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下沟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层,应力,皂石,酒泉,生油,因素,方解石。
下沟组论文文献综述
唐海忠,魏军,周在华,肖文华,俞海东[1](2019)在《酒泉盆地营尔凹陷深层下沟组砂岩方解石胶结物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酒泉盆地营尔凹陷深层下沟组砂岩异常高孔带中方解石是体积最大的胶结物。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技术观察和测试方解石胶结物的赋存状态与化学组成,研究了其成因机制及与异常高孔带的关系。结果表明:方解石胶结物以浸染状、团块状和斑点状赋存于砂岩中;浸染状方解石的胶结作用使砂岩致密,其形成于早成岩阶段A期,物质来源于泥岩压释水;团块状和斑点状方解石胶结物是浸染状方解石胶结物经5期多源化和多样化的溶蚀流体改造形成,伴随着铁方解石向无铁方解石转化,致密砂岩向异常高孔带砂岩转化;5期方解石胶结物溶解作用的迭加区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首选目标区。针对陆相深层富含方解石胶结物的砂岩异常高孔带,强调和推广岩石学证据作为研究方解石胶结物成因机制和厘定异常高孔带类型的第一手资料,其他资料的应用解释都应服从于岩石学证据。(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周晓峰,李景,于均民,李淑琴,符国辉[2](2019)在《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沟组砂岩蒙皂石膜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沟组砂岩中以黏土膜形式赋存的蒙皂石是一种能够预测储集层物性的标型矿物。通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蒙皂石膜的赋存状态进行观察,研究其形成机制及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为营尔凹陷下沟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晶形差的蒙皂石以胶囊状依附在碎屑颗粒表面成为黏土膜,成膜物质来源于携带蒙皂石黏土微粒的下渗大气水,成膜时间为早成岩阶段A期的方解石胶结之后。蒙皂石膜与石英胶结物共生,石英胶结物以石英微粒散布或以石英次生加大边覆盖在蒙皂石膜表面。鉴于此,生长在孔隙壁上的蒙皂石膜不能抑制石英次生加大,其对砂岩孔隙的保存不具有建设性作用,但可以作为指示砂岩物性好坏的标型矿物。(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周晓峰,唐海忠,魏军,周在华,肖文华[3](2019)在《砂岩高岭石赋存状态、成因机制及其对物性的影响——以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沟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砂岩中发现高岭石以黏土膜和充填孔隙的赋存方式共存的现象。利用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方法,观察高岭石的赋存状态,研究成因机制及其对砂岩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岭石黏土膜是由砂岩在表生成岩阶段遭受大气水淋滤所致,形成时间为晚白垩世;新近纪末期以来的中成岩阶段,砂岩具有强应力敏感而使流体流动能力降低,有机酸溶蚀长石和火山岩岩屑,产生的铝、硅质流体在附近的粒间孔隙中形成充填孔隙高岭石。高岭石黏土膜并不抑制次生石英加大,当有足够浓度的SiO2流体进入孔隙时,次生石英加大沉淀在高岭石黏土膜上;长石和火山岩岩屑溶蚀是砂岩孔隙度增加的过程,充填孔隙高岭石发育是优质储层的标志。该结果为营尔凹陷下沟组寻找充填孔隙高岭石发育的砂岩储层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杨利超,王训练,周洪瑞,高正升,张海军[4](2018)在《论甘肃玉门红柳峡下沟组的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玉门红柳峡地区下沟组双壳类化石丰富,计有7属18种,包括Musculiopsisfuxinensis,M.yixianensis, M. subrotundus, Sphaerium anderssoni, S. coreanicum, S. selenginensis, S. chientaoense, S. ellipticoides,Gansuellaxinminpuensis,G.angulate,Nakamuranaiachingshanensis,N.subrotunda,N.aff.chingshanensis,Arguniellalingyuanensis,A.yanshanensis,A.liaoxiensis,Inversidenswuerheensis和Unioyanbianensis。