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孢原毛平革菌论文_陈中维,李宁杰,兰琪,吴磊,刘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孢原毛平革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诺氟沙星,菌丝,酒糟,芳烃,生物降解,原位,真菌。

黄孢原毛平革菌论文文献综述

陈中维,李宁杰,兰琪,吴磊,刘洁[1](2019)在《锰、诺氟沙星对黄孢原毛平革菌产胞外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白腐真菌模式菌种黄孢原毛平革菌为研究对象,探究锰和诺氟沙星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影响。通过UV-6100A分光光度计测定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酶活。结果显示,锰和诺氟沙星均能促进黄孢原毛平革菌的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的酶活,二者的协同作用对漆酶酶活的促进效果最显着,漆酶酶活为1249.6 U/L,而锰对锰过氧化物酶酶活促进作用最强,锰过氧化物酶酶活为7398.2 U/L。锰对黄孢原毛平革菌产酶诱导作用最强,能成为其产酶的高效诱导剂,有助于黄孢原毛平革菌更有效地降解诺氟沙星。(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8期)

马涛,原文婷,彭英,高占启,孙成[2](2019)在《黄孢原毛平革菌对氯代蒽的生物降解及降解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氯代多环芳烃(chlorin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Cl-PAHs)是多环芳烃的氯代衍生物,其毒性与母体相当甚至高于母体,在各种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且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一定的潜在威胁.微生物降解是环境中去除有机物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以白腐真菌的模式菌种-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Pc)为代表,优化了Pc菌对氯代蒽的降解条件、探究了降解效果以及降解动力学,并分析了可能的降解途径.结果表明,Pc菌对氯代蒽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当液体培养基的初始pH值为4.5,Pc菌接种量约为每毫升1×10~5个时,在35℃,120 r·min~(-1)的恒温摇床中培养6 d后,接入浓度为100 mg·L~(-1)的底物能够达到较高的降解效率.在此条件下降解16 d后9-ClAnt和9,10-Cl_2Ant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96.45%和92.83%.动力学分析表明,Pc菌降解氯代蒽的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分析降解过程,检测到5种降解中间产物,结合生物催化反应的特点推测了氯代蒽可能的降解途径.(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9年07期)

