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外凝视系统中的微扫描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冰[1](2020)在《微扫描红外图像超分辨重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红外图像在军事国防、居民生活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红外图像分辨率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微扫描红外成像技术对于红外图像分辨率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但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难以继续从硬件方面提高图像分辨率,超分辨重建技术可以处理具有互补信息的多帧低分辨率图像,而在无需更改硬件系统的条件下来重建一幅或多幅清晰的高分辨率图像。所以,利用已有的多帧低分辨率红外图像信息来进行超分辨重建并提高图像重建质量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以微扫描红外图像为主要研究目标,从基于重建和学习的方法角度入手,进行红外图像超分辨研究。首先对微扫描红外超分辨率成像理论基础与现有技术进行理论研究,包括红外成像技术、微扫描技术、图像超分辨重建方法和评价标准等。随后,针对微扫描红外图像特点对多帧图像超分辨算法——凸集投影算法(Projection Onto Convex Sets,POCS)进行改进,包括运动估计以及图像边缘增强。其中,针对微扫描红外图像存在亚像素位移以及旋转的特点,选取相位法作为研究,采用窗口函数以及Fourier-Mellin变换进行减小混叠的影响和提高运动估计精度;在参考帧修正方面,采用后处理,引入基于学习的方法降低点扩散函数所带来模糊的影响,提高红外图像边缘和细节保持能力。最后,根据基于学习的单帧重建法和视频超分辨重建方法,利用单帧和多帧超分辨率联合的思想,采用递归反投影网络设计了针对4帧低分辨图像输入的超分辨重建,扩大红外图像样本库,并通过计算得到的残差增加细节,获得边缘清晰且细节丰富的高分辨率图像。多组实验结果表明,在运动估计部分,本文改进并应用的运动估计算法精度可有效提高POCS算法的重建效果。相较于传统重建算法,引入基于学习的后处理可以有效地改善POCS算法重建后的边缘模糊现象,提高边缘轮廓清晰度。基于学习的多帧红外图像超分辨实验结果与其他方法对比,在主客观视觉上有清晰明显的优势。重建后的图像主观上具有更为清晰的边缘细节表现,图像效果接近原始真实图像,在客观评价标准峰值信噪比和结构相似度上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张晓菲[2](2020)在《红外成像系统及其超分辨率重建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外成像是一种将物体自然发射的红外辐射转变为可见的热图像的成像技术,具有实时性、非接触、非入侵以及操作简单等诸多优点,因此其在军事、工业检测、监控系统以及医学诊断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然而由于半导体材料以及加工技术的限制,红外成像系统所拍摄的图像具有低分辨率、低对比度、细节少、噪声高等缺陷,因此红外图像的质量通常要远远低于可见光图像。通过改变红外光学成像系统的硬件设施来提高红外图像的质量,需要非常复杂的工艺和十分昂贵的造价。超分辨率重建技术可以通过软件计算的方式,从同一场景的一帧或多帧低分辨率图像经过计算获取一幅高分辨率的图像。因此将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技术与红外光学成像系统相结合,从而研究一种简单并且有效地获得较高质量红外图像的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针对红外成像系统及其超分辨率重建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红外微扫描成像光学系统,提出了一种红外透射式微扫描成像镜头的设计方案,并搭建了一个可控的红外微扫描成像光学系统。然后利用搭建好的红外透射式微扫描成像镜头采集多帧具有亚像素位移的低分辨率红外图像,进而提出了基于红外微扫描成像系统的超分辨率重建技术,并取得了优于现有的红外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技术的结果。最后为了获得更大的视场的高分辨率红外图像,研究了超大视场的红外全景环带透镜成像系统的成像原理及成像特点,提出了针对红外全景环带图像的超分辨率重建方法,为解决光学成像系统中大视场和高分辨率不可兼得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红外透射式微扫描成像镜头的设计方案,并设计搭建了一个压电陶瓷驱动的可控的红外微扫描成像光学系统。传统的透射式微扫描成像系统中的望远镜系统和微扫描透镜是分开设计和装配的,本文设计了一个协同设计的中波红外透射式微扫描镜头,对望远镜系统和微扫描透镜同步进行匹配和优化。通过对优化后的系统的微位移量以及成像的衍射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的结果进行测量分析,证明本文设计的系统可以保证各个视场在像面上位移量的一致性以及微扫描后成像质量的优良性。2.提出了一种基于频域相位谱的多帧红外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将频域相位谱融合进凸集投影(Projection Onto Convex Sets,POCS)算法中来对红外图像进行超分辨率重建,从而能够获得分辨率明显高于传统的超分辨率重建算法结果的重建红外图像。