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示踪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下水,气体,碘化钾,地下河,工作面,岩溶,水文地质。
示踪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杨登伟,刘雷[1](2019)在《示踪剂对水泥土混合浆液介电常数影响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介电常数测定水泥搅拌桩中的水泥含量是控制桩体质量的新方法,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通过水泥土的电法测试室内模型试验,研究示踪剂对水泥土介电常数的影响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得到如下结论:纯土的介电常数随深度分布相对均匀,分布在2~12之间;示踪剂局部处理过后,在靠近混合土样顶部的0~0.3 m范围内,介电常数明显增加,波动范围在10~22之间.这说明在0~0.3 m范围内水泥和示踪剂搅拌情况良好,符合工程要求.而对于0.3 m以下部位,混合土样的介电常数和纯土一致,变化较小.研究介电常数和水泥含量的关系,将搅拌桩水泥含量的测量成果均用水泥含量表示,发现介电常数可作为水泥含量分析的一个关键参数.(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孙珍平[2](2019)在《基于示踪气体技术的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漏风通道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弄清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漏风规律,以同煤国电同忻煤矿有限公司为研究背景,在8202工作面的地面钻孔与8201工作面之间区域内,采用示踪气体技术分析采空区漏风情况。试验表明:当8201工作面推至70 m时,与8202工作面间的保护煤柱(38 m)已被压裂破坏,两相邻采空区已导通,8202采空区与8201工作面采空区2个相邻采空区连通,发生气体交换,且此区域范围内8202采空区裂隙发育完好,存在丰富的漏风通道,并初步确定漏风场中气体流速和漏风带宽度,为后期研究上覆采空区气体下泄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11期)
李腾芳,覃小群,黄奇波,程瑞瑞,吴华英[3](2019)在《岩溶区地下水示踪试验及曲线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地下河是我国西南岩溶区地下水赋存的主要形式,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貌以峰林平原和峰丛谷地、洼地为主,岩溶地下河的形成是由于地下水与岩石之间长期水-岩相互作用,但是岩溶含水介质的不均一性导致地下水的开采十分有难度,本文主要介绍利用示踪试验在解决群众用水困难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并重点介绍了示踪试验过程中示踪剂接收曲线所表示的地下河管道特征,为1∶50 000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9年S2期)
刘治政,朱恒华,杨丽芝,彭俊峰,邢立亭[4](2019)在《基于示踪试验的王寨盆地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寨盆地是大武富水地段的一个特殊补给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相对较少,利用示踪试验对该区进行水文地质条件研究,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本次示踪试验采用钼酸铵作为示踪剂,历时75天,钼离子浓度历时曲线分为单峰型、双峰型和多峰型,地下水视流速平均值为233.73m/d。通过试验揭示了王寨盆地岩溶发育特征为溶孔、溶隙、裂隙、管道、溶洞并存,地下水径流通道有单一管道型、单管道有水池型、多管道型和多管有水池型,具有多向性和复杂性;主要的地下水径流通道有3个,均汇入淄河断裂带;地下水流向以西南、东南、正东(东北)为主,整体流动较为缓慢,溶质的运移以正东(东北)方向最快;王寨断层和边河断层具有良好的导水性。因试验在枯水期进行,降雨量较小,地下水开采的日周期性影响也相对稳定,故试验时段地下水流场较稳定,试验结果所揭示的水文地质问题也较准确。(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韩啸,陈鑫,郑克勋,刘胜[5](2019)在《示踪试验在岩溶大泉修复中的应用——以丽江黑龙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查明云南丽江黑龙潭泉域九子海洼地补给区地下水与周边泉水的连通关系,提供泉水修复的科学依据,采用人工化学示踪方法,选取碘化钾作为示踪剂,开展了一次大型地下水示踪试验。根据试验数据计算地下水渗流速度,并分析黑龙潭泉域地下水系统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九子海洼地补给区地下水与黑龙潭泉群和古城泉群具有显着的连通关系,与清溪泉群和白浪花泉群不存在连通关系,九子海至黑龙潭和古城的地下水渗流速度分别为405.86~1 077.84 m·d~(-1)、349.96~629.09 m·d~(-1)。九子海洼地为黑龙潭泉域地下水系统的主要补给区,同时也可作为黑龙潭泉水修复的有效注水点,接受补给后,主要通过深层岩溶管道向南运移至黑龙潭—古城方向,其中黑龙潭泉群为系统的排泄天窗。(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9年04期)
