气温回落(月平均气温为 26.6 oC人 使奶牛的放牧采食量又增加。9、10、11 月份又随着牧草 的衰老和产奶量的降低,奶牛的放牧采食量又逐渐降低。 牧草的补饲替代率,以 7、10、11月份牧草的补饲替代率较高, 分别为0.73、0.65、0.70,这说明这叁个月的牧草补饲效果不理想; 而以5、6月份的为最低,均为0.45,这说明这H个月的牧草补饲效 果很好;4、8、9月份,牧草的补饲替代率分别为 0.sl、0.58、0.61, 说明这叁个月的牧草补饲效果较理想。 3.舍饲秸秆的补饲与补饲替代率 选取体重、产奶量、胎次、泌乳期基本一致,产奶8周以上的健 康成年荷斯坦奶牛20头,分成A、B、C、D、E五个试验组,各处理 组每头奶牛每天的精料补充量分别为:6、7、8、9、10kg,玉米青贮 自由采食,花生秧定量供应 4.2 kg/日.头。结果表明,不同的精料 水平对奶牛体增重、玉米青贮干物质采食量和乳脂率无显着影响,干 物质采食量、标准乳产量随着精料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粗饲料的补饲 替代率随精料水平的不同而变化,以每头奶牛每大的精料补充量为 gkg时,替代率最为理想。
刘永志[2]2005年在《短花针茅草原绵羊放牧生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短花针茅草原绵羊放牧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不同载畜率下草群的数量特征;植物体内保护性物质的含量动态;不同品种绵羊体内参与保护酶合成的金属元素的含量动态;保护酶本身的活性;超氧化物含量变化;草群营养变化动态;放牧绵羊采食量及采食植物组成;放牧绵羊营养限制因素及放牧绵羊补饲方案等内容,进行了具体的检测分析。以确定短花针茅草原适宜的载畜率;在适宜载畜率下,制定放牧绵羊优化补饲方案,检验补饲效果;评价不同品种绵羊的抗病能力。试验结果为:①放牧生态系统中,植物的补偿性生长不但存在,而且与草场载畜率有密切关系。载畜率低于1.213sheep/ hm2/year时,群落净生长量表现为等补偿生长,大于这个阈值表现为欠补偿性生长。草场适宜载畜量为1.027sheep/ hm2/year。②绵羊放牧作为一种胁迫条件,随着载畜率的提高,植物体内SOD(超氧化物岐化酶)、POD(过氧化物酶)、丙二醛、脯氨酸及总糖含量都明显上升,保护和调整植物的应激反应。③Zn(锌)、Cu(铜)、Mn(锰)等营养元素参与动物体内保护酶的合成,而且,蒙古羊体内叁种元素的贮备明显高于多赛特羊体内的含量。④多赛特羊体内的SOD活性、O2- (超氧离子)的含量明显高于蒙古羊体内的水平。⑤天然牧草的营养价值以营养生长期—初花期(6-7月)为最高,以后随着牧草的生长发育,牧草的营养价值则不断降低。在放牧绵羊采食的植物组成中,冷蒿占79.7%;无芒隐子草占12.1%;阿氏旋花占7.3%。⑥枯黄期牧草中粗蛋白和代谢能的严重缺乏,成为该时期放牧绵羊主要的营养限制因素。另外,因地域性土壤和植被特点,所造成的低P(磷)、低Na(钠)、低K(钾)、低Se(硒)、高Fe(铁)的生态环境,也构成了放牧绵羊的营养障碍。同时,S(硫)、Cu、Zn也具有营养障碍的潜在可能。⑦在放牧绵羊的补饲日粮中,当粗蛋白的含量维持在8.81%;代谢能达到12.73MJ/㎏,并配合适量Ca(钙)、Na、K的补充,到试验期结束时,试验绵羊同对照绵羊相比,平均每只增重3.0㎏,经济效益可以增加51.75元/只。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得出如下结论:①在短花针茅草原绵羊放牧生态系统中,当适宜载畜率为1.027sheep/ hm2/year时,牧草表现出等补偿或超补偿性生长的特征。②在短花针茅草原绵羊放牧生态系统的管理中,草群的营养动态、放牧绵羊的采食量、食物组成以及营养限制因素,可以作为决策放牧绵羊补饲日粮的依据。③适宜载畜率下,放牧+补饲的饲养方案是短花针茅草原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④在短花针茅草原试验区绵羊放牧生态系统中,蒙古羊比多赛特羊抗病性强的原因与其体内O2-含量低;Zn、Cu、Mn等营养元素贮备多;长期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有关。试验区在绵羊品种的选择上,可以参考本试验指标与结果。
韩小东, 薛艳锋, 郝力壮, 刘书杰, 牛建章[3]2019年在《不同碘添加水平对牦牛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碘酸钙对牦牛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以碘酸钙作为添加形式,以牦牛饲粮为底物进行体外瘤胃发酵,底物碘含量分别为0.1、0.3、0.5、0.7、0.9 mg/kg,发酵48h,测定发酵后的产气量、瘤胃发酵指标及消化酶活力。结果表明:当底物碘含量为0.3mg/kg,NH_3-N浓度、微生物蛋白质(MCP)含量、脂肪酶(LPS)活力、胰蛋白酶(TYS)活力、纤维素酶(CLS)活力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4.267 mg/100mL、4.619g/L、0.462U/mL、65.463U/mL、69.527U/mL,碘含量为0.3mg/kg时,乙酸(aceticacid)、丙酸(propionicacid)、总酸(TVFA)浓度达到最高值,分别为:56.142mmol/L、30.877mmol/L、87.460mmol/L,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乙酸与丙酸的比例达到最小值1.819,显着低于其它所有组乙酸与丙酸的比例(P<0.05);在底物碘含量为0.5mg/kg时,淀粉酶(AMS)活力与纤维素酶(CLS)活力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832U/mL、69.527U/mL;在底物碘含量为0.7mg/kg时,总产气量与甲烷产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0.8mL、11.88mL。综合以上结果,在体外条件下,在底物碘含量为0.3~0.7mg/kg时,有利于瘤胃发酵和饲草料降解。
参考文献:
[1]. 人工草场和粗饲料条件下奶牛泌乳与补饲的研究[D]. 李梦云. 河南农业大学. 2003
[2]. 短花针茅草原绵羊放牧生态系统研究[D]. 刘永志.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5
[3]. 不同碘添加水平对牦牛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J]. 韩小东, 薛艳锋, 郝力壮, 刘书杰, 牛建章.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