据此建立Nakamuranaia subrotunda-Musculiopsis fuxinensis组合。该组合可与外贝加尔东部、浙江西部、辽宁西部、黑龙江东部、韩国东南部、日本西南部的早白垩世双壳类动物群对比,时代为Aptian期—Albian期。下沟组上段发育的火山颈相辉绿岩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为109±1.6Ma,形成时代也为早白垩世。双壳类化石和火山颈锆石年龄都表明下沟组时代为早白垩世Aptian中期—Albian早期,并且早于109 Ma。(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郭迎春,宋岩,方欣欣,姜振学,陈建军[5](2018)在《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混积层系致密油成藏机理与富集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混合沉积层系中的致密油是一种重要的致密油类型,在中国及北美地区分布广、资源潜力大,研究混合层系中致密油成藏机理与富集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以酒泉盆地青西凹陷青南次凹下沟组(K_1g)混积层系为例,主要利用盆地模拟技术恢复下沟组埋藏史、热演化史及生烃史,研究异常高压形成与源储压差演化过程及相应的致密油充注孔喉下限,探讨混积层系中致密油充注渗流过程及富集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早期高热流导致K_1g~0烃源岩早期生烃(早白垩世末),K_1g~2和K_1g~3属晚期生烃(新近纪以来),K_1g~1则有早晚两期生烃过程。生油增压是青南次凹下沟组异常高压的主要因素。20 Ma以来,源储界面的剩余压力由2 MPa逐渐增大至现今的32 MPa。基于充注动力学平衡关系,计算得到源储界面充注孔喉下限可达6 nm。青南次凹下沟组混积层系致密油充注及短距离运移符合入侵逾渗方式,导致形成近源聚集和源内聚集的广泛分布的致密油。源储组合配置方式和内部构成特征是影响致密油富集程度的主要因素,源储一体、叁明治型油气富集程度较下生上储型和薄互层型高。(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8年04期)
章诚诚[6](2018)在《酒泉盆地青南次凹下沟组沉积充填演化及其控制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沉积充填演化作为含油气盆地分析的重要内容,在重塑沉积盆地古地理格局、再现盆地演化过程、确定盆地生储盖组合、预测盆地油气藏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稳定大陆边缘的海相盆地,陆相断陷盆地的沉积充填对构造活动、气候、物源、沉积基准面的变化更加敏感。因此,陆相断陷盆地的地层结构、沉积物充填特征、沉积体系配置、沉积环境和演化等往往更加复杂和多变。为了准确探寻这类盆地的油气资源,系统的开展其沉积充填演化及控制因素研究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酒泉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西走廊盆地群西部,是我国西北最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该盆地是在古生界基底上发育起来的,由早白垩世伸展断陷盆地和新生代挤压拗陷盆地构成的迭合盆地。受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青藏高原挤压隆升的影响,酒泉盆地在祁连山造山带山前地区形成了丰富的构造冲断带油气藏,成为多年来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勘探开发,这类油气藏的潜力日益减小而勘探难度逐渐增大。寻找新的油气藏成为该盆地进行油气资源二次创业、保持稳产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区青南次凹位于酒泉盆地西部,是一个典型的小型富油气凹陷,也是酒泉盆地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关键区块。