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

沙尘暴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

鞠洪波[1]2004年在《沙尘暴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北方连续发生大范围的沙尘暴,给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沙尘暴问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沙尘暴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在防灾和减灾中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本文概述了沙尘暴的基本定义和特征,研建了我国受沙化影响地区的生态环境数据库,包括沙尘暴发生、发展及影响的主要地区,典型地区(重点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与人为活动数据库,为沙尘暴的监测与预警奠定了数据基础。 探讨了以地面气象台站、气象卫星和资源卫星等多源信息为基础,沙尘暴发生、发展以及危害机理。建立了沙尘暴发生、运动、作用模型,提出了沙尘暴遥感图像特征提取技术标准规范,研究了沙尘暴信息提取技术方法、沙尘暴监测标准同一化与强度标定方法、静止气象卫星监测沙尘暴信息提取方法。从而进行浮尘、扬沙、沙尘暴到强沙尘暴的精确识别。 根据卫星遥感获取的沙尘信息主要体现沙尘在垂直方向的分布情况,建立了卫星遥感获取的沙尘垂直分布信息和地面水平能见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探讨了估测沙尘强度的方法。使用两年的卫星遥感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利用计算得到的归一化沙尘分布指数作为沙尘垂直分布的强度指标与水平能见度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用遥感资料可以准确的表示沙尘暴强度。 本文通过对二十年来,我国主要沙尘暴过程的卫星云图与天气形势,进一步分析沙尘暴产生的冷空气路径,天气形势产生沙尘暴的动力条件,研究沙尘暴的影响范围,在分析沙尘暴形成的机制基础上找出预报着眼点,进而确定相应的天气图关键区,选择关键区内的气象站的高空与地面要素,建立分类模型、热力模型和动力模型,最后形成了沙尘暴短时预警模式。 在沙尘暴预警方法研究中,不仅考虑沙尘暴发生的动力因子-气象因子,也充分考虑沙尘暴发生的物质因素-地面状况。研究了地表植被状况与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强度之间的密切关系。本研究中用归一化植被指数作为预报因子对沙尘暴天气进行预报,提高了预警的准确率。 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地面观测数据对沙尘天气的形成、发展和扩散进行跟踪观测,通过分析可判明沙尘暴起源、路径、强度和影响范围,是形成实用的沙尘天气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可行方法之一。本研究为沙尘暴监测与预警系统的业务运行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

张杰, 包玉海, 马毅, 崔廷伟[2]2017年在《基于我国自主卫星的东北亚跨境灾害遥感监测国际合作研究思考——以中蒙、中韩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东北亚区域跨境灾害突发性强、危害性大,严重影响了我国和邻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交流.卫星遥感是跨境灾害监测的主要手段,我国的自主卫星数据完全可满足东北亚区域跨境灾害监测的应用需求.本文以中蒙草原火灾、森林病虫害、草原蝗灾、沙尘暴和中韩沙尘、台风、绿潮、溢油、巨浪和赤潮灾害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自主卫星的东北亚跨境灾害遥感监测研究思考,并给出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建议.

矫梅燕, 周自江[3]2003年在《中国沙尘暴及其监测预警》文中研究指明利用 1 95 4— 2 0 0 1年中国大陆 6 81个站的气象资料 ,分析了中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分级标准 ,给出了沙尘暴若干观测事实。通过分析沙尘暴的发生发展机制 ,讨论了沙尘暴的定性预报和定量预报技术 ,指出发展包含大气运动、风蚀物理过程和下垫面地表信息的集合数值预报模式是沙尘暴定量预警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 ,指出传统的监测网尚不能全面监测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 ,建立包含下垫面生态环境要素、大气物理化学要素的专业化沙尘监测网络是深化对沙尘暴特性认识和发展沙尘暴定量预警技术的基础

徐启运, 张强, 郭慧, 尹宪志, 徐文君[4]2005年在《干旱与沙尘暴预警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干旱与沙尘暴预警现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经过50年的努力建立了4000多个各类气象站,气象部门开展了干旱与沙尘暴监测、预报预测、卫星遥感监测等工作。中国气象局于2001年3月1日,正式开展了全国沙尘暴预警预报服务工作,2002年成立了第一届全国沙尘暴专家委

朱晓炜[5]2011年在《民勤地区沙尘暴年际变化研究及其监测预警技术的对比分析》文中指出河西走廊地区是我国北方冷空气南下的重要通道,毗邻沙漠,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是我国沙尘暴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对这一敏感区域进行观测,非常有利于沙尘暴的研究工作。本文利用民勤地区1971-2009年沙尘暴爆发时间的统计数据,对民勤地区沙尘暴年际发生频次的进行了研究。结合“4.24”沙尘暴过程,用站点监测、模式预警和遥感监测叁种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民勤地区沙尘暴发生频次波动下降,呈5年和15年的周期性,在80年代中期下降趋势较明显。春季沙尘暴的发生次数最多,依次是夏季,冬季和秋季。(2)利用“4.24”沙尘天气过程中的站点监测资料,对地面温度、地面气压、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沙尘暴发生之前,地面温度较高,地面气压较低,相对湿度较低。沙尘暴发生之后,地面温度迅速下降,地面气压升高。相对湿度在沙尘暴的发生初期升高,在后期下降。地面风速的变化曲线和沙尘浓度的变化曲线一致。(3)利用T213资料和GRAES SDM模式对“4.24”沙尘天气进行模拟,通过和站点监测的地面温度、相对湿度、沙尘浓度的比较,模式结果能反映出相应要素的变化趋势,模式结果得到验证。利用模式结果,对民勤"4.24”沙尘过程前后的散度场和涡度场配置进行分析。沙尘暴发生之前,在民勤西北部即巴丹吉林沙漠,地面850hPa同时存在负散度中心和正涡度中心,此地地面有强烈的辐合运动。民勤处在正负散度和正负涡度的边缘地区。沙尘暴结束时,在巴丹吉林沙漠850hPa处有较弱的负散度和涡度中心,地面的辐合运动降低。巴丹吉林沙漠的辐合上升运动对民勤地区沙尘暴的爆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4)沙尘暴遥感监测系统根据沙尘的反射和辐射特性建立的沙尘指数,本文利用08、09两年的站点观测数据对遥感监测建立的沙尘指数进行了验证,沙尘浓度高的时刻沙尘指数也较高,沙尘指数能准确反映出沙尘强度的大小。并通过2010年的遥感图像,得到此时甘肃省中北部,宁夏中部,陕西省和内蒙古的交界处同时有沙尘天气的过境。

