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散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散,机理,聚丙烯,分散相,硫酸铵,砂粒,白蛋白。
分散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苏小莉,马春玉,蔡天聪,汤长青[1](2019)在《氧化锌分散液的制备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超声解团聚法制备氧化锌分散液,探讨了体系pH对氧化锌分散液的影响,考察了分散剂聚丙烯酸(PAA)用量和超声时间对氧化锌分散液稳定性的作用规律,重点阐述了超声解团聚法形成氧化锌分散液的机理。研究表明:当pH=7、PAA用量1.5%、超声分散时间120min时,氧化锌分散液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最好。超声解团聚法制备分散液过程中,经历了润湿、超声解团聚分散、超声后分散液稳定叁个阶段,氧化锌粉体会生成较小团聚体,加入分散剂PAA不仅可以提高分散效率,同时可以起到稳定新生成较小团聚体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冶炼部分)》期刊2019年12期)
王兰,陶怀志,姚诗余[2](2019)在《碳纳米点材料的分散行为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钻井过程中,页岩具有极低的渗透率和极小的孔喉尺寸,容易导致地层漏失和井壁不稳定等问题。近年来,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制备钻井液纳米封堵剂以封堵页岩孔喉,阻止液相侵入地层,维持井壁稳定。以柠檬酸固体粉末、乙二胺为单体,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碳纳米点材料。利用多种分散手段对碳纳米点材料在水中的分散性进行优化,并深入研究其分散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碳纳米点材料在碱性水介质中具有优良的分散性,采用简单的机械搅拌和超声就能使其在水介质中完全分散。同时,碳纳米点材料在基浆中仍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该研究为碳纳米点作为页岩气水基钻井液用纳米封堵剂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钻井液与完井液》期刊2019年05期)
吕文强,郑水林,孙志明,韩华杰,刘阳钰[3](2019)在《红土镍矿酸浸渣硫酸铵焙烧-超声分散-离心分离提纯增白效果与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土镍矿酸浸渣作为提镍废渣,存量大、白度低、重金属含量高。为实现它在相关领域的回收应用及高值开发,本文通过研究红土镍矿酸浸渣原矿、提纯增白样品和尾渣的化学成分、物相、微观形貌、孔结构以及焙烧过程中的气相,并通过同步热分析与红外-质谱(TG-FTIR-MS)联用系统,以及XRD、SEM、EDS等手段对提纯增白机理进行了分析。提纯增白机理为:预先煅烧去除有机杂质并将铁、铝、铬等离子氧化,二段焙烧将金属氧化物通过一系列反应转化为NH_4(Al、Fe、Cr)(SO_4)_2,并在超声波作用下溶于水中经洗涤去除,未参与反应的六方硫镍矿和砷化锗镉还有部分石英经离心沉淀去除。试验结果:红土镍矿酸浸渣白度由56%提升到84%、含铁量由0. 92%下降到0. 2%、比表面积由84 m~2/g提升到96 m~2/g、回收率达到47%以上。(本文来源于《矿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赵晓峰[4](2019)在《拉力分散型土层锚索工作机理与性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简化理论计算及锚索原位拉拔试验实测抗拔承载力等多种方法分析阐明了土层锚索存在临界锚固长度及其确定方法。提出了拉力分散型锚索是工程实践中解决土层锚索中存在极限锚固段长度问题简单易行的方法,并对拉力分散型土层锚索的工作机理及性状进行了分析与说明。(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钱忠健,王霞,邱碧薇,钟金池,李晓燕[5](2019)在《核壳分散相增强增韧聚丙烯机理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选取POE对PP进行增韧,确定PP/POE二元共混物具备较高的强度和韧性的最佳比例。然后固定PP基体比例为85%,将PP、POE和PE 3种聚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共混制备一系列叁元共混物。借助SEM观察,在PP基体中发现了POE包覆PE的核壳结构分散粒子。通过建立这一系列叁元共混物的形态-性能(屈服强度、悬臂梁冲击强度和落锤冲击能)关系,研究PE核相的核壳分散相的增韧机理。此外,通过Wu氏理论的发展进一步比较了二元和叁元共混体系的增韧机理。结果表明,单独POE增韧PP能大幅度提升韧性但是会使材料强度降低;核壳结构分散相可使叁元共混物的强度和韧性达到基本平衡,在最佳条件下相比原始PP韧性提高约2.5倍。(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07期)