郑新嵛,钱鑫[6](2019)在《利用示踪试验分析基坑降水对周边建筑物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坑降水引发周边建(构)筑物变形破坏及地面沉降是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在研究区地面沉降地质调查过程中,为了直观反映区域地下水流场特征,采用示踪试验方法定性分析基坑降水对周边建筑物影响。示踪试验成果分析表明,区域地下水的流场方向由投源点(建筑群变形破坏中心位置)分别指向佛山新城CBD、东平广场西南侧与CBD结合部,证明基坑降水打破了区域地下水的均衡状态,引起了地下水的联动变化。(本文来源于《广东土木与建筑》期刊2019年08期)
穆鹏飞[7](2019)在《示踪试验在煤层顶底板充水含水层水力联系探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长平井田15~#煤层直接顶板为太原组K_2灰岩含水层,属弱富水性含水层,而15~#煤层底板属富水性强的奥陶系灰岩承压含水层,煤层开采后顶板直接充水水源为K_2灰岩含水层水,K_2灰岩与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是否存在水力联系,对15~#煤层开采矿井顶板水的充水强度分析至关重要。通过多种化学微量元素示踪试验,选取了井田内水文长观孔作为碘、氟和铵等微量离子示踪剂的投放孔和检测孔,在检测孔的目标含水层采取水样进行了微量离子的检测,对微量离子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煤层顶板K_2灰岩含水层与底板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地下水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但是水力联系较弱,因此15~#煤层顶板K_2灰岩水对煤层开采威胁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期刊2019年05期)
翟美静[8](2019)在《西安市叁桥地区地热采灌系统示踪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西安叁桥地区采灌系统为例,在查明研究区地热地质、水文地质的前提下,利用FEFLOW软件对研究区建立叁维数值模型,根据研究区地热井实测水位和温度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拟合验证,确定了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之上,分别研究了采灌系统在存在水力联系且不会发生热突破的前提下的最佳井间距;针对地下热水水位持续下降问题,研究了四种不同采灌方案下抽水井多年的水位下降量,提出了最佳采灌方案;同时研究了采灌系统运行参数(热储埋深、抽灌量、尾水回灌温度)、水力参数(渗透系数、单位贮水系数)、热参数(纵向热弥散度、导热系数、体积比热、孔隙度)在采灌系统运行中对热储层温度场和流场的影响程度及其主次关系;在采暖季利用硫氰酸氨作为示踪剂,对采灌井进行了连通性示踪试验,确定了采灌井的连通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示踪试验的110天监测期内,HS1抽水井水样中示踪剂浓度在89天时出现准峰值,尽管峰值由于人为干扰过大,不甚理想,但仍能代表现场采灌过程的人工流场干扰下的流场的实际流速,其流速为0.12m/h。(2)模拟示踪试验结果显示,示踪剂在110天时到达抽水井,与现场结果相互验证,证明了抽灌井之间的连通性。在影响示踪试验结果的因素中,抽灌量对示踪试验是否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3)叁桥地区在供暖期内,抽灌量为2400m~3/d,100%回灌率,其余时间为间歇期的运行模式下,既存在水力联系,又不会发生热突破的合理井间距为200~650m。(4)四种不同采灌方案下,群抽不灌方案中抽水井水位下降最多,单抽单灌方案中水位下降最少。无论在单抽方案还是群抽方案中,随着回灌百分比的增大,地下水位均有所回升。在各类不同采灌方案中,尽管每年采灌间歇期地下水水位总会恢复,但随着数十年的持续开采,区域地下热水水位仍整体呈持续下降趋势。(5)各参数对含水层温度场及其最佳井间距的灵敏度强弱依次为:抽灌量>体积比热>尾水回灌温度>热储埋深>渗透系数>单位贮水系数>导热系数>纵向热弥散度>孔隙度。在众多参数中,抽灌量、渗透系数、纵向热弥散度、导热系数与温度场影响范围和最佳井间距呈正比,热储埋深、尾水回灌温度、单位贮水系数、体积比热和孔隙度与其成反比。(6)各参数对含水层流场的灵敏度强弱依次为:抽灌量>渗透系数>热储埋深>尾水回灌温度>单位贮水系数>导热系数=纵向热弥散度=体积比热=孔隙度。其中抽灌量和单位贮水系数与水力坡度呈正比,热储埋深、尾水回灌温度、渗透系数与水力坡度呈反比,热参数对水力坡度无影响。(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3)
