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通俗言情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通俗,言情小说,小说,抗战时期,雅俗,渊源,琼瑶。
通俗言情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姚建华[1](2017)在《通俗小说的雅俗魅力——兼论张恨水、张爱玲和苏青的社会言情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小说都是中国的通俗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被大家称作是"闲书"。它的功能趋于"寓教于乐"的效应,因此广大市民层成为通俗小说的主要读者群,通俗小说被他们视为雅俗共赏的精神消费品。其中,在抗战时期通俗小说有了较雄厚的作者队伍,有着一定影响的代表作家如张恨水、张爱玲、苏青等。他们的作品已表现出雅俗互融的特点,并且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风格。(本文来源于《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司新丽[2](2013)在《从纯洁的情到世俗的爱——现代通俗小说的言情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言情主题包括叁个方面:情爱的空中楼阁,情爱的社会话语,情爱的畸形世俗化。民初的哀情小说所描绘的情爱的空中楼阁,构成了眼泪的世界。情爱的社会话语,既能反映作为社会人的本质和观念,更能折射复杂的社会景观。情爱的畸形世俗化,当情爱的表达违背社会话语的常态时必然是一种畸形,畸形的男女情爱很难按照世俗社会的存在法则正常存在和发展。(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7期)
杨玉锋[3](2007)在《中国现代通俗言情小说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叙事演变对于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品质以及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等课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在通俗小说的各大门类中,言情小说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叙事演变经历了一个十分完整的过程,最具典型意义。论文主要从叙事转型的特点入手,分别从叙事语言、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叁个方面对现代通俗言情小说进行文本解读,并由此出发探讨中国现代通俗言情小说在20世纪上半叶文学整体转型的时代,如何在叙事上演变革新,如何处理古典小说传统与新文学影响的关系。全文由六部分组成,主要分为绪论、四章和结语,各部分重点论述内容如下:绪论主要梳理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研究现状和相关概念。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研究目前还主要处于外部研究阶段,相关概念的辨析还比较混乱。第一章分为两节,首先提纲携领,分析了通俗言情小说叙事革新的主要特点,即由旧而新、新旧交融、转变的多层次性。第二章分两节,主要分析中国现代通俗言情小说的叙事语言。在文学革命之前,言情小说文白并存,还经历了独特的“骈文小说热”。在白话文兴起之后,则经历了从传统白话文向现代白话文的转变。第叁章分两节,主要分析中国现代通俗言情小说的叙事视角。限制叙事视角对于中国作家来说是个新事物,因此20世纪上半叶还基本处在探索阶段。说书体消解之后,言情小说以客观叙事视角为主。第四章节分两节,主要分析中国现代通俗言小说的叙事结构。由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在结构方面的差异性,本章把这二者分开来探讨。长篇小说经历了从章回体向现代开放式结构的转变,短篇小说则完成了盆景化向片段化的现代转型。结语则对以上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了本文最主要的观点和创新之处。(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7-05-01)
沈昊[4](2005)在《中国现代通俗小说言情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啼笑因缘》、《红杏出墙记》和《秋海棠》叁部现代通俗言情小说为例,概述了现代言情小说的发展概况,分析了现代通俗小说言情的特征,重点论述了现代通俗言情小说的言情模式,为“社会言情小说”和“侠情小说”以及其他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现代言情小说的渊源,考察了古代言情小说言情模式变迁的情况,唐传奇中言情小说的分离式、融合式和复归式等叁种言情模式为最早的言情模式,为其后的宋元话本、拟话本小说以及明清长篇言情小说所继承。及至晚清民初,这种言情模式发生了变化。言情小说的言情模式由以婚姻爱情的结局分类,逐渐转化为以爱情婚姻与日常生活的配置方式归类,并且论述了言情模式变迁的原因在于:首先,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其次,现代小说家的小说观和审美观发生了变化;再次,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改变了传统的言情模式。本文在最后论述了现代言情模式对后世小说的影响,导致后世小说言情的生活化,多元化,哲理化,畸形化。本文认为,言情模式发展到当代,已经完全没有了固定的模式,没有模式就是当代小说基本的的言情模式。(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5-06-30)
张华[5](2000)在《中国现代通俗言情小说的流变轨迹》一文中研究指出通俗言情小说在清末民初迅速兴起 ,既与文学传统有关 ,又受社会文化构成因素与发展状况制约。民国初期“言情”带有惟情倾向和伤感情调。五四以后“言情”开始融入更多的社会内容 ,欢快调子随之出现。抗战以后“社会”压倒“言情”,对男女爱情的探索更加深入 ,才子佳人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0年05期)
党鸿枢[6](1996)在《通俗文学的叁重奏──琼瑶、亦舒、梁凤仪言情小说系列论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琼瑶、亦舒的言情小说,梁凤仪的财经小说,以其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主人公悲欢离合的感情纠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作品风靡大陆。她们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般读者对优秀通俗文学的普遍渴求。叁位女作家的作品,在情爱观、婚姻观上表现出了对女性自立自强的呼唤。亦舒、梁凤仪更是抨击和揭露了工商社会对情爱生活的异化和摧残。她们的作品,在内容上虽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处,但作者主体情致的诚挚介入,掩盖了作品的纰漏。当然,与纯文学作家相比,她们的作品在社会的深刻性和现实性方面所表现出的肤浅,却也是公认的事实。(本文来源于《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6年01期)
通俗言情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言情主题包括叁个方面:情爱的空中楼阁,情爱的社会话语,情爱的畸形世俗化。民初的哀情小说所描绘的情爱的空中楼阁,构成了眼泪的世界。情爱的社会话语,既能反映作为社会人的本质和观念,更能折射复杂的社会景观。情爱的畸形世俗化,当情爱的表达违背社会话语的常态时必然是一种畸形,畸形的男女情爱很难按照世俗社会的存在法则正常存在和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通俗言情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姚建华.通俗小说的雅俗魅力——兼论张恨水、张爱玲和苏青的社会言情小说[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2].司新丽.从纯洁的情到世俗的爱——现代通俗小说的言情主题[J].山东社会科学.2013
[3].杨玉锋.中国现代通俗言情小说叙事研究[D].兰州大学.2007
[4].沈昊.中国现代通俗小说言情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5].张华.中国现代通俗言情小说的流变轨迹[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6].党鸿枢.通俗文学的叁重奏──琼瑶、亦舒、梁凤仪言情小说系列论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