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变异论文_秦绿叶

导读:本文包含了语言变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语言,语体,网络语言,语言学,多维,语料库,大学生。

语言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秦绿叶[1](2019)在《城市环境下客家大学生的语言变异研究——以广州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客家人主要以客家话作为交际用语,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客家人来到城市求学、工作和生活。在城市环境下,他们所使用的客家话受到了周围语言的影响从而发生变化。我们以广州地区的客家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研究他们的语言的变化,以此探究城市人群的语言变化情况。(本文来源于《传媒论坛》期刊2019年24期)

王静[2](2019)在《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大学生语言变异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变异现象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新时期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涌现出了大批新词语。尤其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语言变异现象颇为显着。(本文来源于《侨园》期刊2019年10期)

刘卓然[3](2019)在《大学生对同龄人称谓语的语言变异调查分析——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语言变异现象,其中称谓语就存在着十分显着的词汇变异现象。基于对西北民族大学学生调查分析,进行语言变异探究,有利于我们把握称谓语语言变异的情况。(本文来源于《文化产业》期刊2019年19期)

蔡悦[4](2019)在《网络语言“刚”的语言变异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古至今,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强。由古代的单音节词汇占优势,到单音节词或多音节词逐渐减少,再到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开始占优势,双音化是汉语语法史上最显着的趋势之一。然而,由于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繁荣,常用词汇在互联网语境下常常会产生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语言变异,"刚"即是一例。为满足互联网平台中社交媒体交际需要,演变出单音节使用形式及多音节使用形式。本文由此入手,探讨这一语言变异的发展现状及其背后的社会语言学原因。(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刘学云[5](2019)在《基于社会语言学下的汉语网络语言变异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的进步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网络语言便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产物。因其简洁活泼、极具趣味性的特点,网络语言迅速传播并被广泛使用,传播过程中产生很多语言变体。本文拟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综合近几年常见网络语言实例,分析网络语言变异的基本类型,阐述语言变异原因,以期进一步丰富语言变异研究,帮助人们规范使用网络语言。(本文来源于《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3期)

韩丽国[6](2019)在《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与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要分析了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探讨了网络语言语音变异的分类,详细论述了网络语言语音变异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以期促进现代汉语的良好发展。(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16期)

杨红丽[7](2019)在《社会语言学视域下中俄网络语言变异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人类拓展出一个有别于现实社会的另类虚拟生存空间。在此空间中人类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语言与社会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共变关系,因而这些社会变化都不可避免地会在人类所使用的语言工具层面留下烙印,网络语言相比常规语言语言呈现出变异性特征。中国和俄罗斯皆为世界互联网大国,考察两国网络语言变异可以了解网络语言发展状况及其深层社会变化。本文选取中国微博和俄罗斯VK中的社交网络语言为语料,对中俄网络语言的显着特点——变异性展开论述,以语言形式变异、语义变异和语用变异为切入点对中俄网络语言变异进行对比分析,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对中俄网络语言变异的动因及差异进行了阐释,就如何规范网络语言中的消极变异现象略陈管见,以期促进中俄网络语言变异文明健康发展。本文主要是由摘要、目录、前言、正文、结语、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前言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分别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社会语言学中的变异理论、研究方法——对比语言学的方法,对语言变异、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变异等相关概念加以界定、厘清网络语言与网络语言变异之间的关系、划定网络语言变异与语言错误之间的界限、对网络语言变异进行分类。第二章从词汇形式变异和语句形式变异两个层面展开对中俄网络语言语言形式变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探讨,其中对词汇形式变异的剖析从构形形态变异与构词形态变异两个方面进行,语句形式变异在中俄网络语言中主要表现为省略句大量使用和语序的随意颠倒。第叁章结合语义学的分类,对中俄网络语言的理性意义变异和和非理性意义变异加以分析,理性意义变异主要包含语义增加和语义转移,非理性意义变异在中俄网络语言中以感情色彩变异和语体色彩变异较为显见。第四章结合哥赖斯的合作原则理论中的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考察了中俄网络语言出现的语用变异。第五章基于社会语言学,结合语言内外因素阐释中俄网络语言变异的动因及其差异,并就中俄网络语言变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进行分析,针对网络语言中消极变异的规范问题提出建议。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对比研究进行总结。研究发现,中俄网络语言变异存在其共性,又各具特色。网络语言变异主要受语言内外因素影响,中俄网络语言变异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汉俄标准语的差异以及中俄两国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决定的。网络语言变异对社会生活有其积极影响,但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对于网络语言变异,应积极应用其中有利的、积极的变异,对待其中的消极变异,不能放任自流,应予以引导和规范。(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刘艳春[8](2019)在《汉语语体变异的多维度分析——基于17个语体72项语言特征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7个语体、超过210万词的自建语体语料库,通过对72项语言特征的深度考察,汉语语体变异的多维度特征得到识别。结果显示:汉语语体变异主要呈现出"突出个人立场的互动VS客观精确信息""一般性叙事VS专业化说明""突出情感态度VS突出逻辑关系""复杂语法结构VS简单语法结构"等7个主要维度。该结果从国际上来看,在证实Biber所指出的"语体变异最主要的两个维度"以及"跨语言语体变异的叁个共性维度"的同时,也反映了汉语语体变异的一些独有特征。结合国内以往的语体研究,本文识别出的7个主要维度,突破了我国传统口语语体与书面语体、正式语体与非正式语体等的基本对立,将汉语语体研究拓展至信息密度、语类类别、语法结构、主体介入、情感态度和时间指向等多个深层维度。(本文来源于《江汉学术》期刊2019年03期)

