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细菌论文_阮志强,张伟,许延涛,李甜,袁培逸

导读:本文包含了乳酸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乳酸,细菌,纤维素,乳酸菌,酱油,聚乳酸,糖蜜。

乳酸细菌论文文献综述

阮志强,张伟,许延涛,李甜,袁培逸[1](2019)在《高耐盐产乳酸细菌在酱油酿造中的抑菌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耐盐产乳酸细菌在高盐稀态酱油中能产生以乳酸为主的有机酸。乳酸不仅能赋予酱油柔和适口的酸感,还能降低高盐稀态发酵酱醪的pH值,抑制巨大芽胞杆菌为主的酱油变质胀瓶污染菌。将前期从高盐稀态酱醪中选育的3株高耐盐产乳酸细菌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JL03-1、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04、L04-2对巨大芽孢杆菌进行滤纸片抑菌试验。上述3株菌在pH 4.5时,菌液比半营养空白培养基抑菌圈直径分别增大了2.8 mm、2.7 mm、6.7 mm,pH 6.5时,抑菌圈直径分别增大了1.5 mm、0.5 mm、2.7 mm,两种不同pH条件下,菌液均显示了好于空白培养基的抑菌性能,说明3株产乳酸细菌均具有产抑菌物质的能力;对比pH 4.5与pH 6.5的菌液抑菌圈直径,发现3株菌分别增大了3.3 mm、4.2 mm、6.3 mm,说明在较低pH下,菌株产生的抑菌物质活性相对较高;3株菌中L04-2抑菌性能最佳,且随着pH值的下降,抑菌活性物质激活程度升高。高耐盐产乳酸细菌抑菌性能及机制的初步研究将为其在酱油酿造中防控杂菌污染的应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李慧敏,王新南,王家林,张晓冬,刘全兰[2](2019)在《乳酸细菌转化甘蔗糖蜜为乳酸等有机酸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乳酸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乳酸、乙酸等C_2~C_5短链脂肪酸是污水高效除磷脱氮所需的碳源。已有研究表明乳酸菌可把甘蔗糖蜜的发酵糖转化成乳酸或乳酸、乙酸等的混合物。为此,试验选用6株产酸优势乳酸细菌对5种不同配比的甘蔗糖蜜进行发酵,测定了发酵过程中的产酸量,乳酸、乙酸、甲酸的含量及糖分利用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糖分配比发酵液中的酸产量达100 g/L;菌株MX4和SN2可高效转化甘蔗糖蜜与葡萄糖配比为3︰1培养基中的糖分; SN2菌株更适合于用甘蔗糖蜜生产乳酸, MX4菌株的甘蔗糖蜜发酵液更适于做污水处理的碳源补给,这两株菌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07期)

李兰兰[3](2019)在《抗真菌乳酸细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在乳清防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真菌乳酸细菌本身或代谢产物对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在发酵食品中,它们既是发酵剂又是天然防腐剂,可满足人们对绿色安全食品的要求,具有开发和应用的价值。首先,本论文以24株乳酸细菌为材料,以5种真菌为指示菌筛选;获得5株优良抗真菌乳酸细菌。其次,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筛选,得到5株抗真菌乳酸细菌高产抗真菌物质的最优培养条件。最后,选取一株抗真菌乳酸细菌应用于发酵型乳清饮料中,提高产品的防腐能力。实验结果如下:1、以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马克斯克鲁维酵(Kluyveromyces marxianus)、产黄青霉BBCC336234(Penicillium chrysogenum)5株真菌为指示菌,获悉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N22、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N27、P10、N7、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N14抗真菌效果较好。2、通过单因素实验,获得了抗真菌乳酸细菌最优的氮源、碳源、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初始pH值。3、筛选发现N22对毕赤酵母、N14对黑曲霉、P10对产黄青霉BBCC336234、N27和N7对马克斯克鲁维酵母抑菌效果较好。进一步采用响应面法针对性地优化了最优培养条件。4、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菌是导致乳清饮料腐败的原因之一,所以选择植物乳杆菌N7应用于发酵型乳清饮料的研发中。结果表明,添加N7菌粉或N7培养上清液粉均可抑制乳清中的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菌,保持了乳清饮料的良好风味,提高了产品质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5-28)

