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昭[1]2012年在《我国住房公积金的资源配置及效率研究》文中指出住房公积金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低下问题,一直是影响住房公积金制度发挥住房金融保障功能的瓶颈所在。如何优化住房公积金的资源配置,提高其配置效率,是住房公积金领域探讨的热点话题,也是本文研究的初衷。本文围绕住房公积金的资源配置问题,以福利经济学、政府规制理论、资源配置理论等为指导,以资源的有效配置为主线,以提高住房公积金效率为目标,对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水平的城市差异、住房公积金资源供给和需求的配置均衡、住房公积金资源的配置使用效率、住房公积金对住房产业的宏观影响效应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的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水平评价模型,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对全国35个大中城市配置水平进行了测度和评价。得出如下结论:供给效应、需求效应和效率叁个公共因子是影响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水平高低的本质原因;我国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水平存在显着的空间差异,其中北京、上海等2个城市的整体资源配置水平较高,广州、天津等10个城市适中,其余19个城市水平较低;从地域分布看,东部城市的资源配置水平整体高于中西部城市。(2)从供求均衡的角度,系统分析了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的供给和需求特征,以及实现供求均衡的路径。研究结果得出:我国住房公积金的资源配置始终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刚性的公积金供给和弹性的需求是导致资源配置非均衡的主要诱因。同时论文运用非均衡理论,建立了住房公积金供求资源非均衡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上海市住房公积金的资源配置处于比较严重的非均衡状态。(3)根据住房公积金效率的界定,运用DEA模型,从国家和城市两个维度分别测算了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率。分析结果得出:我国住房公积金的全要素生产率基本都处于正成长状态,技术变化或技术进步是引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导因素,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影响为零,它们是提升住房公积金效率的关键;35个大中城市住房公积金资源的使用效率整体差距较大,尤其体现在纯技术效率方面,大部分城市存在资源未有效利用或投入产出不足等问题,但东部城市住房公积金资源的相对使用效率优于中西部城市;同时,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得出,住房公积金个贷率、住房公积金提取率、住房公积金借贷人数比等是影响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低下的主要诱因,而住房公积金覆盖率对其影响较弱。(4)运用状态空间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了住房公积金对住房产业发展的宏观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得出:住房公积金与住房产业之间具有很强的正向关联关系,其中住房公积金对住房市场销量的影响总体高于对房价的影响,高房价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住房公积金的金融保障功能;住房公积金不是商业性住房金融的格兰杰原因,而商业性住房金融却是住房公积金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住房公积金的替代效应和助推效应不显着。本文关于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拓宽了目前公积金领域的理论研究范畴,其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住房公积金资金的有效配置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藉此促进我国住房公积金事业的发展。
陈淑云[2]2003年在《我国住房金融效率分析》文中指出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和金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房地产业的兴起与蓬勃发展,我国的住房金融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倘若我们全面客观地审视,则不难发现,我国住房金融仍未摆脱“高速度,低效率”的窠臼。因此,本文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出发,以西方经济学中有关理论为依据,分析影响我国住房金融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利率双轨,即一部分住房信贷资金价格受到政府的管制,而另一部分住房信贷资金价格则是开放的;住房金融机构产权不清,特别是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产权不清而导致金融创新动力不足,金融工具品种单一,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多样化的要求;住房信贷中由于较高的交易费用,而使内耗偏高、效率降低;住房金融机构不健全,既不存在真正的住房金融机构又缺乏相应的担保机构;此外,住房金融中融资机制不完备,长期信贷资金来源不足与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不匹配也是影响住房金融效率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要提高我国住房金融效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利率市场化,政府要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可采用其他方式直接对低收入家庭进行补贴。第二,完善住房金融体制,明晰住房金融机构的产权。建立专业化的住房金融机构,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担保机构,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经营、监管机制,明确住房金融机构的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第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评估及信息披露体系,降低由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交易费用。第四,通过创新多种金融工具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最后,要提高住房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降低风险、提高效率,还需建立住房抵押二级市场,推行住房抵押证券化。
