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胚芽论文_徐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莲胚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胚芽,叶绿素,系统,叶绿体,可见光,漆器,莲子。

莲胚芽论文文献综述

徐民[1](2011)在《古莲胚芽——中国传统漆艺与现代漆艺的过渡》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传统手工艺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国际上机制工艺品的激烈竞争,国内苛捐杂税的盘剥,加上自身资本少,规模小,技术落后等,发展异常缓慢。但在某些部门由于技艺的创新,行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如漆器工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有一个非常概念化的认只,认为清末中(本文来源于《书画艺术》期刊2011年02期)

季宏伟,唐崇钦,李良璧,匡廷云[2](2001)在《莲胚芽暗萌发过程中的光合系统发育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被子植物在黑暗中萌发生长不能合成叶绿素和建成光合系统 ,但是将莲 (NelumbonuciferaGaertn .)胚芽置于黑暗中萌发生长时 ,却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它的光合系统进行发育 :首先 ,在原位低温荧光光谱上 ,LHCⅡ的荧光发射逐步红移变成典型的PSⅡ荧光发射 ,同时随着萌发时间的延长 ,PSⅠ的荧光发射也从无到有 ,逐渐增强 ;其次 ,对暗萌发 10d莲苗的叶绿体进行部分变性凝胶电泳分析也得到了PSⅠ的叶绿素蛋白复合物条带 ,通过Westernblots的蛋白免疫检测 ,在暗萌发莲苗中也证实了LHCⅠ组分中有Lhca1的存在 ;最后 ,对暗萌发莲苗叶绿体的PSⅡ和PSⅠ电子传递活性测量结果表明 ,在暗中发育形成的PSⅡ和PSⅠ核心都是有光化学活性的。文章讨论了莲胚芽暗萌发过程中进行光合系统发育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01年11期)

季宏伟,唐崇钦,张群,李良璧,匡廷云[3](2001)在《莲胚芽成熟过程中叶绿素合成和光合系统发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莲胚芽含有叶绿素的现象很早就有发现,对莲胚芽的色素和光合系统组成进行研究,发现了一些奇特的现象,如莲胚芽的Chla/b值低达~0.8,莲胚芽不含有β-carotene,莲胚芽的叶绿素蛋白复合物只有LHCII等等。为了阐明莲胚芽光合特性的来源,本文对莲胚芽成熟过程中的叶绿素合成和光合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 以栽培在本所植物园荷花池中的莲为材料,对莲蓬和莲胚芽成熟过程中的颜色和形态变化进行观察,发现莲蓬和莲胚芽的发育不同步,从荷花凋谢时算起(此时胚囊已受精约一周),大约10天内,莲蓬迅速发育膨胀至最大,而同期的莲胚芽仅长0.4~0.5厘米,淡黄色,略显透明,继续发育10天,莲蓬的大小基本没有变化,莲胚芽却长大了1-2倍,同时叶绿素开始大量积累,发育30天以后,莲蓬开始皱缩枯萎,莲壳也逐渐木质化,颜色变褐,莲胚芽和子叶由于部分水分丧失,体积略有缩小,但是莲胚芽的绿色保持不变。(本文来源于《全国植物光合作用、光生物学及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1-11-01)

季宏伟,李良璧,匡廷云[4](2001)在《莲胚芽叶绿素合成对光照的依赖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被子植物的叶绿素合成需要光照 ,但是莲 (NelumbonuciferaGaertn .)胚芽却一直被猜测具有在黑暗中合成叶绿素的能力 ,因为莲胚芽变绿是在四重覆盖物 (子叶、种皮、果皮和莲蓬 )包被下几乎不大可能透光的环境中发生的。本实验从正反两个方面否定了这种可能性 :首先对处于发育早期的莲蓬进行遮光处理 ,结果发现莲胚芽虽然可以继续发育 ,但是它的叶绿素合成却受到严重抑制 ,积累了大量合成叶绿素的前体 ,并且这些前体主要与依赖光的原叶绿素酸酯氧还酶 (LPOR)结合在一起 ;其次不依赖光的原叶绿素酸酯氧还酶 (DPOR)的编码基因在物种间高度保守 ,但是用PCR的方法在莲基因组中却扩增不到同源序列 ,表明莲胚芽不大可能具有在黑暗中合成叶绿素所必需的酶。两方面实验结果表明 ,莲胚芽的叶绿素合成只能通过依赖光的途径进行。(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01年07期)