油气资源评价显示,青南次凹的油气资源丰度位列全国第五,油气探明率为39%,而同类凹陷资源探明率已达到60%,表明青南次凹的增储潜力依然较大。青南次凹之所以能够产生丰富的油气资源在于其早白垩世裂陷期发育的巨厚优质烃源岩。有了高效烃源岩的保障,寻找储层成为该地区获得更多油气突破的方向和重点。目前,下白垩统下沟组是青南次凹的重点勘探层位,也被认为是油气能够获得突破的关键层位。然而当前对下沟组沉积物的充填特征、沉积过程、控制因素、垂向演化、沉积模式、储层分布规律等还缺乏系统认识,直接制约了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为了解决当前勘探面临的困境,本文充分利用研究区岩心、测井、叁维地震等地质资料,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内系统开展下沟组的沉积充填演化研究。首先对研究区的沉积背景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构造活动、盆地沉降、同沉积期古地貌、物源体系以及气候条件,重建其沉积环境。其次在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下,具体分析了下沟组沉积体系特征及沉积充填样式。再结合沉积背景特征,探讨了研究区沉积充填的控制因素,并构建沉积充填垂向演化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研究区的储集岩,阐明其沉积过程和演化规律,建立沉积模式,最后结合储集岩的分布规律指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目标。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等,总结了陆相断陷盆地沉积充填以及扇叁角洲沉积体系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并提出了这些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前人对断陷盆地的沉积充填开展研究并提出沉积演化模式,尽管这些模式对盆内砂体的分布和预测提供很好的指导作用,但对湖盆泥岩的特征指示意义较小。研究表明湖盆泥岩在矿物组成、沉积构造、有机质富集程度上存在差异性和非均质性,这些差异与湖盆的沉积环境,沉积过程具有成因联系。因此,有必要加强盆地沉积充填与盆内泥岩沉积的关联性研究。再如:尽管前人对扇叁角洲体系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包括沉积相结构、沉积过程、层序样式,控制因素等,并提出了扇叁角洲的沉积模式,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位于盆地边缘的扇叁角洲体系,它们的沉积物供给来自于盆外物源。而针对盆地内部构造高部位边缘扇叁角洲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这种扇叁角洲的物源来自于盆地内部,即构造高部位的剥蚀。这种扇叁角洲的发育特征与盆内构造高部位息息相关,例如当湖平面下降时,盆内构造高部位的暴露面积会增大从而能为扇叁角洲提供更多的沉积物,使得扇叁角洲面积增大;相反当湖平面上升时,该部位暴露的面积会减小甚至被湖水淹没,使得扇叁角洲的面积减小甚至不发育。而盆内湖平面升降对盆地边缘扇叁角洲的盆外物源影响相对较小。因此盆地边缘扇叁角洲的沉积演化模式不一定符合盆内构造高部位边缘扇叁角洲。同时,本章结合青南次凹的勘探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下沟组的沉积背景、沉积体系与盆地充填特征、沉积充填控制因素、沉积演化模式等。依据研究区的钻井、地震、地化、及古生物等地质资料情况,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本文的研究不仅针对研究区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研究的部分内容也对上述学术研究的不足之处能起到很好地弥补作用,不仅对青南次凹的勘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第二章分别介绍了酒泉盆地和青南次凹的区域地质概况。酒泉盆地在构造位置上位于塔里木地块、阿拉善地块和北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叁者之间的交叉部位,其演化经历了叁个主要阶段:盆地基底形成阶段,早白垩世断陷盆地阶段,以及始新世以来的前陆挤压拗陷盆地阶段。