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因(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图书馆)
摘要:在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可以简化借还书的运作、可以减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进而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满足读者的需求。
关键词:图书馆RFID技术问题对策
0引言
射频识别技术即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以达到对标签物品的自动识别。它具有高效、快速、可靠、非视距读取性,被广泛应用在数据采集和商品识别领域[1]。在国外,RFID标签被众多的图书馆所使用,在我国的国家图书馆、汕头大学图书馆、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图书馆、西安理工大学图书馆、武汉图书馆等图书馆已开始运用了RFID,该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图书管理的效率、简化了图书管理的流程、降低了图书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并在为读者提供更加便利快捷的图书借还书、查询等服务的同时做到对读者信息和借阅图书的双重(数据库和图书标签芯片)记录,但它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图书馆的使用开展得较为缓慢,其中原因是用户在系统安全问题上有所顾虑和另外我国在RFID标准化进展缓慢。
1RFID系统安全问题
建立可靠的RFID系统是很复杂的,安全问题必须考虑周全,本文通过下列几种方面提出改进RFID系统安全性,例如对标签的选择、标签防碰撞技术、信息完整性、标签系统的互相隔离、标签隐私性和系统电磁兼容性等。
1.1标签的选择标签的选择有标签供电方式、选择标签工作方式和标签天线的选择。
1.1.1标签供电方式选择RFID标签可以依据其工作方式不同,分为主动式(Active)和被动式(Passive)两种。
主动式标签需安装内置电池给标签供电,它又被称为有源标签,他能主动向读写器发送射频信号;被动式标签没有内置电池,它又被称为无源标签。被动式标签在接收到阅读器发出的电磁波信号后,将部分电磁能量转化为供其工作所需的能量,其能量包括其发射信号和内部处理器运行所需能量。主动式标签通常具有更远的通信距离,但因电池寿命有限故寿命有限,同时价格较高而且体积较大,主要应用于贵重物品远距离检测等应用领域。被动式标签具有价格便宜的优势,但其工作距离、等受到能量来源的限制。无源电子标签重量较轻,体积小,寿命长,价格便宜,但发射距离和存储容量受到限制,需要较大读写器提供能量[2]。
在图书馆的应用中,由于图书上的标签需要其寿命大于十年,同时价格也必须便宜,所以一般选择使用被动式的RFID标签。
1.1.2标签工作方式选择:根据RFID标签的读写功能来划分,可将标签分为可重写标签和只读标签两种。可重写标签集成了容量为几十字节到几千个字节的存储器,一般为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标签内的信息可被读写器读取、更改或重写,因此生产成本较高,价格较贵。只读型标签的结构功能最简单,包含的信息较少,识别过程中数据或信息只可读出不能被更改,标签内部一般包含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只读标签是用户可以一次性写入数据的标签,写入后数据不变,存储器由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和可编程阵列逻辑PAL组成。只读型标签的第一次写入可以在工厂进行,也可以在图书馆中实施。对于图书馆馆藏图书,只能在图书馆安装标签;而新购图书,可以在图书馆安装标签,也可以在图书印刷厂进行安装标签。国际上有一种趋势是由出版商在印刷厂将只读型标签安装在书中,这样既可以减低标签的价格,同时也减少了图书馆安装标签的设备成本和人工成本,更可以提高图书的采编工作的效率。但是,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国家出台了图书用的RFID数据结构标准,而且已经在进行了实施;而国内还没有出台类似的国家标准,预计我国近期也将颁布相关的RFID数据结构标准。
各图书馆可以根据本馆的具体实际情况,选用不同工作方式的RFID标签。选用不同工作方式的标签,在系统复杂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表现是不一样的[3]。
1.1.3标签天线的选择:天线的目标是保证最大的传输能量进出标签芯片。这就需要综合考虑天线设计、自由空间以及相连的标签芯片。作为射频标签的天线,必须具备如下性质:足够小的体积,能够嵌入到本来就很小的射频标签上;有全向或半球覆盖的方向性;提供最大可能的信号给射频标签芯片,并为射频标签提供能量:无论标签处于什么方向,天线的极化都能与读写器的询问信号相匹配;具有鲁棒性;作为损耗件的一部分,天线的价格必须非常便宜。RFID天线制作技术主要有蚀刻法、线圈绕制法和印刷天线三种。其中,RFID导电油墨印刷天线为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技术。
蚀刻印制天线因为其精度高,在天线的阻抗、应用到物品上的射频性能等都很好,但是它惟一的缺点就是成本太高。利用线圈绕制法制作RFID标签时,要在一个绕制工具上绕制标签线圈并进行固定,此时要求天线线圈的匝数较多(典型匝数50-l500匝)。这种方法用于频率范围在125-134KHz的RFID标签,其缺点是成本高,生产速度慢。印刷天线是直接用导电油墨在绝缘基板(薄膜)上印刷导电线路,形成天线和电路。主要的印刷方法已从只用丝网印刷扩展到胶印、柔性版印刷、凹印等制作方法,较为成熟的制作工艺为网印与凹印技术。印刷技术的进步及其进一步应用于RFID天线的制作使RFID标签的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促进了RFID电子标签的应用。