黄小彪[3]2003年在《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美国为范例,在比较系统和深入地揭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原理及其在美国的成功实践基础上,运用制度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进行研究。 论文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系统地探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原理以及抵押支持证券的设计技术。包括SPV的“破产隔离”和“真实出售”制度、信用工程技术、现金流分割技术、抵押支持证券的价格和价格敏感性分析、政府对证券化的管理等。 然后运用制度经济学制度创新理论,分析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制度创新在我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并指出这将是一场政府推动型的制度创新。接着研究了政府在这场制度创新中的作用和行为模式选择。论文进一步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分工理论来描述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我国创立后的发展成熟过程,指出其发育状况将取决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因此逻辑性地指出证券化的推动力将来自经济体制改革以至于政治体制改革。 文章最后对我国住房抵寸甲贷款证券化的实施方案进行设计,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强调有必要区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创立条件和深化条件,尽快在我国建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制度,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而逐步深化这场制度创新。文章指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将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生活的很多方面,其发展不能被孤立起来,应该将其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进行研究。文章提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战略是:在政府的积极推动和主导下,以“入世”为契机,以国际化为突破口,利用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作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验场,并在取得必要的运作经验之后,积极在国内进行试点、规范、推广并逐步走向成熟,最终在我国建立一个发达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制度,并以此为平台,进一步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全面发展。
杨明秋[4]2003年在《住房金融的制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住房金融的实践关切和对其研究的理论缺乏,是本文选题的初衷。本文是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住房金融。主要内容包括:理论线索和研究范式。本文试图构建一个系统的住房金融的制度分析框架。制度经济学是基本的理论线索,制度分析范式包括如下方面:交易成本是考察住房金融制度的基本视角,特定的住房制度安排遵循约束条件交易成本最小化原则;金融深化和金融功能理论是理解特定住房金融制度安排的重要辅助方法;整体性住房金融制度结构的形成是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类制度在内互相影响、平衡的产物,制度捆绑和制度嵌入是常见的形式;金融结构方法是用制度分析方法解释住房金融制度的有力的定量分析工具;住房金融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因是交易成本最小化(外部收益内部化),变迁的基本方式是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公平和效率是住房金融制度评价的基本标准,公平和效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可以同时实现,政府在住房金融制度中起着平衡公平和效率的杠杆作用。住房金融的制度多样性和变迁。运用制度分析范式,从两个角度分析住房金融的制度。一是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分析某项特定的住房金融安排的原因、优势、相关的机构和工具;二是从制度结构的角度,分析一国整体性住房金融制度安排的原因、发展、优势和可能存在的缺陷。从两个方面都体现了住房金融制度的多样性和变迁的基本规律。住房金融制度中的政府。专题讨论了政府在住房金融制度中的作用、角色这个共性的问题。由于住房的福利性,政府在住房金融中通过税收、补贴、担保、提供贷款等间接或直接方式参与住房金融,但市场化取向和间接方式是趋势。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的住房金融制度。特别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的住房金融制度。主要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住房金融发展的制约。通过制度变迁,发展中国家发展住房金融可以实现储蓄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更合理配置。转型经济面临住房金融制度的前后脱节,导致居民住房困难。中国住房金融的制度分析和制度建设。在从一般到特殊地分析了住房金融制度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住房金融制度的变迁过程,指出了在制度结构和制度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在约束条件下构建中国以市场化为基础的“商业性为主,政策性为辅,多种形式和机构并存”的住房金融制度建设框架。并讨论了作为市场基础设施的住房金融二级市场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策略。