陈章鸿[3](2019)在《黄孢原毛平革菌对四溴双酚A的降解转化及蛋白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溴双酚A(TBBPA)是使用量最大的溴代阻燃剂之一,容易释放到各种环境介质中并造成污染。由于TBBPA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和生物累积性,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健康安全带来潜在威胁,因此针对其高效降解技术的研究备受关注。微生物修复是去除环境中有毒有害环境污染物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白腐真菌因其强大的酶系统在多种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关于白腐真菌去除TBBPA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真菌所分泌的漆酶对TBBPA的降解路径,而非真菌直接生物转化TBBPA的机理,对真菌降解TBBPA的蛋白分子机制的研究甚少。鉴于此,本研究选用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作为实验菌株,开展对TBBPA的去除性能、降解途径、解毒特性和蛋白质水平的降解机制研究,此外,还初步考察了P.chrysosporium应用于水/沉积物体系中TBBPA生物强化修复的可行性。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chrysosporium对TBBPA的去除效果与多种环境因素有关,通过单因素优化实验确定了TBBPA去除的最佳条件为:初始pH 4~5,葡萄糖浓度5 g/L,孢子液接种体积比为5%,TBBPA浓度5 mg/L。在最佳条件下反应3 d后,TBBPA去除率可达97.7%。低浓度(5 mg/L)Cd~(2+)对TBBPA的去除没有显着影响,高浓度(≥20 mg/L)Cd~(2+)则显着抑制P.chrysosporium对TBBPA的去除。外源添加细胞色素P450酶抑制剂可以显着降低TBBPA的去除率,表明菌体细胞色素P450酶参与了TBBPA的降解过程。(2)利用LC-Q-TOF-MS/MS鉴定出7种TBBPA代谢产物,包括:四溴双酚A葡萄糖苷、叁溴双酚A、叁溴双酚A葡萄糖苷、单羟基四溴双酚A、4-(2-羟基-异丙基)-2,6-二溴苯酚、4-(2-甲氧基-异丙基)-2,6-二溴苯酚以及对羟基苯甲酸。发现除了脱溴途径和氧化裂解途径,真菌还能通过糖苷化和羟基化途径转化TBBPA。为明确P.chrysosporium对TBBPA的解毒特性,以HepG2为模式细胞,考察了不同浓度TBBPA及降解3 d的代谢混合物的细胞毒性效应,结果显示TBBPA(10~50μmol/L)以浓度依赖性方式诱导HepG2细胞中过量ROS的累积,从而引起线粒体损伤并导致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最后诱发HepG2细胞凋亡。TBBPA代谢混合物对细胞ROS含量、线粒体膜电位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较小。TBBPA诱导HepG2细胞阻滞于G0/G1期,处于S期的细胞比例减少。TBBPA代谢混合物对细胞周期的扰乱作用弱于TBBPA。研究表明,TBBPA对HepG2的细胞毒性与细胞周期调控及线粒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有关,P.chrysosporium降解TBBPA后产生的代谢混合物表现出更低的细胞毒性。(3)iTRAQ蛋白质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P.chrysosporium降解TBBPA的过程中共有148个蛋白发生差异表达,其中90个蛋白表达上调,58个蛋白表达下调。蛋白功能分析结果表明,降解过程中P.chrysosporium细胞内2种细胞色素P450酶、3种谷胱甘肽S-转移酶、2种UDP-葡糖基转移酶、1种O-甲基转移酶和其他氧化还原酶的表达显着上调,它们可能参与了P.chrysosporium转化TBBPA过程中羟基化、还原脱溴、糖苷化、O-甲基化以及其他氧化反应。此外,TBBPA胁迫诱导P.chrysosporium胞内磷酸甘油酸激酶、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丙酮酸脱羧酶、天冬氨酸-tRNA连接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4催化亚基的表达上调,用于产生更多的能量并抵抗氧化胁迫。此外参与氨基酸合成和分解代谢途径的多种相关蛋白表达受到抑制。(4)生物强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水/沉积物样品中可能存在能降解TBBPA的微生物,未灭菌对照组中TBBPA的降解率为13.91%,生物强化组、生物强化-生物刺激组中TBBPA的降解率分别显着提高至40.19%和78.87%。这两组处理方法均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并导致某些功能菌群得到强化:生物强化使原毛平革菌属成为水/沉积物体系中的优势真菌,优势细菌为黄杆菌属(0.3%~4.4%)和生孢噬纤维菌(1.0%~2.8%)。生物强化-生物刺激处理后,假单胞菌属大量富集(9.6%~17.3%),生孢噬纤维菌属(1.0%~5.5%)的比例也有所增加,推测假单胞菌属可能是TBBPA降解增强的主要原因。此外生孢噬纤维菌属和黄杆菌属也具有潜在的TBBPA降解能力。多种与异生素代谢及微生物细胞自我保护相关的功能基因,如烯酰辅酶A水合酶、3-氧酰基-(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甲基接受趋化蛋白和ATP结合盒B亚家族在生物强化-生物刺激组中富集。(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5)

