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小按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小,疟疾,习性,媒介,海南岛,嗜血,间日。
微小按蚊论文文献综述
张少森,周水森,周正斌,王学忠,蒋伟康[1](2017)在《中国-缅甸边境地区微小按蚊种群密度及其生态习性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我国云南省中国-缅甸(中缅)边境地区微小按蚊种群密度及其生态习性,为该地区疟疾输入继发传播风险评估及制定有针对性的媒介控制措施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选择云南省中缅边境地区腾冲市的5个乡作为调查点,每个乡选取2个自然村,于2015年5-12月开展现场调查。采用诱蚊灯诱捕法、双帐人诱法通宵监测微小按蚊种群密度及其叮人习性,通过定人、定时、定点的人工捕获法,对成蚊的生态习性、蚊幼虫密度及其孳生地进行调查;利用多重PCR方法鉴定成蚊的胃血来源。结果共捕获按蚊4 089只,经形态学鉴定分别为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带足按蚊、库态按蚊、美彩按蚊、银足按蚊和多斑按蚊,以中华按蚊(2 055/4 089,50.26%)、带足按蚊(1315/4 089,32.16%)和微小按蚊(563/4 089,13.77%)为优势种。微小按蚊密度高峰在9月,其中牛房和人房蚊密度分别为32.70和12.20只/(灯·夜),叮人率为2.0只/(人·夜)。微小按蚊在日落后通宵均有吸血活动,吸血场所以牛房为主,人房与牛房捕获吸血的微小按蚊比例为1∶10。微小按蚊偏吸牲畜血,人血指数为0.23。在孳生地共捕获蚊幼虫423条,以池塘捕获数量最多,为266条。结论腾冲市经过长期的疟疾防治工作,微小按蚊种群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蚊种的部分生态习性可能发生改变,还需继续加强监测。(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曾林海,王善青,刘莹,赵伟,李善干[2](2015)在《海南省2005—2014年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的监测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海南省疟疾流行区主要传疟媒介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的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的发展变化趋势与疟疾发病的关系。方法在海南省疟疾高度流行区选择山林区五指山市毛阳镇194山寮和琼中县和平镇贝湾村作为大劣按蚊监测点,丘陵区昌江县石碌镇牙营村作为微小按蚊监测点,对2种主要传疟媒介进行终年长期监测。大劣按蚊监测采用每月3次,每旬1次,每次从晚上8点至12点,由2~4人裸腿坐在屋檐下诱捕大劣按蚊,记录捕获的大劣按蚊数;微小按蚊监测采用每月3次,每旬1次,在傍晚落日时,在牛帐内拴一头水牛诱蚊,然后从晚上8点至12点,每小时由两人在牛帐内搜捕按蚊15min,第二天将捕获的按蚊进行分类鉴定,记录微小按蚊数。然后分别计算2种按蚊的种群密度,并结合当地疟疾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4山寮监测点10年中大劣按蚊年密度最高为1.17只/夜,最低为0.33只/夜,维持一定的密度;贝湾村监测点10年中大劣按蚊年密度最高为1.67只/夜,最低为0.03只/夜,密度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已难捕到大劣按蚊;牙营村监测点10年中微小按蚊年密度最高为5.56只/夜·帐,最低为0.75只/夜·帐,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毛阳镇、和平镇和石碌镇疟疾发病分别从2009年、2010年和2005年起已没有当地感染病例出现。结论海南省高疟区主要传疟媒介大按蚊和微小按蚊的种群数量已有较大幅度减少,且密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但也存在种群密度维持在较稳定水平的地区,疟疾发病为有媒介而无病人状态,疟疾已得到有效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医学》期刊2015年12期)
