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课前大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课前词汇大纲
课前大纲论文文献综述
季晶晶[1](2009)在《利用课前词汇大纲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但教学现状并不令人满意。本文主要提出通过对课前词汇大纲的利用来改善教学现状,希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商业文化(学术版)》期刊2009年04期)
袁叶[2](2007)在《运用“课前大纲”提高语言课堂参与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预习是在语言教学中普遍运用的方法。在现今的预习实践和预习研究中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具体的有效预习方法的研究和讨论不多;二是对预习的有效性没有进行实证性的研究。大量的语言研究表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对语言学习很重要。成功的课堂互动需要师生双方的积极配合和认真准备。从学生角度来讲,一方面,学生的低课堂焦虑度能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使课堂的师生互动更为成功。另一方面,有效的预习方法能使学生对语言课堂有备而来,降低学生的课堂焦虑度,提高学生的课参与度,从而有效促进学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本文认为,有效的预习方法应符合叁项基本要求:1)预习任务的清晰明确;2)方便教师进行有效检查和反馈;3)教师对预习任务进行有效的控制。“课前大纲”就是本文根据这叁项基本要求提出的一种有效的预习方法。“课前大纲”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根据课堂步骤和课堂内容而设计的预习材料。“课前大纲”的形式采用“大纲”的条目形式,力求清楚明白;内容与课堂过程的各个步骤密切相关,并且是教师希望在课堂教学前学生能够自行学习和熟悉的内容;为保证“课前大纲”的有效性,教师应在“课前”将“课前大纲”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并交给教师。“课前大纲”包括两个大纲。一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前需要完成的预习任务的大纲,也就是教师根据课堂内容设计的预习功课。二是课堂内容和课堂步骤的大纲,也就是课堂过程简述。“课前大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前自学一部分语言项目,熟悉课文内容和课堂步骤,以便降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形成良好的语言课堂的师生互动。本文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论证“课前大纲”有效性。对比实验采用两个对照组,一组对照组是用“课前大纲”与不用“课前大纲”的平行班之间的对照;另一组是同一班级用“课前大纲”与不用“课前大纲”的前后课堂的对照。实验的自变量是在课前运用“课前大纲”与否;鉴于课堂参与度与课堂焦虑度对语言课堂的有效促进作用,本文选取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课堂焦虑度作为试验的参变量。本文认为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包括言语参与行为和非言语参与行为,实验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测量采用摄像记录然后进行观察的方法。主要选取1)主动回答教师不指名的提问、2)自发的发言或提问、3)点头和摇头以及4)记笔记这四项来计数。大部分的实验结果显示有“课前大纲”的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没有“课前大纲”的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实验表明,“课前大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本文认为要对学生的课堂焦虑度进行对比,必须考察学生当堂课的焦虑情况,因此本文采用能测量当时当地的焦虑度的Spielberger的状态焦虑量表(S-AI)。大部分的实验结果显示有“课前大纲”的学生的课堂焦虑度比没有“课前大纲”的学生的课堂焦虑度低,实验表明,“课前大纲”有利于降低学生的课堂焦虑度。本文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显示有“课前大纲”的学生比没有“课前大纲”的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课堂焦虑度低。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个性差别,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的不同,以及课堂的内容。本文认为,“课前大纲”虽然是学生的预习功课,但是要使“课前大纲”最有效的发挥作用,教师对课堂也要有充分的准备。本文认为,预习对语言学习有促进作用,但不是所有的预习都对课堂学习有促进作用,有效的预习方法必须达到上文提到的叁项基本要求。根据这叁项基本要求,本文提出了“课前大纲”这一有效的预习方法。经过实验研究证明,“课前大纲”能有效降低学生的课堂焦虑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前大纲”是能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预习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课前大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预习是在语言教学中普遍运用的方法。在现今的预习实践和预习研究中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具体的有效预习方法的研究和讨论不多;二是对预习的有效性没有进行实证性的研究。大量的语言研究表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对语言学习很重要。成功的课堂互动需要师生双方的积极配合和认真准备。从学生角度来讲,一方面,学生的低课堂焦虑度能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使课堂的师生互动更为成功。另一方面,有效的预习方法能使学生对语言课堂有备而来,降低学生的课堂焦虑度,提高学生的课参与度,从而有效促进学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本文认为,有效的预习方法应符合叁项基本要求:1)预习任务的清晰明确;2)方便教师进行有效检查和反馈;3)教师对预习任务进行有效的控制。“课前大纲”就是本文根据这叁项基本要求提出的一种有效的预习方法。“课前大纲”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根据课堂步骤和课堂内容而设计的预习材料。“课前大纲”的形式采用“大纲”的条目形式,力求清楚明白;内容与课堂过程的各个步骤密切相关,并且是教师希望在课堂教学前学生能够自行学习和熟悉的内容;为保证“课前大纲”的有效性,教师应在“课前”将“课前大纲”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并交给教师。“课前大纲”包括两个大纲。一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前需要完成的预习任务的大纲,也就是教师根据课堂内容设计的预习功课。二是课堂内容和课堂步骤的大纲,也就是课堂过程简述。“课前大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前自学一部分语言项目,熟悉课文内容和课堂步骤,以便降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形成良好的语言课堂的师生互动。本文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论证“课前大纲”有效性。对比实验采用两个对照组,一组对照组是用“课前大纲”与不用“课前大纲”的平行班之间的对照;另一组是同一班级用“课前大纲”与不用“课前大纲”的前后课堂的对照。实验的自变量是在课前运用“课前大纲”与否;鉴于课堂参与度与课堂焦虑度对语言课堂的有效促进作用,本文选取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课堂焦虑度作为试验的参变量。本文认为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包括言语参与行为和非言语参与行为,实验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测量采用摄像记录然后进行观察的方法。主要选取1)主动回答教师不指名的提问、2)自发的发言或提问、3)点头和摇头以及4)记笔记这四项来计数。大部分的实验结果显示有“课前大纲”的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没有“课前大纲”的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实验表明,“课前大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本文认为要对学生的课堂焦虑度进行对比,必须考察学生当堂课的焦虑情况,因此本文采用能测量当时当地的焦虑度的Spielberger的状态焦虑量表(S-AI)。大部分的实验结果显示有“课前大纲”的学生的课堂焦虑度比没有“课前大纲”的学生的课堂焦虑度低,实验表明,“课前大纲”有利于降低学生的课堂焦虑度。本文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显示有“课前大纲”的学生比没有“课前大纲”的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课堂焦虑度低。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个性差别,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的不同,以及课堂的内容。本文认为,“课前大纲”虽然是学生的预习功课,但是要使“课前大纲”最有效的发挥作用,教师对课堂也要有充分的准备。本文认为,预习对语言学习有促进作用,但不是所有的预习都对课堂学习有促进作用,有效的预习方法必须达到上文提到的叁项基本要求。根据这叁项基本要求,本文提出了“课前大纲”这一有效的预习方法。经过实验研究证明,“课前大纲”能有效降低学生的课堂焦虑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前大纲”是能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预习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课前大纲论文参考文献
[1].季晶晶.利用课前词汇大纲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率[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
[2].袁叶.运用“课前大纲”提高语言课堂参与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