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为例谈仿写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初级中学523710
王荣生老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中讲:“把课文当‘例文’教,相当于‘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的路径,阅读的着眼点是其‘作法’——如何写作某种体式的文章,或文章的某种写法,如‘细节描写’等。这与通常所说的‘仿写’有相通之处。”新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经典篇目,学生在学习时,不仅仅是阅读、理解、感受,更重要的还有体验。而体验之一即是写作。可以将课文当做“写作的来源”、“写作命题的出发点”,也可以将课文“当做学习写作的‘例文’”。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张中行先生写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中,记叙了叶老先生描标点、修润文字、恭送客人、诚挚回信、写作追求简明如话、重视文风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等几件平凡小事,表现了一位大学问家待人厚、律己严的优秀品质。学生不仅可以从阅读中感受到大家的风范,更能够从课文中归纳出以大见小、叙议结合、总分总结构等写法。很是值得学生当做写作例文来学习借鉴。
其中的第六段的特点:一是总分总结构。第一句是过渡句,“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再用总说“叶先生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启示下文,引出一个具体的例子去印证;最后再总结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二是叙议结合。前面的举例叶先生谈写文章的内容属于记叙,最后一句“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总结了叶先生的性格特征,属于议论的内容。
据此,安排学生练笔巩固:请仿照《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六段,在班上选取一位同学作为写作对象,简洁记叙其一、二件小事,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描写这个人物,表现人物的一个性格特征,并作评价,不少于300字。学生完成仿写后,进行讲评。下面是具体的操作步骤:
一、读——学生个人读仿写练笔,判断其读得是否大声、清楚?二、听——判断其仿写有无叙议结合,叙在哪?议在哪?语言表达是否简洁?三、评——小事是否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是什么?优点在哪?不足在哪?怎么改?四、展——作文小组讨论选出本小组写得好的仿写小练笔,组长进行批改,包括一个优点、两个建议。全班展示,再次评价修改。
以下是初一(1)、初一(5)班各小组选上来的小练笔,组长写了简短的评语。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小练笔
初一(5)班朱玥
“哐”的一声,书箱被踢翻在地,一堆凌乱的学习资料“哗”地散落在地上。有些甚至散到门外,带着几个刺眼的大黑印。它们的主人仿佛一阵旋风,“呼”地刮到楼梯口,却被紧随其后的科代表拽住衣角。“又敢逃跑,看我怎么收拾你?”科代表大喝一声,他借这一松懈夺路而逃,眨眼间就冲到楼下,整栋楼都是他的脚步声和笑声。科代表只得咬着牙回到教室,只见被“抛弃”的课桌上堆着大叠大叠的作业本……翻开最上面的那一本,天哪!那竟然是上周四重写的作业!“你!给!我!回!来!”科代表的怒吼响彻校园。
另一边,他左提鸡块,右拿汽水,好不痛快!“为什么老要追作业呢?不写自然就布置不下去,布置不下去就不用写作业,不用写作业大家就轻松……”本班“四大天王”之一如是说。其他三大“天王”呢?不用说,他们正在教室补作业,做练习!
这哪是“天王”呀,这分明是个“混世大魔王”啊!
小组长点评:第一,语言表达生动。用人物描写写出“他”的调皮捣蛋、贪吃好玩、不爱学习;第二,做到叙议结合。结尾段看似简单一句,实则将人物性格一笔概括。收束简洁,点睛之笔。
把课文当“例文”来教,类似的还有很多。《说和做——闻一多先生言行记录》:结合文章,选取至少两个典型的生活细节,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凸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写一篇300字以上的人物小传。
当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可以作为“例文”来教,但是,只要有值得学习的写作方法,即使一个点,引导学生归纳出来,然后练习——分享——批改——点评——升格——展示分享,相信学生会将这一写作方法运用自如。
同时,采取一些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分享交流、展示评价之类的。结合仿写时提出的要求,请同学们有针对性地评一评仿写中存在哪些弊病,例如词语运用是否得体、恰当,人物描写是否合理、生动等,然后再修改、升格。
而且,在评的过程中,要注重一个环节,即板书。由各小组选派一名学生将点评的细节摘录在黑板上。这样,无论是读者,还是听者,或是评者,都会受益。其他没分享到的就会争取下次机会,争取让自己的仿写作品也能展示、分享。
虽然,读、听、评、展,整个过程交给学生,但是,老师的指导作用也不可小觑。每一个环节,老师既要放得开,也要收得拢。“放得开”就是在读、听、评、展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讨论、选拔、评价,将课堂充分地交给学生;“收得拢”就是在学生失去自我控制力,或评价不到位的情况下予以及时的点拨、指导。
总之,把课文当“例文”来教,这是一个长期的、隐形的过程,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过程。短时间内,我们看不到好的结果,但是,孩子们长此以往地在积累、仿写、分享、交流、评价、展示、升格的过程中浸润,不仅使许多好习惯得以养成,各种能力也得以提升。厚积薄发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