许延涛,李文峥,索倩,罗晓明,周慧[4](2018)在《添加耐盐产乳酸细菌酱油发酵工艺优化及其抑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乳酸是一种重要的酱油风味物质,能赋予酱油柔和的酸味,此外,酱油发酵过程中维持一定浓度的乳酸能有效抑制污染菌的生长,有利于成品酱油的质量安全。从高盐稀态发酵酱醪中筛选出一株细菌JL1,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以发酵温度(A)、添加时间(B)、接种浓度(C)为考察因素设计正交试验,乳酸含量及感官评分为判断指标优化其发酵工艺;SPME-GC-MS研究最优工艺所得发酵酱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此外,利用牛津杯法测定JL1在低盐条件下对酱油污染菌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正交试验最优化条件为A_2C_1B_3,即采用25℃恒温发酵,接种浓度1×10~8/mL,发酵90d添加JL1,发酵120d后所得酱油乳酸含量为3.15g/L,比不添加JL1的对照样提高了73.1%,经21人感官评定,平均得分90.5;SPME-GC-MS分析结果显示最优条件下发酵酱油挥发性风味成分共有48种,比对照组多8种,面积归一法确定其中主要成分为具有水果香气的苯乙醛,相对含量为9.27%,比对照组提高9.06%;牛津杯实验结果显示,添加JL1的发酵液对酱油发酵污染菌地衣芽孢杆菌及巨大芽孢杆菌的菌苔分别形成了12.67mm及8.3mm的抑菌圈,能较好抑制污染菌生长。添加耐盐产乳酸细菌JL1发酵能通过提高酱油中乳酸含量及增加挥发性物质种类来有效提升酱油风味,同时对酱油发酵污染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酱油减盐发酵中将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王云凤[5](2018)在《聚乳酸/细菌纤维素复合支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纤维素(BC)因具有高纯度、高结晶度、良好的机械性能、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可降解性等优势成为一种常用的生物材料。其纳米尺寸级纤维束交织重迭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叁维网状结构。聚乳酸(PLA)的力学性能良好兼具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性,因而在组织工程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将聚乳酸与细菌纤维素复合制备出一种新型支架——聚乳酸/细菌纤维素复合支架(PLA/BC),并对其物化性能以及生物学性能进行表征和评价。本文采用静态培养法,利用红茶菌发酵制得BC,并对其进行纯化处理后匀浆抽滤成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BC膜由交错缠绕的超细纤维构成叁维网络,纤维的直径约为20~60 nm,且表面具有大量孔隙,其孔隙率达到93.75%。采用溶液浇注-溶剂去除法成功制备PLA/BC复合支架(文中命名为PLA/BC-0复合膜),通过FTIR和XRD证明两种材料成功复合,拉伸测试表明该复合支架的断裂强度较之纯BC膜有所提高。通过细胞毒性、粘附、增殖实验评价其生物相容性,该复合膜的细胞毒性等级为1级,符合组织工程应用条件。将雪旺细胞(SCs)种植于PLA/BC-0复合膜上,细胞在24 h后成功粘附,并在共培养的3~5 d进入对数生长期,细胞实现大量增殖。3D打印方法不仅实现了两种材料的复合,同时可以通过控制3D打印过程中的工艺参数精确调控支架PLA层的微孔尺寸和形状,从而探索细胞黏附和增殖所需的最佳膜层结构。本文就3D打印的圆孔状及条纹状表面拓扑结构对细胞的生长行为影响进行了表征。SCs细胞能够在3D打印复合膜表面成功粘附,且其在规则的圆孔状及条纹状结构表面的增殖率大于其在光滑平整的表面,微米级孔隙结构能够更好的促进增殖过程。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3D打印PLA/BC复合膜无细胞毒性,甚至有一定程度的促进增殖作用(其细胞存活率大于100%)。红细胞固定及血小板粘附实验证明3D打印复合膜具有优异的血液相容性。进一步的降解研究表明,几种材料在植入体内1周后出现松散结构,3周后开始有结构缺损。体外降解结果表明,BC膜在模拟体液中6周后的降解率为14.38%,而PLA/BC复合膜的降解率达到18.75%,均具有生物可降解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闫肃,李慧敏,张晓冬,王新南,何岚[6](2018)在《不同食物来源乳酸细菌的安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分离自市售商品、发酵萝卜和发酵面团的48株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为对象,评价其安全性和工业化应用前景。这48株菌中,有41株菌没有检测到腐胺、尸胺、组胺、酪胺、精胺和亚精胺的形成;有41株菌没有检测到溶解明胶的活性;有36株菌没有表现出明显溶解羊血的特性;有2株菌(QKL2和7)形成L-乳酸的光学纯度为91%,这2株菌不产生物胺、不溶解明胶且不对羊血产生明显溶解圈。这2株菌对低质量浓度(≤20 mg/L)的红霉素和阿莫西林表现为敏感,QKL7对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抑制力要高于QKL2,但该菌对葡萄糖的理论利用率低。因此,试验获得了2株食用安全度高的LAB菌株,这2株菌形成的复合菌将是预防食品和饲草腐败的益生菌剂。(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8年05期)