1.2标签防冲撞技术防碰撞技术的有门警系统的阅读器天线的选择和安装、以及标签系统的防碰撞算法等。一般来说,RFID的门禁系统是安装在图书馆的出入口处,而在早上上班的时刻,特别是在考试间段,有大量同学会同时到达,RFID的门禁系统将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此时,在标签阅读器作用范围内会有多个标签,面对标签阅读器发出的查询指令,每个标签都会做出响应。众多标签的响应在阅读器接收端产生信号混叠现象,会造成阅读器接收信息相互冲突而无从读取标签信息,典型情况是使阅读器无法正确识别其中任意一个标签的信息。也就是说,此时RFID的门警系统失去了功能,因此RFID系统必须采用措施来避免碰撞现象的发生,控制标签的响应信号逐个与阅读器通信。
1.2.1阅读器天线的选择与安装
首先,天线是具有方向性的,在不同的方向上的信号强度是不同的,特别是UHF及更高频段的天线,方向性更强。在借还处的天线选择安装比较简单,在门警天线的选择要特别注意,天线的辐射区尽可能不要覆盖到门警外的区域,而对门警内的区域大小要适当。区域较小时,确实可以减少标签信号的碰撞的概率,但是,系统覆盖区域过小时,如果读者在携带的书籍快捷通过门警时,有可能发生标签还没有完成与RFID门警系统的验证,读者已通过了门警。因为标签通过门警系统是经过一个复杂的工作过程:当读者携带附有RFID标签的图书进入RFID门禁系统的覆盖区时,RFID标签接收到阅读器的无线信号,将无线信号通过检波器件转换成直流电,供给芯片工作。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直流电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升到芯片所需的电压,此时,标签被阅读器“唤醒”,标签按照阅读器的指令,将标签中的有关信息传送之门警系统以进行验证。门警天线的覆盖区也不易过大,增大覆盖区会加大标签碰撞的概率,同时会使覆盖区内出现覆盖区内的盲区,覆盖区内的盲区会使标签碰撞的机会呈现指数增加[4]。正确选择门警天线的类型,合理设计天线安装的位置和数量,使得天线的覆盖区内没有盲区而且大小适合,减少不必要的标签碰撞。
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对RFID系统的人为攻击造成的重放攻击和拒绝服务攻击。重放攻击就是使用特定的中转装置,截获合法的RFID与读写器之间的通讯序列,记录下来后再重新发射,使阅读器误认为其拥有合法性身份,或进而试图非法更改标签信息。拒绝服务攻击:由于阅读器的阅读能力有限,如果用大量无用的标签数据发送至阅读器至服务器,超出阅读器的阅读能力或超出服务器的处理能力,使之崩溃或无暇顾及有用的标签数据,从而造成了有用标签信息的丢失。
1.2.2标签防碰撞算法
标签防碰撞算法就是要解决在阅读器覆盖范围内,多个标签同时与阅读器进行通信的问题。在高频(HF)频段,标签的防碰撞算法一般采用ALOHA及相关算法。在超高频(UHF)频段,主要采用二进制搜索算法来避免碰撞。防碰撞算法识别时间太长,同时处理标签的数量就会减少[5];而若要使识别时间的减小,必须提高对标签设计要求,例如需要增加随机数产生器、记数器或延迟器等,这样就会增加标签的成本。因此防碰撞算法必须减小系统的复杂度和降低成本,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搜索时间,以提高识别效率。另外,随着标签技术的发展,阅读器可以让标签处于休眠状态下,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碰撞[6]。
防止碰撞方案涉及到系统各方面的协议配合,一旦选定,不易更改,因此,在方案设计和选择时需要特别慎重。
1.3信息完整性
RFID标签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保证在通信过程中数据完整性,能够保证接收者收到的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攻击者篡改或替换。
标签数据的完整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实施:第一是标签的数据安全,数据可用一些加密算法实现安全管理,常用的加密算法有DES、RSA、DSA、MD5等,标签读写器对数据进行加密运算,将产生一对密钥。可以将标签的公开密钥短码写入标签,与此同时,将私有密钥长码存入数据库;只有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对应之后,才能对原有数据进行更改。第二是CRC(CyclicRedundancyCheck)循环冗余校验码,通过将标签上的有用数据,通过CRC算法,产生校验码。如果接收到的有用数据产生的CRC一致,说明数据是完整的。用于检验数据的完整性。
通常,在标签受到强的静电打击后,可能会造成标签数据完整性的损坏,严重时会损坏标签。为此,标签在设计时应选用抗静电能力较强的芯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因静电而损坏标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RFID标签设备投标过程中,应将标签的年损坏率作为一条技术条件之一。
1.4标签系统的互相隔离
RFID标签在很多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标签的应用面也会进一步地扩大。所以有必要避免各RFID系统互不干扰。假如读者带着安装有RFID标签的书籍进入百货商店,书中的标签不能响应百货公司RFID系统的激励而向其传输信号,干扰百货公司RFID的正常工作。反之,如果读者夹带安装有RFID标签的物品但不是从图书馆借阅的进入图书馆RFID标签门警系统的覆盖区时,该标签不应对图书馆RFID标签门警的激励产生响应。与此同时,对于图书馆系统内,对于没有互借服务的图书馆之间也应相互隔离。在ISO/IEC15511标准中,提出了馆代码的问题,每一个图书馆都应具有一个特定的唯一性的代码,从上至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下到社区、幼儿园图书室,都应分配到一个唯一的馆标识代码;现在,世界上只有部分国家开始执行此标准,我国现在尚未实施图书馆统一代码方案,今后将会实施此方案。