罗裕佳[5]2017年在《浙江省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房公积金是我国在住房改革过程中为了解决居民购买力不足,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而建立的一种互助性的一种制度。通过对住房公积金的参与者进行强制储蓄,以便居民在需要时为他们提供低成本的购房资金。住房公积金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住房公积金资源的配置效率的优化成为了公积金业内研究的热点,本文希望能够在深入分析浙江省住房公积金的运行现状的基础上为浙江省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改进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本文首先归纳整理了前人在住房金融和住房公积金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然后,详细的介绍浙江省住房公积金组织机构构成情况和浙江省住房公积金的运行情况,整理出浙江省住房公积金运行中出现的一些困难,从而说明使住房公积金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在浙江省内很有现实意义。之后,通过建立模型来对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评价。对浙江省11个城市住房公积金资源的配置外部效率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了全面评价,并进行聚类分析。然后根据因子分析结果,找出对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外部效率影响的关键因素。利用DEA模型,分别测算了浙江省住房公积金资源内部效率和浙江省下属11个城市间住房公积金的相比较而言的资源配置书品,然后通过Tobit模型来探究对浙江省住房公积金运行效率的产生作用的关键因素。最后,提出浙江省住房公积金省级统筹这一制度建设方向,希望通过住房公积金的省级统筹管理,建立一个管理人员更加优化、管理更加规范、监管更加到位、资金更加安全、信息化更便捷的住房公积金体系。
兰滨晖[6]2007年在《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住房产业作为一国经济支柱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相适应,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往往都有一套完善的住房金融体系来支持住房产业的健康运行。其中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是不可或缺的,它主要是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建设与消费提供资金和信用支持,以达到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居者有其屋”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政治社会目标。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其本质是一种住房保障制度,也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的一种形式,同时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城镇居民住房条件的有效途径。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实施,对改变住房分配体制、推进住房商品化、转变居民住宅消费观念、完善国民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住房公积金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之后,由于其制度缺陷和内在机制的不足,使得住房公积金制度出现了约束机制不到位、管理机构定位不明、监管力量薄弱、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直接表现为:挪用资金案件频繁发生,造成巨额资金损失;主要是收入较高人群受益,形成新的社会不公;全国发展不平衡,制度覆盖面较低等方面。在我国住房金融体系运行中越来越显出不适应的迹象,已不符合我国住房金融体系长期发展目标。本文在对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和德国及东欧住房储蓄制度发展的经验,进行了学习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应该吸取的经验。从长远来看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应变强制储蓄为自愿储蓄,逐步向德国住房储蓄银行模式转变,最终建立我国的住房储蓄制度。
王晓燕[7]2004年在《中国房地产投融资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房地产投融资制度是有关房地产投融资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和法律准则的统称,包括房地产投融资主体、机构、市场和政策等内容,是多重制度的组合。随着房改进程逐步深入和房地产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大部分地区房价居高不下,商品房空置量不断增长,而投资规模却丝毫不见有退让的迹象。房地产投资效率低下和风险增长并没有阻碍我国国民房地产投资的热情,房地产商品生产与供给陷入了与经济学供需价格理论相悖而驰的发展状态。导致这一切的根本因素在于中国房地产投融资制度存在的诸多缺陷。本论文主要从房地产投融资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产权制度不完善导致的责权不对等以及房地产投融资结构不合理、政府干预手段的落后等是我国房地产业目前发展中最突出的制度问题。只有通过债务融资制度向股权融资制度的变迁,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双管齐下,调整政府干预的手段和提高管理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房地产投融资效率低下的问题。第一章主要从房地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房地产业与金融业之间的关系以及房地产投融资制度在当前产业发展阶段的意义等方面论述了论文选题的战略意义,归纳了国内外已有研究集中在房地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房地产政策改革方向、经济适用房制度、房地产投资风险和为产业发展寻求有效资金源的房地产金融等方面,而没有将制度因素这一根本性问题纳入分析的视野,体现为既有研究中的不足,指出本文的研究路线及方法将沿着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展开。第二章定义了房地产投融资制度的基本内涵,剖析了房地产投融资制度分析的框架体系,提出房地产投融资制度的结构、效率和未来变迁方向将是贯穿全文的研究脉络,并对房地产投融资制度分析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向做了界定,本文所涉及的房地产投融资制度研究将建立在有关投融资结构合理性和市场效率分析两方面已有的理论根基之上,而研究的范畴既包括以获取经济收益为目的的商业房地产投融资,也包括以社会福利性质表现的住宅类房地产投融资制度。第叁章总结了我国房地产投融资制度历史特点和改革的历程,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房地产投融资制度分为四个阶段,对每个阶段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状态及相应的制度建设过程做了总结,并结合国外房地产投融资制度历史变迁中的特点对中外房地产投融资制度历史变迁做了对比分析,指出制度基本环境、产权内涵、政府干预、投融资渠道和工具等组织安排上的不同是我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房地产业发展中的根本不同。第四章对1996 年以来中国房地产投融资制度结构变化做了分析,并通过市场投融资平均成本和政府干预所带来的居民平均福利水平等指标对中国房地产投融资效率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每一次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化,都会直间接引发房地产投融资
