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藻酸酶论文-田萍萍,崔翠菊,刘延岭,李晓捷,梁广津

褐藻酸酶论文-田萍萍,崔翠菊,刘延岭,李晓捷,梁广津

导读:本文包含了褐藻酸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褐藻酸酶,硫酸铵二级盐析,酶活力,海带

褐藻酸酶论文文献综述

田萍萍,崔翠菊,刘延岭,李晓捷,梁广津[1](2016)在《褐藻酸酶的制备及对海带细胞解离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褐藻中富含褐藻酸,应用酶解法制备褐藻单细胞和原生质体时,高活性的褐藻酸酶是所用工具酶中的主要组分。文中介绍了用硫酸铵二级盐析和透析袋脱盐从鲍鱼的消化腺中提取褐藻酸酶的方法,测定酶活力及蛋白含量,检测该褐藻酸酶对海带细胞的解离效果。结果显示,该褐藻酸酶比活力为12 U/mg,酶活力单位为34 U/m L,得率为1.4%。用含此褐藻酸酶的酶解液解离海带细胞,酶解3~6 h内可得到游离单细胞及原生质体的数量在3×105~6×105个/g。该褐藻酸酶解离海带细胞效果显着,且本方法简单、快捷且经济。(本文来源于《水产养殖》期刊2016年07期)

王斌,甘纯玑,管华诗,谢苗[2](2007)在《九孔鲍褐藻酸酶降解褐藻胶的反应条件与酶解产物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eaquatilis)为原料制备一定纯度的褐藻酸酶,并对影响其降解褐藻胶的条件和产物的性质进行分析。该酶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45℃和7.0;与磷酸盐缓冲液相比,其在Tris-HCl缓冲液中与底物的亲和力相对较高。动力学曲线表明酶解反应主要发生在1 h之内,在2 h之内达到平衡,酶的剂量和底物的浓度对该平衡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反应2 h之后,添加同数量的酶或者底物发现,产物的反馈抑制只是反应达到平衡的一个影响因素,而酶的变性失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属离子对酶的活性具有明显的影响,Co2+、Mg2+对酶的活性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Cu2+、Ag+和Zn2+则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产物特性黏度的变化主要是在1 h内,2 h后基本不再改变。1HNMR图谱分析发现随着聚甘露糖片段,特别是M-M二聚体的降解,MG二聚体、GGM和MGM叁聚体的量相应增多,表明该酶属于甘露糖裂解酶(EC 4.2.2.3)。(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07年04期)

庞敏[3](2007)在《高产褐藻酸酶菌株的筛选、发酵条件优化和褐藻酸酶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筛选高效产褐藻酸酶菌株、研究酶的生物学效应、酶学性质及酶法降解褐藻胶制备褐藻胶寡糖为基本目的和出发点,从海洋环境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产褐藻酸酶的菌株s4。本实验利用褐藻酸钠作为唯一的碳源从绿烂病海带的病烂处筛选分离得到一株高产褐藻酸酶的菌株s4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单次单因子实验确定褐藻酸降解菌株s4较优的产酶培养基主要成分的浓度为(w/v):褐藻酸钠1.2%,氯化铵0.9%,NaCl 1.5%,较优的发酵产酶条件为:起始pH为7.5,25℃培养48h。菌株s4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中25℃培养48h后,经离心、30%~90%的(NH4 )2SO4盐析分级沉淀、CM-Sepharose Fast Flow和Sephacryl S-100柱层析对褐藻酸酶进行纯化和精制,获得了电泳纯度的酶蛋白组分。SDS-PAGE确定其分子量为29kDa,该褐藻酸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和最适反应pH分别为40℃和7.0,酶活力在pH 6.0-9.0范围内和45℃以下时相对稳定。二价金属离子对褐藻酸酶的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Hg2+对褐藻酸酶活力的抑止作用最为明显,而Mg2+、Na+和K+均对酶活有促进作用。在40℃,pH7.5时降解底物,发现酶对底物有专一性,而且在一定范围内,酶促反应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强。(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7-05-30)