同时将图像去噪方法与超分辨率重建算法同步进行迭代优化,相比于传统的将超分辨率重建算法和去噪算法分开处理的方法,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保留更多的图像细节并且更好地去除噪声。另外文中还提出一种基于频域相位谱的像质评价指标,该指标能够评价超分辨率复原结果对频域信息的复原精度,对评价超分辨率重建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软件模拟实验和实际拍摄图像实验,证明本文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去除噪声,具有较好的噪声鲁棒性和计算实时性。3.提出了针对红外全景环带图像的超分辨率重建方法。针对红外全景环带透镜成像图像不同于传统的光学成像图像的特点,提出了针对多帧红外全景环带透镜成像图像的基于凸集投影算法(POCS)的图像展开-超分辨率(Unwarping and Super-Resolution,U-S)联合重建技术,该方法对图像展开和超分辨率重建进行同步地计算和优化,并且采用自适应环状取像素点的方式来进行计算,提高了计算速度,可以更好地校正畸变,获得更高的空间分辨率。通过采用模拟的红外全景环带图像和实际成像系统拍摄的可见光全景环带图像来对算法进行实验,证明本文的算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校正畸变并且提高计算效率。
何嘉,王成良,张松芝,李文杰[3](2018)在《微扫描在半实物红外成像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为了验证微扫描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基于红外景象生成器,设计和搭建了一套半实物红外扫描硬件平台.该设计采用光流法对微扫描图像进行配准,采用迭代反投影算法和反卷积正则化方法对微扫描图像进行重建.通过对比迭代反投影法和反卷积正则化法的重建图像与Photozoom软件插值放大图像的视觉感官和调制传递函数(MTF)来分析图像空间分辨率的提升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红外微扫描硬件平台能够实现精准的2×2微扫描成像,在对微扫描图像进行重建后,图像在大部分空间频段的MTF值提升明显,说明微扫描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红外光电成像系统的空间分辨率.
王静媛[4](2016)在《微扫描显微热成像系统高分辨力图像处理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显微热成像系统不仅能观测物体的形状细节,还能观测温度变化的细节,因此对需要进行细微热分析的领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现有微扫描显微热成像系统空间分辨力低的问题,研究提出几种提高系统空间分辨力的方法,为系统后续的产品化奠定基础。首先,分析了几种传统的图像插值算法,重点研究了边缘自适应插值图像重建算法,结合系统微扫描图像特征和图像降采样方法,提出了基于边缘自适应插值的降采样图像重建算法。其次,由于机械振动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微扫描系统的实际工作位移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为最大程度地抑制光学扫描误差,基于标准2?2微扫描原理,利用泰勒级数二次展开原理,研究了基于四幅非标准2?2微扫描图像得到标准2?2微扫描图像的自适应获取与重构理论,创建了高分辨力图像重构模型。最后,在进一步研究微扫描显微热图像处理算法的同时,探讨了微扫描图像预处理思想,即首先利用基于四幅非标准2?2微扫描图像得到标准2?2微扫描图像的自适应获取与重构理论对微扫描图像进行预处理,然后结合基于边缘自适应插值的降采样图像重建算法,构建了基于微扫描图像预处理的图像重构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其图像重建效果优于单一方法。本文研究了光学微扫描显微热成像系统的显微热图像处理算法,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算法有效改善了系统的成像质量,提高了系统的空间分辨力。此外,课题的研究成果也可应用到其他带有微扫描技术的光电成像设备中,提高成像质量,优化设备性能。
郝东亮[5](2013)在《热释电红外探测器的吸收层与辐射调制、微扫描技术》文中指出热释电红外探测器的诸多优点使其在探测与安防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其结构包括红外镜头、吸收层、辐射调制器、焦平面阵列、读出电路等部分。其中,吸收层的作用是把红外辐射转换为热量,高吸收率有助于提高红外探测器的光强灵敏度;调制器的功能是把连续的红外辐射调制成离散的红外辐射,这是由于热释电材料只有在温度变化时才能产生电流;微扫描技术在实现辐射调制的基础上,还可以提高探测器的空间分辨率。本文就着手于红外探测器的吸收层、辐射调制技术和微扫描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总结了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吸收层常用的四种结构,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采用了复合多层膜结构。在传统的金属-介质-金属型的三明治结构上再加一层介质层,在保护下层的金属膜的同时提高了平均吸收率。对于7-14微米波段,平均吸收率可以达到98%。