早白垩世断陷盆地的发育主要是受拉萨地块与亚洲板块碰撞产生的张扭应力作用,在盆地内形成了一系列北北东向的地堑和半地堑结构,构成盆内次一级的凹陷。断陷盆地的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初始快速裂陷期、裂陷扩张期和断拗转换期。晚白垩世受晚燕山运动的影响,盆地发生抬升剥蚀,湖泊消亡,并终止了断陷湖盆的演化。新生代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作用,进入挤压拗陷盆地的演化阶段,并进一步划分为始新世-中新世挤压拗陷期和上新世以来的逆冲褶皱期。最终形成了盆地现今断坳迭置的双层结构。酒泉盆地沉积盖层主要包含下白垩统、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地层。青南次凹位于酒泉盆地西部的青西凹陷,青南次凹构造演化与酒泉盆地具有等时性和同步性,经历盆地从伸展断陷到挤压拗陷的全过程。早白垩世青南次凹呈现为单一的半地堑结构,地层具有东断西超的特征。下白垩统赤金组、下沟组及中沟组分别对应初始快速裂陷期、裂陷扩张期和断拗转换期叁个演化阶段。研究区油气成藏与后期构造演化息息相关,新生代强烈的挤压拗陷作用,不仅使得下白垩统烃源岩深埋成熟,同时构造反转产生许多构造圈闭,挤压产生的断裂和裂缝也有利于储层的改造和油气运移。第叁章结合露头、测井、叁维地震数据体等资料,通过识别下白垩统的层序界面,搭建了青南次凹下白垩统的层序地层格架。露头上层序界面表现为古风化面、剥蚀面及岩性突变面;测井曲线上表现为上下曲线的幅度和样式的明显差异;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上超、下超、削截等地层接触关系。通过钻井与地震层序界面的解释相互印证,并在全区进行横向追踪、对比、闭合,最终将整个下白垩统可以划分为叁个二级层序,从下到上分别对应赤金堡组(CSQK_1c)、下沟组(CSQK_1g)、中沟组(CSQK_1z)。作为研究的目的层位,下沟组又被进一步划分叁个叁级层序,从底到顶由下沟组零段(SQK_1g_0)、下沟组一段(SQK_1g_1)与下沟组二加叁段(SQK_1g_(2+3))组成。第四章具体分析了青南次凹下白垩统下沟组堆积期的沉积背景,主要包括研究区的盆地沉降和构造活动特征、古地貌形态、物源体系配置及古气候条件。通过对研究区网格剖面采用地层定量回剥技术和平衡剖面分析,计算下沟组叁个叁级层序发育期盆地的沉降量,结合各个层序发育的时间间隔,获取盆地沉降速率。同时利用断层活动分析法,计算边界断层的活动速率。从SQK_1g_0到SQK_1g_(2+3),边界断层活动逐渐减弱,研究区呈现由边界断层剧烈活动主导的差异沉降向整体近于均一沉降转化。利用Petrel叁维建模软件和盆地沉降数据,恢复下沟组叁个层序原始的地貌形态。整体上研究区具有东深西浅的地貌格局,从早期到晚期断层下降盘的地形坡度具有由陡变缓的趋势。采用沉降史分析及构造古地貌恢复宏观把控物源区与沉积区,利用含砂率等值线图精细描绘物源分支,地震反射特征勾绘物源进积方向,并结合钻井约束下的地震波阻抗反演资料对物源波及范围的刻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厘定青南次凹下沟组物源体系。最终确定研究区下沟组叁大物源区:南部凸起物源区、鸭北凸起物源区和青西构造高部位物源区。利用研究区及周缘地区下沟组孢粉化石记录和碳氧同位素数据,指示研究区下沟组沉积期的气候条件。显示气候从早期的温暖潮湿气候转变为中晚期的半干旱气候。第五章以大量详实的岩心、测井、录井、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研究区沉积背景分析,依据“点-线-面”原则,系统研究了青南次凹下沟组沉积体系和盆地充填特征,明确了研究区下沟组沉积充填样式。研究区主要发育扇叁角洲、深湖和滨浅湖体系。依据扇叁角洲发育的构造位置,将扇叁角洲细分为构造高部位边缘扇叁角洲和断裂陡坡边缘扇叁角洲。构造高部位边缘扇叁角洲由下降盘的青西构造高部位提供物源,可分为水上和水下两个相带,总体发育多种沉积物岩相类型,以砂砾岩为主,沉积物的沉积具重力流性质,包括粗粒碎屑流、滑塌、浊流等。断裂陡坡边缘扇叁角洲由青西凹陷外部的凸起提供物源,即南部凸起和鸭北凸起。扇叁角洲大部分或整体没于水下,常与深湖泥岩接触,沉积物粒度较粗,主要为砾岩,混杂堆积,岩相类型单一,以粗粒碎屑流沉积为主。深湖体系主要发育黑色泥岩与白云质泥岩,具块状层理和水平层理。平面上,构造高部位边缘扇叁角洲相带较宽,延伸方向与缓坡倾向方向一致,而断裂陡坡边缘扇叁角洲分散方向与断层走向一致。纵向上,从SQK_1g_0到SQK_1g_(2+3),扇叁角洲体系面积逐渐减小,湖盆范围逐渐扩大,表明下沟组整体呈退积型沉积充填样式。第六章在明确下沟组沉积背景及沉积体系和沉积充填特征的基础上,主要探讨沉积体系和沉积充填的控制因素,并建立下沟组沉积充填演化模式。