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川道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土高原,川道型城镇,空间形态,环县县城
川道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羿翔,成亮[1](2018)在《黄土高原川道型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特征研究——以甘肃环县县城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川道型城镇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城镇类型,多集中在相对低平的山间盆地或谷地,濒临河流,城镇的主体是在河谷中形成和发育的狭长形形态,表现出空间局限性、城市封闭性及空间趋线性等特征,因而其发展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以甘肃环县县城为例,通过历史文献分析及现场调研研究,对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川道型城镇空间形态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历时性研究,并尝试总结演变特征,认为环县县城的城镇空间形态在缓慢发展的历史时期、过渡发展的现代时期、急骤发展的当前时期中依次经历了尊重地形的缓慢增长式呈团块状演变、顺应地形的快速增长式呈条带状演变、兼顾地形的迅速增长式呈川道型演变叁个阶段特征,进而提出其空间形态演变是受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城市规划的主观引导、空间条件的客观约束、城市职能的流变需求四个方面推动、牵动、制动、驱动共同支撑相互架构形成,本文通过分析梳理以期能对同类城镇的空间合理组织与高效增长提供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期刊2018-11-24)
李谈[2](2018)在《如何破解川道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难题——西宁建设规划申报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宁市为例,典型的川道型城市形态,地形狭长,客流走廊集中,市政道路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唯一选择。但申报条件上人口和财力成为无法突破的难题。目前规划的技术路线、人口指标、经济指标等标准都是基于平原城市制定的,而对于两山夹一河的这种川道型城市主要交通走廊都是单一的通道,基本上没有网络的概念,从评价的技术标准体系上提出了思考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贾柯[3](2018)在《城市双修理念下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旧城改造详细规划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小城市建设取得瞩目成果,同时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功能和城市品质的追求也不断提高。旧城区是城市中人口密度和商业活动较为集中地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然而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和功能已经不能再满足城市转型发展的需求,旧城更新改造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小城市的旧城区存在着生态环境恶化,交通出行条件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滞后,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缺乏,城市景观品质低下,城市的特色风貌缺失等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和城市空间问题。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城市建设条件差的陇东地区小城市的详细规划设计的关注更是极为匮乏,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展深入研究,完善该地区旧城改造详细规划设计编制的框架和主要内容,为其旧城改造规划提供借鉴。基于以上情况,论文以“城市双修”的理念为指导,研究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旧城改造详细规划设计;通过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外旧城更新改造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解析城市双修理念的内涵,用经验总结法总结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成功案例的经验;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旧城现状,并在分析其旧城区现状及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双修理念,提出适宜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旧城改造详细规划设计编制方法与技术路线,最后以环县旧城改造控规和修规设计实践进行实证研究。将小城市旧城迫切解决的问题归为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两类问题,以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的理念和方法针对性解决。以再生态的方法对山体、水系、绿地的生态修复,以更新织补的方法完善旧城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研究通过研究具有地域特色的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问题,结合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理念解决旧城问题,以期为同类型旧城改造详细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20)
