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的人文关怀初探

高职院校的人文关怀初探

刘云兴刘雅荣李玲张海英赵丽(大兴安岭职业学院黑龙江大兴安岭165000)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文关怀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既是一种新的德育观,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和方法。它立足于人的独立、自由的个性,通过对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以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提升其人生的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物质文明的进步使人们的衣食之忧得到解决,市场化为人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与物质的享受,但市场经济的实用性与功利性特征,又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消解。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一方面是人们对精神情感关怀的迫切需要必将替代对物质生活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却是这种需要与社会所能提供之间的深刻矛盾。这一矛盾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轨迹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人文关怀集中体现为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它着眼于生命关怀,着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人既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主体,又是自身存在的价值主体。人不同于一般的“物”,它的根本是“内在”而非“外在”,因此,文明建设的根本是精神。人文精神倡导把情感看作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社会要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需求,避免人的异化。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振兴中华的重担需要他们接续和传承。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充分肯定了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人文关怀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如何适应新形势,使人文关怀和课堂教学相融合,形成融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了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于2011年10月,在大一新生中进行抽样,通过与学生聊天、家访、与辅导员及任课教师沟通、调查问卷等方式,从学生的家庭背景、高考分数、心理测试、职业生涯规划、道德素质等方面全方位地调查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加以梳理,发现在大一学生中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明确生活目标,对未来缺乏规划,更谈不上创新;

2.对学业没兴趣,爱好网络游戏;

3.价值观存在偏颇,对善恶美丑缺乏明晰的辨别能力;

4.劳动意识差,缺乏社会和家庭责任感,重享受;

5.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淡薄;

6.心理、生理知识的常识性匮乏,遇到困难挫折不懂得如何排解,对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没有正确的认知,感到迷茫和困惑;

7.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8.个别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思想压力大,有自卑心理。

以上问题的产生,有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诸方面的因素。多年来,我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都存在着重学分轻能力的现象,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些问题在前面已有阐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和个体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大兴安岭职业学院的实际,并借鉴国内外及其他高校人文教育、人文关怀方面的经验措施,我们尝试性地提出针对高职院校特点的、促进高职学生全面成长、可持续发展的高职人文关怀体系。

首先,在师生员工中大力倡导人文关怀,让大家了解人文关怀的内涵和意义,使人文关怀真正地走入课堂,走入校园,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以利于培养学生向善、宽容、诚信、利他的健全人格。

人文关怀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要求实施人文关怀的主体—教师,尤其是辅导员,除了自身要为人师表、有爱心外,还必须熟悉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为此,我们通过推荐书籍和为教师举办“现代大学生教育”和心理知识讲座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关怀情感和能力素质,以便更好地把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直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下长大,对生存的常识和规则知之甚少,如今离开家庭,走入集体,生活和心理上的诸多不适应便显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伸出温暖的手拉他们一把,针对不同的个体,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融入集体;并鼓励他们互帮互助,带着他们长大,健康成长。

其次,通过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中。

为了使学生身体健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对学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入学后军训半个月,每日按时作息,早晨跑操。

针对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不仅为他们建立帮扶对象,还为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食堂也每日提供免费汤和一元菜,辅导员会不定期地与他们保持沟通,解决实际困难,减轻心理压力,以便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再次,我们还开展了系列知识讲座、演讲比赛、“义工”实践等活动。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对大三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也是我们实施人文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

系列校园知识讲座是我们提高学生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的主战场。通过讲座,学生对人身和财产安全知识有了全面和深入的了解,遇到突发事件也有了应对办法。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意识加强了,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了更深入的解读,为未来走入社会做一名好公民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和思想基础。

通过演讲比赛、“义工”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社会,激发爱国热情,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辐射出爱国、爱家、爱身边每一个人的人文情怀。

健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和关心学生身体健康同样重要。我院不仅设立了心理咨询室,还要求每位一线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要掌握相关的心理知识,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做到早发现、早疏导。

就业问题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为此,学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每年都会对学生就业形势进行调研,将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并对大学生的就业途径和就业技巧加以科学指导。

在对大一学生进行调查并尝试性的实施以上高职人文关怀体系一年后,我们于2012年10月对大三学生进行了同样的调查。正如我们期待的那样,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许多学生都初步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对自身和社会的认知增强了,同学关系变得融洽了,个人自理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提升,对父母懂得感恩,思想走上了正轨,学习意识自然就增强了。特困生门绝大部分都能很好地完成学业,勇敢地去迎接新生活。以上的进步固然有学生们年龄增长、心智更加成熟的因素,但我们认为这和人文关怀体系的实施是密不可分的。

人文教育领域涉及面广泛,大量的工作有待于我们去尝试、探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愿意抛砖引玉把自己的实践结果写出来与同行们商榷,并在今后继续致力于人文教育领域的研究实践,这是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标签:;  ;  ;  

高职院校的人文关怀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