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水关系模型论文_杨宇,李小云,董雯,POON,PH,Jessie,洪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地水关系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关系,模型,易经,冬小麦,规律,生态,承载力。

人地水关系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杨宇,李小云,董雯,POON,PH,Jessie,洪辉[1](2019)在《中国人地关系评价的理论模型与实证(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China's coupled human-environment system(CHES) is assessed here via a systems schema that emphasizes the complex interactions of components and their attributes. In addition to the human and environment components, we identified two other components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The four components are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ecological constraints and system's openness. Based on their interactions, we derived a cognitive schema for classifying the level of strain or stress of an area. The analysis draws on 11 indicators and 29 sub-indicators including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statistical data that are used to estimate the four component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human activities are highly intense in a few geographical areas, particularly large urban systems and trade and investment zones o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Nonetheless, these areas are also well-endowed in water resources and fertile soils although urban systems are increasingly stressed from negative pollution externalities. They are also open systems which allow them to bear a higher level of pressure and adjust accordingly. Desertification and soil erosion point to relatively fragile biophysical systems in the west and southwest, but human activities are still relatively less intense compared to their coastal counterparts. As a whole, only 14% of areas may be said to be relatively or highly strained. This however belies another one-third of areas that are currently unstable, and likely to become strained and thereby vulnerable in the near future.(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19年08期)

杨宇,李小云,董雯,洪辉,何则[2](2019)在《中国人地关系综合评价的理论模型与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经典问题,也是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国际地理学研究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命题。人地关系在动态演变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时代内涵,如何科学表征中国现代人地关系的状态,是精准认知现代人地关系进而寻求协调人地矛盾路径的基础。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在梳理中国现代人地关系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人地关系综合评价的理论框架,从人类活动的施压强度、核心资源要素的承压能力、生态环境系统的约束力度以及人—地系统的开放程度4个层面选取表征指标,秉承分级评价、逐级修正的思想,以县级单元为基础对全国层面的人地关系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中国的人类活动强度具有明显的东西分异性及依托核心城市群布局的特征,而核心资源要素的综合支撑能力空间布局较为分散,且土地、水、核心能矿资源以及人类活动强度四者之间的空间错配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域人地关系的紧张状态。生态环境系统的约束紧密区多集中在胡焕庸线两侧及青藏高原西南部,全国层面上人—地系统的开放程度不高,开放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全国大约85.56%的区域人地关系状态以宽松为主,但是局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人地矛盾突出,西部地区人地关系相对宽松,但人地系统演进的等级也相对较低。(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曹成,汤广民[3](2018)在《蠡玉16玉米受旱减产规律及产量与水关系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淮北平原地区常用玉米品种蠡玉16为试验材料,采用测坑法进行作物的受旱试验,研究主要农作物不同受旱条件下的减产规律,构建产量与水关系模型。结果表明,蠡玉16玉米关键期受旱对其产量的影响十分显着,轻旱、中旱、重旱的减产率分别为4.3%、36.8%、51.1%,且随着受旱程度的增大减产率剧增;蠡玉16玉米在抽雄灌浆期对水分亏缺最为敏感,敏感指数达0.925 1;其次是拔节期、分蘖期和乳熟期,敏感指数分别为0.126 2、0.066 2和0.003 2。水分亏缺对蠡玉16玉米产量影响最大阶段为抽雄灌浆期,同时也是需水强度最大期。(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曹成,汤广民[4](2017)在《冬小麦受旱减产规律及产量与水关系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淮北平原地区常用小麦品种冠35为试验材料,采用测坑进行冬小麦受旱试验,研究了不同受旱等级条件下的减产规律,构建了产量与水分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冬小麦需水非关键期和关键期土壤水分对产量影响的总趋势均是产量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即受旱程度的增大而下降,轻旱、中旱、重旱减产率分别为4.4%、8.1%、8.6%和6.2%、6.9%、11.2%;冬小麦在拔节期和抽穗—灌浆期对水分亏缺较为敏感,敏感指数分别为0.175 2和0.084 9,乳熟期与分蘖期对水分亏缺敏感程度较低,敏感指数分别为0.003 2和0.066 2。水分亏缺对冬小麦产量影响最大的阶段为抽穗灌浆期,而此阶段也正是小麦耗水强度最大期。(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孟瑞琳,徐浩锋,张铭驱,何志礼,朱旭豪[5](2016)在《广东省农村儿童游泳水平与非致死性溺水关系的对数线性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游泳水平对农村儿童非致死性溺水交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个镇的全部3~9年级的中小学生,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关系、学生的游泳水平、学生溺水认知情况、高危行为、环境、溺水发生情况等进行调查,采用对数线性模型对性别、年龄和游泳水平等危险因素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其与非致死性溺水的关系,并对数据拟合的结果进行显着性检验。对性别、年龄和游泳水平等因素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共调查学生8 390人,有效问卷8 317份。男生4 367人,女生3 950人,分别占52.5%、47.5%,年龄为8~18岁,41.7%(3 470/8 317)的调查对象不会游泳。发生非致死性溺水1 013人,非致死溺水发生率为12.2%。对数线性模型结果显示,模型拟合优度高(似然比X~2=5.414,P>0.05;PearsonX~2=5.422,P>0.05),游泳水平与性别,游泳水平与年龄,游泳水平与性别、年龄间存在着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或P<0.01)。结论游泳水平对非致死性溺水的发生有显着影响,提示游泳水平对溺水的发生有更高的保护性。(本文来源于《华南预防医学》期刊2016年05期)