汪梦妮,邵婉琦,钱颖,陈敏[4](2018)在《黄孢原毛平革菌对活性艳蓝KN-R的脱色降解及其降解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白腐真菌黄孢原毛平革菌为染料脱色菌株,研究蒽醌染料活性艳蓝KN-R(RBBR)的浓度、脱色pH、脱色温度以及金属离子对RBBR脱色的影响;并对降解产物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GC-MS分析和植物毒性实验,以揭示活性艳蓝可能的降解路径及其产物的毒性。结果表明:在pH 4.2,28℃,5 mmol·L~(-1)的Mn~(2+)条件下,脱色降解200 mg·L~(-1)RBBR,12h脱色率可达95%以上。推测RBBR的降解途径为:RBBR中连接苯环和蒽醌的氮键裂解,产生了1-氨基蒽醌和间-(β-羟乙基砜硫酸酯钠)苯胺。1-氨基蒽醌上的氨基被羟基取代,再经过氧化、脱环、重排产生了邻苯二甲酸,接着邻苯二甲酸氧化开环形成了小分子有机酸丁二酸。而另一裂解产物间-(β-羟乙基砜硫酸酯钠)苯胺上的氨基被氧化,生成丁二酸及其它小分子酸、二氧化碳和水。植物毒性实验表明,黄孢原毛平革菌对RBBR有较好的脱毒作用。综上,黄孢原毛平革菌能高效脱色降解高浓度的RBBR,同时可显着降低RBBR对植物的毒害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牛煜[5](2018)在《黄孢原毛平革菌在煤体中代谢—传输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的原位微生物转化是一项成本低、环境友好、可实现原位煤炭资源流态化开发的一种新方法,实验室煤的高效生物液化以及原位微生物增产煤层气的工业试验均证实了生物法实现煤的原位转化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无论是注入外源菌,还是刺激强化本源菌来提高产率,微生物在煤体多孔介质中的有效传输与代谢是生物法原位转化的关键技术,目前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本文从微生物的代谢-传输理论分析入手,在优选降解煤菌株的基础上,设计菌株驯化方案,通过煤的微生物降解实验、煤吸附微生物实验、煤体内微生物代谢-传输等实验,揭示了微生物传输过程的滞留和降解对对流-弥散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固体煤的原位生物流态化开采的工程应用进行了初步设计。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建立了煤体中微生物代谢-传输-煤体变形物理数学模型。将微生物降解固体煤的多阶动力过程简化为液化-气化两阶段模型,量化了该模型的气/液源汇项;考虑非饱和煤体多孔介质中的两相叁组分传输:气液两相在源汇项影响下渗流,微生物随液相迁移,并伴随着吸附滞留和生长死亡;推导了生物降解、滞留、应力和孔隙压力四重作用下的孔隙率变化方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非饱和煤体中微生物代谢-传输-煤体变形的数学模型。2、成功驯化适应煤层原位环境的黄孢原毛平革菌。基于煤自身木质素和芳香化合物的结构,优选黄孢原毛平革菌作为降解煤的实验菌株。设计驯化实验系统和方案,按照煤层原位条件设置压力、氧含量和温度参数对黄孢原毛平革菌进行梯度驯化,测定了驯化后的菌株生长曲线、菌落形态、A-C标准曲线。使用驯化的黄孢原毛平革菌开展实验,研究其对同粒径褐煤的降解率,结果显示:30℃、150 r min~(-1)条件下降解率可达25.6%;粒径越小,降解率越高;降解率曲线有明显的阶段性,0~7d降解率线性上升,7~13d降解率稳定增加,13d降解率基本稳定。3、通过褐煤吸附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吸附实验,推荐了吸附模型,分析吸附影响因素。从热力学分析发现,褐煤吸附黄孢原毛平革菌为自发过程;通过静态续批实验发现,Freundlich多分子层模型(拟合相关系数0.99)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相关系数0.99)比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和准一级动力学方程更能准确地描述煤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吸附过程。自然褐煤煤样吸附黄孢原毛平革菌后煤-水接触角降低33%,表面润湿性增强;粒径越小,吸附能力越强;初期吸附平衡时间约为30min。4、提出了一种微生物在煤层原位赋存条件相似的代谢-传输模拟实验方法。设计构建了生物流体代谢-传输的实验系统;在实验条件为轴压5Mpa、围压4Mpa、温度20℃、煤柱φ50×100mm、含氧量5%、注入压力3Mpa、菌液浓度10~6个/mL,空白参比为无菌水,连续监测48h菌液渗透通量、产气量以及渗出菌液浓度;实验后煤柱按照注入方向分叁段分别取样进行扫描电镜和压汞分析。实验发现:随注入时间的增加,菌液的渗透通量降低,自开始到48h时,累积代谢产气220mL,黄孢原毛平革菌滞留量增加而滞留率降低;菌液降低的渗透通量与菌液的代谢产气和菌液在煤体内的滞留量相关;扫描电镜显示了黄孢原毛平革菌随压降方向滞留在煤芯出口端,压汞测试褐煤自然煤样平均孔隙率为49.37%,注入黄孢原毛平革菌后煤芯注入端、中端和出口端叁位置处孔隙率分别为34.3%、33.91%和27.62%,分别降低30%、31%和44%,与扫描电镜结果一致。依照注入菌种的微米级尺度,将煤的孔隙分为5种,微孔(<0.1μm)、小孔(0.1-1μm)、中孔(1-10μm)、大孔(10-100μm)和裂隙(>100μm),结合注入前后五种孔隙的比例变化以及比表面积变化,发现注入菌液有压裂和滞留双重作用,而且对不同的尺度的孔隙影响不同,滞留在裂隙和大孔中黄孢原毛平革菌,对于裂隙和大孔来说滞留效应大于压裂,使得裂隙和大孔比例降低进而转化为中孔,而对于微孔和小孔由于微生物无法进入,压裂占主导作用。5、原位生物流态化采煤工程应用的初步设计。基于固体资源转流态化开采的理念,从微生物转化煤的气态和液态产物综合利用角度出发,归纳了微生物降解转化固体煤的流态化产物,探讨了生物法实现原位条件下煤转流态化开发的技术构想。给出了生物流态化采煤的微生物激活体系:包括好氧-厌氧复合菌剂制备方法、营养液配方、循环注采步骤;一注叁回九孔道和一注四回十二孔道井网设计;预处理系统、注入系统、地面发酵系统、反应控制系统、回采系统等在内的开采系统以及对应的开采工艺。分析了原位生物流态化采煤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前景,为科学和绿色采煤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11-01)

