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近郊论文_李小荧

导读:本文包含了成都近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近郊,成都,旅游,田园,近郊区,生态区,成都市。

成都近郊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荧[1](2019)在《都市近郊型田园综合体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成都天府新兴·和盛田园东方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田园综合体"作为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被重点提出,受到了广泛重视。近些年来,随着都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回归田园的极大渴望,城郊乡村旅游成为一种越发火爆的潮流和趋势。同时,城郊村民对于居住环境,生活消费方式有着强烈的改变欲望。因此,一种新型的"都市近郊型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正应运而生。对于都市近郊区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而言,将其原有的单一原始景观如何改造成与其发展相适应的都市近郊型田园综合体景观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以成都天府新兴·和盛田园东方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并分析归纳,深度分析其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建设的特点,现状,亮点和不足等,探索出适宜于都市近郊型田园综合体发展的景观规划设计最佳方案。(本文来源于《风景名胜》期刊2019年06期)

沈茂英[2](2019)在《大城市近郊耕地利用形态变迁与驱动力探析——来自成都平原区金马河、羊马河流域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农田生态景观逐渐远离大城市,被立体多层的田园生态景观所取代。乡村农业更多体现为生态、文化以及依存于生态文化的就业保障和文化传承等,传统农产品的供给功能弱化、生态功能强化。树,从四旁向优质耕地扩散;树,被农村家庭视为积少成多的绿色银行。本文以紧邻成都市第二绕城高速的金马河、羊马河流域耕地的利用形态变迁为例,从四旁树、大田树出发,探讨耕地园林化背后的驱动因素。调查发现,近郊农村居民已非传统农户,其生活模式城镇化,耕地利用形态随生活方式而变迁;近郊耕地以服务于城市需求为导向;耕地利用形态变迁反映了家庭资源配置的变化,以及对耕地价值认知的变化。(本文来源于《西部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谢艳,郑循刚[3](2017)在《成都平原区城镇近郊村庄的空心化程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成都平原区17个近郊空心村的基础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空心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各村空心化程度得分。【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对17个村庄的空心化程度进行归类和分层。【结果】17个村庄中有3个村庄的空心化程度超过了50%,12个村庄的空心化程度在40%~50%之间,仅2个村庄的空心化程度在40%以下,88.24%的村庄出现了中度或重度的空心化。【结论】村庄的空心化程度主要体现在经济和人口两个方面,在土地和生态方面的空心化程度相对较小,空心村综合整治亟待全面实施;空心村综合整治时应当考虑各个村庄的实际情况,采取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村庄整体规划、大力发展第二叁产业等多种措施相结合。(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范茜,周波[4](2017)在《大城市近郊区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探析——以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农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生活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基于对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的抽样调查,从经济收入、养老服务设施和休闲生活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现状。调查表明,收入水平低、养老机构发展滞后、精神慰藉缺乏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7年09期)

张欣然[5](2016)在《社区居民对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的实证研究——以成都花香果居景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日益升温,但鲜有学者从居民感知的角度对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影响进行研究。文章以成都近郊的乡村旅游地花香果居景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发放问卷、入户调查等方式将居民对旅游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及总体影响等4个方面的感知进行均值分析,发现在上述4个方面的正面感知均强于负面感知;通过相关性分析,了解不同社会人口特征与旅游影响感知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花香果居景区居民对旅游积极影响感知强于负面影响,社区归属感越强的居民对旅游发展呈越积极的态度,而学历越高的居民对旅游负面影响感知更为敏感。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并提出花香果居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6年12期)

