砒砂岩区论文-张攀,姚文艺,刘国彬,肖培青

砒砂岩区论文-张攀,姚文艺,刘国彬,肖培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砒砂岩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风-冻融复合侵蚀,多动力交错过程,侵蚀模式,土壤侵蚀机理

砒砂岩区论文文献综述

张攀,姚文艺,刘国彬,肖培青[1](2019)在《砒砂岩区典型小流域复合侵蚀动力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鄂尔多斯高原砒砂岩区水力、风力、冻融交错侵蚀作用为研究对象,选择准格尔旗二老虎沟小流域作为研究流域,对侵蚀环境参数进行定位观测,统计分析水力、风力、冻融作用的年内变化过程。采用数据标准化后的层次分析法,揭示水力-风力-冻融交错作用过程,辨识高侵蚀风险发生的时阈及动力交错模式。研究表明:砒砂岩区复合侵蚀作用可分为风冻交错、风水交错和风水冻交错叁个典型动力组合模式,风水交错侵蚀是该地区的主要侵蚀模式;砒砂岩区年内存在叁个高侵蚀风险期,即风-冻融交错侵蚀期(2月上旬至3月中下旬),风-水交错侵蚀期(6月中上旬至8月中下旬),水-风-冻融交错侵蚀期(10月中旬至11月中下旬)。(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雷菁花,杨方社,马艺坤[2](2019)在《砒砂岩区沙棘单根拉伸试验抗拉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探讨砒砂岩区沙棘植物护坡的力学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选取该区域内4年生沙棘根部对其进行室内单根拉伸试验,选取根系自身影响因素直径和根长、外界影响因素拉伸速率,分别以此为变量,探讨根系抗拉力学特性,并结合SPSS软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抗拉力随根系直径的增加而增加,抗拉强度随根系直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同一直径级下,随着根长和拉伸速率的增大,抗拉力和抗拉强度都相应减小;应力—应变曲线描述的沙棘单根受拉伸变形过程表现出随根系直径、根长的增加,变形趋势逐渐减弱,然而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加,并没有明显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表明叁种影响因素对沙棘单根抗拉特性的影响大小依次是根系直径>根长>加载速率,结合沙棘具备根系密而发达的特点,证明在冲刷速率较大的情况下,沙棘根系能充分利用缠绕在一起的根系、多而密集的短根能够固持泥土,对这一区域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姚文艺,肖培青,王愿昌,申震洲[3](2019)在《砒砂岩区侵蚀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流域砒砂岩区是我国北方生态严重退化的地区,其土壤侵蚀治理长期以来是我国水土保持学界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其难点在于砒砂岩区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多动力复合侵蚀交替发生且时空分异性强、侵蚀岩性机理及侵蚀动力过程复杂、干旱缺水而暴雨集中,以及人们对于砒砂岩区土壤侵蚀规律性认知水平的局限性。本文从砒砂岩区土壤侵蚀特征、治理措施及其作用与效益,以及砒砂岩治理技术研究新成果等方面综述了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进展,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阻控侵蚀与植被恢复一体化、砒砂岩资源利用与生态衍生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及实现生态综合治理将成为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治理技术研究的未来主要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杨振奇,秦富仓,李龙,任小同,钱秋颖[4](2019)在《砒砂岩区小流域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砒砂岩区小流域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该文以砒砂岩区典型流域鲍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法布设取样点,2018年7月取样,按照0~20、>20~40、>40~60 cm划分取样层次。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采用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土壤粒度,采用样方拍照法计算植被覆盖度。运用地统计学和约束性排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环境因子影响下砒砂岩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砒砂岩区小流域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在0.98~15.45 g/kg之间,不同地形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沟底>坡面>山脊的规律;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以用半方差函数的指数模型进行良好的模拟,块金效应在55.1%~57.5%范围内,属中等程度变异。小流域土壤有机质呈中间高边缘低的规律;冗余分析的结果显示,第1轴的特征值为0.58,解释量为58%,第1轴对响应变量的累积解释量为96.1%,前两轴对响应变量的累计解释量达到了99.3%。各环境因子与第1排序轴的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为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程度>土壤颗粒平均粒径>坡位>高程>坡度,第1排序轴可以定义为植被-土壤侵蚀因子,坡度因子与第2排序轴的相关系数高于其他环境因子,第2排序轴可以定义为坡度因子。植被覆盖度是影响砒砂岩区小流域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主导因素,土壤侵蚀程度是决定土壤有机质垂向变异的关键因素。砒砂岩区的土层浅薄且贫瘠的地带,不宜开展大面积的整地和造林工作,而土层深厚且水肥条件良好的区域可以营造合理密度的灌木林、乔木林以及经济林。(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7期)