王子琦[8]2013年在《中国住房储蓄制度的市场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房问题不仅关系国计民生,更是影响到国家恒久发展的重要产业,因此,住房问题一直都受到国家和百姓的关注,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一直都属于热点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加大力度进行住房改革,促使住房金融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居民住房状况不容乐观,我国施行的住房公积金制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无法满足中低收入者的购房要求。因此,在住房储蓄这一环节,我们不仅需要强制性、保障性的住房公积金模式,还需要自愿性、市场化的合同储蓄模式,德国在这一模式中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目前中德住房储蓄银行是这一模式在我国的唯一实践,但是由于国情不同,中德银行在施行中和效果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需解决。本文共分为四章,首先介绍了住房公积金制度以及合同储蓄制度出现的经济学理论依据,接着从当前我国住房市场出现的实际问题出发,系统全面的论述了强制性储蓄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解决我国住房问题的效率,分析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于筹措资金、提高职工住房购买能力、促进建立政策性抵押贷款、形成住房新局面、加速保障房的建设和发展的作用。并且从购房者、政府以及市场方面分析了公积金的不足,提出了发展市场化储蓄制度——合同储蓄制度的必要性,并且结合中德银行的案例,分析了合同储蓄制度在稳定我国住房市场上的效率,首先提出合同储蓄制度为我国住房市场提供稳定的资金、弥补了住房公积金和商业按揭覆盖面不足的缺陷,并且有助于规避房地产投机行为,接着,分析了中德目前发展的两个问题:业务上照搬德国模式和销售渠道的问题。最后,针对中德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孙玥[9]2014年在《实现住房公积金制度公平效率目标的路径探索》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领域的公平、效率与正义已经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住房领域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更是社会焦点问题之一。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支撑,能否保证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公平有效性,是衡量该制度存在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该制度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论文以江苏省为例来具体分析住房公积金制度公平效率作用的发挥状况,探讨存在的相关问题,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基础上,探索实现住房公积金公平与效率目标的途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最主要的基石为社会保障思想、委托代理理论、公共物品理论以及政治合法性理论。中外经济与社会发展历程揭示,社会保障思想始终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中契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某一政治体系需要存在、持续、稳定与发展,政治合法性是其必需的基础和前提。这些理论构成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存在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有其独特的概念内涵、功能属性、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具有保障性、金融性、福利性、互助性、强制性、专用性和准公共物品属性等七大属性,并按照“管理委员会决策、管理中心运作、银行专户存储、财政监督”的原则进行管理。若干年来的运行数据表明,住房公积金制度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住房公积金制度公平效率问题的分析首先引入了公平理论和效率理论。机会、起点、过程与结果四个方面的公平才是公平的本质。帕累托效率被认为是考察某一社会体系是否有效率的重要评价标准,但市场失灵导致其无法实现。社会保障的作用在于既弥补市场的缺陷又能改进社会的整体公平程度,因此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必须是公平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公平效率问题直接关系到该制度的存在与发展,有效的委托代理机制是住房公积金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时,住房公积金作为准公共物品,承担着相应的住房福利的公平与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对于公平和效率这一矛盾体之间孰轻孰重的问题,始终备受争论。在学术领域有公平优先、效率优先及二者兼顾这叁种观点。很多国家在实践中都经历了公平和效率之间的政策选择问题,从而形成了公平和效率的四种组合状态:高效率低公平,高效率高公平,高公平低效率和低公平低效率。在各国大量成功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目前决策领域和学术领域基本都认同公平效率兼顾的价值观点,只有将公平效率协调发展作为经济生活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经济高效率和高公平兼得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将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公平效率目标分为叁个层次:第一,基本目标是减轻财政负担,保证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需要,这一基本目标以效率为先;第二,中层目标是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中层目标是对公平和效率的兼顾;第叁,终极目标是为改革寻求支撑,提升执政的合法性,这是高效率高公平的集中体现。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公平性、效率性评价指标,实证分析江苏省公积金制度在资金归集、使用和贷款等方面的公平性和效率性,评价江苏省各地区住房公积金制度公平性和效率性的实现程度。对住房公积金缴存面的公平性分析主要运用了覆盖率、缴存率、缴存比例和基数等指标进行评价;对住房公积金使用上的公平性分析主要通过对资金流动性困境、管理水平情况和收入差距等因素进行分析;对住房公积金的效率考察主要运用覆盖范围效率、配置效率和管理效率等方面指标进行评价。