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女性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女性,文学,意识,中国,藏族,当代,妇女。
中国女性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萱[1](2019)在《“洞见”: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书写“历史”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大量的创作都和"历史"有关。"一切已然成文的历史"是以男性为视角的传统历史书写,如何通过女性自己的文学书写,在"幽暗漫长深不可测的黑色隧洞"里,"洞见"并讲述女性被历史"驱逐"、"扭曲"的故事,是当代女性文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以诉说女性历史遭遇的方法"洞见",以解构男性历史的方法"洞见",以想象女性参与历史的方法"洞见",是当代女性文学书写"女性历史"的叁种主要方法,呈现出当代女作家对如何讲述女性真实历史的不断探索。(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袁莉雅[2](2019)在《英译中国女性文学作品输出背后的国家意识——以法兰克福书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兰克福书展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图书博览会,不仅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版权交易市场,还发展成为了各国文化传播、文学输出、形象建构的一个重要平台。越来越多极具代表性的女性文学作品也得以通过法兰克福书展的平台传播至海外,为树立中国新时期女性形象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在整个文学作品输出的过程中,国家所为、有所不为的进行管控,全面的展现了我国女性角色的变迁,从而更好地建构中国新时期女性形象。(本文来源于《风景名胜》期刊2019年08期)
崔哲,宫芳[3](2019)在《论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形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莎菲女士、林道静、周繁漪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现代女性代表人物,她们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五四文学中,"新女性"自我意识确立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以往的形象。本文将通过对传统男权主义的反抗、女性婚恋观的转变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等具体表现来揭示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形象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0期)
谢鹏[4](2019)在《反思与革新:女性文学研究“再出发”》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第十四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女子学院举行。会议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主办,湖南女子学院、湖南省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基地承办。来自海内外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百年“五四”与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演进、经典文学文本的再解读、性别政治(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女报》期刊2019-07-16)
刘洋[5](2018)在《何处是归程——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对“五四”启蒙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时期的中国女性解放伴随着"人"的解放被提出来,这场由男性知识精英领导、代言的解放运动并未给新女性带来真正的自由与平等。中国现代女性作家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书写了"五四"女性解放运动中新女性的真实命运,以她们在追求恋爱、婚姻、事业过程中的真实处境来揭穿启蒙运动女性解放的谎言。(本文来源于《沧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文莉[6](2018)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的进行,不仅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样也促进了我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尤其是文学之间的交流。西方国家的女性文学作品逐渐流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这种文学与国内的文学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在内容上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的偏差,对我国女性文学作品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我们就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24期)
胡永近[7](2018)在《中国当代藏族女性文学中的生态女性意蕴解读——以梅卓的《太阳部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部落》是藏族当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视角,结合文本,分析在男权制语境下自然与女性、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发现自然和女性面临相似的境遇,即处于被奴役和被歧视的地位,并由此来管窥藏族当代女性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小说旨在从根源上消除男权制下的"自然歧视"和"女性歧视",为构建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双重和谐提供精神与文化层面的支持。(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8年07期)
