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19世纪德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论文文献综述)
胡东冶[1](2021)在《溯源与省思——中国艺术歌曲概念之厘清与界定》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十年来,业界对艺术歌曲的基本概念产生了一定的误解和偏差。艺术歌曲是美声声乐艺术中最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其概念理解和认知的不清晰,势必会对我国声乐艺术的整体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从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角度出发,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可阐述为:基于诗乐平衡理念下,以较高文学水准的中文诗词为歌词,伴奏与人声旋律处于平等地位,在艺术表现上相辅相成的中文歌曲。
张维琪[2](2021)在《以文本分析的角度阐述舒伯特作品的创作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弗朗茨·舒伯特,是继贝多芬后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乐派早期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既是传统维也纳乐派的继承者,同时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1797年,去世时年仅31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显露出了天才般的音乐才华,其创作体裁丰富、涉猎范围之广让人叹为观止。舒伯特创作于1824年、作为德奥艺术歌曲(Lied)之套曲作品的典范,《美丽的磨坊女》这部作品由二十首曲目构成,唱词均选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勒的同名诗作。该作品体现出德奥浪漫主义时期旋律优美、和声色彩丰满、整体音响效果富于情感张力的整体特征。该作品不仅旋律优美、伴奏形态多样,同时具备了一定的戏剧性张力,这种状态和风格也同时体现在了他本人的钢琴作品和交响作品的创作中。该曲以严谨的词乐结合形式,开创了艺术歌曲新的表达形式与创作路径。本文首先通过对该作品的乐谱文本分析,以乐谱文本为精确的音响呈现基础,分析乐谱文本就是精准演唱作品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诚如我国着名钢琴理论家赵晓生所言:"音乐意义需要看出来——用眼睛看,用脑子看,用心灵看出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对乐谱文本进行分析阅读,是理解音乐作品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它贯穿于我们学习、演唱该作品的全过程中。
宋伟[3](2021)在《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诗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舒伯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声乐套曲《冬之旅》的面世更加是精品之作。全套曲由24首歌曲组成,创作于1827年--舒伯特的晚年时期。首先舒伯特在创作时,突破了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禁锢,渐渐有了浪漫主义的风格,因此,他的艺术歌曲声乐旋律、钢琴伴奏等有着两者兼容的特点,在保留着古典主义传统技法的同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浪漫主义风格的色彩,赋予了新的创作手法,如加入和声丰富、调性转变相对自如、曲式结构创新等,形成了生动鲜明的音乐形象,使得作品富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情感。其次诗歌与音乐结合较为融洽,他根据诗歌韵律、诗歌内容等因素创作出与之相匹配的声乐旋律、钢琴伴奏,体现出了诗乐结合美。最后声乐旋律与钢琴伴奏也十分契合,歌曲创作中的重点既把握了旋律的优美流畅,又将旋律主题与钢琴伴奏结合融洽。二者形成了近似二重奏的形式,时而相互模仿;时而相互交错,相辅相成交相呼应。钢琴伴奏部分在跟随声乐旋律发展的同时,又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此层面也体现出了诗乐结合之融洽。本文主要从诗乐结合的角度对《冬之旅》进行简要的诠释,解读舒伯特带给我们的诗乐结合之美--歌声如诗、诗乐并存。要想深入研究《冬之旅》这部作品,我们必须要从其历史背景、歌词内涵、音乐元素等多方面透彻了解,这样才能更较为准确的把握作品表达的情感。全文共三章,其中第一章简要介绍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舒伯特生平及创作历程,了解舒伯特当时的生平记事以及艰辛的创作历程;舒伯特的主要艺术歌曲介绍;《冬之旅》的创作历程以及时代与民族风格。第二章第一节主要诗人缪勒的角度进行论述。第二节对《冬之旅》音乐本体进行简要分析,其中包括旋律、曲式、节奏、调性、钢琴伴奏等。第三节主要以声调与曲调的关系和诗歌与音乐相结合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诗乐结合主要从歌词内容、音乐内容以及二者相结合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以部分作品为例简要诠释诗歌与旋律、旋律与伴奏的结合--诗乐结合之美。第三章以费舍尔·迪斯考演唱版本对该部作品从音色、力度情感、节奏、语言的角度进行了简要分析。