刘静,李禾,郭建英,吴永胜[5](2019)在《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砒砂岩区不同林龄沙棘的改土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不同林龄沙棘对其下土壤的改良效果,为砒砂岩区人工沙棘林生态建设、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达拉特旗典型砒砂岩区不同林龄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度关联分析法,对沟坡阳坡1~7 a沙棘林0—4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饱和持水量、土壤最大毛管持水量)进行测定,并以周边荒坡作为对照(CK),对不同林龄沙棘林对砒砂岩土壤的改土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土壤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随沙棘林龄增加而增大,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土壤容重与之相反;不同林龄沙棘能增强土壤持水能力,并且4~7 a沙棘持水能力大于1~3 a沙棘持水能力。[结论]在砒砂岩区营建人工沙棘林有利于土壤改良,不同林龄沙棘对土壤改良作用主要作用于0—10 cm和10—20 cm土层。(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振奇,秦富仓,于晓杰,李彦杰,任小同[6](2019)在《砒砂岩区小流域林地土壤机械组成与分形维数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砒砂岩区不同林地土壤机械组成的差异,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部暖水乡境内的鲍家沟小流域选取立地类型一致的油松、侧柏、沙棘、柠条4种典型林地为研究对象,以天然草地为对照,每种林地设置样地3个,每个样地随机选取3个取样点,采集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样,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土壤机械组成,分析各林地各径级土壤颗粒含量和分形维数之间关系。结果表明:油松林土壤颗粒最细,平均粒径φ值为3.591,其后依次是侧柏林(φ值2.280)、羊草草地(φ值1.416),表明油松、侧柏林对于土壤细颗粒的保护能力相对较强;不同林地土壤细砂含量差异较大,分形维数与土壤机械组成综合指数的第一主成分呈线性关系(y=0.0129x+2.108,y为分形维数,x为机械组成综合指数,P <0.05),与第二主成分呈二次项关系(y=0.036x~2+0.001x+2.27,y为分形维数,x为机械组成综合指数,P <0.05)。(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雨,刘阳,党晓宏,李传福,白浩江[7](2019)在《鄂尔多斯砒砂岩区山杏产业发展现状及开发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对鄂尔多斯砒砂岩地区山杏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综述了山杏树木、山杏叶、山杏蛋白等山杏产品的开发利用现状。针对砒砂岩区山杏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管理、规范经营的建议及拓宽山杏资源开发途径的对策。(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水利》期刊2019年07期)

