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霞(漯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河南漯河4623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7-0355-02
【摘要】将10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心理组(54)和对照组(54)。心理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主动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护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前后自我评定比较。结果心理组的恐惧,焦虑因子评分明显低与对照组(P<0.05,P<0.01);心理组护理干预后恐惧、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因子平分明显低与干预前平分(P<0.05,P<0.01)。提示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治疗中,主动、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有效地缓解病人恐惧、焦虑、抑郁等症状,减轻严重躯体疾病带来的心理应激。
【关键词】心理护理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该病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较多,尤其以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多见,所以死亡率较高,再加上住院费用高,使这类患者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因此,临床护士及时恰当地做好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康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对收治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进行了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08例病人中男76例,女32例;年龄38岁~78岁,平均54.8岁。经心电图、血清心肌酶等检查,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随机分为心理组(54)和对照组(54)例,两组年龄、性别、心理等情况比较,均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一般治疗:两组病人均给于5%葡萄糖250ml加单硝酸异山梨脂针25mg缓慢静脉滴注(8-10滴/分),同时静脉滴注极化液(氯化钾针1.5g,普通胰岛素针8∪加入10%葡萄糖500ml),能重建缺血心肌的无氧代谢,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内,恢复细胞膜的极化状态,有改善心肌代谢和抗心律失常作用。
1.2.2心理护理干预:两组病人均给予心电监护,密切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的变化。心理组在此基础上主动实施心理护理:①保持病房整洁、安静、舒适,减少探视,急性期谢绝探视,阻断来自外界的刺激。护理人员保持平稳的心境和良好的情绪,对病人以同情心,充分理解病人的心境,耐心细致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病理、治疗方案、并发症、护理操作配合及注意事项,如讲解早期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控制输液等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合作。②仔细讲解药物的治疗作用,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及处理方法,增强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如静滴单硝酸异山梨脂可以扩张冠脉血管,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以缓解心绞痛,但有引起头痛,血压下降等副作用,让患者认识到药物副作用的客观性,并增加患者的认同心理和安全感。③真诚的抚慰,给病人以安全感和精神上的安慰和关心,详细介绍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进展;介绍科室的技术水平及疗效满意的典型病例,以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注意与其他危重病人隔离,避免恶性刺激;④主动耐心地与病人交流,了解其心理动态,使病人的痛苦能得到宣泄,研究表明精神抑郁可增加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冠心病患者能保持情绪乐观的仅占48.8%[1]所以必须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并向病人讲明精神刺激对疾病的负面效应,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提高抗病能力,使病人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⑤正确疏导病人家属,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合作,使他们认识到亲情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正确面对现实,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从而消除其焦虑和恐惧情绪。
1.2.3心理因素测评:两组病人均采用定式问卷,统一知道方法,入院时独立或协助其完成症状自评量表(SCL-90)[2]评分。病人病情稳定后,再次使用SCL-90自评量表对两组病人进行评分,各项因子的平分结果分别进行组间和自身前后比较。
1.2.4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显著性水准为a=0.05。
2结果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SCL-90评分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病人干预前后SCL-90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对应项比较*P<0.05**P<0.01;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P<0.01。
表1示两组干预前SCL-90评分比较,各项因子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后SCL-90评分中焦虑,恐惧因子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05),组内SCL-90评分比较,焦虑和恐惧因子,人际关系和抑郁因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恐惧因子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
3讨论
心理应激认为当人认知受到威胁、挑战对其个体生存产生危害时,则出现生理、心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变化。特别是威胁生命安全的疾病,对病人来说,往往是一种沉重的精神压力,随之会引起相应的心理反应。出现精神症状可导致病人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如紧张、焦虑、抑郁和自控力下降等。这些心理问题反过来影响疾病的转归。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突发的疾病,突然出现的心前区疼痛,大汗淋漓,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濒死症状,使患者心理压力大,情绪易激动,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可以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本结果显示:两组病人比较,心理组的恐惧,焦虑,抑郁因子都有明显缓解,而对照组仅有恐惧因子1项缓解。此外,心理组病人表现得更愿意与医护人员交流,配合治疗。结果表明,通过主动地心理护理,有助于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有利于增进护患的沟通。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意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重要作用。心理护理是心理学与护理学相结合的科学,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知识、方法来研究护理学中的心理问题和研究心理现象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3]。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大多神志清醒,常存在着面临“死亡威胁”的惶恐心理,护士尽可能与病人在一起,与其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病人的思想活动,尊重病人的人格,确认病人的痛苦,接受病人对病痛的行为反应如呻吟,易激怒等,并以最和善的态度,最妥善的语言,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和安慰,使病人感到有人分忧,可痛苦减半。通过心理干预使病人建立起治疗所需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促进早日康复。病人希望在护患沟通中得到与健康相关的知识以配合治疗,从护患沟通中得到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4]。因此,我们指派专人实施心理护理,运用美好的语言,对患者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通过观察、交谈、调查等手段,了解洞悉患者的心理,如心前区压榨性疼痛,胸闷最易导致患者出现濒死恐惧感,为排除恐惧也可以运用抚摩、握手等增加安全感,使病人情绪得以稳定。本研究结果提示:通过主动地与病人沟通,有意识的实施心理护理,可以有效地缓解或消除病人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情绪,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主动地配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心理护理,缺乏针对性,难以及时解决不同的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往往事倍功半。评估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入院时以恐惧.焦虑,抑郁三项症状最为突出,病人表现为无法静息,恐惧死亡,悲观失望等,在掌握了病人的心理需要后,开展心理护理工作时重点放在解答疑惑,疏导宣泄,对不同的病人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随着病人疼痛,胸闷症状的缓解,对照组病人的恐惧心理也得到了一定缓解,提示躯体疾病的好转可以减轻心理应激。同时病人的密切配合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若得不到病人的良好合作,即使护士对病人的心理问题有准确评估,选择了良好对策,最终也是“孤掌难鸣”难以真正获得实效。
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化的护理模式中,心理因素在疾病的转归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而心理护理是推行整体化护理中的重要一环。本研究结果提示我们要重视病人的心理状态,广泛开展护患沟通,建立一种主动合作的护患关系,准确、及时地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来指导心理护理的实施,从而有效地实现护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周瑛.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护理.当代护士,2004,学术版(11):37-38.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技技术出版社.1993.16-24.
[3]黄爱廉.护士用心理学.广东科技出版社.
[4]王曙红,严其明,周建辉等.住院病人对护患沟通的需求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2,17(9):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