尹俊颖[4](2021)在《音乐向诗歌致敬·歌德对德奥艺术歌曲的影响 ——以舒伯特、舒曼、沃尔夫《你可知那地方》为例》文中指出歌德是德国着名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与诗歌浩如烟海,其诗歌更是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德奥艺术歌曲的影响深远。由于有着独特的魅力,歌德的诗歌受到各国作曲家的青睐且为之谱曲,由歌德的诗歌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更是数不胜数,从而也推动着德国浪漫主义时期德奥艺术歌曲在于古典主义音乐影响下的革新与发展,甚至可以说,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德奥艺术歌曲正是因着歌德的诗歌而萌芽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十九世纪达到顶峰。舒伯特、舒曼、沃尔夫是浪漫主义时期早、中、晚期的三位具有代表性的着名作曲家,本文以这三位作曲家所创作的歌德同词迷娘之歌《你可知那地方》(Kennst du das Land)为例进行了作品深入浅出的研究,以分析歌德对于浪漫主义时期德奥艺术歌曲的推动与影响。
卓睿[5](2021)在《论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初期的窘境》文中研究指明艺术歌曲是一种诗乐交融的西方声乐体裁,诞生并繁荣于19世纪德奥浪漫主义时期。它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浪潮进入中国,是新文化运动音乐变革的产物。中国艺术歌曲一经诞生,就因白话新诗难以谱曲,音乐家逆向选择被新文化摒弃的古典诗词而陷入窘境。从德奥浪漫主义经典艺术歌曲作品来看,它的诗歌与中国古典诗词在审美理想上十分相似,即语言与诗意的"音乐性",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白话新诗则背道而驰,力求"脱乐";同时,变革的工具性需求与艺术歌曲审美功能亦产生错位。由此共同造成了中国艺术歌曲初期的发展窘境。
苏燕[6](2020)在《18世纪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艺术歌曲最早起源于11世纪欧洲的抒情歌曲,经过发展,到了18世纪正式确立为独立的曲体形式。纵观整个艺术发展史,18世纪时期的德奥艺术歌曲常常被世人所忽视,这是因为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诗歌与音乐的结合还处于探索阶段,创作数量及流传下来的经典曲目数量也有限。尽管如此,这一时期对后世德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形成及所达到的高度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从柏林乐派正式确立艺术歌曲的作曲形式,到维也纳乐派作曲家对这一体裁的尝试,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最终为德奥艺术歌曲的辉煌开创了先河。
王廷政[7](2020)在《舒曼歌曲集《桃金娘》(op.25)诗乐关系及演唱研究 ——以基于吕克特诗作的歌曲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欧洲音乐史上,19世纪浪漫主义乐派具有重要的开创性和延续性,涌现了韦伯、舒伯特、瓦格纳、舒曼等音乐巨匠。舒曼作为这一时期代表性音乐家,其成就体现在钢琴、艺术歌曲、音乐评论等多个方面。其中尤以艺术歌曲领域的成就最为突出。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舒曼在1840年推出的歌曲集《桃金娘》(Op.25)长久以来被人们关注的较少,以“诗乐关系”为研究视角的成果更是屈指可数,但其却具有一定的研究、学习价值。本文从认识舒曼的成长经历出发,明确舒曼的艺术歌曲创作,梳理舒曼诗乐观及《桃金娘》的创作概况。在此基础上,以《桃金娘》中基于吕克特诗作的五首曲目为例,进一步揭示作品中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最后,聚焦于《桃金娘》中基于吕克特诗作的五首曲目展开演唱分析。
刘晓楠[8](2020)在《舒伯特与黄自艺术歌曲音乐风格的比较研究 ——以《野玫瑰》《花非花》为例》文中认为与古典主义时期的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歌曲创作不同,舒伯特等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家将音乐和诗歌紧密结合,音乐不再是诗歌的附属品。西方艺术歌曲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黄自等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音乐家将西方艺术歌曲的体裁形式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紧密结合,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中西结合,创作出中国艺术歌曲体系。