2)探讨了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调制技术的分类,总结出各类调制技术的优缺点;就目前常用的阿基米德螺旋线斩波器,提出计算其对焦平面阵列像元曝光状况的影响的方法,为斩波器的具体参数的选择提供根据。3)在调制斩波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微扫描技术。提出了阿基米德螺旋线型微扫描器平板的形状参数选择和安装到红外探测器中时倾斜角度的选取方法,并以320×240焦平面阵列为例,计算了各个像元曝光顺序,得到了像元间曝光时间的差异,为后续的图像处理提供依据。论文中的研究内容紧紧围绕红外探测器展开,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刘妍[6](2013)在《基于微扫描的像质检测用哈特曼传感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是围绕哈特曼传感器波前重构原理及微扫描基础理论的研究展开的,利用微扫描可以弥补因光学系统测量中探测器像元数少,不能满足高检测精度的需求而检测精度低的缺点,提出了将哈特曼传感器与微扫描技术相结合,使哈特曼传感器以低像元数探测器实现高精度探测。经过对微扫描进行分类和选择,最终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单光楔的微扫描装置,设计并模拟了加入单光楔微扫描的哈特曼传感器,通过对微扫描重构高分辨率算法及哈特曼传感器波前重构算法的研究并得到了计算结果,分析后得到结论,加入微扫描装置可以提高哈特曼传感器波前复原精度。
王学伟,李珂,王世立[7](2012)在《红外成像系统微扫描成像重建算法研究》文中提出微扫描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有效减少图像频谱混叠、提高系统空间分辨率的有效方法,被广泛应用到红外焦平面成像系统中。在介绍红外成像系统微扫描成像技术的基础上,以22模式可控微扫描为例,分析了其成像过程和直接重建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像素相关度的加权插值重建算法,并利用微扫描低分辨图像对插值图像进行了修正。实验仿真中新算法得到的图像RPSNR较直接重建算法提高了1.82dB,eMSE降低了34%,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提高微扫描成像效果。
张良,仇振安,杨小儒,刘玉[8](2012)在《红外系统微扫描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介绍了微扫描技术及其给红外焦平面阵列(FPA)成像带来的好处,分析了微扫描红外焦平面阵列成像方案的特点,比较了各种微扫描成像方案的优势及不足,指出了红外焦平面阵列微扫描成像工程化的可行方案和研究方向。设计了一种采用非制冷氧化钒384pixel×288pixel焦平面探测器的长波红外微扫描光学系统。其工作波长范围为8~14μm,F数为1,焦距为150mm。利用光学设计软件CodeⅤ进行了仿真计算,对其像质进行了评价,并给出了微扫描系统的配置方案。
曲艳玲,芦永军,张萍,王丽梅,关寿华[9](2012)在《红外凝视系统中的微扫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详细介绍了微扫描的原理,在对微扫描成像性能的评价过程中引入了像素传递函数的概念,并给出了在微扫描模式不同时的探测器阵列的像素传递函数及其曲线,给出了微扫描模式不同时的微扫描重建图像。通过理论和计算机仿真分析可知,微扫描能有效地减小频谱混淆,提高图像分辨率。
吴鑫,陈四海,仇力,熊小刚,陈巍[10](2010)在《用于红外凝视成像系统的光学微扫描器》文中指出空间分辨力不足限制了凝视型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发展,微扫描技术可以在不降低探测器热灵敏度的前提下提高成像系统的空间分辨力,同时可以扩大成像系统的视场。为此设计了一种基于新型压电驱动器的光学微扫描器。介绍了新型压电驱动器和扫描器的工作原理,测试了扫描器的频响特性。采用软件补偿和串联硬件陷波器相结合的开环控制方法,补偿压电陶瓷迟滞效应和抑制机械谐振,加控制器后的100Hz三角波扫描非线性度从6%减小到了1%,提高了扫描线性度,实现了高频三角波扫描。
二、红外凝视系统中的微扫描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外凝视系统中的微扫描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微扫描红外图像超分辨重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微扫描红外成像技术 |
1.2.2 超分辨重建算法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2章 微扫描红外图像超分辨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红外成像技术 |
2.2.1 红外成像原理 |
2.2.2 红外图像特点 |
2.3 微扫描成像技术 |
2.4 图像超分辨重建 |
2.4.1 图像退化模型 |
2.4.2 超分辨重建理论基础 |
2.4.3 超分辨图像重建方法 |
2.4.4 超分辨重建的图像质量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POCS算法改进的超分辨重建方法 |
3.1 引言 |
3.2 POCS算法基本原理 |
3.3 基于POCS算法改进的超分辨重建实现 |
3.3.1 运动估计 |
3.3.2 基于学习的图像增强 |
3.3.3 基于POCS改进的算法步骤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运动估计算法下的POCS算法重建结果 |
