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叙述论文-殷璐

儿童叙述论文-殷璐

导读:本文包含了儿童叙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儿童文学创作,《心里住着好大的孤单》,小说文体,成人文学

儿童叙述论文文献综述

殷璐[1](2019)在《选材之重,情思之真,叙述之美——从《心里住着好大的孤单》看舒辉波的儿童文学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早期写作短篇小说,到近几年频频出版长篇佳作,舒辉波已成为中生代儿童文学作家群中引起较多关注的一员。笔者认为,长篇小说《心里住着好大的孤单》[1]藏有他文字王国里的诸多关键元素,有着较为鲜明的代表意义,可作为解读舒辉波儿童文学创作的一扇窗口。《心里住着好大的孤单》的主人公是一个大名林国栋、小名狗小的孩子,书中讲述了四段他的成长故事:一、在《心里住着好大的孤单》中,五岁的狗小初到城市,认识了小女孩荞麦花,见证了生活对她的改变;二、在《叁个和尚》中,七岁的(本文来源于《长江文艺评论》期刊2019年05期)

陈舒劼[2](2019)在《“鬼”、“梦”绕童身:台湾“六年级”作家儿童叙述的认同测绘》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六年级"作家的儿童叙述是中华文化传统与分离主义观念在文本中冲突的重要表现领域。这些小说多将未成年人的活动置于鬼气萧森、又如梦境般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这批小说的儿童叙述,在突出其叙述内容的反叛性、阴郁性、模糊性之时,又强调其美学形式上以反现实主义为核心的杂糅、怪诞和含混。每当涉及特定历史或阐述自己的历史认知观念时,其儿童叙述就以其美学形式为掩护,用历史认知的方法来替代历史本身,自我放逐于意义的荒漠之中。(本文来源于《华文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吴丹凤[3](2019)在《儿童诗中叙述者的设定及作用——以黄庆云等诗人诗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诗创作与成人诗创作颇有不同,儿童诗歌中的叙述者、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颇为独特。从诗歌叙述的角度来探讨儿童诗中的叙述者设定问题及其作用有一定的意义。儿童诗中的真实作者虽然是成年人,但叙述者有时候需要以小孩的形象呈现,故而叙述者的形象既真实又虚幻,这种叙述理念既与隐含作者的道德价值规范相符合,又与隐含读者的天性相近,最终拉近叙述者和隐含读者之间的距离。(本文来源于《肇庆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胡佳倩[4](2019)在《《詹大胖子》的儿童叙述与文体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汪曾祺的短篇小说《詹大胖子》的叙述视角与文体风格保持一致。从叙述视角来看,小说采用第叁人称有限视角的方式,以童年时期五小学生的视角来向读者展现詹大胖子等人的故事;从文体风格来看,小说所选用的词语、句式以及标点符号等形象生动地模拟了儿童的意象风格,符合叙述视角。小说的语言和结构韵律感强,整体节奏有缓有急,富有音乐性,增加了小说的审美价值。(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06期)

纪文晓[5](2019)在《家庭结构与家庭抗逆力——基于17个罕见病儿童家庭的叙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运用深度访谈和叙述分析的方法,发现罕见病儿童家庭的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多样化中体现出核心化的趋势;亲属关系衰落;家庭结构流动化。"二保一"式核心家庭性别分工照顾模式、基于实践理性和扩展家庭资源的代际分工模式和基于家庭经营的核心家庭性别分工照顾模式是有利于家庭抗逆力发挥的叁种家庭分工模式。家庭内部两性的平等发展和男女在比较各自的优势基础上共同承担责任,合理配置时间和财富是达到家庭效用最大化发挥家庭抗逆力的关键。家庭延展性、国家和社会给予家庭的支持政策、家庭规模、家庭背后的职场结构等是影响家庭抗逆力比较显着的因素。病童父母是独生子女的双薪家庭及单亲家庭受资源限制,家庭抗逆力的发挥受到限制。(本文来源于《社会与公益》期刊2019年01期)

杨倩[6](2018)在《论儿童视角的复调叙述——以萧红小说《呼兰河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萧红的《呼兰河传》用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东北小城人民的生存状况和民族风情。儿童视角的复调叙述策略使儿童声音和成年声音在对话中形成了独特的复调审美效果。(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8年07期)

聂章军[7](2018)在《新时期小说儿童视角叙述下的“文革”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以来,不乏以儿童视角叙述"文革"的作品。这种叙述视角有其独特的表现模式与美学风格。"童眼"之于"文革"有多种话语形态:表现特殊的社会环境下,一代人迷茫的青春;以儿童纯真的目光透视"革命"的本质,消解"革命"的神圣;还原在充满斗争的环境下,孩子们成长的艰难。作家们之所以选择儿童视角来讲述"文革",是基于叁点原因:通过孩子的天真无邪另辟蹊径形成独特的叙述策略;作者将自己的声音隐藏在儿童背后,形成复调叙事;选择既是旁观者又是亲历者的儿童作为故事讲述者以加强叙述客观性。(本文来源于《阴山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余雷[8](2017)在《儿童历史小说的幻想性叙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有着中国风的诗意与浪漫的《天青》优雅温厚,能够让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成为少儿读者的文化基因,让他们在故事里经历必要的历练和磨砺,获得更多成长的力量与勇气。因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儿童历史小说与成人历史小说有很多不同之处。儿童历史小说由于儿童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期刊2017-07-28)