本文通过含“花”这一意象的《野玫瑰》和《花非花》为例,从歌词、曲式、演唱三方面着手,对舒伯特和黄自的艺术歌曲音乐风格进行比较。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两首作品的音乐风格有其异同点,既存在加强钢琴伴奏作用、追求歌词与音乐统一的相同点,又具有曲式结构、钢琴伴奏形式及尾奏处理、感情基调与谱曲用意的不同点。由点及面,两位作者的艺术歌曲音乐风格亦各有所长,但相互联系、各显风采。究其原因,舒伯特的德奥艺术歌曲创作影响了黄自等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艺术歌曲作曲家,而黄自等人在此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其部分艺术歌曲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通过对两位作者艺术歌曲音乐风格的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两首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演唱者进一步理解两首作品的魅力所在,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演唱中,从而更好地演绎两首作品。
韩梅[9](2020)在《新诗、德奥风、美声唱法与20世纪早期中国艺术歌曲格范的确立》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早期中国的新诗运动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基于相同的时代背景,有着共同的强调激情,抒发主观情感,表现个性的诗意追求;既是放飞诗的"天足",又赋予古词以新的"节奏",给古词"放足"。中国早期艺术歌曲通过旋律与诗意结合来追求诗性表达,以此追求德奥风格。上海国立音专等中国早期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积极推进了以美声唱法为代表的现代音乐教学体系,使中国艺术歌曲的格范得到进一步确立。20世纪早期艺术歌曲格范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通过改造自身、创造崭新而获得的新成就,是学界以历久弥新的成分创造"古典现代性",使传统活起来的中国新音乐范本。
段青青[10](2020)在《克拉拉·舒曼三首歌曲(Op.12)研究 ——从诗歌到音乐创作再到舞台演绎的嬗变》文中指出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1896),19世纪德国着名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创作巨匠罗伯特·舒曼之妻。这位西方音乐史上鲜有的女性作曲家,为德奥艺术歌曲贡献出了许多充满迷人魅力的作品。在声乐创作方面,诗歌选材和创作手法大部分受到其丈夫的影响,作品兼具严谨、诗意和女性作曲家独特的细腻、柔美、精致特点,所创作品得到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垂爱。2019年作为克拉拉·舒曼诞辰200周年,相比全球各地陆续为这位才华横溢的女性举办各种各样纪念活动的隆重,我国对此重视度并不高,尤其在艺术歌曲研究方面较为滞后。本文研究对象三首歌曲(Op.12)是克拉拉·舒曼婚后于1841年创作。在此之前,克拉拉曾一度怀疑自我并放弃作曲,这部三首一组声乐与钢琴体裁的艺术歌曲,是作为礼物献给丈夫并成功出版的作品,对她本人而言是对其作曲天赋极大的认可,具有重大意义。作品中既有对舒曼艺术风格的延续,同时也展现了受钢琴演奏经历的职业影响。作品中借由她女性作曲家的视角,从而将她细腻的感情变化得以抒发。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且对后人挖掘19世纪女性音乐家的社会生活处境具有重大参考价值。本文通过了解克拉拉·舒曼的诗歌选材背景以及作曲家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结合经典演唱版本研究和笔者自身的学习过程,探索声乐艺术的舞台演绎研究,通过总结思考,最终完成了克拉拉·舒曼的艺术歌曲从诗歌到音乐创作再到舞台演绎的嬗变过程。通过本论文的研究,笔者希冀为实现传播优秀声乐作品、优秀音乐文化奉献一份力量。同时,在为后人研究克拉拉的声乐作品和女性作曲家方面,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研究参考。最终在一定层面上,也达到文学到音乐、理论到实践、历史到现代时空传承的文化价值嬗变。
二、谈谈19世纪德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19世纪德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论文提纲范文)
(1)溯源与省思——中国艺术歌曲概念之厘清与界定(论文提纲范文)
一、艺术歌曲的本质特征 |
(一)高水准的诗词 |
(二)人声与伴奏的平衡 |
二、中国艺术歌曲概念之争辩 |
(一)定位清晰期———20世纪20—30年代 |
(二)趋于模糊期———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 |
(三)定位混乱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 |
三、中国艺术歌曲与其他类型歌曲的区别 |
(一)诗词的文学性 |
(二)伴奏的依存关系 |
(三)演唱的意境之美 |