王春燕,李雨柳,刘文英,谭娅[6](2016)在《成都近郊贫困家庭子女人格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贫困家庭子女人格特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成都市城乡结合部抽取了150名贫困儿童,并用《儿童人格量表》对这些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贫困家庭子女人格发展水平偏高,而且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也不存在显着的地区差异;2、不同年级的儿童人格发展也不存在显着差异,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儿童的人格越趋于稳定。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对贫困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贫困儿童人格发展的积极方面,扬长避短,把儿童人格的消极方面转化为积极方面;同时,也要认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人格发展趋于稳定,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要从娃娃抓起。(本文来源于《成都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王汝辉,潘笑宇,李雪霖,辜小苓[7](2016)在《城市近郊自行车旅游对骑行者的影响研究——以成都龙泉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成都龙泉山作为案例点,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近郊自行车旅游对骑行者在身体、心理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开展研究。研究发现,城市近郊骑行男性占90%左右,远远超出骑行发展成熟国家的性别比例;自行车旅游能够显着改善骑行者耐力、心肺功能和抵抗力,能够防治某些特定的疾病;自行车旅游通过自身心理、与他人人际关系、对自然的态度和对生命的态度四个层面对骑行者产生积极影响,心理影响超过身体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谢林,胡雪蕊[8](2015)在《工厂“关系霸权”与声望再生产——成都近郊某小型塑料工厂的田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系霸权"是以建筑行业农民工特殊的劳动过程为基础而提出的概念,以把先赋性社会关系带入劳动过程为分析的起点。然而,在小型工厂的生产政体中,"关系霸权"同样有实践的空间。运用"关系霸权"的解释策略,探讨了在乡村舆论体系中个体或家庭声望再生产的实践逻辑,发现乡村舆论是通过对"介绍链条"进行话语的等级构建来再生产个体或家庭的乡村声望,而"介绍链条"作为一种权力关系则依靠工场之中的"关系霸权"进行日常实践和结构强化。当工场"关系霸权"参与到乡村声望再生产之后,工作作为一种自我转换平台的意义不仅被严格加以限制,而且使得工人阶级的内部分化得以继续。(本文来源于《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柳鹏[9](2013)在《新型农村社区及住宅可持续性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6月成都被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并随后在总体方案中提出要构建新型城乡形态、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正是在成都高度重视城乡统筹建设和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论文题目《新型农村社区及住宅可持续性设计研究——以成都近郊区为例》。本研究基于笔者在成都所属乡镇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对郫县花园镇、新都军屯镇、温江金马镇240户农宅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调研对象在建筑设计、能源利用、节能设计、基础设施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笔者在现状调研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来关注当今成都地区农村住宅建设,从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和住宅单体建设两个层面探讨成都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可持续性建设。论文围绕成都地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主要关注新型社区的选址、形态布局、文化多样性、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公众参与、经济可行性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新型住宅可持续建设主要从平面布局、立面造型、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结合成都地区农村实际和气候特点,简单探讨了适宜成都地区的沼气利用、有机堆肥、秸秆利用等农村适宜技术。在资源紧张、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农村住宅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尤其更为重要的意义。希望本文可以对成都地区新型农村住宅可持续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3-05-01)

杨傲多[10](2013)在《严格管制生态用地用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的近郊设立生态隔离区,并通过立法形式予以保护,在国内尚属首例。”四川省成都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曹海波介绍,《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已于1月1日起施行。目前,《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已上报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本文来源于《法制日报》期刊2013-01-04)

成都近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农田生态景观逐渐远离大城市,被立体多层的田园生态景观所取代。乡村农业更多体现为生态、文化以及依存于生态文化的就业保障和文化传承等,传统农产品的供给功能弱化、生态功能强化。树,从四旁向优质耕地扩散;树,被农村家庭视为积少成多的绿色银行。本文以紧邻成都市第二绕城高速的金马河、羊马河流域耕地的利用形态变迁为例,从四旁树、大田树出发,探讨耕地园林化背后的驱动因素。调查发现,近郊农村居民已非传统农户,其生活模式城镇化,耕地利用形态随生活方式而变迁;近郊耕地以服务于城市需求为导向;耕地利用形态变迁反映了家庭资源配置的变化,以及对耕地价值认知的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都近郊论文参考文献

[1].李小荧.都市近郊型田园综合体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成都天府新兴·和盛田园东方为例[J].风景名胜.2019

[2].沈茂英.大城市近郊耕地利用形态变迁与驱动力探析——来自成都平原区金马河、羊马河流域的观察[J].西部发展研究.2019

[3].谢艳,郑循刚.成都平原区城镇近郊村庄的空心化程度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7

[4].范茜,周波.大城市近郊区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探析——以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农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

[5].张欣然.社区居民对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的实证研究——以成都花香果居景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

[6].王春燕,李雨柳,刘文英,谭娅.成都近郊贫困家庭子女人格特征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6

[7].王汝辉,潘笑宇,李雪霖,辜小苓.城市近郊自行车旅游对骑行者的影响研究——以成都龙泉山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8].谢林,胡雪蕊.工厂“关系霸权”与声望再生产——成都近郊某小型塑料工厂的田野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柳鹏.新型农村社区及住宅可持续性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10].杨傲多.严格管制生态用地用途[N].法制日报.2013

论文知识图

一10成都近郊农事生态型农居衍生...一38),成都近郊农居衍生空间吊顶...一38成都近郊五代墓平面图龙泉驿区兴龙镇成都近郊1911年夏一3赵望云甜蔗丰收图3一4赵望云成都

标签:;  ;  ;  ;  ;  ;  ;  

成都近郊论文_李小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