(1)同沉积期的古地貌对扇叁角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对扇叁角洲展布的控制:缓坡边缘扇叁角洲主要沿着缓坡向盆内推进,断裂陡坡边缘扇叁角洲沿着断层推进;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扇叁角洲沉积作用的控制:断裂边缘坡度陡,沉积物通过粗粒碎屑流沉积作用形成扇叁角洲,下降盘构造高部位边缘坡度相对较缓,沉积物以碎屑流、滑塌、浊流等方式沉积形成扇叁角洲。(2)盆地的沉降和边界断裂活动的减弱影响着物源区沉积物供给,从而控制凹陷的沉积充填:断层下降盘的持续沉降使得青西构造高部位的面积逐渐减小,供源能力持续减弱,使得该部位边缘扇叁角洲逐渐萎缩;边界断裂活动的减弱减轻了断层上升盘的均衡抬升作用,造成断裂陡坡边缘扇叁角洲面积减小。(3)气候对沉积填充具有重要的控制性,主要体现在气候条件影响降雨从而影响源区母岩的风化剥蚀速率和沉积物的搬运,控制着沉积物的供给:早期温暖潮湿条件下,降雨量和降雨频率增加,物源剥蚀速率快,同时大量的降水可以将源区沉积物有效地搬运到沉积区;中晚期半干旱条件下,降雨量和降雨的频率都减少,使得源区剥蚀速率减慢且搬运效率降低,减少了沉积物的供给。总体来说,下沟组沉积充填受多种地质因素共同控制。第七章在充分认识青南次凹下沟组沉积背景、沉积充填特征与演化及控制因素的基础上,针对下沟组的储集岩类型,即扇叁角洲砂砾岩和含裂缝的纹层状白云质泥岩,分别探讨构造高部位边缘扇叁角洲和深湖泥岩的沉积过程和演化,建立沉积演化模式,在认识这两种储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指出下一步油气勘探方向。从SQK_1g_0到SQK_1g_(2+3),受盆地沉降和气候条件变化影响,研究区构造高部位边缘扇叁角洲经历了从最发育到终止的沉积演化过程,呈退积型堆积样式。基于该扇叁角洲的沉积特征和演化规律,进一步总结了盆内构造高部位边缘扇叁角洲的特性:(1)扇叁角洲发育以重力流沉积作用为主,且沉积具有间断性,因为构造高部位在盆内常呈孤立状态,该部位不发育常年性的水流,因此主要是在强降雨期间,经过短暂降水搬运沉积物并发生沉积;(2)在叁级层序内,扇叁角洲呈退积型堆积样式,因为从低位到高位湖平面上升造成构造高部位暴露面积减小,沉积物供给减少;(3)当构造高部位被湖水淹没时,扇叁角洲停止发育;(4)扇叁角洲常常发育在盆地断陷早期,断陷晚期或者断拗转换期盆地整体性沉降使得构造高部位被覆盖,接受沉积。通过对研究区深湖泥岩的分析,厘清了块状泥岩和纹层状泥岩的分布规律,块状泥岩主要分布于SQK_1g_0,纹层状泥岩主要分布于SQK_1g_(2+3)。在SQK_1g_0发育期,研究区呈明显的半地堑结构,湖盆范围小,地形坡度较大,强烈的边界断层活动和潮湿的气候条件容易引发山洪和滑坡,对湖泊水体产生剧烈搅动,造成湖泊水体长期处于混合状态,同时带来大量的沉积物,快速堆积,在深湖区易沉积块状泥岩。受湖水混合作用和细粒沉积物稀释作用,块状泥岩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在SQK_1g_(2+3)发育期,湖盆范围扩大,盆内地形坡度相对较缓,较弱的构造活动和半干旱气候条件,降低了盆外沉积物搬运和供给效率,湖泊水体受外部因素干扰较小,常发生季节性分层,在深湖区易沉积纹层状泥岩,由富含有机质的藻纹层和白云质纹层组成。最后根据砂砾岩和纹层状白云质泥岩在整个下沟组的沉积充填和分布,提出了研究区“两储叁层”的勘探思路,即SQK_1g_0以勘探砂砾岩储层为主,SQK_1g_1以勘探砂砾岩储层和纹层状白云质泥岩裂缝储层为主,SQK_1g_(2+3)以勘探纹层状白云质泥岩裂缝储层为主。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相对盆外物源供给的盆地边缘扇叁角洲而言,针对盆内物源供给的盆内构造高部位边缘扇叁角洲研究相对较少,而盆内构造高部位往往是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场所,使得该部位边缘扇叁角洲具备重要的勘探价值。本文结合青南次凹目前油气勘探面临的关键问题,系统研究了本区盆内构造高部位边缘扇叁角洲,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这类扇叁角洲的相关特性,包括沉积特征(重力流为主、沉积具有间断性)、层序样式(退积型)、主要发育阶段(断陷早期)等,为认识其他断陷盆地类似扇叁角洲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提供指导。(2)研究盆地的沉积充填往往对盆内砂体的特征、分布和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对认识深湖泥岩的沉积及其特征指示意义较小。深湖泥岩既可以作为烃源岩,也可以作为一种非常规的储集岩,缺乏对其沉积特征的认识势必为油气勘探带来高风险。本文通过系统研究盆地沉积充填演化,揭示了不同沉积充填条件下深湖泥岩的沉积过程,并建立了小型断陷湖盆深湖块状泥岩和水平纹层泥岩的沉积模式,不仅为本区油气勘探提供指导,也对认识和预测类似沉积背景下深湖泥岩的沉积提供指示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05-01)