余果[3](2014)在《中缅边境按蚊群落及微小按蚊传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蚊媒传染病,按蚊属昆虫是疟原虫病原的传播媒介。世界卫生组织将疟疾列为全球叁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世界每年有上百万的生命因疟疾死亡,非洲是疟疾最严重的地区。东南亚地区各国的边境是防治疟疾薄弱的地区,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极度贫穷,医疗设施差,疟疾每年都有流行,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减缓根除疟疾的进度。为了给该地区的蚊媒控制提供基础依据,并对该地区制定综合的防疟措施和传疟媒介控制提供参考,本研究在中缅边境选取四个自然村,通过灯诱法捕捉按蚊,对采集的按蚊进行了形态学分类,使用复合PCR对微小按蚊进行了蚊种分子鉴定以及寄主检测,使用巢式PCR对微小按蚊疟原虫感染进行了检测,对中缅边境的按蚊群落以及微小按蚊的传疟作用进行了探究。通过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和结论:1.共采集到4833只按蚊,形态学鉴定到13种按蚊,微小按蚊占据标本的78.83%,其次是多斑按蚊种团和库态按蚊复合体,分别占5.55%和4.03%,其他蚊种共占11.59%。因此微小按蚊是该地区按蚊群落的优势种群。2.微小按蚊在疟疾流行的雨季数量,远远超过微小按蚊在非疟疾期的旱季数量,在雨季开始的五月,微小按蚊的数量达到了全年的一个高峰期,12月至次年的二月是全年的低峰期。因此,微小按蚊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季节性消长。3.104只饱血微小按蚊雌蚊用于PCR检测血源和鉴定寄主,通过复合PCR检测,从选取的104只饱血雌蚊中检测出四种阳性动物血,分别是人血、猪血、牛血和狗血,也有兼吸两种血的情况出现。人血是微小按蚊主要吸食的血液类型,占据82.69%,其他叁种吸食的血源分别是牛血(占8.65%)、猪血(占4.81%)、狗血(占3.85%)。因此,该地区的微小按蚊种群对人血有极大的偏好,有极高的人血指数,具有兼吸习性。4.检测了150组DNA样本,1组样本出现121bp的条带亮斑,确定为间日疟阳性,微小按蚊间日疟感染率为0.07-0.7%。因此,微小按蚊是该中缅边境地区的传疟媒介。综上所述,通过对中缅边境地区按蚊群落构成、微小按蚊季节消长情况和微小按蚊传疟作用的调查分析,揭示了微小按蚊是该地区主要的传疟媒介。(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4-03-01)
郑重[4](2012)在《微小按蚊种群群体遗传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小按蚊是我国重要的疟疾传播媒介,室内滞留喷洒和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浸泡蚊帐是重要的防治措施,我国云南一直在应用该化学方法防制。有报道称已发现微小按蚊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有研究认为我国云南的微小按蚊A和C型吸血行为和栖息行为也有所差异,但更进一步的行为差异,特别是应用杀虫剂之后,在杀虫剂压力下微小按蚊对杀虫剂抗药性与吸血和栖息行为的关系,还有待于深入研究。1.微小按蚊分子分型微小按蚊复合组成员,以及几种亲缘相近的蚊种具有相近的外形特征,在外形上容易混淆,形态学鉴定容易出现错误。该复合组迄今已记录有微小按蚊A、B、C、D、E,我国云南南部主要为A型、C型,近年也有A/C混合型微小按蚊的报道。先对做采集的蚊虫进行形态学分型,再用PCR方法对捕获的微小按蚊进行分子分型。An. minimus A364只,An. minimus C593只,An. jeyporiensis19只,An.aconitus15只,另有2只疑似为微小按蚊A/C混合型,54只不是微小组按蚊种团成员。2.微小按蚊栖息习性研究在东方红村选取若干牛圈和人房为采样点,使用诱蚊灯采集成虫,每日19:00挂灯开始采集,次日8:00收集蚊虫。对各个诱蚊灯所采集蚊虫进行分别计数。经过spss软件统计分析得出结论An. minimus A偏好栖息人房;而An. minimus C偏好栖息于牛圈。3.微小按蚊吸血习性研究根据东方红村的实际情况调查当地的主要动物血源为牛、猪和鸡,再加上人血源,设计特异性引物,鉴别捕获蚊虫胃血来源。结果经spss软件分析,An.minimus A无明显的吸血偏好;而An. minimus C偏好吸食牛血。4.微小按蚊钠通道基因序列研究登录GenBank可以查询到An. minimus钠离子通道部分编码序列区(CDS)片段序列(GenBank: GU064930.3)和para型钠离子通道基因序列(GenBank:EU155386.1)。