陈鹏,郭建英,董智,李红丽,张铁钢[8](2019)在《砒砂岩区不同退耕还林措施土壤颗粒及交换性能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砒砂岩区退耕还林还草措施下林地和草地的土壤结构及土壤交换性能对其措施的响应,选取柠条林、油松林、小叶杨林和本氏针茅草地为研究对象,并以荞麦坡耕地为对照,通过野外取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分形理论探究土壤粒径分布(PSD)、阳离子交换量(CEC)和交换性盐基总量(ECEC)及其组成(Na~+、K~+、Ca~(2+)、Mg~(2+))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相关性关系。结果表明:(1)实施退耕还林措施后,草地和林地的PSD分布范围、非均一性、离散程度均高于坡耕地,且柠条林的土壤粉粒含量、PSD分布范围的增幅效果最显着(P<0.05);土壤剖面垂直层次上,草地有利于增加表层土壤的细粒组分和粒径的分布范围,而林地更有利于对深层土壤粒径的改良与细化;(2)研究区交换性盐基组成主要以碱土金属为主(Ca~(2+)、Mg~(2+)),不同措施的土壤ECEC和CEC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柠条林>油松林>小叶杨林>草地>坡耕地。草地表层土壤交换性能优于底层土壤,而林地与之相反;(3)黏、粉粒和细砂是决定研究区土壤交换性能的细粒土壤和粗粒土壤,粉粒是CEC、ECEC的主要贡献因子,多重分形维数可较好地描述土壤交换性能与土壤颗粒间的关系。不同措施以柠条林对土壤颗粒组成和土壤交换性能的改良效果最优。(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龙[9](2019)在《砒砂岩区叁种林地持水性能与林木耗水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人工林地持水能力与树种蒸腾耗水特性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砒砂岩区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油松(Pinustabulaefonnis Carr.)、柠条锦鸡儿(Caragankorshinskii Kom.)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SF60茎流计对不同人工林蒸腾速率进行观测,并同时结合HOBO小型气象站观测相关气象因子,以及对其林下枯落物层持水性能和0~50cm 土壤层物理性质及其持水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类型林下枯落物层厚度变动范围在0.73cm~2.77cm,总蓄积量变动范围在1.47t/hm2~7.93t/hm2,且不同林下枯落物总蓄积量大小顺序与厚度一致,大小顺序为油松林>沙棘林>柠条锦鸡儿林>撂荒地;比较2个层次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发现,枯落物半分解层厚度及其蓄积量明显小于未分解层的。(2)对不同林分类型林下枯落物层的持水量研究发现,撂荒地持水能力均小于其它叁种林下枯落物持水能力,其中油松林下枯落物最大持水率的值最大,为267.32%;撂荒地的最大持水率值为149.48%。(3)对不同林分类型林下枯落物持水量及吸水速率与其浸泡时间的数据进行回归拟合发现,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的持水量以及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分别呈Q=klnt+b的对数关系和V=ktn幂函数关系。(4)不同林分类型林下土壤容重总体变化不大,撂荒地的土壤容重最大为1.71g/Ctm3,沙棘林和油松林土壤容重值最小,分别为1.49g/Cm3,1.48g/Cm3;总孔隙度的大小变化趋势为油松林>沙棘林>柠条锦鸡儿林>撂荒地;而非毛管孔隙度大小顺序为沙棘林>油松林>撂荒地>柠条锦鸡儿林;油松林下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大,值为17.43mm,撂荒地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小,值为10.87mm;土壤非毛管持水量与非毛管孔隙度大小顺序一致。(5)叁种树种树干液流均出现了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白天的蒸腾速率远高于夜间,夜晚有微弱稳定的树干液流存在,单、双峰规律明显。在典型天气中,晴天的叁种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曲线变化较平缓且峰值范围较宽,液流启动较早,停止较晚;在雨天,峰值较陡且范围较窄,液流启动较晚,停止较早:阴天居中。(6)叁种树种液流蒸腾速率与气象因子有密切的联系,同太阳辐射、空气温度、风速、10cm地温、水汽压亏缺气象因子呈正相关,而与空气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研究结果旨在为干旱区人工林的栽植管理及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韩兆敏[10](2019)在《内蒙古砒砂岩区油松和沙棘茎流耗水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砒砂岩分布于黄河流域以晋陕蒙接壤区为中心的区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因剧烈的水土流失,该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所以植物如何有效利用干旱地区的水分资源日渐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为深入了解砒砂岩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P和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的水分利用特征及长时间尺度下的耗水规律,选取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水土保持示范区为取样地,将采取的以砒砂岩为母质发育的土壤和示范区苗木带回内蒙古农业大学温室内,并于2018年4月—10月对油松和沙棘的茎流速率、生长指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进行测定,同时对温室内的环境因子进行测定。总体拟合油松和沙棘的耗水模型,并进行尺度拓展。研究结果旨在为砒砂岩区植物水分供求关系提供数据支撑,也为砒砂岩区重要植物资源的水分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油松、沙棘不同时间尺度茎流速率变化规律油松和沙棘茎流速率的日变化趋势分别为单峰型曲线和双峰型曲线。在所选的观测日中,油松的每日的茎流启动时间稍晚于沙棘,油松的茎流速率每日6:00—7:00启动,于13:00—14:00到达峰值,随后开始下降,19:00—20:00到达低谷。沙棘的茎流速率每日6:00—7:00启动,10:00—11:00到达第一个峰值,随后茎流速率开始小范围波动,直至13:00—14:00茎流速率到达当日的第二个峰值,其在10:00左右到14:00左右茎流保持较高的值,15:00左右开始下降,19:00—20:00到达低谷,两树种夜间茎流速率维持稳定且不为0的状态。两个树种茎流速率的季节变化都是夏季的茎流启动时间和达到峰值的时间均早于春季和秋季,而低谷出现的时间又晚于春季和秋季,即夏季茎流高峰维持的时间长于春季和秋季,且夏季的茎流峰值及平均茎流速率均高于春季和秋季。通过每月对油松和沙棘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发现,油松和沙棘的初始荧光值相差不大,但沙棘的最大荧光值和最大光化学效率总体大于油松,沙棘的光合能力和耗水量高于油松。(2)环境因子对油松和沙棘茎流速率的影响在容易观测的环境因子中,太阳辐射强度、大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对两个树种的茎流速率的影响最明显。茎流速率和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与茎流速率相关性较强的环境因子为太阳辐射强度、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虽然除与油松春季茎流速率相关性不显着外,与沙棘各季节茎流速率的相关性均达显着水平,但与其他环境因子相比,其相关性较弱。茎流速率与环境因子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在95%可信度上回归关系显着。在两个树种茎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中,油松和沙棘全年的平均模拟误差率在10%以内,该误差率是可接受的。因此,建立的单木日耗水预测模型具有一定应用价值。(3)油松和沙棘单木耗水量的拓展以油松茎干截面积和沙棘叶面积为空间纯量,分别对其蒸腾耗水进行尺度扩展得到林分耗水模型Y=0.1329X14402和Y=1.1615X1.387,且模型预测的耗水量和实测的耗水量平均误差率在10%以内。(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砒砂岩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进一步探讨砒砂岩区沙棘植物护坡的力学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选取该区域内4年生沙棘根部对其进行室内单根拉伸试验,选取根系自身影响因素直径和根长、外界影响因素拉伸速率,分别以此为变量,探讨根系抗拉力学特性,并结合SPSS软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抗拉力随根系直径的增加而增加,抗拉强度随根系直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同一直径级下,随着根长和拉伸速率的增大,抗拉力和抗拉强度都相应减小;应力—应变曲线描述的沙棘单根受拉伸变形过程表现出随根系直径、根长的增加,变形趋势逐渐减弱,然而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加,并没有明显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表明叁种影响因素对沙棘单根抗拉特性的影响大小依次是根系直径>根长>加载速率,结合沙棘具备根系密而发达的特点,证明在冲刷速率较大的情况下,沙棘根系能充分利用缠绕在一起的根系、多而密集的短根能够固持泥土,对这一区域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砒砂岩区论文参考文献