董洪杰,劲松[9](2019)在《西安坊上回民语言变异与身份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答辩时间:2018年5月坊上社区位于西安城中心,老西安回族世代居住于此,为典型的都市少数民族社区。在伊斯兰教"坊寺制度"的影响下,当地回民形成了"围寺而居""依坊而商"的传统居住格局和生产、生活方式。坊上回民自称"坊上人",其使用的"坊上话"与普通话、西安话相比,呈现出多方面、层次性的变异形式。这些语言变异构成了坊上回民特殊的语言面貌,也反映了坊上回民在特定历史时期独特的身份认同。(本文来源于《语言文字应用》期刊2019年02期)

倪静[10](2019)在《变异学视角下《玉米》中乡土语言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较西方国家而言,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农耕社会文化,依附农业生产自然形成了丰富的乡土语言体系。乡土语言作为特定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传递中国特色文化的作用。而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不同文化的交流仍需翻译搭建沟通之桥,其作用不可小觑。曹顺庆教授提出的比较文学变异学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文学现象交流的变异状态总结出文学变异现象的内在规律。这一理论能够很好地介绍目前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因为翻译而出现的诸如语言、文化甚至文学自身等一系列的变异问题,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切实的新视角。《玉米》是苏籍着名作家毕飞宇的重要作品之一,曾获英仕曼亚洲文学奖。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毕飞宇的个人风格,同时也由于含有大量极具江苏泰州特色的乡土语言,而大大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在译语文化中也必然增加文本的异质性。因此,本文选取葛浩文英译毕飞宇小说《玉米》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文学变异学为理论框架,采用周领顺对乡土语言的分类模式,并结合具体的文本,将《玉米》中的乡土语言分为八类,即骂语、政治文化词、谚语、方言、名字、惯用语、称谓、成语。而后从变异学叁个层面:跨语言变异,文学文本变异和跨文化变异的视角切入,对葛译本中乡土语言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变异学叁个层面的变异是如何体现在乡土语言的英译中的,并探讨变异发生的深层机制。本研究发现,首先,跨语言变异层面的核心是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主要体现在葛浩文采用个性化意译的方式翻译骂语,采用个性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翻译政治文化词,采用改译的方法翻译谚语,采用改译、省略、换译、误译的方法翻译方言。其次,文学文本变异层面的核心为在译语世界的文学接受。主要体现在葛浩文采用意译和省略的方式翻译名字,采用改译和误译的方法翻译惯用语。最后,跨文化变异层面的核心是文本转化中的文化过滤。主要体现在葛浩文采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翻译称谓,采用改译的方法翻译成语。乡土语言的不可译性,译者的译者身份、文化身份,译者的惯习,译者的文化无意识、文化有意识等因素都是造成变异发生的原因。本文通过对葛浩文英译《玉米》中的乡土语言翻译进行归纳和研究,尝试总结出乡土语言英译的翻译策略,进而分析英译中产生的变异现象及其发生的原因。籍此为翻译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并推动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5)

语言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言变异现象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新时期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涌现出了大批新词语。尤其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语言变异现象颇为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言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1].秦绿叶.城市环境下客家大学生的语言变异研究——以广州地区为例[J].传媒论坛.2019

[2].王静.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大学生语言变异现象[J].侨园.2019

[3].刘卓然.大学生对同龄人称谓语的语言变异调查分析——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J].文化产业.2019

[4].蔡悦.网络语言“刚”的语言变异论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

[5].刘学云.基于社会语言学下的汉语网络语言变异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

[6].韩丽国.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与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

[7].杨红丽.社会语言学视域下中俄网络语言变异对比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8].刘艳春.汉语语体变异的多维度分析——基于17个语体72项语言特征的考察[J].江汉学术.2019

[9].董洪杰,劲松.西安坊上回民语言变异与身份认同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9

[10].倪静.变异学视角下《玉米》中乡土语言英译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图形与背景原则使我们能够把语言变异1“土豪”一词在各大门户网站出现频次...社会网络与语言变异5罗马尼亚语不定代词的语义地图35汉语属性词的词类性质各种变异在广告中所占的数量

标签:;  ;  ;  ;  ;  ;  ;  

语言变异论文_秦绿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