周海洋[4](2017)在《“产城融合”导向下西北地区川道型城郊工业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开发区建设广泛展开,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普遍较高,政府也为其提供了优越的投资政策,加之高效的运营管理体制,有效促进了园区整体质量的提升。进入新世纪后,由于产城割裂发展开发区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园区与周边地域发展脱节、园区城市功能薄弱、产业空间结构单一、配套服务与职住人群不匹配等。近年来,为解决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问题,国家提出“四化同步”战略目标,新型城镇化规划也为园区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我国西北地区的建设发展迎来契机,未来西北地区将更多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将大量展开。结合当前宏观背景、重要产业和空间布局理论,本文在分析川道型城市空间特征基础上,提出产城融合导向下西北川道型城郊工业园空间布局策略,旨在通过规划手段解决产城空间发展不协调产生的问题。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研究脉络如下:首先,通过梳理产城融合和工业园区布局规划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综述当前研究重点与不足,探索本研究的科学价值与意义,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其次,分析了西北川道型城市空间特征及发展优劣势,总结工业园区现状建设存在的空间布局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再次,基于产城融合理念的内涵,依次从工业园区与主城区布局关系、工业园区总体布局、工业园区功能布局、工业园区各类用地布局、工业园区的道路系统与绿地景观系统布局六个方面详述了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策略,总结空间发展影响因素,构建了西北川道型城郊工业园区产城空间融合评价体系。最后,基于前文相关理论和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策略研究,以定西经济开发区北片区规划为例对其空间布局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产城融合的西北川道型城郊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策略的实际应用。本研究主要提出了产城融合导向下,西北川道型城郊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策略,构建了该类型工业园区的空间融合评价体系,以期指导同类型工业园区的科学合理空间布局。(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5-20)
张菲菲[5](2017)在《西北地区川道型中小城市消防设施布局规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扩张,城市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认识到城市消防建设的必要性,安全防灾成为人们对城市环境的基本要求。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西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城市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川道型中小城市作为西北地区一种具有特殊城市形态和布局特征的城市,消防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传统的消防设施布局方法可能会因城市形态和结构的影响而使得规范内容不适用。在这种背景下更加需要借助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探索适用于西北地区川道型中小城市的消防设施布局方法和策略。本文基于可达性理论和方法,从时间限制、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城市空间四个方面对狭长川道型中小城市进行空间阻隔影响作用的分析,试图从时空可达性影响和川道型中小城市设施布局的影响分析入手,探索影响布局的约束条件,并采用GIS这种技术方法进行科学布局,并提出对应策略指导设施规划。首先,从选题背景中发现研究问题,明确研究主体和研究方法,并梳理技术路线;其次,通过对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总结,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进展的研究和现状设施问题的整理,探索适用于的本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再次,对西北地区川道型中小城市特点、消防设施布局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整理,揭示西北地区川道型中小城市消防设施布局制约条件,对规范责任区面积的实用性提出质疑。第四,运用定位——配给模型,系统布局消防设施,并提出布局规划策略;第五,运用实例对本次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论证;最后,对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论文不足和展望。文章主要对普适性的规范对于特殊空间结构的适用性进行探讨,运用时间限制、空间阻隔的时空可达性度量方法来分析设施布局的约束条件,运用GIS技术来实现空间布局,并提出在西北地区川道型中小城市进行消防设施布局规划原则和策略,为其他时空限定条件下设施布局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5-20)
宋志生,何勇[6](2016)在《黄土高原川道型城市线性空间形态模式的嬗变——以延川县城总体城市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地区的川道型城市发展面临诸多限制性因素,本文结合延川县城总体城市设计案例,对黄土高原地区川道型城市线性空间形态的现实性问题和困境突破进行了相关探讨,对新型城市空间形态和栖居模式的建构提出基于实际案例的方法和途径,以其能对这一地区城市空间提质和生活质量改善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期刊2016-09-24)
田飞[7](2016)在《川道型城市构建轨道交通概念线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道型城市分布于丘陵沟壑之内,其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不可能像平原型城市那样以"面"形向四周扩展布局。通过对川道型城市的区域特征分析,总结出居民出行总体呈现"横向聚集、轴向交流"的特征,通过"线"形沿川道主轴布线,以川道断面客流测试轨道交通线路数量,根据组团连接关系拆分组合线路,形成川道型城市的概念线网,最后以西宁市轨道交通概念线网的构建作为示例,为今后川道型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布局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都市快轨交通》期刊2016年03期)