根据para型钠离子通道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An. minimus的ⅡS6区段序列并测序,共测序微小按蚊736只,其中415只测序结果理想,比对结果显示在常见kdr突变的1014位点并没有发现突变,提示该地区微小按蚊的击倒抗性很低或并没有产生击倒抗性。5.微卫星位点多样性检测结果及分析登录GenBank可以查询到An. minimus已有28条微卫星序列,编号为:HQ839797.1、HQ839799.1、HQ839801.1、HQ839803.1、HQ839797.1、HQ839795.1、HQ839793.1、 HQ839793.1、 HQ839789.1、 HQ839816.1、 HQ839814.1、HQ839810.1、 HQ839812.1、 HQ839808.1、 HQ839806.1、 HQ839804.1、HQ839802.1、 HQ839802.1、 HQ839798.1、 HQ839796.1、 HQ839794.1、HQ839792.1、HQ839792.1、HQ839815.1、HQ839813.1。根据以上序列设计引物,其中AM4、AM7-1、AM8、AM12、AM21、AM23、AM25-1和AM27-1,八个位点扩增出清晰的条带,测序结果理想,可用于微卫星数据分析。将采集蚊虫分为八个组:A组为An. minimusA(云南东方红村),B组为An. minimus C(云南东方红村),C组为An. jeyporiensis(云南龙塘村),D组为An.aconitus(海南牙营村),E组为An. aconitus(云南龙塘村),F组为An. minimusA(云南龙塘村),G组为An. minimus C(云南龙塘村),H组为An. minimus A(海南牙营村),用微卫星标记对这些组的期望杂合度与观察杂合度、多态性信息含量、哈迪-温伯格平衡分析、群体内的近交系数、群体分化系数等多方面分析,并对微小按蚊种团进行聚类。各个位点期望杂合度与观察杂合度的值非常相似,说明这些标记具有良好的多态性,适用于群体分析。实验用8个按蚊种群间的生物多样性很好,各个位点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处于0.53~0.77之间,云南龙塘村捕获的An.aconitus遗传多样性略低,但都>0.5,仍然比较丰富。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结果各种群存在多位点的杂合子缺失,偏离了哈迪-温伯格平衡标准,总的群体遗传分化系数Fst=0.1386,各种群之间基因交流较少。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同种之间距离接近,微小按蚊A型、C型与乌头按蚊距离接近,与杰普尔按蚊距离较远,符合微小按蚊种团的基本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期刊2012-06-30)
邹春燕,区德锦,韦海艳,林康明,郑彬[5](2012)在《广西微小按蚊种群密度地理分布及种类分子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20世纪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微小按蚊的种群密度和地理分布,为疟疾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广西20世纪50-90年代微小按蚊资料及疟疾发病率,于2004-2010年在不同经纬度原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疟疾流行区收集该蚊成蚊,采用形态学和PCR方法鉴定采集的微小按蚊样品。结果1957-1998年对全自治区不同经纬度媒介按蚊调查,92个县中有56个县存在微小按蚊;2004-2007年在该蚊活动频繁的36个县的乡村收集按蚊,仅在20个县40个媒介点采集到微小按蚊244只;采用种类分子鉴定,除百色市旺甸村有微小按蚊种类A存在外,其他地区均为微小按蚊种类C。2008年后全自治区各县疟疾疫情发病率已降至0.1/万。结论目前在广西存在微小按蚊种类A和C两种,以种类C为主;全自治区不同经纬度的微小按蚊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已经明显减少,该蚊有可能不再是该区域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2年02期)
周晓俊,施文琦,张仪,周晓农,胡铃[6](2010)在《缅甸克钦地区媒介微小按蚊分布和传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缅边境微小按蚊分布和传疟作用。方法 2008年8月24日~9月12日选择中缅边境5个自然村,用诱蚊灯在人房和牛房捕蚊。以复合PCR鉴别微小按蚊A或C,以巢式PCR检测蚊体内的疟原虫感染率,以复合PCR鉴别微小按蚊腹血。结果复合PCR鉴定微小按蚊A型居多,占98.04%,疟原虫感染率为1.72%,人房人血指数为56.12%。结论此时间段缅甸克钦地区微小按蚊A型居多,且以吸人血为主,具有较高的疟疾传播潜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0年08期)