卿纯,尚翠,周亦航,林毅青,邵继海[6](2018)在《黄孢原毛平革菌对四环素废水的降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对四环素废水的生物降解作用,通过正交实验得到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四环素废水的最佳条件:pH=4、温度为35℃、黄孢原毛平革菌生物量为1.0×107个/mL、四环素质量浓度为9mg/L。基于此构建小型的生物膜反应器,选择醛化纤纶作为反应器的填料对黄孢原毛平革菌进行挂膜。该生物膜反应器对四环素废水的降解效果良好,在72h内对10mg/L的四环素去除率高达80%,废水中COD、TN、氨氮也有一定下降趋势,但TP变化不明显。采用黄孢原毛平革菌生物降解四环素废水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8年09期)

尹志文,董怡华,张盛宇,张新月[7](2018)在《黄孢原毛平革菌菌丝球吸附水中Cr(Ⅵ)的去除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菌丝球作为吸附剂去除水中的Cr(Ⅵ),对吸附过程的热力学特征及机理进行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菌丝球吸附Cr(Ⅵ)前后的外观形态及内部结构后发现,吸附后的菌丝球形状褶皱不规则,菌丝体网状结构发生断裂,表面出现大量固态胶状物质。采用Langmuir、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吸附等温模型对吸附过程进行拟合,Langmuir方程拟合相关性最好,在30℃时理论最大吸附量为36.66 mg/g。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菌丝球分泌的胞外蛋白质和多糖中的羟基、氨基、羧基和羰基等基团对吸附Cr(Ⅵ)主要起配位络合作用。菌丝球对水中Cr(Ⅵ)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环境友好型微生物重金属吸附剂。(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8期)

裴芳霞[8](2018)在《黄孢原毛平革菌预处理对酒糟酶解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白酒糟生物质的酶解糖化,筛选出适宜的预处理条件,以脱除木质素,提高综纤维素(纤维素、半纤维素之和)保留率为目标,研究了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aysosporium)生长曲线及预处理时间对酶解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P.chaysosporium接种量为3%,培养时间为8 d时,酶解液中还原糖、木糖得率达到最大,分别为60.55%和21.33%;综纤维素的保留率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为76.85%和26.44%;电镜扫描(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及X衍射(X-ray differaction,XRD)结果显示,酒糟经P.chaysosporium处理后酒糟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木质纤维网络结构遭到破坏,表面呈现无规则或形状各异的膨松状,沟壑明显,孔隙率增加,比表面积增大,有利于提高水解酶的可及性。(本文来源于《酿酒科技》期刊2018年09期)