项翔[4](2006)在《产褐藻酸酶菌株的筛选、发酵条件优化和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褐藻酸酶的研究和应用是开发海洋活性物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降解产物褐藻寡糖的多种生物活性功能不断被揭示,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本课题是以筛选出一株高产褐藻酸酶菌株为基础作进一步研究,以期为海洋多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更多的资源基础。本实验利用褐藻酸钠作为唯一的碳源从海带和裙带菜的病烂处及海带加工厂的生产废水中筛选分离得到一株高产褐藻酸酶的菌株X7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单因子和正交实验确定褐藻酸降解菌株X7较优的产酶培养基配方为(w/v):牛肉膏浓度为1.0%、酵母粉浓度为0.5%、褐藻酸钠浓度为0.6%;氯化钠浓度为0.5%、硫酸镁浓度为0.1%、磷酸氢二钾浓度为0.5%;硫酸亚铁浓度为0.001%。较优的发酵产酶条件为:起始pH为7.5,25℃培养48h。经发酵条件优化后,发酵上清液的酶活力可高达654.7U/mL。比发酵条件优化前的酶活力提高了7.15倍。菌株X7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中25℃培养48h后,经离心、30%~80%的(NH4 )2S04盐析分级沉淀、Q-Sepharose Fast Flow和Sephacryl S-100柱层析对褐藻酸酶进行纯化和精制,获得了电泳纯度的酶蛋白组分。SDS-PAGE确定其分子量为90.1kDa,在以报道的褐藻酸酶范围内。此酶的最终回收率为41.5 % ,酶提纯27.87倍。褐藻酸酶的基本酶学性质研究表明: 45℃为此酶反应的最适温度,其最适反应pH为7.5;该酶的稳定温度范围在20℃以下,该酶的稳定pH范围为7~8.5;Mg2+、Na+和K+均对酶活有促进作用,但不明显,而其余离子对酶活力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以Hg2+和Mn2+最为明显,抑制率分别为85.1%和82.3%。(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6-04-10)

王斌,谢苗,曾竞华,邓海燕,甘纯玑[5](2004)在《磁性壳聚糖微球固定化褐藻酸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反相悬浮交联法制备磁性壳聚糖微球(magneticchitosanmicrospheres,M-CS),并对褐藻酸酶进行固定化研究。结果表明,M-CS呈规则的圆球形,具有较好的磁响应性,可稳定地保存在弱酸和弱碱中。其弱碱交换量随着戊二醛用量的增加而减少,悬挂醛基则相应地增加。M-CS对褐藻酸酶的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M-CS容易吸附褐藻酸酶,但吸附的酶量受载体与酶的比例、溶液的离子浓度、戊二醛的用量、溶液pH的影响明显,而温度对吸附的酶量的影响则相对较弱。酶学性质研究表明,相对于游离的褐藻酸酶,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略有升高,可明显改善其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与底物的亲和力也有所增强。(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04年03期)

