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卫国(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疾控中心江西资溪335300)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3-0123-02
【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维生素B6注射液在临床上防治阿奇霉素针剂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稀便、腹部不适等的消化道不良副反应的效果。方法观察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在县医院住院使用阿奇霉素针剂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患儿200例,年龄为1——14岁,其中男112例,女88例。随机抽取其中100例同时加入维生素B6注射液为观察组,另100例不加维生素B6注射液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稀便、腹部不适等消化道不良副反应的有3例,发生率为3%,对照组消化道不良反应的有14例发生率为1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维生素B6注射液有较好的防治阿奇霉素针剂在滴注过程中引起的消化道不良副反应的作用,而且维生素B6价格便宜,值得临床医生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阿奇霉素针剂维生素B6注射液阿奇霉素针剂的稀释浓度滴注时间消化道不良副反应
阿奇霉素为新一代半合成的15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临床上的多种致病菌有抗菌作用,并具有抗菌谱广、半衰期长,每天只需一次给药、感染组织中的浓度高于非感染组织中、疗效确切等优点。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酿脓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流感嗜血干菌、卡他莫拉菌、沙眼衣原体有抗菌作用。特别是对支原体与衣原体等病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有良好的疗效,目前在临床上已成为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一线药物。但是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最常见的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患者往往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道反应而不能耐受,特别是儿科病人。近年来,我院采用维生素B6注射液防治阿奇霉素针剂在静脉滴注过程中产生的消化道不良副反应有比较好的疗效,服务对象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文200例,全部为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急儿科应用阿奇霉素针剂静脉滴注的患儿,其中男112例,女88例;年龄1~14岁。200例患儿随机抽签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
1.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注射用阿奇霉素针儿童用量为10mg/(kg•d)。用法:将注射用的阿奇霉素用适量的注射用水充分溶解配制成0.1g/ml再加入至250ml或50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最终阿奇霉素的稀释浓度为1.0~2.0mg/ml后静脉滴注。稀释浓度1.0mg/ml,滴注时间大于3小时,稀释浓度2.0mg/ml,滴注时间大于1小时。用药7~10天。本品每次滴注时间不得少于60分钟,滴注浓度不得高于2.0mg/ml。
观察组于输液组中同时加用维生素B6注射液25~50mg静脉滴注,疗程7~10天。
1.3观察指标在用药之前对两组患儿及其家长告知少数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等不适反应,但不具体说明有何种反应。于注射时及注射后1h观察患儿,询问有何感觉不做提示,由患儿及家长陈述。主要观察指标有恶心、呕吐、腹痛;阿奇霉素输液结束后,观察有无腹泻;腹泻诊断标准为粪便次数增多或性状异常,不良反应分轻度:症状较轻,能忍受并坚持完成治疗;重度:症状较重,甚至于无法忍受不能坚持用药而被迫停药。
2结果
两组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后对照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14%,观察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儿消化道不良反应的情况:对照组轻度不良反应8例,重度不良反应6例,因不良反应停药3例,停药率3%;观察组轻度不良反应2例,重度不良反应1例,因不良反应停药1例,停药率1%。
3讨论
阿奇霉素为氨质类酯类抗生素,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与敏感微生物中的核糖体50S亚单位结合,从而干扰细菌的转肽过程,阻碍依赖于RNA蛋白质的合成而达到其抗菌作用。临床上使用阿奇霉素时要注意它的稀释浓度和滴注时间。阿奇霉素的稀释浓度为1.0~2.0mg/ml后静脉滴注,稀释浓度1.0mg/ml,滴注时间大于3小时,稀释浓度2.0mg/ml,滴注时间大于1小时。本品每次静脉滴注时间不得少于60分钟,滴注浓度不得高于2.0mg/ml。
消化道反应发生机制与胃动素受体有关,阿奇霉素与胃动素结合后,可使血浆中胃动力水平提高,使胃肠平滑肌产生强烈的收缩引起胃肠道反应。维生素B6注射液主要成分维生素B6,其在红细胞内转化为磷酸吡哆醛,作为辅酶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的各种代谢功能起作用;同时还参与氨基酸转化成烟酸或5-羟色胺,从而推测其转化作用与缓解阿奇霉素的胃肠道反应相关。本组病例对照组结果表明,维生素B6注射液有较好的防治阿奇霉素针剂滴注过程中引起的消化道反应作用,而且维生素B6注射液价廉易购,值得临床医师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赵丽萍,黄步兰,花海鹰.不同方法减少红霉素静滴副作用临床观察.中国全科医学,2006,9(8):66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