崔式涛,孙佩,刘春雷,邢军,胡燕婷[7](2018)在《青西凹陷白垩系下沟组地应力及裂缝性储层有效性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西凹陷白垩系下沟组因其沉积因素导致储层岩性非常复杂,给从岩性出发的储层有效性评价带来困难。研究区生产实践表明,产量高低与裂缝的发育情况息息相关。因此,结合声电成像测井,在岩石物理试验、关键井地应力及裂缝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区域地应力与储层裂缝发育规律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利用裂缝的法向应力评价储层有效性的方法。该方法在研究区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8年07期)
苑伯超,肖文华,魏浩元,张楠,邓毅林[8](2018)在《酒泉盆地鸭儿峡地区白垩系下沟组砂砾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砂砾岩储层特征,以鸭儿峡白垩系下沟组(K_1g)砂砾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及储层物性等相关资料分析,探讨了碎屑岩的宏观和微观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下沟组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砂岩为主,填隙物主要为白云石,结构及成分成熟度较低;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内)溶孔、残余原生粒间孔及特大孔,孔隙结构主要表现为细喉、微细喉特征;碎屑岩储层物性较差,孔隙度平均为7.68%,渗透率平均为4.92 mD,总体表现为特低孔—低孔、超低渗—特低渗特征;沉积、成岩及构造作用共同控制储层物性,其中细砂岩及含砾砂岩物性最优,扇叁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均是最有利的微相类型,机械压实及胶结作用均导致储层物性变差,而长石、碳酸盐等可溶物的溶蚀及构造作用,共同改善了储层物性。研究结果可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本文来源于《岩性油气藏》期刊2018年03期)
郑荣才,文华国,李云,常海亮[9](2018)在《甘肃酒西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湖相喷流岩物质组分与结构构造》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酒西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广泛发育的暗色纹层状细粒岩,以其富含铁白云石、钠长石、重晶石、方沸石、黄铁矿和有机质,局部含有微量萤石、透闪石、石盐和呈碎屑状、浸染状产出的微量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等矿物组分吸引着众多沉积地质学家和石油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此类细粒岩的成因与火山活动有关,将其确定为火山物质蚀变作用的产物。通过地质背景、物质组分、岩石结构构造、包裹体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提出此类细粒岩属于新型的湖相"白烟型"喷流岩,可识别出6种热水矿物组合、3种主要结构类型和4种常见的原生沉积构造。6种热水矿物组合包括:Ⅰ钠长石—铁白云石(或铁白云石—钠长石)组合,Ⅱ重晶石—钠长石—铁白云石组合,Ⅲ石英—重晶石—钠长石—铁白云石组合,Ⅳ石英—方沸石—钠长石—铁白云石组合,Ⅴ地开石—铁白云石组合,Ⅵ单一铁白云石组合。3种主要结构类型包括:(1)泥晶—微晶结构,(2)内碎屑结构,(3)石盐假晶结构。4种常见的原生沉积构造包括:ⅰ纹层状和条带状构造,ⅱ网脉状充填构造,ⅲ旋涡状喷管结构,ⅳ同生变形层理结构。