3.4.2 重建算法结果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学习的多帧红外图像超分辨重建方法 |
4.1 引言 |
4.2 相关理论基础 |
4.2.1 深度反投影网络 |
4.2.2 残差网络 |
4.3 基于学习的超分辨网络结构重建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红外成像系统及其超分辨率重建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红外成像背景 |
1.1.2 红外图像超分辨重建的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红外超分辨率成像系统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红外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红外微扫描成像光学系统设计研究 |
2.1 引言 |
2.2 红外微扫描成像技术研究 |
2.2.1 抽样定理 |
2.2.2 红外微扫描技术成像原理 |
2.2.3 红外微扫描技术成像方式 |
2.3 红外透射式微扫描成像光学系统设计 |
2.3.1 红外透射式微扫描成像光学系统设计 |
2.3.2 红外透射式微扫描成像光学系统优化 |
2.3.3 红外透射式微扫描成像光学系统的实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微扫描的红外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微扫描的红外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技术的理论基础 |
3.2.1 图像的退化模型 |
3.2.2 多帧图像的超分辨率重建算法 |
3.2.3 图像去噪 |
3.2.4 重建图像质量的评价标准 |
3.3 基于微扫描的红外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技术的算法研究 |
3.3.1 图像傅立叶变换的相位谱及其特征 |
3.3.2 基于相位谱的红外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 |
3.4 基于微扫描的红外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技术的实验验证 |
3.4.1 基于微扫描的红外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的软件模拟实验 |
3.4.2 基于微扫描的红外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的真实系统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红外全景环带透镜成像的超分辨率重建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红外全景环带透镜的光学特性 |
4.2.1 红外全景环带透镜的几何结构 |
4.2.2 红外全景环带透镜的物像关系 |
4.2.3 红外全景环带透镜的光学参数 |
4.3 红外全景环带透镜成像的超分辨率重建 |
4.3.1 红外全景环带透镜的成像特征研究 |
4.3.2 红外全景环带图像的去畸变展开算法研究 |
4.3.3 红外全景环带透镜成像的超分辨率重建技术研究 |
4.3.4 红外全景环带透镜成像的超分辨率重建算法的实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总结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微扫描显微热成像系统高分辨力图像处理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显微热成像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
1.3 微扫描成像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微扫描显微热成像技术 |
2.1 显微热成像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1.1 显微热成像系统组成 |
2.1.2 显微热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 光学平板旋转微扫描系统的工作原理 |
2.3 图像质量的评价方法 |
2.3.1 客观评价方法 |
2.3.2 主观评价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图像的插值重建技术 |
3.1 图像插值概述 |
3.2 传统的图像插值算法 |
3.2.1 最近邻插值法 |
3.2.2 双线性插值法 |
3.2.3 双三次插值法 |
3.3 NEDI算法 |
3.4 基于NEDI的降采样图像重构算法 |
3.4.1 基于NEDI的降采样图像重构算法描述 |
3.4.2 算法仿真与数据分析 |
3.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二阶过采样图像重构 |
4.1 非标准微扫描下的二阶过采样图像重构 |
4.2 二阶过采样重构仿真和实验研究 |
4.2.1 图像仿真实验 |
4.2.2 实际图像实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扫描图像预处理的插值重建算法 |
5.1 扫描图像预处理思想 |
5.2 基于扫描图像预处理的插值重建算法描述 |