王斌[6](2004)在《九孔鲍褐藻酸酶及其固定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褐藻酸酶是一种重要的多糖裂解酶,已被应用于褐藻酸的结构研究、海藻遗传工程的原生质分离和制备特殊用途的褐藻酸产物等方面。前人曾经从藻类、海洋软体动物、微生物等体内分离得到这种酶。本研究从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e aquatilis)内脏中分离出褐藻酸酶,并对其纯化条件、酶活力的影响因素、酶专一性、酶动力学和分子量参数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以壳聚糖为壁材,应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磁性壳聚糖微球(M-CS)。以其为载体通过吸附交联作用对褐藻酸酶进行了固定化,并对其吸附性能,以及固定化对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九孔鲍褐藻酸酶纯化条件的研究表明,分段盐析纯化的范围在(NH_4)_2SO_4饱和度为50-80%最住,提纯倍数为2.37,回收率为22.5%,DEAE-52离子交换树脂层析的NaCl浓度在0.3-0.6mol/mL的范围内所获得的酶的活力最大,提纯倍数为8.46,回收率为6.6%,SDS-PAGE对褐藻酸酶纯化结果的分析表明为单一的组分,酶的分子量为63.4kDa。 酶学性质研究表明九孔鲍褐藻酸酶的最适温度利pH分别为45℃和7.0:与磷酸盐缓冲液相比,该酶在Tris-HCl缓冲液中与底物具有更高的亲和力,酶的K_m、V_(max)分别为0.0189mg/mL和0.258UA/min。加入不同的酶量和底物会对影响酶的活力和反应体系的平衡。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酶活力逐渐上升,当底物浓度达到0.4%时,酶活力上升缓慢,表明在该反应体系中酶和底物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在0.2%的底物浓度下,降解产物的生成量与酶浓度成正比,但是当酶浓度超过0.250 UA/mL时,降解产物的生成量趋于平衡。动力学研究表明,酶解反应主要发生在1小时之内,在2小时之内达到平衡。反应2小时之后,添加相同数量的酶或者底物,产物的反馈抑制只是反应达到平衡的一个影响因素,而酶的变性失活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反应体系中添加不同量的酶解产物,将对酶活力产生影响,使酶活力明显下降,促使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提前。金属离子对酶的活性具有明显的影响,CO~(2+)、Mg~(2+)对酶的活性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Cu~(2+),Ag~+和Zn~(2+)则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贮藏温度对保持酶活力具有明显的影响,贮藏温度低于-20℃时酶活力丧失很小。贮藏时间对酶活力的保持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最初的两个月内,酶活力损失较大,随后酶活力损失逐渐减弱。产物的特性粘度受褐藻酸酶的专一性、反应时间的影响,其变化主要是在1小时内,2小时后基本不再改变。~1H NMR分析表明,褐藻酸钠酸解过程中,首先降解的是叁聚体GGM,MGM和GGG;九孔鲍褐藻酸酶的酶解过程中聚甘露糖块,特别是MM二聚体首先被降解,MG二聚体、GGM和MGM叁聚体相应地增多,表明该酶属于甘露糖裂解酶(Ec 4.2.2.3)。另外,比较降解1小时和4小时产物的’H NMR图谱可以发现,没有明显的差异,表明该酶的降解作用主要发生在1小时之内。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磁流体,并对其性质进行了探讨。R(二SNaOH/3艺Fe))6.67,PH翔1是生成Fe30刁的基本条件,在卜2簇FeZ一勺Fe笋延2:3范围内,可以得到粒径均匀、悬浮稳定性和顺磁性好的磁流体,FeZ+适度过量可以防l卜Fe2+氧化而造成的Fe2+不足。聚乙二醇对磁流体的稳定性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在磁性粒子的表面形成一个溶剂化壳层,防止磁性胶体粒子相互聚集。 通过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磁性壳聚糖微球(M一CS),结果表明当壳聚糖的浓度在2%,液体石蜡:壳聚糖:戊二醛(18.5%):Span一80的体积比为40:10:2:1时,制备的M一cs粒径分布均匀,分散性好,具有一定的弱碱交换量君l悬挂醛基,在其主要应用的pH范围内,具有较好的酸碱稳定性,可在外加磁场的作用卜从溶液中快速分离,为M一CS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M一CS同定化褐藻酸酶的研究表明,M一CS对酶的吸附容易进行,但吸附的酶量受载体和酶的比例、溶液的离子浓度、戊叁醛的用量影响,而温度对酶的吸附量的影响则较弱。在体系中酶溶液的浓度为0.25mg/l刀L时,加入4%的戊二醛(18.5%)固定化的效果最好;M一CS吸附的酶量在40%左右;离子强度的增加将削弱M一CS的氨基与酶分子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M一cs吸附酶量的减少;pH可改变M一cs表面的荷电性,从而影响其吸附性能,在中性条件下吸附量达到最大;温度对吸附量影响较小,但是一长时间处于较高的温度下,将会导致酶的变性失活,因此,吸附温度选择在4℃。吸附等温线的测定表明lgQ(Q:M一cs的吸附容量)一lgC(C:褐藻酸酶的浓度)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lgQ=0.%o+0 .169】gc。酶学性质研究表明,相对于游离的酶,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略有升高,最适pH没有变化,但是酶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底物的亲和力也有所增强,固定化酶的Km为0.。!335mg/l二L,最人反应速度为0.01210UA/min。(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4-04-01)

吴永沛,何碧烟[7](2002)在《九孔鲍褐藻酸酶、琼脂酶及纤维素酶的提取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NH4)2SO4 分段盐析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G 100柱层析纯化技术 ,从九孔鲍Haliotisdiversicolorsupertexta内脏器官中提取纯化褐藻酸酶、琼脂酶及纤维素酶。结果表明 ,在(NH4)2SO4分段盐析纯化中 ,褐藻酸酶和纤维素酶的最适分离饱和度为60% ,而琼脂酶为70%。分段盐析的提纯倍数为(以粗酶提取液为参照)褐藻酸酶13.3 ,琼脂酶8.7和纤维素酶10.9。葡聚糖凝胶SephadexG 100层析分离过程中 ,褐藻酸酶、琼脂酶和纤维素酶的比活力高峰分别出现在洗脱液的64,48和80ml处 ,提纯倍数分别为褐藻酸酶80.9 ,琼脂酶68.0及纤维素酶15.2。上述提纯方法的研究结果将为这3种酶性质的进一步研究以及作为工具酶制剂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工艺技术基础(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02年03期)