四、中国艺术歌曲概念的具体阐释 |
(2)以文本分析的角度阐述舒伯特作品的创作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通过文本分析加深对作品背景的全面了解 |
二、通过文本分析加深音乐表演认知的三个层面 |
三、通过文本分析比较不同音乐风格的之间的关联性 |
(3)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诗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舒伯特与《冬之旅》 |
一、19 世纪浪漫主义音乐 |
二、舒伯特生平 |
三、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 |
四、舒伯特代表作品《冬之旅》 |
(一)时代风格 |
(二)民族风格 |
第二章 诗与乐的《冬之旅》 |
一、诗人缪勒介绍 |
(一)缪勒简介 |
(二)舒伯特与缪勒 |
(三)评价 |
二、音乐内容 |
(一)旋律 |
(二)曲式 |
(三)节奏 |
(四)调性 |
(五)钢琴伴奏 |
三、诗与乐的关系 |
(一)声调与曲调的关系 |
(二)诗歌与音乐的结合 |
第三章 《冬之旅》经典演唱版本分析 |
一、准确的语言发音 |
二、精准的节奏把握 |
三、可塑的音色抒发 |
四、力度与情感创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与主要成果担的科研任务 |
致谢 |
(4)音乐向诗歌致敬·歌德对德奥艺术歌曲的影响 ——以舒伯特、舒曼、沃尔夫《你可知那地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歌德的“诗”与“歌” |
第一节 歌德及其诗歌艺术歌曲介绍 |
第二节 歌德笔下《你可知那地方》文学背景及人物分析 |
第三节 诗词解析 |
第二章 舒伯特、舒曼、沃尔夫同词《你可知那地方》创作特征简析 |
第一节 舒伯特《你可知那地方》的创作特征简析 |
第二节 舒曼《你可知那地方》歌声与琴声共舞的创作特征与诗乐分析 |
第三节 沃尔夫与迷娘神秘面纱下的诗乐共情与创作特征 |
第三章 《你可知那地方》演绎研究 |
第一节 歌德诗歌《你可知那地方》的歌唱语音要点 |
第二节 演唱实践总结以沃尔夫《你可知那地方》为例 |
第四章 十九世纪歌德诗歌对德奥艺术歌曲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舒伯特艺术歌曲风格特点 |
1、曲式结构较为简洁 |
2、调性和声转换幅度与频率较小 |
3、对于歌词与呼吸的安排较为传统 |
第二节 舒曼艺术歌曲的特点与发展 |
1、呼吸结构增长 |
2、伴奏织体更为丰富 |
3、调性和声更加自由 |
第三节 独具魅力的沃尔夫艺术歌曲 |
1、演唱方式的变化 |
2、织体的独立性 |
3、作品参数的变化性 |
第四节 歌德诗歌对德奥艺术歌曲的推动作用及艺术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5)论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初期的窘境(论文提纲范文)
一、革新中的逆行:中国艺术歌曲的窘境 |
(一)“新文化”运动中的诗乐革命 |
(二)逆风而行的诗歌选择 |
二、变革的内伤:窘境的形成逻辑 |
(一)“音乐性”的失位:艺术歌曲诗歌基石的损毁 |
1.德奥浪漫主义的“音乐诗学”追求 |
2.声韵与意境: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血脉” |
3.失形与失质:白话新诗的“音乐贫血症” |
(三)生不逢时:变革的工具性与艺术审美的错位 |
三、结语 |
(6)18世纪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艺术歌曲的源起及形式的确立 |
二、18世纪艺术歌曲的发展特征 |
1. 作为诗歌与音乐体裁的艺术歌曲 |
2. 巴洛克与古典主义风格并存的艺术歌曲时代 |
3. C.P.E巴赫、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创作 |
三、18世纪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 |
1. 作为巴洛克音乐风格的艺术歌曲作品 |
2. 作为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艺术歌曲作品 |
3. 作为具有浪漫主义初期音乐风格的艺术歌曲作品 |
结语 |
(7)舒曼歌曲集《桃金娘》(op.25)诗乐关系及演唱研究 ——以基于吕克特诗作的歌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及目的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 |
第一章 舒曼及其艺术歌曲 |
第一节 浪漫主义的舒曼与诗 |
第二节 浪漫主义的舒曼与歌 |
第三节 舒曼的诗乐观 |
第四节 《桃金娘》的创作概况 |
第二章 《桃金娘》中基于吕克特诗作歌曲的诗乐关系探析 |
第一节 Op.25,No.1 Widmung(献词)诗乐关系分析 |
第二节 Op.25,No.11 Liedder Braut Nr.1(新娘之歌)诗乐关系分析 |
第三节 Op.25,No.12 Liedder Braut Nr.2(新娘之歌)诗乐关系分析 |
第四节 Op.25,No.25 Aus den ostichen Rosen(东方玫瑰)诗乐关系分析 |
第五节 Op.25,No.26 Zum Schuluss(尾声)诗乐关系分析 |
第三章 《桃金娘》中基于吕克特诗作歌曲的演唱分析 |
第一节 Op.25,No.1 Widmung(献词)演唱分析 |
