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秋实[1]2008年在《基于PSR框架的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小城镇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及人地矛盾的加剧,其土地集约利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土地利用是小城镇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人口的聚集、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离不开土地这个基本载体。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不仅仅是节省用地、解决人地矛盾的途径,更是保障城镇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规模外延扩张,内部结构失调,土地利用粗放经营,效率低下,不仅影响到城镇本身的发展,而且危及农业。对小城镇而言,这种外延扩张的趋势更盛。因此,必须转变小城镇用地观念,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集约利用城镇土地,提高其利用效率。“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很好地揭示了资源利用中人地相互作用的链式关系,而目前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研究,很少综合考虑到人地关系对用地效益评价的作用。本文试从土地利用的人地关系入手,选取小城镇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框架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对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有益的探索。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②城镇土地利用的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对PSR概念框架进行介绍,在其基础上建立城镇土地利用的“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并进行阐释。③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从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目标出发,根据我国国情和小城镇自身特点,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其构建原则,从压力、状态、响应叁个方面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④实证研究。依据以上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靖宇镇为例,以该镇2001—200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对靖宇镇土地集约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得出结论。主要结论:①计算结果靖宇镇的土地集约水平为一般集约,与实际基本相符。②PSR模型较好地说明了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模型可信度较高。③运用协调度函数可以度量土地集约利用系统发展的均衡状况。
王丽洁[2]2008年在《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的深刻认识、国家一系列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出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小城镇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在小城镇快速发展的背后,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原本紧张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后备力量不足;另一方面建设用地扩张严重,土地粗放利用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势在必行,对其研究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从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在对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一般性问题分析的前提下,着重对个性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文章首先在调查分析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阐述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理论的基础上,对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深层内因、小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动力、土地集约优化影响因素及技术指标等展开系统分析,进而构建不同类型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综合评价体系,为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提供决策依据。其次,提出了利用片区规划、生态规划、动态规划等新的规划方法实现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的新思路。然后探讨了城市边缘地区、城镇密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不同类型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对策以及小城镇内部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绿化用地等各类用地的集约优化利用模式。同时在对天津、唐山、张家口市小城镇实地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把新方法与策略运用到实践中,提出叁地市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途径。最后,文章从保护生态环境景观、继承文化传统、加强城镇体系规划、提高公共参与程度以及小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五个方面,探讨如何真正实现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开启了新的方向。
王贵春[3]2003年在《小城镇土地资源利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共中央、国务院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推动我国城镇(市)化的重要途径。同时指出,小城镇应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注意节约用地和保护环境。目前,小城镇发展已渐具规模,已达5万多个。但由于我国小城镇是粗放式的发展,小城镇的集约功能不明显,土地利用效益低下,在土地利用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研究小城镇发展中的土地资源利用与合理评价,对推动我国小城镇发展建设有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论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国内外已有关于小城镇土地利用的理论与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首先对小城镇在我国的发展、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判明我国小城镇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向上的发展阶段,已成为乡镇企业的载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城乡物资交流的枢纽,农村精神文明的基地,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其次,对小城镇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对发展小城镇建设导致的土地利用问题进行了剖析,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城镇土地效益和规模效益低下,占用耕地过多,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影响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小城镇土地供需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土地短缺十分严峻,小城镇土地需求缺口较大,小城镇必须合理利用现有土地,增强集约功能和土地经济效益,从而缓解需求压力;最后,论文通过运用特尔菲法,描述统计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中的层次分析法(AHP)等一系列方法,结合定性和定量两方面,从土地质量、土地资源数量与结构、土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筛选、建立了土地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因子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并给出了评价过程和方法。论文选择了重庆市统景镇进行了部分初步实证分析,从土地质量、土地资源数量与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因子评价,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陈丹丹[4]2010年在《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口、工业化和城镇化高峰相继逼近,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步入以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为主要特征的矛盾凸显期,土地资源利用面临越来越大的空间和环境压力,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具有“城之尾,乡之首”之称的小城镇发挥着上接城市、下连农村的社会和经济功能,己发展成为城乡交流的平台、乡镇企业的载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在加快城镇化建设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在小城镇土地利用过程中,重扩张轻挖潜、重规模轻效率、重开发轻管理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为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资源持续保障能力、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着力改变小城镇外延扩张、用地粗放的局面,建立节约集约的小城镇用地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主要都是针对大中城市进行研究,对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相对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较少。进一步明确我国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建立适宜的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对提高小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城镇土地利用由粗放外延式向集约内涵型转化、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共由六部分组成,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现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基础研究。在明确了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界定了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分析了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并阐述了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基础理论。第叁章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构建。在明确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内涵的前提下,确定评价技术路线,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果、用地配置效率和用地约束程度四个方面出发构建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第四章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实证分析。以安徽省郎溪县建平镇为案例,进行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实证评价,对第叁章研究结论进行验证。第五章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实现分析。在个案研究基础上,明确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实现原则,提出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具体实现途径。第六章讨论。总揽全文,综合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论文中的不足进行讨论。