李文娟[7](2010)在《云南微小按蚊饲养及对间日疟原虫人工感染的初步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1.目的1.1建立实验室云南微小按蚊饲养品系。1.2观察微小按蚊生长发育情况1.3观察微小按蚊人工感染间日疟原虫的敏感性。2.方法2.1野外捕自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震东乡一村寨牛圈微小按蚊,带回饲养室进行饲养驯化。2.2在室温26-28°C,相对湿度60%-75%,水温23-25。C,每日光照12h下,将捕获的饱血微小按蚊置于饲养室内饲养,人工交配饲养传代。2.3感染蚊虫的间日疟患者采取直接叮咬患者手臂方法,然后将吸饱血的微小按蚊置于26-28℃、相对湿度60%~75%的养蚊室内常规饲养。吸血后第7-8天开始解剖,显微镜镜检蚊胃疟原虫卵囊感染情况。3.结果3.1微小按蚊在室温26-28℃、相对湿度60-75%、水温23-25℃,每日光照12小时的实验室条件下,其孵化率、化蛹率、羽化率分别为83%、78.25%、92.55%。3.2人工感染6例间日疟患者,其中,3例感染者微小按蚊蚊胃卵囊阳性,他们的卵囊感染率分别为61.6%、87.5%和100%。4.结论4.1云南微小按蚊饲养条件在26-28℃、相对湿度60-75%、水温23-25℃下生长发育较好。4.2云南微小按蚊对间日疟原虫仍然较为敏感。(本文来源于《大理学院》期刊2010-06-07)
林明和,吴开琛,陈文江[8](2009)在《海南岛微小按蚊分布地区局灶性疟疾爆发流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掌握海南岛兼吸人畜血、偏野栖微小按蚊分布地区的疟疾流行规律和趋势,为全岛进一步疟疾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1980年以来5起由微小按蚊引起的局灶性疟疾爆发流行进行回顾和综合分析。结果由微小按蚊引起的局灶性疟疾爆发流行的规律和5个爆发点特征:分布在岛内不同方位的滨海或丘陵区均与外来流动人口的进入和居住并输入传染源有关,当地无牛或少牛,加之外来人群缺少蚊帐防护,增加了人蚊接触,提高了微小按蚊的媒介能量和疟疾接受性;爆发点的传播强度和传播速率可以达到较高,经采取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和集体服药治疗措施可迅速控制传播。结论加强基层卫生组织对疟疾的经常性监测和防治,特别是临时工地或外来垦殖人群的宣传教育和防护措施可能是微小按蚊分布地区控制疟疾传播和预防局灶性疟疾爆发流行发生的主要对策。(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医学》期刊2009年05期)
王学忠,赵彤言,杜尊伟,刘美德,陆宝麟[9](2007)在《环境变化与微小按蚊入侵房屋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中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入侵人房和不同生境微小按蚊群落学特征,本研究采用CDC诱蚊灯人房通宵捕蚊。结果显示东方红村/龙塘村2002~2003年间入侵人房的微小按蚊前者多于后者,其高峰相对密度为41.53、39.6/5.88、24.16捕获率为95.0、92.5/85.0、97.5,优势度为61.69、61.73/33.23、45.39。研究中还发现观察区内同时存在A、C两型,入侵人房以C型占大多数,逐月入侵人房以C型占绝对优势。本研究表明东方红村由于开发造成孳生地数量改变,导致微小按蚊种群数量的增加。(本文来源于《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郑彬,汤林华,马雅军,王学忠,施文琦[10](2007)在《微卫星锚定PCR技术研究云南微小按蚊群体遗传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云南不同地理来源微小按蚊的群体遗传结构,探讨不同群体间的遗传结构和分化现象。方法在云南省东、西、南、北及中部各选择1~2个自然村,用紫外诱蚊灯于每晚17时至次日7时诱蚊,收集雌成蚊以氯仿麻醉,经形态学鉴别为微小按蚊的样本取单蚊蚊腿,再经复合PCR方法鉴别微小按蚊A或C。采用微卫星锚定PCR技术(SSR-PCR)扩增微小按蚊单蚊基因组DNA,用BIOSIS,RAPDFST,RAPDDIST及PHILIP等软件统计分析基因位点多态性、固定指数FST及θ、种群间的迁移率(Nm)以及遗传距离、聚类分析构建系统树。结果以多态位点比例衡量各种群的遗传多态性,云南不同地区微小按蚊均共享较高多态性,其中元江(C)的变异程度较低,为43.3%,潞西(A)的变异程度较高,为78.6%。FST和θ结果提示,微小按蚊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部。微小按蚊A与C分别或两者合并分析,Nm均大于1。系统树主要分为两支,元阳(C)、大关(C)和勐腊(C)聚为一支;另一支分为元江(C)与潞西(A),新平(A)和临沧(C),以及勐腊(A)共3层。结论各群体间遗传距离部分与亲缘种分类有关,未发现与地理距离相关。(本文来源于《热带医学杂志》期刊2007年06期)