尹凤先[8](2018)在《日本女性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唐朝以来,中国和日本就进行友好外交活动,是隔海相望的近邻。二者都属于东亚汉字文化圈,并且日本很多文化都存有中国底蕴,因此中日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保持着友好往来的伙伴关系。但是由于上个世纪政治、国际等原因使中日两国关系剑拔弩张,但是仍然有学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进行文化交流。日本女性文化源远流长,在日本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近代以来,女权运动快速发展,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传入亚洲,日本女性文化开始逐渐宣扬女性的独立思想。研究分析日本女性文学对中国的译介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丰富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8年12期)
陈静[9](2018)在《中国近现代女性文学批评初论——基于《妇女杂志》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女性比较活跃的文学批评活动始自晚清,20世纪上半叶逐步走向成熟。商务印书馆创办的《妇女杂志》(1915-1931)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行量最大、发行时间最久、覆盖面最广的女性期刊。《妇女杂志》在一定层面上颇能反映中国近现代女性文学批评活动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妇女杂志》共刊登了46位女性撰写的53篇文学批评作品。以1920年为界,女性文学批评的语体和内容均有较大变化:由文言走向白话;由诗文评模式走向现代学术评论;批评对象由中国古代诗文拓展到古今中外文学。1920年代,女性文学批评者们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女性写作的正当性,在理论层面上扫清了女性从事文学创作的障碍,完成了自清中叶以来女性为自身写作正名的漫长历程。(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邢文静[10](2018)在《《中国文学》(1951-1966)英译女性文学作品语言风格再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学》(英文版)创刊于1951年,是建国初期国内唯一一份对外译介中国文学、文化的官方刊物。至文革前,它对外译介女性文学作品超过二十部,在扩大中国女性文学的影响力与传播现当代文学经典的过程中意义非凡。学界对《中国文学》(1951-1966)女性文学的现有研究集中在女性意识与女性形象研究,探讨其语言风格的论文非常少,因此对女性文学的语言风格及其再现进行研究,空间很大。本论文以《中国文学》(1951-1966)译介的女性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语言风格的再现情况,主要回答以下叁个问题:《中国文学》(1951-1966)女性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是什么?与源语文本相比,译语文本语言风格有何变化?出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对以上问题的探讨与回答,对丰富《中国文学》(1951-1966)女性文学作品的英译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本论文以黎运汉《汉语风格学》为依托,同时借助杨振兰的汉语词彩学理论,对《中国文学》(1951-1966)女性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首先由作品题材与女作家写作现实状况分析明确其语言风格为柔婉,之后从词汇(柔和舒徐的动词、清新自然的名词、清新秀丽的形容词)、句子(长句与疑问句)及修辞(明喻与拟人)叁种风格物质标记考察其在翻译当中的再现情况,从而得到《中国文学》(1951-1966)女性文学作品语言风格在英译本中的变化,最后从语言与审美差异、译者身份、外宣翻译要求、以及读者接受方面进行动因分析。研究发现,源语文本中29.07%的标志性词汇未能完全在译本中传达;句子方面,源语文本中,长句占比79.03%,而译本中长句仅占31.11%,另有19.62%的疑问句未能在译本中忠实译出;源语文本中的标志性修辞也有39.26%未能译出或被转化。因此,《中国文学》(1951-1966)当中女性文学柔婉的语言风格在译文中被弱化。其弱化的原因主要是:汉英两种语言与审美的内在差异;译者受自身文化身份、翻译习惯与国家外宣思想、政策影响,并考虑到西方读者的接受能力,而在翻译《中国文学》(1951-1966)中的女性文学时,对语言风格进行了有意的弱化。(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4-01)
中国女性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法兰克福书展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图书博览会,不仅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版权交易市场,还发展成为了各国文化传播、文学输出、形象建构的一个重要平台。越来越多极具代表性的女性文学作品也得以通过法兰克福书展的平台传播至海外,为树立中国新时期女性形象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在整个文学作品输出的过程中,国家所为、有所不为的进行管控,全面的展现了我国女性角色的变迁,从而更好地建构中国新时期女性形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女性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萱.“洞见”: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书写“历史”的方法[J].社会科学.2019
[2].袁莉雅.英译中国女性文学作品输出背后的国家意识——以法兰克福书展为例[J].风景名胜.2019
[3].崔哲,宫芳.论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形象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9
[4].谢鹏.反思与革新:女性文学研究“再出发”[N].中国妇女报.2019
[5].刘洋.何处是归程——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对“五四”启蒙的反思[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
[6].文莉.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J].北方文学.2018
[7].胡永近.中国当代藏族女性文学中的生态女性意蕴解读——以梅卓的《太阳部落》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8
[8].尹凤先.日本女性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发展[J].山西青年.2018
[9].陈静.中国近现代女性文学批评初论——基于《妇女杂志》的考察[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邢文静.《中国文学》(1951-1966)英译女性文学作品语言风格再现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