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住房公积金在起点、机会、过程和结果四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不公平和低效率。实证研究描述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公平效率缺失的具体表象,而公积金的制度设计、治理结构和金融因素等叁方面的缺陷是导致公平效率缺失的真正原因:制度设计中的制度定位、法律地位和机构定位存在缺陷;治理结构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全权委托、决策委托、运行委托、监督委托和业务委托等均存在问题;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多中心分散运行、增值渠道狭窄和缺乏专业人才等缺陷阻碍了其金融功能的发挥。种种固有缺陷使该制度逐渐偏离目标,使政府的有效干预变成政府失灵,从原来改革的支撑力量变成进一步改革的阻碍,反而削弱了政府执政的合法性。新加坡、德国和美国等叁个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用以推动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顶层设计进程,使制度设计更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它们积极的启示包括:价值观念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就是公平与效率的权衡过程;建立适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制度;政府应成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中流砥柱;住房金融制度设计中注重市场化倾向;建立并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的法律法规。在定量、定性分析和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对住房公积金制度公平效率叁层次目标的实现路径进行分解和详细阐述。在公积金制度叁层次目标中的基本目标实现之后,该制度的改革发展首先需要转变价值观念和功能定位。对于住房公积金制度公平效率目标的中层目标,即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必须通过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全面改革来实现,必须在该制度的战略定位、法律建设、管理体制、业务机制和资金管理等各方面做出实质性的改革。对于住房公积金制度叁层次目标中的终极目标,其实现取决于政府在建立住房保障、实现社会绩效的过程是否承担主导作用。住房公积金制度必须通过政府主导的改革带来经济绩效、政治绩效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才能为政府的政治合法性提供支持。
黄琴[10]2007年在《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运行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伴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是我国住房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经演变成了我国政策性住房金融的主体。住房公积金是职工及其所在单位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是住房货币化的组成部分,属于职工个人所有。我国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其主要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转变住房的分配体制,是将住房由实物分配转向货币化分配的手段和措施之一。它的根本宗旨是可持续地最大限度地支持我国中低收入者购买住房,从而解决我国城镇居民住房难的问题。那么公积金制度发展的十几年中,特别是在近几年人们的购房需求以及房屋价格急剧上升的情况下,其运行的绩效究竟何如呢?是否实现了可持续地最大限度地支持广大的中低收入者购买住房这样的初衷呢?因此,本文从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可持续性和支持中低收入者购买住房两个方面出发,对现行住房公积金制度运行的绩效进行研究。第一、公积金制度要想彻底解决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其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和泰州市的数据样本做代表,对公积金制度的可持续性作实证分析,以评价我国的公积金制度是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住房公积金制度本质上属于互助性的住房储蓄与贷款制度,制度的生成直接源于帮助占社会成员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解决住房融资问题这一预期。本文对南京市2004年到2006年利用公积金贷款的数据样本作实证分析,以评价公积金制度是否实现最初的预期。最后,对论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针对提出的问题,在接见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一些比较可行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我国住房公积金的资源配置及效率研究[D]. 宋金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2]. 我国住房金融效率分析[D]. 陈淑云.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3]. 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研究[D]. 黄小彪. 华南师范大学. 2003
[4]. 住房金融的制度分析[D]. 杨明秋. 复旦大学. 2003
[5]. 浙江省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 罗裕佳. 浙江大学. 2017
[6].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研究[D]. 兰滨晖. 厦门大学. 2007
[7]. 中国房地产投融资制度研究[D]. 王晓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8]. 中国住房储蓄制度的市场化研究[D]. 王子琦. 天津财经大学. 2013
[9]. 实现住房公积金制度公平效率目标的路径探索[D]. 孙玥. 南京大学. 2014
[10].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运行绩效研究[D]. 黄琴.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标签:金融论文; 公积金论文; 住房公积金贷款论文; 天津公积金提取论文; 房地产金融论文; 上海公积金论文; 浙江省公积金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 经济学论文; 房地产业论文; 江苏省公积金管理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