5.3 算法的仿真与实验研究 |
5.3.1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3.2 实际显微热图像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5)热释电红外探测器的吸收层与辐射调制、微扫描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热探测器工作原理 |
1.2 热释电探测器的热电转化 |
1.3 焦平面阵列像元的电荷积累 |
1.4 研究意义及论文结构 |
第2章 热释电红外探测器的吸收层 |
2.1 吸收层的分类 |
2.2 复合多层膜吸收层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热释电红外探测器的辐射调制技术 |
3.1 辐射调制技术的分类 |
3.2 阿基米德螺旋线斩波器对像元曝光的影响 |
3.3 斩波器的参数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释电红外探测器的微扫描技术 |
4.1 微扫描技术的概念 |
4.2 微扫描技术的理论基础 |
4.3 微扫描实现方式的分类 |
4.4 微扫描对探测器像元曝光状况的影响 |
4.5 微扫描器平板倾斜角度的选择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6)基于微扫描的像质检测用哈特曼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哈特曼波前传感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微扫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哈特曼传感器与微扫描技术 |
2.1 哈特曼传感器 |
2.2 微扫描技术 |
第三章 基于微扫描的像质检测用哈特曼传感器 |
3.1 微扫描形式的选择 |
3.2 基于单光楔微扫描的哈特曼传感器的基本理论 |
3.3 微扫描对哈特曼传感器的影响分析 |
3.4 软件模拟 |
第四章 数据计算与分析 |
4.1 微扫描的计算 |
4.2 哈特曼传感器波前复原计算 |
4.3 评价两种哈特曼传感器的波前重构精度 |
第五章 总结 |
致谢 |
申请专利和发表论文情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红外成像系统微扫描成像重建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微扫描成像技术 |
2 微扫描成像重建算法 |
2.1 基于成像模式的直接重建算法 |
2.2 基于像素相关度插值的重建算法 |
2.2.1 像素相关度 |
2.2.2 加权插值 |
2.2.3 对比修正 |
3 仿真实验 |
4 结论 |
(8)红外系统微扫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微扫描技术成像原理 |
3 微扫描方式 |
4 微扫描热成像系统仿真 |
4.1 技术要求 |
4.2 系统组成 |
4.3 光学系统仿真 |
4.4 微扫描机构设计 |
4.5 微扫描图像重构 |
5 微扫描技术在机载光电探测领域中的应用 |
6 结束语 |
(9)红外凝视系统中的微扫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红外成像过程 |
2 微扫描技术 |
3 微扫描性能评价 |
4 计算机仿真 |
5 结 语 |
(10)用于红外凝视成像系统的光学微扫描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光学微扫描器系统设计 |
2.1 光学微扫描器扫描器结构原理 |
2.2 光学微扫描器系统组成 |
3 光学微扫描器的非线性校正 |
3.1 压电陶瓷迟滞特性的非线性校正 |
3.2 机械谐振的抑制 |
4 性能测试 |
5 结束语 |
四、红外凝视系统中的微扫描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微扫描红外图像超分辨重建方法研究[D]. 刘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2]红外成像系统及其超分辨率重建技术的研究[D]. 张晓菲.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0(07)
- [3]微扫描在半实物红外成像系统中的应用[J]. 何嘉,王成良,张松芝,李文杰. 空军预警学院学报, 2018(01)
- [4]微扫描显微热成像系统高分辨力图像处理算法研究[D]. 王静媛. 燕山大学, 2016(02)
- [5]热释电红外探测器的吸收层与辐射调制、微扫描技术[D]. 郝东亮.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3(08)
- [6]基于微扫描的像质检测用哈特曼传感器研究[D]. 刘妍. 长春理工大学, 2013(08)
- [7]红外成像系统微扫描成像重建算法研究[J]. 王学伟,李珂,王世立. 光电工程, 2012(12)
- [8]红外系统微扫描技术研究[J]. 张良,仇振安,杨小儒,刘玉.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2(04)
- [9]红外凝视系统中的微扫描技术研究[J]. 曲艳玲,芦永军,张萍,王丽梅,关寿华.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12(01)
- [10]用于红外凝视成像系统的光学微扫描器[J]. 吴鑫,陈四海,仇力,熊小刚,陈巍. 光机电信息,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