马万钟,詹长根,朱小杰[6](2016)在《基于人地关系的土地管理数据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以土地权籍理论下的人地关系为核心构建土地管理数据模型,为基于统一数据模型的土地管理数据共享集成提供基础。研究方法:综合分析现有的土地数据模型和土地行业标准规范,总结归纳土地管理中的人地关系内涵和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土地管理数据模型。研究结果:分析了土地管理中的人地关系语义,初步建立了基于人地关系的土地管理数据模型。研究结论:土地管理是人地关系的综合体,基于人地关系的土地管理数据模型,能够集成土地管理中的人地关系,并完整地表达土地管理的要素、关系和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地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张述林[7](2015)在《用建模思想建构“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内容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地关系思想作为地理学科学核心思想与概念,一直有多种形式的表述和解读,但很少有用模型思想和方式来解读和表达的。如果用模型来表达人地关系发展,可以用叁种模式图。一、"时间—空间—资源—思想"叁维模式人地关系发展本身就是人地关系思想随人类活动的时间推移和空间扩展而演化的历史过程,所以其具有强烈的时间序列性、空间扩展性、资源广域性和人地关系思想迭代性。这四种特性正好构成了人地关系发展的叁维发(本文来源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期刊2015年21期)

周晓芳[8](2015)在《基于易经阴阳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迭加了人文价值的以人类为中心的战略性目标,因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不是人地关系理论的现阶段形式或最高形式。在纠正可持续发展理论以"人"为中心的错误基础上,基于易经阴阳思想提出人地关系中"人"和"地"互为或互不为中心,并根据阴阳"一生二"的思想提出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人"系统和"地"系统的两个中心假设,以"二生叁"即阴阳此消彼长的关系来构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六合"投影研究,得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轨迹和人—地的阴阳合一线、人—地关系距离演变轨迹,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具备的复杂系统非线性动力和混沌特征。研究表明:以易经的阴阳思想解释人地关系和构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是探索"人地关系"在"地域"的空间规律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规律的有效方法,人地关系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或许就是阴阳太极八卦图。并且,作为中国地理学研究核心的人地关系应是中国地理学继续坚持的方向,而这一理论应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充实和发展。(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鲍超[9](2012)在《城镇化驱动用水变化的全要素分解模型——兼论新时期人水关系的定量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定量刻画城镇化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城镇化与水资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通过构建城镇化驱动用水变化的全要素分解模型,将用水总量的变化分解为叁种不同的驱动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结果表明:(1)张掖市人口城镇化对用水总量和人均用水变化的减量效应均十分显着,且均起决定作用。2000~2011年,人口城镇化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分别减少用水总量4.67×108 m3和0.85×108 m3,而人均用水效率效应增加用水总量5.04×108m3,最终使张掖市用水总量减少0.48×108 m3;同时,人口城镇化效应使人均用水减少373 m3/人,而直接的技术效率效应使人均用水增加40 1m3/人,最终使张掖市人均用水增加28 m3/人。人口城镇化速度越快,减少用水总量和人均用水的作用越大。(2)张掖市经济城镇化对用水总量和万元GDP用水变化的减量效应也较明显,并与技术效率效应一起,促使用水总量和万元GDP用水逐渐减少。2000~2011年,经济城镇化效应减少用水总量12.64×108 m3,用水经济效率效应减少用水总量13.04×108 m3,而经济规模效应增加用水总量25.20×108 m3,最终使张掖市用水总量减少0.48×108 m3。同时,经济城镇化效应使万元GDP用水减少1210 m3/万元,而直接的技术效率效应使万元GDP用水减少1260 m3/万元,最终使张掖市万元GDP用水减少2471 m3/万元。经济城镇化速度越快,减少用水总量和万元GDP用水的作用越大。(3)干旱缺水地区应充分认识到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应将城镇化作为优化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和用水结构,提高经济效率和用水效率,并最终实现水-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抓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新时期我国人水关系定量模拟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加强人水关系定量模拟、提高人水关系协调能力的基本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12)