孙璐,李永生[6](2019)在《可再分散乳胶粉对玻化微珠砂浆的改性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是工程中常见的外墙外保温材料,属于一种无机类的保温砂浆,主要是由胶凝材料、玻化微珠、添加剂等组成,其主要特点是价格低廉、防火等级高且保温效果好。作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一种重要的功能添加剂,可再分散乳胶粉在玻化微珠砂浆里面起到了填补粘结力不足等缺陷、提高粘结强度、降低弹性模量、改善微观物理结构、降低水化产物间内应力和减少微裂纹的作用。结合玻化微珠砂浆在建筑工程中实际应用情况,对可再分散乳胶粉对玻化微珠砂浆的改性机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本文来源于《建筑节能》期刊2019年07期)
张驰[7](2019)在《扰流环境对分散式风力发电机性能的影响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能源储量的减少和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分散式风力发电与传统风力发电机相比具备多方面优点并成为目前风电发展的重要趋势。但由于安装场地限制,产生的湍流对风力发电机性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处于上游的建筑物等会对下游一定空间范围内风场的速度、方向和湍流强度等产生影响。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以存在于风力发电机上游的墙体周围风场及墙体下游安装的风力发电机为对象,运用计算流体风力学(CFD)的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模拟仿真,探究了墙体扰流对分散式风力发电机性能影响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机理;确定了墙体扰流环境下风力发电机合适的安装位置,并根据数据分析,总结墙体扰流区域范围;最后在相同墙距和塔架高度上分别对垂直轴与水平轴风力发电机在不同来流风速下进行模拟,对比分析墙体扰流对两种风力发电机性能影响差异;为分散式风力发电机在墙体扰流环境下的安装布置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首先通过对垂直轴风力机裸机模拟研究,得到数值模拟功率曲线增长趋势与风机厂家提供的功率曲线基本吻合且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进一步验证了模拟的准确性与CFD软件的适用性。其次,在墙体存在时进行模拟,结果发现建筑物扰流会影响其下游水平及垂直区域风的速度和流向。通过模拟结果分析得到墙体扰流会在其下游形成空腔区以及风速加速区,若在加速区内安装风力发电机,会增大叶片转矩从而提高风力发电机功率及风能利用系数。且得到墙体扰流影响与墙体距风机距离X、风力发电机安装高度H和来流风速v叁个参数有关。因此若适当的选择风力发电机安装位置,可以利用墙体扰流的增速效应提高风力发电机功率,且避免风速过高、湍流过大损坏风力发电机本身结构。在墙体2.5m高的环境下,4m塔架安装使得风力发电机发电机较大范围内处于墙体下游空腔区内,空腔区会降低风体区的流速,增大湍流强度,由此可见塔架安装高度不宜过低。选用塔架高度H=6m、墙距X=16m的位置上安装风力发电机即可使风力发电机处于墙体扰流加速区,额定风速下功率提升24.16%,也可使风力发电机位置湍流强度满足IEC 61400-1标准要求风力发电机设计湍流强度要求TI=16%。2.5m高度墙体扰流在墙体下游水平方向14m,垂直高度5m范围内产生空腔区。距墙体水平方向18m距离,垂直高度5m~14m范围内为风速加速区域,当高度超过14m,水平方向距离在18m以外,风速恢复至接近来流风速,逐渐脱离墙体扰流范围。最后对垂直轴与水平轴风力发电机在相同墙体扰流环境下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两种风力机受扰流影响差异,结果发现在墙体扰流风速加速区域内安装风力发电机,对于垂直轴风力发电机性能提升效果要相对高于水平轴风力发电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凌微[8](2019)在《高分散MnO_x/SAPO-34催化剂的低温NH_3-SCR性能及其反应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固定源脱硝技术。目前商用的钒基催化剂,其活性温窗较窄,主要集中在中高温段。通过脱硫除尘处理后的烟气温度通常较低,进入SCR装置前需重新加热,增加了能耗。因此,开发高性能的低温NH3-SCR脱硝催化剂体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MnOx因其具有丰富的可变价态而表现出较佳的低温SCR活性,而SAPO-34分子筛具有规整有序的孔道、大比表面积及适宜的表面酸性被广泛用作催化剂载体。