在物质组分和岩石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出网脉状充填型、水爆型、盆地沉积型和区域扩散型4种喷流岩产状类型,建立了下沟组湖相喷流岩分带性沉积模式,探讨了喷流岩研究意义。(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高翔,由成才,韦德强,张楠,向鑫[10](2017)在《鸭儿峡白垩系下沟组沟一3亚段有利储层预测及构造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鸭儿峡白垩系下沟组K_1g_1~3段是酒泉盆地主要产油层段之一,但对其储层分布规律、砂体展布范围及构造形态认识不清。本文应用GeoEast解释系统多属性综合分析及构造精细解释技术,开展储层预测及构造解释,落实有利区块。研究结果表明,鸭儿峡地区下沟组K_1g_1~3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主要的有利储层,其内部微小断层发育,沟通油气运移通道的同时有效改善了储层物性。GeoEast解释系统在多属性分析、构造精细解释和构造图编制方面有一定优势,有效解决了油气勘探中一些复杂地质问题。(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7年S2期)
下沟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沟组砂岩中以黏土膜形式赋存的蒙皂石是一种能够预测储集层物性的标型矿物。通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蒙皂石膜的赋存状态进行观察,研究其形成机制及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为营尔凹陷下沟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晶形差的蒙皂石以胶囊状依附在碎屑颗粒表面成为黏土膜,成膜物质来源于携带蒙皂石黏土微粒的下渗大气水,成膜时间为早成岩阶段A期的方解石胶结之后。蒙皂石膜与石英胶结物共生,石英胶结物以石英微粒散布或以石英次生加大边覆盖在蒙皂石膜表面。鉴于此,生长在孔隙壁上的蒙皂石膜不能抑制石英次生加大,其对砂岩孔隙的保存不具有建设性作用,但可以作为指示砂岩物性好坏的标型矿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沟组论文参考文献
[1].唐海忠,魏军,周在华,肖文华,俞海东.酒泉盆地营尔凹陷深层下沟组砂岩方解石胶结物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2].周晓峰,李景,于均民,李淑琴,符国辉.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沟组砂岩蒙皂石膜形成机制[J].新疆石油地质.2019
[3].周晓峰,唐海忠,魏军,周在华,肖文华.砂岩高岭石赋存状态、成因机制及其对物性的影响——以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沟组为例[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9
[4].杨利超,王训练,周洪瑞,高正升,张海军.论甘肃玉门红柳峡下沟组的时代[J].地层学杂志.2018
[5].郭迎春,宋岩,方欣欣,姜振学,陈建军.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混积层系致密油成藏机理与富集影响因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8
[6].章诚诚.酒泉盆地青南次凹下沟组沉积充填演化及其控制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8
[7].崔式涛,孙佩,刘春雷,邢军,胡燕婷.青西凹陷白垩系下沟组地应力及裂缝性储层有效性关系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8
[8].苑伯超,肖文华,魏浩元,张楠,邓毅林.酒泉盆地鸭儿峡地区白垩系下沟组砂砾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岩性油气藏.2018
[9].郑荣才,文华国,李云,常海亮.甘肃酒西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湖相喷流岩物质组分与结构构造[J].古地理学报.2018
[10].高翔,由成才,韦德强,张楠,向鑫.鸭儿峡白垩系下沟组沟一3亚段有利储层预测及构造解释[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