1.5标签隐私性:
安全的RFID系统应当能够保护使用者的隐私信息或相关经济实体的商业利益。目前的RFID系统面临着位置泄密或实时跟踪的安全隐患。RFID的隐私安全威胁主要有监听、跟踪、欺骗。监听是阅读器试图不通过身份验证就直接读取标签里的内容,从而导致各种个人信息或重要数据泄漏的情况出现。跟踪是通过在多个路口安装阅读器,以跟踪携带贴有RFID标签物品的人员所处位置。
欺骗:可通过伪造的RFID标签来欺骗读写器,使非法的物品或人员成为合法的单位。对于可擦写的标签而言,存在使用非法的读写器对标签进行数据读取和任意改写的情况。
1.6系统电磁兼容性
射频识别系统工作频率的选择要顾及其他无线电服务,不能对其服务造成干扰和影响。因为射频识别系统产生并辐射电磁波,所以这些系统被合理地归为无线电设备一类,射频识别系统工作时不能对其他无线电服务造成干扰或削弱。特别是应保证射频识别系统不会干扰附近的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广播、移动的无线电服务(警察、安全服务、工商业)、航运和航空用无线电服务和移动电话等。
2RFID技术的标准化
现在我国有些图书馆已经购买了RFID设备,但是不敢投入使用,以免和国家将来颁布的标准不一致,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目前,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的标准化组织颁布了一些RFID技术相关的标准例如:
2.1ISO/IEC14223,ISO/IEC11784和ISO/IEC11785动物用RFID标签
2.2ISO/IEC14443:HFRFID标签国际民航组织用于货物跟踪。
2.3ISO15693:用于HFRFID用于小额非合同付款和信用卡业务。
2.4ISO/IEC18000:用于RFID标签的信息管理定义不同频段应用时的架构及参数的定义。
2.5ISO18185:用于433MHz和2.4GHz频段的货机跟踪电子印章服务。
2.6EPCglobal:定义了电子物品编码的结构和UHF的空中接口以及相关的通信的协议。
2.7日本定义了UID编码结构和通信管理协议
2.8RFID测试标准如ASTMD7434,D7435和D7580等
我国现已将RFID技术作为优先发展的技术进行推广,我国有关职能部门、标准化机构、行业协会以及一些相关厂商正在进行积极研究。我国国家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指定了《800/900MHz频段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规定(试行)》[7],对相关的射频特性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但是我国的RFID标准化建设仍然落后与国际社会,不能满足我国RFID技术发展的要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有关职能部门工作没有前瞻性,没有积极开展前期的研究;其次,我国在RFID芯片及其应用上,没有龙头企业积极推广应用;还有一些国家的组织和企业企图引诱我国照搬其标准,以期望取得巨额的经济利益。的确,RFID标准问题涉及的行业较多,问题较为复杂,而且相关标准涉及到国家的主权和重大经济利益,必须慎之又慎。但是,由于国家标准的缺失,又会严重阻扰RFID技术在我国的开展工作,影响我国RFID技术的进步。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我国RFID相关的技术标准能陆续颁布[8]。
3结语
在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可以简化借还书的运作、加快速盘点工作、读者可以自助借还书等,可以减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使得图书馆工作人员有时间提高业务水平,进而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满足读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游战清.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理论与应用[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李正.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探讨.科技信息,2008(16).
[3]张肖回.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述评[J].图书馆建设.2009(10).
[4]刁裕博.浅谈RFID及其封装技术[J].科技咨询.2007(29).
[5]陈香,张思东,薛小平.RFID防碰撞技术的研究[J].金卡工程.2005(9).
[6]刘辉,邓铁乾.RFID系统识读器冲突问题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6,34(4).
[7]信产部.《800/900MHz频段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规定(试行)》[EB\OL].http://www.xmicc.gov.cn/zhengcefagui/xingyeguifan/2007_
1031/116.html
[8]蒋皓石,张成,林嘉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趋势[J].电子技术应用,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