本文以MnOx为活性组分,SAPO-34分子筛为载体,制备了高分散的MnOx/SAPO-34催化剂,并通过元素掺杂对其进行改性以提高其催化活性和抗硫抗水中毒性能。首先,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MnOx/SAPO-34催化剂,并通过多种表征方法研究了催化剂的结构性质与其低温SCR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当锰负载量为15%,焙烧温度为350℃时,制备的高分散15%-MnOx/SAPO-34-350℃催化剂呈现出最佳的低温SCR活性,在反应温度为120~240℃范围内均保持90%以上的NO转化率和接近100%的N2选择性。MnOx纳米颗粒高度分散在SAPO-34分子筛表面,暴露出大量高活性的MnO2(110)晶面,同时,高的Mn4+比例和化学吸附氧浓度、适宜的表面酸强度和酸量也是其呈现最佳低温SCR活性的重要原因。其次,通过元素掺杂对MnOx/SAPO-34催化剂进行改性以提高其低温SCR活性和抗SO2抗H2O中毒性能,选用Ce、La、Co、Ni、Cu和Sb作为掺杂元素,结果表明,Co掺杂后的MnOx/SAPO-34催化剂具备最优的低温SCR活性,当Co/Mn摩尔比为0.2时,CoOx(0.2)-MnOx/SAPO-34催化剂的NO转化率在反应温度为100℃时即达到90%以上,且Co的掺杂提高了催化剂的抗SO2抗H2O中毒性能;采用多种表征方法对Co掺杂后的催化剂进行结构表征,探讨了催化剂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部分MnOx与CoOx相互作用形成了 CoMnOx固溶体,并以纳米微晶形式高度分散于载体表面,提高了 MnOx的分散度,暴露出更多的高活性晶面,同时,高比例的(Mn4++Mn3+)物种、化学吸附氧Oa以及适宜的表面酸强度和酸量也是催化剂具有较优的低温SCR活性和抗SO2抗H2O中毒性能的重要原因。最后,采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对高活性的CoOx(0.2)-MnOx/SAPO-34催化剂进行了低温SCR反应机理和抗硫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催化剂中同时存在着Bronsted酸性位和Lewis酸性位,-NH2中间物种是催化剂表面较活跃的中间产物,绝大部分NOx吸附物种均能与配位态NH3、NH4+或-NH2物种发生反应,该催化剂的低温SCR反应同时遵循E-R机理和L-H机理;CoOx(0.2)-MnOx/SAPO-34催化剂表面不易沉积硫酸盐类物质,这也使得该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抗硫中毒性能。(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4)
孙志强[9](2019)在《分散染料生产废水高级氧化工艺处理、毒性效应与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染料工业发展了 100多年,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但染料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污染物。染料生产废水处理难度大、费用高,且毒性大,开发处理该类废水的可行性技术并阐明其毒性效应与机理,对于环境与人体健康保护,环境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臭氧氧化克服了传统物理、化学及生物工艺在处理染料生产废水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是处理染料生产废水的有效手段。本文选用臭氧氧化对染料生产废水进行处理,研究处理该废水的效率和机理;以人血清白蛋白(HSA)为研究对象,从分子角度评价废水的毒性效应;通过臭氧与多种技术联用,研究提高废水处理效率的处理方式。首先,研究了臭氧氧化处理染料生产废水的效率与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废水中芳香族有机物和偶氮键在碱性条件(pH=10)下更易去除,苯并异噻唑类有机物在弱酸性条件(pH=5.5)下更易去除;在碱性条件的臭氧氧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HO·发挥主要氧化作用,第二阶段O3发挥主要氧化作用。HO·对废水特征物质的氧化速率约为O3的22、7.5和180倍,对COD的去除速率为O3的19倍,且TOC的去除基本全部由HO·完成。因此,废水脱色和矿化主要由HO·完成。废水中主要组分为苯胺类和苯并异噻唑类,在氧化过程中,有机物的助色基和生色基脱落,结构被破坏,生成对硝基苯酚和硝基甲苯等中间产物,进一步生成有机酸、醇类,最终矿化为CO2和H2O。其次,利用光谱学手段,和酯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染料生产废水对HSA结构与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废水中有机物作用导致HSA结构变化,蛋白质骨架结构的松散,亲水性增强,HSA分子中酪氨酸残基的微环境受废水影响发生变化,微环境逐渐趋向与疏水性,而色氨酸残基微环境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说明废水中有机物与HSA的作用位置更接近酪氨酸;废水可以抑制HSA的酯酶活性。