杨蕙萍,童圣英,王子臣[8](1998)在《皱纹盘鲍淀粉酶和褐藻酸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定了2~3cm的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Ino)的淀粉酶和褐藻酸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以及11种金属离子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温度分别为30℃、35℃,最适pH分别为6.24、7.19,在最适温度下的活化能分别为5.03×104J/mol和1.33×104J/mol;皱纹盘鲍的叁种主要消化酶的活性依次为:褐藻酸酶>蛋白酶>淀粉酶。Cu2+、Hg2+、Ag+、Pb2+对淀粉酶活性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他离子则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又以Mn2+、Ba2+、Ca2+叁种金属离子尤为突出,其促进作用比对照组高一倍以上。而对褐藻酸酶,Zn2+、Ag+、Hg2+、Li2+、Ba2+具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他离子则没有作用。(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1998年04期)

韩宝芹,戴继勋,刘万顺,王海[9](1998)在《海藻工具酶研究Ⅱ.褐藻酸酶的制备、性质及对裙带菜细胞的解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褐藻酸降解菌埃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espejiana)菌株Al01,通过发酵培养制备褐藻酸酶。该酶作用的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40℃,最适底物浓度为1%~2%;在离子浓度为0.5mmol/dm3时,Mn2+对酶促反应稍有促进作用,Ca2+、Hg2+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酶用于裙带菜单细胞和原生质体解离时,以酶液组成为褐藻酸酶1%、纤维素酶1%,45x10-3的NaC1为渗透剂,酶解温度25℃,pH7.0,酶解3-4h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1998年02期)

韩宝芹,戴继勋,王海[10](1997)在《海藻工具酶研究I.褐藻酸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褐藻酸酶形成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带、裙带菜病烂处分离得到5株褐藻酸降解菌,经鉴定属于埃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espejiana)(菌株A101、A102,A103、A105)、麦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macleodii)(菌株A104).菌株A102发酵培养时,褐藻酸形成条件的研究表明,培养基含0.3%~0.6%的褐藻酸钠,0.5%的蛋白胨,pH7.5,装量为500cm3叁角瓶装200cm3培养基,在25℃下培养144h较为适宜。(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1997年05期)

褐藻酸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eaquatilis)为原料制备一定纯度的褐藻酸酶,并对影响其降解褐藻胶的条件和产物的性质进行分析。该酶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45℃和7.0;与磷酸盐缓冲液相比,其在Tris-HCl缓冲液中与底物的亲和力相对较高。动力学曲线表明酶解反应主要发生在1 h之内,在2 h之内达到平衡,酶的剂量和底物的浓度对该平衡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反应2 h之后,添加同数量的酶或者底物发现,产物的反馈抑制只是反应达到平衡的一个影响因素,而酶的变性失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属离子对酶的活性具有明显的影响,Co2+、Mg2+对酶的活性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Cu2+、Ag+和Zn2+则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产物特性黏度的变化主要是在1 h内,2 h后基本不再改变。1HNMR图谱分析发现随着聚甘露糖片段,特别是M-M二聚体的降解,MG二聚体、GGM和MGM叁聚体的量相应增多,表明该酶属于甘露糖裂解酶(EC 4.2.2.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褐藻酸酶论文参考文献

[1].田萍萍,崔翠菊,刘延岭,李晓捷,梁广津.褐藻酸酶的制备及对海带细胞解离的应用研究[J].水产养殖.2016

[2].王斌,甘纯玑,管华诗,谢苗.九孔鲍褐藻酸酶降解褐藻胶的反应条件与酶解产物的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07

[3].庞敏.高产褐藻酸酶菌株的筛选、发酵条件优化和褐藻酸酶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

[4].项翔.产褐藻酸酶菌株的筛选、发酵条件优化和酶学性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

[5].王斌,谢苗,曾竞华,邓海燕,甘纯玑.磁性壳聚糖微球固定化褐藻酸酶的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04

[6].王斌.九孔鲍褐藻酸酶及其固定化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4

[7].吴永沛,何碧烟.九孔鲍褐藻酸酶、琼脂酶及纤维素酶的提取纯化[J].海洋科学.2002

[8].杨蕙萍,童圣英,王子臣.皱纹盘鲍淀粉酶和褐藻酸酶的研究[J].水产学报.1998

[9].韩宝芹,戴继勋,刘万顺,王海.海藻工具酶研究Ⅱ.褐藻酸酶的制备、性质及对裙带菜细胞的解离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8

[10].韩宝芹,戴继勋,王海.海藻工具酶研究I.褐藻酸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褐藻酸酶形成条件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7

标签:;  ;  ;  ;  

褐藻酸酶论文-田萍萍,崔翠菊,刘延岭,李晓捷,梁广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