杨意志[5]2016年在《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小城镇土地利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集约化用地被视作城镇充分拓展自身功能的平台,必将对其现状情况预先评估来规划使用方向。新型城镇化进行到今天,卫星观测技术与测绘、统计、管理的信息化技术运用,使得我们对纷繁复杂又发展变化着的土地使用现状,能够在动态中较为全面的掌握。但城镇发展存着支配其由粗放到集约的客观规律,岷江上游民族地区也不例外,偏重于规模扩张,忽略规划对发展的长久影响。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轻视管理在规划设计、实施、后期运营中的作用,以集约度为最高目标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的小城镇的科学发展是带动一方经济的核心力量,也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与获得幸福感的保障。这种科学发展的体现与基础就是要重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把握规律,因势利导,进一步加大土地集约程度。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有着独特的地域性,影响着城镇规划发展的方向以及与规划设计相适应的土地使用方式。用地集约度的评价研究经历的时间并不长,但由于近年城镇蓬勃兴起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与素材。研究大多对经济总量较高、规模较大的市、县及其产业园区的建设用地。对于小城镇相关内容不多,民族地区的则鲜为少见,因而选题意义很大。文章主要以岷江上游民族地区,以芦花镇为典型案例入手,梳理理论方法,摸清现状,得出一套针对该地区小城镇的评估流程,进一步提出相关对策。通过调查研究得到结论:芦花镇的土地正处于向集约阶段过渡的状态;科学的规划与规划的落实是到达集约阶段的基础;而采用合理的管理方法与政策导向是提高集约度的根本保障;此次研究为日后的细化深入调研带来了新的启示。
李洁[6]2007年在《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而小城镇建设在我国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腾飞的这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提高城市化水平的现实道路就是发展、建设小城镇。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建设用地需求大量增加、农地非农化明显加快的过程当中,而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耕地更少,这就决定了我国只能走土地集约利用的道路。近年来,我国实行了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严格控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发展经济、提高城市化水平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之中,研究和探索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土地供需的关系,从而最大程度地化解这个矛盾。因此,无论从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土地资源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处于城市化加速期的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论文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展开的,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然后具体针对我国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体系,最后,对广东省清新县县城太和镇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典型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太和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合理值的确定方法,确定了计算小城镇土地利用集约综合指数的数学方法。在小城镇建设发展迅猛的当前,根据我国的国情,运用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体系对小城镇用地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以不断提高小城镇建设的水平,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同时运用系统方法对小城镇土地利用模式进行分析也是小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化的一种有益尝试。
吴健[7]2010年在《生态旅游小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这个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小城镇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小城镇发展各具特色,生态旅游是其发展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生态旅游小城镇是生态旅游、生态经济和小城镇的综合体。2009年国家旅游局将这一年度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宣传的主题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以此为契机,各省市纷纷加大生态旅游发展力度。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小城镇的数量与规模难于统计,但毫无疑问是巨大的。然而在生态旅游小城镇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没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使原本紧张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后备力量不足;二是建设用地扩张严重,土地粗放利用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叁是破坏了生态环境。生态旅游小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势在必行。本文旨在建立生态旅游小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填补这一国内研究空白。这一方面使我们的研究缺乏可以借鉴的系统性成果和资料,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研究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小城镇用地各具特点,不能一概而论,当前发展方向是向特色聚类的小城镇分别研究。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土地利用问题,丰富和完善土地利用理论,正是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的学术价值所在。本文以区域为单位进行综合研究,密切结合我国在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生态旅游小城镇发展中建设用地利用所表现出的集约利用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探索土地利用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构建生态旅游小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量化标准,对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进行科学性的评判,为生态旅游小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模式的选择、建设用地潜力的挖掘、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选择、政府相关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通过对生态旅游小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相关理探讨,例如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土地系统学理论、经济学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再结合生态旅游小城镇的实际情况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内涵,总结出影响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一系列因素,包含社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等8个因素。然后根据我国生态旅游小城镇城镇建设的一般规律,结合其实际情况,以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易获取性,利用综合法选取经济指标、生态环境容量指标和土地利用程度3个子目标层共15个指标构成生态旅游小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经过对现有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分析比较,采用实用性较强、准确性较高的APH法构建生态旅游小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最后选用江西省芦溪县上埠镇作为案例分析。通过调查取得原始数据,套用生态旅游小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型计算得出结果,其值比较客观的反映了上埠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生态环境与建设之间的关系、集约用地潜力。通过实例检验,本文提出的评价体系方便快捷、实用性较强,能比较客观公正地反映生态旅游小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并为后续建设用地利用提供科学的数值依据。本研究有助于拓宽我国小城镇用地的理论研究视野,但并不能止步于此。生态旅游小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需进一步分析、论证,确定最佳方案。我国的生态旅游小城镇地域广阔,生态、人文等因素千差万别,一种统一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还需尽量兼顾这些因素。生态旅游经济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之间的动态规律仍需继续探讨。