臭氧氧化可以破坏废水中有机物的复杂结构,将其氧化为结构简单的有机酸、醇类等,降低废水的毒性效应。再次,通过臭氧与多种技术联用,研究提高废水处理效率的处理方式。研究结果表明,臭氧氧化可以明显加快以废水为底物的厌氧生物反应器启动时间和产气速率,提高累计产气量,但对好氧生物处理效果没有显着影响。对分散染料生产废水,臭氧与过氧化氢的最适质量比为15:1。以分段投加过氧化氢的方式保持氧化过程中臭氧与过氧化氢的最适配比,可以提高处理效果,最终COD的去除率为29%,较单一臭氧氧化提高2.03倍。说明过臭氧过氧化氢技术联用可以提高废水处理效率。(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9)
彭文山,邢少华,曹学文,侯健,胥锟[10](2019)在《水平弯管含砂分散泡状流冲蚀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水平弯管含砂分散泡状流的冲蚀机理。方法构建气液固多相流冲蚀实验环道,研究管道内流体流动状态及管道叁维冲蚀速率。采用显微分析方法研究管道冲蚀形貌,并提出基于VOF模型和DPM模型耦合的瞬态冲蚀仿真方法。实验与仿真相结合分析管道内部气液分布、颗粒运动对冲蚀形貌的影响。结果弯管冲蚀最严重区域出现在弯头出口处(θ=90?),而冲蚀最严重位置则出现在该截面φ=45?以及φ=90?两个位置上。仿真可知整个弯管冲蚀严重的区域边界呈现出较为均匀的抛物线形状。砂粒对弯管的冲蚀作用主要以冲击变形和微切削摩擦为主,砂粒的直接冲击碰撞导致试样表面产生密集冲蚀坑,冲蚀坑周围有基体材料外翻形成的"唇片"。分散泡状流中的固体颗粒大部分分散在液相中,弯头处滞止区使得弯头处截面的含液率及颗粒含量大于上下游直管段截面。气体的存在改变了砂粒在管道中的运动状态,大大加剧了弯管的冲蚀。结论水平弯管含砂分散泡状流冲蚀严重区域、冲蚀形貌与管道内部气液分布及砂粒运动直接相关,多相流冲蚀瞬态仿真方法可准确地预测管道冲蚀。(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分散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钻井过程中,页岩具有极低的渗透率和极小的孔喉尺寸,容易导致地层漏失和井壁不稳定等问题。近年来,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制备钻井液纳米封堵剂以封堵页岩孔喉,阻止液相侵入地层,维持井壁稳定。以柠檬酸固体粉末、乙二胺为单体,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碳纳米点材料。利用多种分散手段对碳纳米点材料在水中的分散性进行优化,并深入研究其分散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碳纳米点材料在碱性水介质中具有优良的分散性,采用简单的机械搅拌和超声就能使其在水介质中完全分散。同时,碳纳米点材料在基浆中仍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该研究为碳纳米点作为页岩气水基钻井液用纳米封堵剂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验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散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苏小莉,马春玉,蔡天聪,汤长青.氧化锌分散液的制备及机理研究[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9
[2].王兰,陶怀志,姚诗余.碳纳米点材料的分散行为与机理研究[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9
[3].吕文强,郑水林,孙志明,韩华杰,刘阳钰.红土镍矿酸浸渣硫酸铵焙烧-超声分散-离心分离提纯增白效果与机理[J].矿业科学学报.2019
[4].赵晓峰.拉力分散型土层锚索工作机理与性状[J].岩土工程技术.2019
[5].钱忠健,王霞,邱碧薇,钟金池,李晓燕.核壳分散相增强增韧聚丙烯机理浅析[J].功能材料.2019
[6].孙璐,李永生.可再分散乳胶粉对玻化微珠砂浆的改性机理[J].建筑节能.2019
[7].张驰.扰流环境对分散式风力发电机性能的影响机理分析[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9
[8].凌微.高分散MnO_x/SAPO-34催化剂的低温NH_3-SCR性能及其反应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9].孙志强.分散染料生产废水高级氧化工艺处理、毒性效应与机理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9
[10].彭文山,邢少华,曹学文,侯健,胥锟.水平弯管含砂分散泡状流冲蚀机理分析[J].表面技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