周苗雨[8](2015)在《川道型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走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空间不断扩大,机动车数量在持续增长。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环境污染和噪声污染也在加大。从北京在1969年10月修建成第一条地铁线路开始,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发展和修建地铁时代,上海、天津等地相继修建成功,当前各城市都在提倡TOD引导的大公交发展模式。现如今,地铁不仅出现在省会城市,一些经济和人口条件达标的二、叁城市也已相继修建成功,后期对城市交通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我国西部、南部很多地区是沿河道发展起来的,其中更不乏像兰州、西宁这样的省会城市,而且从现在城市发展来看,交通压力也越来越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势在必行。川道型城市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有了其独特的空间拓展模式和阶段,形成了相应的土地利用形态和空间结构,决定了拥有相对较高的公交出行比例。本文致力于对川道型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走廊的研究和分析,并且得出其走廊客流聚集效应相对于平原城市更强,平均出行距离更长,有利于公共交通线路的布置和运行。本文先对川道型城市做出具体定义,继而分析了其特殊的空间形态、土地利用和形成的就业岗位。然后,从城市道路网、公交网、出行时空分布、交通结构等方面对比分析川道型城市的特殊交通特性,公交线路长度决定了川道长度,并对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做了对比,轨道交通更有利于城市川道长度的拉长。最后,在传统“四阶段”交通客流预测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方格+环形、放射环和川道带形叁种理想化城市模式。交通分布预测阶段给出了叁类城市的平均出行距离和小区吸引力的不同;交通分配阶段揭示了模型产生公交客流走廊的不同和肌理;城市引入轨道线路后,形成常规公交与轨道的竞争,建立两者之间的联合模型,并提出相关算法,结合西宁实例分析得出川道型城市客流走廊聚集效应更强,更适合发展轨道交通。(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5-04-25)
欧阳若愚[9](2014)在《黄土高原河谷川道型聚落乡土景观演进与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总面积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0%以上,这些地区虽然农业资源、自然资源的发展开发潜力非常大,但面对着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等一系列关乎民生的最根本问题。由于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使河谷平原成为黄土高原农业的主要生产区域,相应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在历史的不断发展和环境的不断变迁过程中它们留了下来,必然有其顺应自然环境的生存经验和智慧。黄土高原河谷川道型聚落乡土景观演进发展模式是本文探讨研究的重点。本文运用文献与社会调查方法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传统聚落乡土景观的构成、影响要素分析入手,对其进行自然要素、社会文化要素两方面的分析和梳理。并进一步分析探讨黄土高原河谷川道型聚落景观形态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通过选取与实践相结合的代表性传统聚落进行详细的调研、对比、分析和总结后,更加深入地分析陕北河谷川道型聚落空间形态演化的内在机制,揭示聚落空间形态演进的规律,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河谷川道型传统聚落演进变迁规律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传统聚落在发展过程中适应环境变迁的要素。最后通过对黄土高原生态资源、人居环境、乡土景观传承保护的综合分析得出两种适宜发展模式:以生态农业为主导和以农业生态旅游业为主导的黄土高原河谷川道地区传统聚落发展模式。同时总结出新型农村景观规划建设的一些设计策略。(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4-06-01)
李峰,李志民[10](2011)在《黄土高原川道型小城镇新型居住模式整合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川道型小城镇的居住建筑是人类在与大自然不断抗衡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凝聚人们智慧的建筑形态。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生活方式的变革,既有的居住建筑模式受到巨大挑战,成为提升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瓶颈。本文以陕西省志丹县立体窑洞设计与建造为例,探索新型地域建筑模式的建构。(本文来源于《小城镇建设》期刊2011年02期)
川道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西宁市为例,典型的川道型城市形态,地形狭长,客流走廊集中,市政道路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唯一选择。但申报条件上人口和财力成为无法突破的难题。目前规划的技术路线、人口指标、经济指标等标准都是基于平原城市制定的,而对于两山夹一河的这种川道型城市主要交通走廊都是单一的通道,基本上没有网络的概念,从评价的技术标准体系上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川道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羿翔,成亮.黄土高原川道型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特征研究——以甘肃环县县城为例[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2018
[2].李谈.如何破解川道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难题——西宁建设规划申报思考[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8
[3].贾柯.城市双修理念下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旧城改造详细规划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8
[4].周海洋.“产城融合”导向下西北地区川道型城郊工业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7
[5].张菲菲.西北地区川道型中小城市消防设施布局规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7
[6].宋志生,何勇.黄土高原川道型城市线性空间形态模式的嬗变——以延川县城总体城市设计为例[C].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2016
[7].田飞.川道型城市构建轨道交通概念线网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6
[8].周苗雨.川道型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走廊研究[D].长安大学.2015
[9].欧阳若愚.黄土高原河谷川道型聚落乡土景观演进与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10].李峰,李志民.黄土高原川道型小城镇新型居住模式整合与重构[J].小城镇建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