李登科, 杜继稳[6]2006年在《沙尘暴监测与预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对以往沙尘暴监测和预报的研究,依托天气气候观测网,应用不断发展的卫星遥感监测和天气预报技术,提出符合陕西省天气气候特点的沙尘暴监测、综合预警方法。

靳芳[7]2004年在《沙尘暴监测预警技术取得新突破》文中指出本报讯近日,由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主持、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参与完成的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沙尘暴监测技术”在京通过验收。该项目针对我国沙尘暴监测和预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在沙尘暴监测和预警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并在沙尘暴监测标准同一化和

杨宗英[8]2011年在《阿拉善盟沙尘暴监测预报业务系统》文中研究说明沙尘暴是较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沙尘暴的频繁发生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和损失,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如何能够及时、准确地预报沙尘暴;如何提高阿拉善及临近地区对沙尘暴的预防能力,使沙尘暴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阿拉善盟沙尘暴监测预报业务系统通过对本地区1990-2007年出现的25次全盟性沙尘暴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分析沙尘暴的发生发展规律,找出了与阿拉善盟沙尘暴天气发生过程有密切相关的16个指标,采取分层、分时段推测、计算的方法,建立了两层沙尘暴预报规则,并建立了集“监测、预报、警报”为一体的自动化业务系统。沙尘暴监测预报业务系统是根据阿拉善盟地区沙尘暴发生规律所研发的系统,适用于阿拉善盟全盟地区的9个气象局站。通过试报和业务应用,并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该系统能够提前6-24小时预报出较强沙尘暴,取得了很好的预报预警效果,已成为阿盟沙尘暴预报预警的一个重要工具。同时,为了便于业务人员了解、比较和掌握阿拉善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还建立了阿拉善沙尘暴历史资料库、典型沙尘暴个例库等模块,从多方面丰富了该系统的内容,提高了该系统的使用价值。该系统的研制成功,提高了阿盟对沙尘暴预报预警能力,为减少(轻)沙尘暴造成的危害,把沙尘暴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将发挥重要作用。

赵大铜, 王金星[9]2005年在《沙尘暴天气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沙尘暴天气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项目提升了我国对沙尘天气的实时监测、预警 和预报业务技术水平,为国家防治沙尘暴灾害的决策和行动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佚名[10]2001年在《中国沙尘暴预警系统试运行》文中研究说明国家级的沙尘暴监测、预警、服务业务化系统于3月1日开始试运行,使我国可以实现稳定、可靠、规律的沙尘暴服务体系,也使老百姓可以像看天气预报一样,通过气象部门在网络、电视等媒体发布的信息,了解沙尘暴的运行状况,及时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我国从1993年开始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沙尘暴进行监测,气象部门能在48小时内对大风和沙尘暴天气作出预警、但沙尘暴源地多是荒凉、偏远的无人区,常规气象资料难以捕捉、跟踪沙坐暴的踪迹,给气象部门建设集监测、预警、跟踪于一体的沙尘暴监测体系带来困难。中国气

参考文献:

[1]. 沙尘暴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D]. 鞠洪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4

[2]. 基于我国自主卫星的东北亚跨境灾害遥感监测国际合作研究思考——以中蒙、中韩为例[J]. 张杰, 包玉海, 马毅, 崔廷伟.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 中国沙尘暴及其监测预警[J]. 矫梅燕, 周自江. 中国工程科学. 2003

[4]. 干旱与沙尘暴预警系统研究[J]. 徐启运, 张强, 郭慧, 尹宪志, 徐文君. 中国减灾. 2005

[5]. 民勤地区沙尘暴年际变化研究及其监测预警技术的对比分析[D]. 朱晓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6]. 沙尘暴监测与预警方法研究[J]. 李登科, 杜继稳. 灾害学. 2006

[7]. 沙尘暴监测预警技术取得新突破[N]. 靳芳. 中国绿色时报. 2004

[8]. 阿拉善盟沙尘暴监测预报业务系统[D]. 杨宗英. 内蒙古大学. 2011

[9]. 沙尘暴天气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J]. 赵大铜, 王金星. 中国科技奖励. 2005

[10]. 中国沙尘暴预警系统试运行[J]. 佚名. Aerospace China. 2001

标签:;  ;  ;  ;  

沙尘暴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