柴春月,田龙[9](2018)在《黄孢原毛平革菌预处理小麦秸秆制沼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用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对小麦秸秆进行预处理,测试预处理产物在中温35℃,总固体含量(TS)为8%条件下的产沼气情况。结果表明,黄孢原毛平革菌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能力较强,降解木质素的能力尤为显着。实验条件下,白腐菌处理小麦秸秆20 d,秸秆中木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为62.75%,17.7%,10.9%;黄孢原毛平革菌对秸秆降解处理10 d,15 d,产气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42%,41%,产气量与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均呈显着负相关。但是,降解期过长会影响产气量。因此,采用黄孢原毛平革菌对秸秆进行适当时间的降解预处理可以显着提高秸秆的厌氧发酵效果,该研究可为秸秆的能源化开发利用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沼气》期刊2018年03期)

谢清如,尚翠,钟爽,齐聪宇,陈安伟[10](2018)在《固定化黄孢原毛平革菌对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降解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白腐真菌的模式菌种-黄孢原毛平革菌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固定化黄孢原毛平革菌对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的降解效果及其最佳降解条件.研究表明,固定化黄孢原毛平革菌相对于游离态菌体能产生较高活性的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 P)和锰过氧化物酶(Mn P).DEP降解效果受固定化菌体接种量、p H值、温度和DEP初始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当p H为6,温度为35℃,DEP初始浓度为10 mg/L时,加入8 g固定化黄孢原毛平革菌时,DEP去除效果最好,其去除率达到94.6%.(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黄孢原毛平革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氯代多环芳烃(chlorin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Cl-PAHs)是多环芳烃的氯代衍生物,其毒性与母体相当甚至高于母体,在各种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且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一定的潜在威胁.微生物降解是环境中去除有机物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以白腐真菌的模式菌种-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Pc)为代表,优化了Pc菌对氯代蒽的降解条件、探究了降解效果以及降解动力学,并分析了可能的降解途径.结果表明,Pc菌对氯代蒽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当液体培养基的初始pH值为4.5,Pc菌接种量约为每毫升1×10~5个时,在35℃,120 r·min~(-1)的恒温摇床中培养6 d后,接入浓度为100 mg·L~(-1)的底物能够达到较高的降解效率.在此条件下降解16 d后9-ClAnt和9,10-Cl_2Ant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96.45%和92.83%.动力学分析表明,Pc菌降解氯代蒽的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分析降解过程,检测到5种降解中间产物,结合生物催化反应的特点推测了氯代蒽可能的降解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孢原毛平革菌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中维,李宁杰,兰琪,吴磊,刘洁.锰、诺氟沙星对黄孢原毛平革菌产胞外酶的影响[J].广东化工.2019

[2].马涛,原文婷,彭英,高占启,孙成.黄孢原毛平革菌对氯代蒽的生物降解及降解途径[J].环境化学.2019

[3].陈章鸿.黄孢原毛平革菌对四溴双酚A的降解转化及蛋白组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4].汪梦妮,邵婉琦,钱颖,陈敏.黄孢原毛平革菌对活性艳蓝KN-R的脱色降解及其降解机制的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5].牛煜.黄孢原毛平革菌在煤体中代谢—传输的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

[6].卿纯,尚翠,周亦航,林毅青,邵继海.黄孢原毛平革菌对四环素废水的降解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8

[7].尹志文,董怡华,张盛宇,张新月.黄孢原毛平革菌菌丝球吸附水中Cr(Ⅵ)的去除机理[J].环境工程.2018

[8].裴芳霞.黄孢原毛平革菌预处理对酒糟酶解效果的影响[J].酿酒科技.2018

[9].柴春月,田龙.黄孢原毛平革菌预处理小麦秸秆制沼气研究[J].中国沼气.2018

[10].谢清如,尚翠,钟爽,齐聪宇,陈安伟.固定化黄孢原毛平革菌对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降解效果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论文知识图

锰过氧化物酶(MnP,a)和漆酶(Lacc...在堆肥过程中半纤维素(a)、纤维素(...微生物参与的氮循环过程黄孢原毛平革菌微粒体氧化还原...混合稀土条件下黄孢原毛平革菌...经正己烷诱导和未经诱导的黄孢原毛

标签:;  ;  ;  ;  ;  ;  ;  

黄孢原毛平革菌论文_陈中维,李宁杰,兰琪,吴磊,刘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