朱玉龙,王亚慧,崔莉,张传杰,刘云[7](2016)在《马来酸酐接枝聚乳酸增容改性聚乳酸/细菌纤维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马来酸酐接枝聚乳酸(PLA-gMAH)用于增容改性聚乳酸/细菌纤维素复合物.红外分析证实MAH成功地接枝于PLA主链上.当DCP质量分数为0.6%时接枝率达到最大.将制备的PLA-g-MAH添加于PLA/BC中制备复合材料.利用SEM、DSC、TGA、维卡测试仪和万能拉力试验机分别表征测试了PLA/BC/PLA-g-MAH的形貌、结晶性质、热稳定性、维卡软化点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添加2%的PLA-g-MAH时制备出的PLA/BC复合材料的耐热性和拉伸强度均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李红月,卢秀萍,杨华,胡静雯[8](2016)在《互穿网络聚乳酸/细菌纤维素生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乳酸(PLA)为基体,细菌纤维素(BC)为增强体,通过PLA-叁氯甲烷溶液与BC-无水乙醇悬浮液的共混扩散制备互穿网络结构的PLA/BC生物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热失重分析仪、偏光显微镜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等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分散性、力学性能、热分解温度及球晶形貌。结果表明,采用溶液共混扩散法可得到以BC为骨架、PLA缠绕其表面的互穿网络结构的生物复合材料;BC可作为异相成核剂,显着细化PLA的球晶尺寸,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分解温度。BC的质量比为1.0%时,PLA/BC复合材料的球晶尺寸最小,力学性能和热分解温度最高。其中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和热分解温度分别较纯PLA提高了37.84%和约5℃。(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6年01期)