张远索,张占录,孟斌,朱海勇[10](2011)在《北京市人地关系现状及预测——基于生态足迹和GM模型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改进过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北京市的人地关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应用GM(1,1)模型对其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的未来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北京市近十年来耕地生态足迹逐年增加,其中区域耕地生态足迹的变化幅度比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的变化幅度大;耕地生态承载力逐年降低,其中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的降幅较区域耕地生态承载力的降幅更加明显。耕地生态足迹与耕地承载力异向变化,加剧了生态赤字逐年加大的幅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人口规模、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及保持耕地产品地区间流动性等措施。(本文来源于《城市问题》期刊2011年05期)

人地水关系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经典问题,也是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国际地理学研究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命题。人地关系在动态演变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时代内涵,如何科学表征中国现代人地关系的状态,是精准认知现代人地关系进而寻求协调人地矛盾路径的基础。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在梳理中国现代人地关系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人地关系综合评价的理论框架,从人类活动的施压强度、核心资源要素的承压能力、生态环境系统的约束力度以及人—地系统的开放程度4个层面选取表征指标,秉承分级评价、逐级修正的思想,以县级单元为基础对全国层面的人地关系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中国的人类活动强度具有明显的东西分异性及依托核心城市群布局的特征,而核心资源要素的综合支撑能力空间布局较为分散,且土地、水、核心能矿资源以及人类活动强度四者之间的空间错配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域人地关系的紧张状态。生态环境系统的约束紧密区多集中在胡焕庸线两侧及青藏高原西南部,全国层面上人—地系统的开放程度不高,开放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全国大约85.56%的区域人地关系状态以宽松为主,但是局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人地矛盾突出,西部地区人地关系相对宽松,但人地系统演进的等级也相对较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地水关系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杨宇,李小云,董雯,POON,PH,Jessie,洪辉.中国人地关系评价的理论模型与实证(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9

[2].杨宇,李小云,董雯,洪辉,何则.中国人地关系综合评价的理论模型与实证[J].地理学报.2019

[3].曹成,汤广民.蠡玉16玉米受旱减产规律及产量与水关系模型研究[J].玉米科学.2018

[4].曹成,汤广民.冬小麦受旱减产规律及产量与水关系模型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7

[5].孟瑞琳,徐浩锋,张铭驱,何志礼,朱旭豪.广东省农村儿童游泳水平与非致死性溺水关系的对数线性模型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6

[6].马万钟,詹长根,朱小杰.基于人地关系的土地管理数据模型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6

[7].张述林.用建模思想建构“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内容模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

[8].周晓芳.基于易经阴阳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J].地理研究.2015

[9].鲍超.城镇化驱动用水变化的全要素分解模型——兼论新时期人水关系的定量模拟[C].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摘要集.2012

[10].张远索,张占录,孟斌,朱海勇.北京市人地关系现状及预测——基于生态足迹和GM模型的分析[J].城市问题.2011

论文知识图

科研课题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校内基金项目(1)科研课题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科研课题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校内基金项目(2)高校科学技术工作湖北高校获省政府颁发的科...

标签:;  ;  ;  ;  ;  ;  ;  

人地水关系模型论文_杨宇,李小云,董雯,POON,PH,Jessie,洪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