涂涯[8]2014年在《南江县山地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的资源、环境、人口结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之间的矛盾也愈加凸显。其中,土地资源的利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政策的前提下,土地资源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有着上连城市、下接农村功能的小城镇,作为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它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当前,土地的利用问题已成为制约小城镇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目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小城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粗犷化、土地资源利用重向外扩张、轻向内挖掘发展潜力,重规模效应、轻提高利用效率,重无节制的开发、轻高效管理利用等问题。因此,为了保证小城镇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着力改变小城镇外延扩张、用地粗放的局面,必须提高土地资源持续保障供给的能力,缓解土地供需之间的矛盾,建立节约集约的小城镇土地资源利用模式。本文尝试从土地资源利用的人地关系为切入点,选取南江县南江镇这个具有特殊典型意义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框架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PSR(压力-状态-响应)指标体系评价模型,是环境评价学科中常用的一种评价模型,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揭示土地资源利用中,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本文运用系统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开展了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获得了如下成果:1)论文在分析现有的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前提下,确定本文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叁个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一套山地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1个目标层、3个准则层和18个指标层构成。其中,压力指标包含人口密度等4个指标;状态指标包含人均耕地面积等9个指标;响应指标包含地均固定资产投资等5个指标。随后,采用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对本文所涉及的压力、状态、响应叁个方面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权重确定,对评价等级进行了确定。2)以四川省南江县南江镇为例,以该镇2005、2008、201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对南江镇土地集约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得出结论,并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其结果显示:南江镇的土地集约水平现为理想状态,与实际基本相符;PSR数学模型较好地说明了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模型可信度较高。3)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与压力系统、状态系统、响应系统3个系统的协调发展都联系密切。压力、状态、响应3系统之间的协调性能够反应城镇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关系,能够反映城镇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常用来计算协调度的函数有几何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方差法和变异函数法。本文评价压力、状态、响应3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关系采用了方差法计算法。结果分析发现南江镇山地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发展协调性愈来愈好,系统间的协调状况向更好更协调的方向发展。4)基于论文前述研究,明确了山地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实现方法、实现原则和对策建议,提出了山地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具体实现途径。综上所述,本文尝试性地建立了一套山地小城镇的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其它类似南江县南江镇的山地小城镇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估提供了参考。
黄小芬[9]2004年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地区小城镇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评价与规划支撑体系》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步入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小城镇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通过对快速城镇化地区不同发展动力机制下的小城镇空间形态、土地利用效率、产业空间布局、居民点建设、基础设施配置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其成因。通过对小城镇土地集约化利用概念的界定,依据可持续发展观、区域观、市场效益观这叁个理念,从经济效益目标、社会效益目标、生态环境效益目标和动态目标四个方面建立小城镇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的取值、量化和标准化,探索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小城镇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进行评判。选取温岭市松门镇作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检验这些方法。论文最后提出小城镇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规划支撑体系,对规划编制和实施提出相应的对策。如寻求新的小城镇规划依据;对战略层面研究、近期建设规划、实施规划叁个规划层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立小城镇发展规模预测的新视野;提出规划中建综合区的概念;倡导规划应提升经济评价的地位;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供应计划;提出建立双向互动的协同机制、共同发展的利益整合机制和高效的土地市场机制等。
周冉[10]2012年在《岳阳县荣家湾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迅猛扩张,城镇建设与土地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中国人多地少,耕地紧张,同时我们的土地利用又相对粗放,所以,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土地集约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过渡带,是承接外溢城市功能的蓄水池,小城镇的土地集约利用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的压力,改善恶化的城市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土地的集约利用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它不仅能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小城镇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还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因此,为缓解城镇建设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都十分重要。本次研究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展开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整合综述,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第二部分确定了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对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依据进行归纳阐述;第叁部分着重分析了荣家湾镇土地利用的现状,归纳其土地利用的特点和问题,并建立荣家湾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荣家湾镇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第四部分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促进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经验,提炼借鉴意义。第五部分,根据评价结果,参考国外借鉴经验提出改善荣家湾土地集约利用现状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基于PSR框架的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蒲秋实.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2].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D]. 王丽洁. 天津大学. 2008
[3]. 小城镇土地资源利用评价研究[D]. 王贵春. 重庆大学. 2003
[4]. 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 陈丹丹. 安徽师范大学. 2010
[5].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小城镇土地利用评价研究[D]. 杨意志. 西南民族大学. 2016
[6]. 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D]. 李洁.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7]. 生态旅游小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研究[D]. 吴健. 江西财经大学. 2010
[8]. 南江县山地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 涂涯. 成都理工大学. 2014
[9]. 中国快速城镇化地区小城镇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评价与规划支撑体系[D]. 黄小芬.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10]. 岳阳县荣家湾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 周冉. 湖南大学. 2012
标签: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小城镇论文; 土地集约利用论文; 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农村建设用地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建设用地论文; 经济学论文;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评价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