高磊,黄海涛,刘祥祥,袁会勇[9](2019)在《大封闭区域示踪气体混合均匀性数值模拟与试验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示踪气体技术检测大封闭区域的泄漏率,一个重要内容是示踪气体与空气的混合均匀性,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对比方式进行研究,显示两种方法结果的拟合度较高,初步得出数值模拟结果可靠的结论;得出区域内流场和示踪气体的分布规律;在部分示踪气体沉积的地方,增加空气扰动设备,提高混合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设备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宋羿[10](2019)在《分叉-交叉裂隙中优势流及示踪试验与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地下水工程增多,全球范围内的核废料地质处置、石油开采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安全问题关注度日益提升,基岩裂隙水运移研究现已是水文地质学的重视课题。交叉裂隙作为自然网络裂隙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强烈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交叉裂隙水运移机理尚未完全明晰,其中渗流及溶质运移行为量化及其控制因素仍是挑战性难题。本文构建了分叉-交叉裂隙试验室物理模型,分别进行了不同分叉裂隙(一进两出、一进叁出)和交叉裂隙(两进两出)中水流和温度示踪试验;定量分析了分叉-交叉裂隙中不同进出口方式的渗流运动状态,较为系统的进行了不同进出口方式、进出水角度、粗糙度、流量和热水注入量条件下的优势流及温度示踪运移影响机理研究和数值模拟。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分叉-交叉裂隙中水流流速v与水力梯度J均呈非线性关系,水流为非线性流,Forchheimer公式拟合精度较高。并且随着粗糙度增大或进出水角度减小,Forchheimer公式二次项的系数呈现出递减的规律,水流更趋向于达西流。(2)不同进出水方式裂隙中的优势流量△q与总流量Q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拟合关系,裂隙粗糙度以及进出水角度对优势流效应影响明显。在两进两出交叉裂隙及一进叁出分叉裂隙中,出水通道粗糙度相差越大,进出水角度越大,优势流效应更明显。一进两出分叉裂隙中,直行裂隙粗糙度较大,偏转裂隙是优势通道,优势流效应同粗糙度差值呈正相关关系,与进出水角度呈负相关关系,粗糙度0-1mm之间存在一个临界粗糙度差值以及进出水角度30°-45°临界进出水角度,使得两条出水单裂隙通道流量一致。(3)温度示踪运移试验中,温度穿透曲线形态不对称呈非正态分布,有明显的拖尾现象,温度曲线峰值越高对应的通道内流量越大。且温度曲线峰值不随运移距离增大而减小,峰值最高值多出现在探头点2或探头点3处,说明裂隙交叉点处的温度混合模式处于完全混合模式与线性模式之间。(4)温度穿透曲线峰值随着热水注入量的不同产生变化,随着热水注入量增加,温度峰值到达时间延后,峰值逐渐增大。峰值大小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粗糙度、进出水角度的增大而减小;峰值到达时间与流量呈反比关系,与粗糙度、进出水角度呈正比关系。说明渗流场与温度场耦合条件下存在相互作用。(5)使用ADE模型和TPL模型对温度穿透曲线进行模拟,并对拟合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温度曲线的拖尾现象,TPL模型拟合效果明显优于ADE模型,模拟精度更高,与实测曲线更加吻合。(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示踪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弄清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漏风规律,以同煤国电同忻煤矿有限公司为研究背景,在8202工作面的地面钻孔与8201工作面之间区域内,采用示踪气体技术分析采空区漏风情况。试验表明:当8201工作面推至70 m时,与8202工作面间的保护煤柱(38 m)已被压裂破坏,两相邻采空区已导通,8202采空区与8201工作面采空区2个相邻采空区连通,发生气体交换,且此区域范围内8202采空区裂隙发育完好,存在丰富的漏风通道,并初步确定漏风场中气体流速和漏风带宽度,为后期研究上覆采空区气体下泄提供技术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示踪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杨登伟,刘雷.示踪剂对水泥土混合浆液介电常数影响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J].河南科学.2019
[2].孙珍平.基于示踪气体技术的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漏风通道试验研究[J].煤矿安全.2019
[3].李腾芳,覃小群,黄奇波,程瑞瑞,吴华英.岩溶区地下水示踪试验及曲线特征[J].中国矿业.2019
[4].刘治政,朱恒华,杨丽芝,彭俊峰,邢立亭.基于示踪试验的王寨盆地水文地质条件研究[J].地质学报.2019
[5].韩啸,陈鑫,郑克勋,刘胜.示踪试验在岩溶大泉修复中的应用——以丽江黑龙潭为例[J].中国岩溶.2019
[6].郑新嵛,钱鑫.利用示踪试验分析基坑降水对周边建筑物影响[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9
[7].穆鹏飞.示踪试验在煤层顶底板充水含水层水力联系探查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2019
[8].翟美静.西安市叁桥地区地热采灌系统示踪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9
[9].高磊,黄海涛,刘祥祥,袁会勇.大封闭区域示踪气体混合均匀性数值模拟与试验对比[J].中国设备工程.2019
[10].宋羿.分叉-交叉裂隙中优势流及示踪试验与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