第二节 Op.25,No.11 Liedder Braut Nr.1(新娘之歌)演唱分析 |
第三节 Op.25,No.12 Lied der Braut Nr.2(新娘之歌)演唱分析 |
第四节 Op.25,No.25 Aus den ostlichen Rosen(东方玫瑰)演唱分析 |
第五节 Op.25,No.26 Zum Schuluss(尾声)演唱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舒伯特与黄自艺术歌曲音乐风格的比较研究 ——以《野玫瑰》《花非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歌词及曲式分析 |
第一节 《野玫瑰》 |
一、歌词分析 |
二、曲式分析 |
第二节 《花非花》 |
一、歌词分析 |
二、曲式分析 |
第二章 音乐风格比较 |
第一节 《野玫瑰》《花非花》相同点 |
一、加强钢琴伴奏作用 |
二、追求歌词与音乐的统一 |
第二节 《野玫瑰》《花非花》不同点 |
一、曲式结构 |
二、钢琴伴奏形式及尾奏 |
三、全曲感情基调及谱曲用意 |
第三节 艺术歌曲音乐风格的比较小结 |
第三章 演唱分析 |
第一节 《野玫瑰》 |
第二节 《花非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野玫瑰》 |
二、《花非花》 |
致谢 |
(9)新诗、德奥风、美声唱法与20世纪早期中国艺术歌曲格范的确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诗运动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启迪 |
二、德奥风的艺术格范及其确立 |
三、专业美声唱法教学为中国艺术歌曲格范的形成提供助推 |
四、启示 |
(10)克拉拉·舒曼三首歌曲(Op.12)研究 ——从诗歌到音乐创作再到舞台演绎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一章 克拉拉·舒曼三首歌曲(Op.12)的诗歌研究 |
第一节 作曲家克拉拉·舒曼选词溯源 |
一、浪漫主义时代诉求中的艺术歌曲创作热潮 |
二、婚后生活受艺术歌曲创作巨匠舒曼的影响 |
第二节 诗人吕克特及《爱之春》介绍 |
一、吕克特诗歌创作与克拉拉的文学共鸣 |
二、《爱之春》的诗集版与曲集版概况 |
第三节 三首歌曲(Op.12)创作的“诱因”解读 |
一、三首歌曲的词意解读 |
二、三首歌曲的诗歌音韵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克拉拉·舒曼三首歌曲(Op.12)的音乐创作研究 |
第一节 克拉拉·舒曼的音乐创作概况 |
第二节 三首歌曲的音乐创作特点 |
一、艺术歌曲的体裁特质 |
二、“古典”中追求“浪漫”的曲调 |
三、“开门见山”并反复强调的音乐主题 |
四、半音化建构为主的旋律声部 |
五、多声部且与旋律交织互动的钢琴伴奏 |
第三节 三首歌曲的对比与有机联系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克拉拉·舒曼三首歌曲(Op.12)的舞台演绎研究 |
第一节 经典演绎版本 |
一、女高音饶岚的演唱版本分析 |
二、女中音安妮·索菲·冯·奥特的演唱版本分析 |
第二节 我的演绎与实践思考 |
一、研究过程中的“独立”与“合作” |
二、我对三首歌曲中声乐艺术的探讨 |
三、三首歌曲中的重难点细节处理 |
四、舞台实践中的“控制”与“创新”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二)外文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四、谈谈19世纪德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论文参考文献)
- [1]溯源与省思——中国艺术歌曲概念之厘清与界定[J]. 胡东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以文本分析的角度阐述舒伯特作品的创作特征[J]. 张维琪. 艺术评鉴, 2021(15)
- [3]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诗乐研究[D]. 宋伟.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4]音乐向诗歌致敬·歌德对德奥艺术歌曲的影响 ——以舒伯特、舒曼、沃尔夫《你可知那地方》为例[D]. 尹俊颖.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5]论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初期的窘境[J]. 卓睿. 美与时代(下), 2021(02)
- [6]18世纪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J]. 苏燕. 艺术研究, 2020(06)
- [7]舒曼歌曲集《桃金娘》(op.25)诗乐关系及演唱研究 ——以基于吕克特诗作的歌曲为例[D]. 王廷政. 山东大学, 2020(02)
- [8]舒伯特与黄自艺术歌曲音乐风格的比较研究 ——以《野玫瑰》《花非花》为例[D]. 刘晓楠. 苏州大学, 2020(03)
- [9]新诗、德奥风、美声唱法与20世纪早期中国艺术歌曲格范的确立[J]. 韩梅. 音乐研究, 2020(04)
- [10]克拉拉·舒曼三首歌曲(Op.12)研究 ——从诗歌到音乐创作再到舞台演绎的嬗变[D]. 段青青. 华侨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