蔡静[9](2017)在《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儿童创伤叙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妮·莫里森(1931——),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当代着名的美籍非裔女作家。她认为文学的艺术性与社会性彼此交融,因而她的作品不仅包含丰富的文学韵味,也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内涵。“创伤”是莫里森小说中的重要主题之一。近年运用创伤理论解读莫里森的研究,尤以结合她的黑人女性作家身份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作品中的黑人女性创伤为主。本文突破了从女性主义及种族主义角度解读莫里森作品的局限,主要依据创伤理论、心理学与精神分析中的相关概念,结合对文本中叙述视角的分析,选取了莫里森作品中十部描写黑人儿童创伤经历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力图展现不同历史时期黑人儿童难以言说的创伤体验。同时,通过分析探讨莫里森运用不同叙述视角表现黑人儿童创伤症状的叙事技巧,揭示她在创作前后期经过转变叙事策略探索出的疗治创伤的方法。最后,阐释她在创作实践中所体现的政治意识与文化立场。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对莫里森的生平、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概念等的介绍;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莫里森前期的五部作品,如何采用单一叙述视角表现黑人儿童的创伤症状,揭示出莫里森前期的叙事目的是“控诉”白人的残酷行径与“见证”黑人儿童的创伤记忆;第叁部分主要分析了莫里森后期的五部作品,如何运用“复调”叙述方式展现黑人儿童的创伤症状,揭示出莫里森后期的叙事目的是以“对话”的方式促成黑白种族与黑人群体内部各阶层之间的平等交流;第四部分主要是通过对莫里森前后期叙述视角的分析,按非裔美国口语文学的“呼唤”与“回应”模式将其分为两部分,总结出莫里森前后期的叙事策略分别与她“反对白人性”和“文化融合”的文化立场一致;第五部分为结语,主要是对莫里森转变叙事策略的思考。(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刘灿灿[10](2017)在《谈儿童小说中的“生活流”叙述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儿童文学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坚持探究多样的写作风格的梅子涵,为中国儿童呈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20世纪末以来的一些作品,引领着中国当代的儿童文学迈向一个新的艺术姿态,其中,《女儿的故事》使得梅子涵的名声大噪,走入大众视野。对这部作品的深入研究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梅子涵的文体意识和现代形式的运用,可以更好地领会他对儿童小说创作形式的不断寻找、不断突破,也便于明确《女儿的故事》以及梅子涵在儿童小说中甚至是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深远影响。论文从叁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从文学的写作历程阐述“生活流”的叙述方式的显着特点,并选取有代表性的创作详细探究其内在的艺术特色。进入新时期后,各种叙事方式如雨后春笋,由于成人文学的发展对儿童文学的影响、儿童文学自身的觉醒以及儿童文学作家的相继尝试创新,或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儿童文学的进步,整体发展势头良好。针对这种创作盛景,在对成人文学叙述方式研究的基础上继而对儿童文学中的各种叙述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并详细探究极具代表性的“生活流”的叙述方式的应用和发展。其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开创新时期儿童小说大道的作品《女儿的故事》探讨其背后的叙述艺术,研讨生活流的写作方式对儿童小说创作的意义,选取儿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及经历来书写,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熙熙攘攘,背后却充满了成人的思考和心酸。并深入到作品的内容探究作者的叙事技巧,如时不时转换角色,和读者来一场对话,或者跳出框架之外,做一个居高临下的审视者,静观其变。另一方面,小说用词的浅显、生动、生活化,将儿童的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使得这种对话和审视效果表现的恰到好处。更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两个主人公的特殊身份:他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父亲,更是千千万万个中国父亲的缩影;而她不仅是一个小女孩,更是故事的主角,还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孩子的代表。这些叙述话语、叙述视角、叙述人物都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得研究者可以更好地探究儿童的心理。最后,这部儿童小说不仅在儿童界引起了关注,在成人文学中也掀起一阵浪潮,为当代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成人开始关注和思考儿童文学的本质和成人话语的问题。“生活流”的创作方式在艺术和生活之间接上了一根纽带,这根绳子把生活之流、生命之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作品中来。在思考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时,既要看到作品中所显示的现实生活中儿童主体性地位的不断提升,还要看到这一主体性的表现方式及根本意义,通过不同的书写方式、叙述方式,给儿童提供不同的阅读空间,不同的艺术气象,从而丰富儿童的成长,也丰富了儿童文学的形式。(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儿童叙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台湾"六年级"作家的儿童叙述是中华文化传统与分离主义观念在文本中冲突的重要表现领域。这些小说多将未成年人的活动置于鬼气萧森、又如梦境般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这批小说的儿童叙述,在突出其叙述内容的反叛性、阴郁性、模糊性之时,又强调其美学形式上以反现实主义为核心的杂糅、怪诞和含混。每当涉及特定历史或阐述自己的历史认知观念时,其儿童叙述就以其美学形式为掩护,用历史认知的方法来替代历史本身,自我放逐于意义的荒漠之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儿童叙述论文参考文献

[1].殷璐.选材之重,情思之真,叙述之美——从《心里住着好大的孤单》看舒辉波的儿童文学创作[J].长江文艺评论.2019

[2].陈舒劼.“鬼”、“梦”绕童身:台湾“六年级”作家儿童叙述的认同测绘[J].华文文学.2019

[3].吴丹凤.儿童诗中叙述者的设定及作用——以黄庆云等诗人诗作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9

[4].胡佳倩.《詹大胖子》的儿童叙述与文体风格[J].名作欣赏.2019

[5].纪文晓.家庭结构与家庭抗逆力——基于17个罕见病儿童家庭的叙述分析[J].社会与公益.2019

[6].杨倩.论儿童视角的复调叙述——以萧红小说《呼兰河传》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

[7].聂章军.新时期小说儿童视角叙述下的“文革”话语[J].阴山学刊.2018

[8].余雷.儿童历史小说的幻想性叙述[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7

[9].蔡静.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儿童创伤叙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10].刘灿灿.谈儿童小说中的“生活流”叙述艺术[D].上海师范大学.2017

标签:;  ;  ;  ;  

儿童叙述论文-殷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