微小按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海南省疟疾流行区主要传疟媒介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的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的发展变化趋势与疟疾发病的关系。方法在海南省疟疾高度流行区选择山林区五指山市毛阳镇194山寮和琼中县和平镇贝湾村作为大劣按蚊监测点,丘陵区昌江县石碌镇牙营村作为微小按蚊监测点,对2种主要传疟媒介进行终年长期监测。大劣按蚊监测采用每月3次,每旬1次,每次从晚上8点至12点,由2~4人裸腿坐在屋檐下诱捕大劣按蚊,记录捕获的大劣按蚊数;微小按蚊监测采用每月3次,每旬1次,在傍晚落日时,在牛帐内拴一头水牛诱蚊,然后从晚上8点至12点,每小时由两人在牛帐内搜捕按蚊15min,第二天将捕获的按蚊进行分类鉴定,记录微小按蚊数。然后分别计算2种按蚊的种群密度,并结合当地疟疾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4山寮监测点10年中大劣按蚊年密度最高为1.17只/夜,最低为0.33只/夜,维持一定的密度;贝湾村监测点10年中大劣按蚊年密度最高为1.67只/夜,最低为0.03只/夜,密度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已难捕到大劣按蚊;牙营村监测点10年中微小按蚊年密度最高为5.56只/夜·帐,最低为0.75只/夜·帐,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毛阳镇、和平镇和石碌镇疟疾发病分别从2009年、2010年和2005年起已没有当地感染病例出现。结论海南省高疟区主要传疟媒介大按蚊和微小按蚊的种群数量已有较大幅度减少,且密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但也存在种群密度维持在较稳定水平的地区,疟疾发病为有媒介而无病人状态,疟疾已得到有效控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小按蚊论文参考文献
[1].张少森,周水森,周正斌,王学忠,蒋伟康.中国-缅甸边境地区微小按蚊种群密度及其生态习性调查[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7
[2].曾林海,王善青,刘莹,赵伟,李善干.海南省2005—2014年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的监测结果[J].中国热带医学.2015
[3].余果.中缅边境按蚊群落及微小按蚊传疟作用[D].重庆师范大学.2014
[4].郑重.微小按蚊种群群体遗传学特征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
[5].邹春燕,区德锦,韦海艳,林康明,郑彬.广西微小按蚊种群密度地理分布及种类分子鉴定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2
[6].周晓俊,施文琦,张仪,周晓农,胡铃.缅甸克钦地区媒介微小按蚊分布和传疟作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
[7].李文娟.云南微小按蚊饲养及对间日疟原虫人工感染的初步观察[D].大理学院.2010
[8].林明和,吴开琛,陈文江.海南岛微小按蚊分布地区局灶性疟疾爆发流行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9
[9].王学忠,赵彤言,杜尊伟,刘美德,陆宝麟.环境变化与微小按蚊入侵房屋关系的研究[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07
[10].郑彬,汤林华,马雅军,王学忠,施文琦.微卫星锚定PCR技术研究云南微小按蚊群体遗传结构[J].热带医学杂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