林谦[9](2013)在《乳酸细菌淀粉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乳酸细菌淀粉酶的研究概况,包括微生物来源、分子生物学研究与应用叁个方面,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对学界的研究结果有所补充和发展.(本文来源于《玉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明恒磊[10](2012)在《乳酸细菌Lc-1菌株L-乳酸发酵和提纯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乳酸及其衍生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和医药等领域,市场前景广阔。由于人体只有可代谢L-乳酸的L-乳酸脱氢酶,因此,在食用及药用等领域中的乳酸要求其构型为L型,而且光学纯度很高。目前主要用发酵法生产L-乳酸,但是存在着L-乳酸光学纯度不高,产量低,产品收率低的问题。论文以L-乳酸光学纯度为99%的菌株Lc-1作为出发菌株,对菌株产酸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并且探索了添加凝聚剂去除蛋白质、粉末状活性炭脱糖及乳酸钙结晶的工艺。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菌株Lc-1的发酵培养基的研究。利用单因素法确定碳源葡萄糖的最佳浓度为100g/L;氮源为酵母粉与玉米浆干粉组成的混合物,OXOID酵母粉为3g/L,玉米浆干粉为12g/L;金属离子Mn~(2+)、Fe~(2+)和Mg~(2+)浓度分别为0.05g/L,0.02g/L,0.6g/L。2.菌株Lc-1的发酵条件的优化。摇瓶发酵最佳条件为:接种量10%,发酵温度39℃,摇床转速150r/min。控氧的最佳条件为:先通风培养12h,12h后准厌氧培养至发酵结束。在最佳发酵条件下,进一步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发酵培养基的成分进行分析,得到培养基的最优组合为:葡萄糖103.74g/L,氮源15.19g/L,碳酸钙48g/L,在此最优条件下,L-乳酸的产量可达84.4g/L,产酸速度为2.1g/(L.h)。3.发酵液经过加热、碱调及添加凝聚剂处理后,蛋白去除率可达75%,乳酸钙损失率为3%。4.对比4种活性炭的脱糖效果,优选出粉末状活性炭1,以粉末状活性炭1对发酵液进行脱糖研究,考虑活性炭添加量、吸附时间、温度、搅拌速度四个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得出最佳脱糖条件为:活性炭添加量2%、吸附时间2h、温度60℃、搅拌速度100rpm,脱糖率为70%,乳酸钙损失率为7.8%。5.研究了杂质去除状况、乳酸钙初始浓度等对乳酸钙结晶的影响,采用梯度降温进行乳酸钙结晶,结晶率为60.4%,母液回收后可进行再次结晶。乳酸钙的提取率为65.2%,对成品乳酸的纯度和旋光性检测的结果表明,L-乳酸含量为95.1%,光学纯度为99%。(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2-05-30)

乳酸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乳酸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乳酸、乙酸等C_2~C_5短链脂肪酸是污水高效除磷脱氮所需的碳源。已有研究表明乳酸菌可把甘蔗糖蜜的发酵糖转化成乳酸或乳酸、乙酸等的混合物。为此,试验选用6株产酸优势乳酸细菌对5种不同配比的甘蔗糖蜜进行发酵,测定了发酵过程中的产酸量,乳酸、乙酸、甲酸的含量及糖分利用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糖分配比发酵液中的酸产量达100 g/L;菌株MX4和SN2可高效转化甘蔗糖蜜与葡萄糖配比为3︰1培养基中的糖分; SN2菌株更适合于用甘蔗糖蜜生产乳酸, MX4菌株的甘蔗糖蜜发酵液更适于做污水处理的碳源补给,这两株菌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酸细菌论文参考文献

[1].阮志强,张伟,许延涛,李甜,袁培逸.高耐盐产乳酸细菌在酱油酿造中的抑菌作用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李慧敏,王新南,王家林,张晓冬,刘全兰.乳酸细菌转化甘蔗糖蜜为乳酸等有机酸的研究[J].食品工业.2019

[3].李兰兰.抗真菌乳酸细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在乳清防腐中的应用[D].内蒙古大学.2019

[4].许延涛,李文峥,索倩,罗晓明,周慧.添加耐盐产乳酸细菌酱油发酵工艺优化及其抑菌性能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5].王云凤.聚乳酸/细菌纤维素复合支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6].闫肃,李慧敏,张晓冬,王新南,何岚.不同食物来源乳酸细菌的安全性评价[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8

[7].朱玉龙,王亚慧,崔莉,张传杰,刘云.马来酸酐接枝聚乳酸增容改性聚乳酸/细菌纤维素[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8].李红月,卢秀萍,杨华,胡静雯.互穿网络聚乳酸/细菌纤维素生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6

[9].林谦.乳酸细菌淀粉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

[10].明恒磊.乳酸细菌Lc-1菌株L-乳酸发酵和提纯工艺[D].青岛科技大学.2012

论文知识图

含pLEB691/CBD、pLEB690/(lecC+CBD)和...大肠杆菌乳酸合成代谢途径Fig.1-1Lac...光学显微镜下观察CBD重组菌与李氏杆...荧光显微镜下观察CBD重组菌与李氏杆...鉴定系统试验条和相关试剂重组转化子质粒的PCR鉴定M,1kbDNA标...

标签:;  ;  ;  ;  ;  ;  ;  

乳酸细菌论文_阮志强,张伟,许延涛,李甜,袁培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