杨毅,刘幼琪,陈怀新,范崇春[5](1994)在《He—Ne激光对莲胚芽中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工酶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不同剂量(0、0.5、5、15、30、50min)的He—Ne激光照射莲的湿种子,分析胚芽中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工酶。实验表明,He—Ne激光辐照能导致莲胚芽中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工酶活性出现相关变化,并使同工酶组分发生变异。(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期刊1994年01期)

左宝玉,姜桂珍,于延利,匡廷云[6](1991)在《莲胚芽叶绿体在无可见光下的超微结构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莲(Nelumbo nucifera)胚芽包埋在密闭的叁层厚的覆盖物(果皮、种皮和肥厚的子叶)中,其形成期间保持黑暗,但它却能由淡黄色变成蓝绿色,其胚芽的叶绿体内在无可见光下能发育有巨大的基粒。其叶绿体的独特发育途径,比一般高等植物少两个发育步骤。在结构上,除原质体外,其它两个发育阶段均出现异常,表现在前质体内形成的类晶格状前片层体组成的质体中心尚完整存在时,便有许多前类囊体膜从一个质体中心的一个方向或两个方向平行延伸或从两个质体中心向着两两相对应的方向平行排列于前质体内,同时往往伴有大的淀粉粒。待发育成叶绿体后,体内只形成1—2个巨基粒,贯穿于整个叶绿体中,被巨大淀粉粒排挤到被膜的内缘。基粒类囊体膜长度比一般高等植物的长约3—5倍。而其基质类囊体膜却特别稀少且很短。靠近基粒边缘膜的核糖体颗粒较大而致密。(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期刊1991年03期)

左宝玉,唐崇钦,宋云,匡廷云,段续川[7](1987)在《莲胚芽叶绿体类囊体膜的冰冻撕裂超微结构及其主要的多肽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莲(Nelumbo nucifera)是分布和普遍栽培于东亚和大洋洲的一种观赏和食用的水生植物。其胚芽被包埋在密闭的叁层厚厚的覆盖物(薄皮、肥厚的子叶及厚而坚硬的外壳)中,即胚芽的整个发育过程始终未直接暴露在阳光下。然而,其胚芽却能在无可见光的条件下由黄转绿且深绿中带蓝。(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1987年09期)

莲胚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被子植物在黑暗中萌发生长不能合成叶绿素和建成光合系统 ,但是将莲 (NelumbonuciferaGaertn .)胚芽置于黑暗中萌发生长时 ,却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它的光合系统进行发育 :首先 ,在原位低温荧光光谱上 ,LHCⅡ的荧光发射逐步红移变成典型的PSⅡ荧光发射 ,同时随着萌发时间的延长 ,PSⅠ的荧光发射也从无到有 ,逐渐增强 ;其次 ,对暗萌发 10d莲苗的叶绿体进行部分变性凝胶电泳分析也得到了PSⅠ的叶绿素蛋白复合物条带 ,通过Westernblots的蛋白免疫检测 ,在暗萌发莲苗中也证实了LHCⅠ组分中有Lhca1的存在 ;最后 ,对暗萌发莲苗叶绿体的PSⅡ和PSⅠ电子传递活性测量结果表明 ,在暗中发育形成的PSⅡ和PSⅠ核心都是有光化学活性的。文章讨论了莲胚芽暗萌发过程中进行光合系统发育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莲胚芽论文参考文献

[1].徐民.古莲胚芽——中国传统漆艺与现代漆艺的过渡[J].书画艺术.2011

[2].季宏伟,唐崇钦,李良璧,匡廷云.莲胚芽暗萌发过程中的光合系统发育研究(英文)[J].植物学报.2001

[3].季宏伟,唐崇钦,张群,李良璧,匡廷云.莲胚芽成熟过程中叶绿素合成和光合系统发育的研究[C].全国植物光合作用、光生物学及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1

[4].季宏伟,李良璧,匡廷云.莲胚芽叶绿素合成对光照的依赖性(英文)[J].植物学报.2001

[5].杨毅,刘幼琪,陈怀新,范崇春.He—Ne激光对莲胚芽中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工酶的作用[J].激光生物学.1994

[6].左宝玉,姜桂珍,于延利,匡廷云.莲胚芽叶绿体在无可见光下的超微结构发育[J].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1991

[7].左宝玉,唐崇钦,宋云,匡廷云,段续川.莲胚芽叶绿体类囊体膜的冰冻撕裂超微结构及其主要的多肽成分[J].科学通报.1987

论文知识图

荧光双染色法检测Nef对VCR诱导SGC790...莲实的内部结构的组织定位高温老化种子与正常萌发种子比较一(a)郁金香子鳞茎的形成:莲非酚性生物碱基本结构

标签:;  ;  ;  ;  ;  ;  ;  

莲胚芽论文_徐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