[1].张攀,姚文艺,刘国彬,肖培青.砒砂岩区典型小流域复合侵蚀动力特征分析[J].水利学报.2019

[2].雷菁花,杨方社,马艺坤.砒砂岩区沙棘单根拉伸试验抗拉特性研究[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9

[3].姚文艺,肖培青,王愿昌,申震洲.砒砂岩区侵蚀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9

[4].杨振奇,秦富仓,李龙,任小同,钱秋颖.砒砂岩区小流域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农业工程学报.2019

[5].刘静,李禾,郭建英,吴永胜.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砒砂岩区不同林龄沙棘的改土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2019

[6].杨振奇,秦富仓,于晓杰,李彦杰,任小同.砒砂岩区小流域林地土壤机械组成与分形维数关系[J].土壤通报.2019

[7].王雨,刘阳,党晓宏,李传福,白浩江.鄂尔多斯砒砂岩区山杏产业发展现状及开发利用[J].内蒙古水利.2019

[8].陈鹏,郭建英,董智,李红丽,张铁钢.砒砂岩区不同退耕还林措施土壤颗粒及交换性能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9].刘龙.砒砂岩区叁种林地持水性能与林木耗水规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10].韩兆敏.内蒙古砒砂岩区油松和沙棘茎流耗水特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标签:;  ;  ;  ;  

砒砂岩区论文-张攀,姚文艺,刘国彬,肖培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