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模拟论文_陈万利,陶峰,刘俊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球化学模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球化学,地下水,水化,烷烃,沉积物,水文,乐平。

地球化学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陈万利,陶峰,刘俊峰[1](2019)在《基于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的连云山地段矿泉水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连云山地段矿泉水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但相关水文地球分析较少,本文以连云山地段矿泉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矿泉水水化学特征,进行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系统阐述了矿泉水的成因及径流过程中的水岩作用。研究表明:研究区矿泉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HCO3—Na·Ca和SO4·HCO3—Na叁种类型;矿泉水沿长寿街—双牌断裂(思村-塔洞段)自西向东径流,偏硅酸含量逐渐增大;矿泉水水化学特征受白云石、岩盐、石膏、钠长石、CO2气体溶解或沉淀控制,存在阳离子交换作用。(本文来源于《冶金管理》期刊2019年17期)

田丰[2](2019)在《一个新的混合型大气—海洋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式及对ENSO调制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l Ni?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简称ENSO)现象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显着的影响。当前,ENSO的模拟和预测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模式间的差异性。由于热带太平洋存在的多尺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可与海洋和大气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并影响ENSO的特征,因此在数值模式中合理表征这些多尺度多圈层过程对改进ENSO模拟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相关的叶绿素年际变率、季节内变率及其与淡水通量的共同作用对ENSO的反馈等科学问题,首先发展了一个混合型大气-海洋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式(Hybrid Coupled Model(HCM)of Atmosphere,Ocean Physics,and ocean Biogeochemistry(AOPB));该模式由混合型大气-海洋物理模式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模式相互耦合构成;其中混合型大气-海洋物理模式是由海洋环流模式(OGCM)与统计型大气模式(表征年际风应力和淡水通量异常)进行耦合。模式试验表明HCM-AOPB可以很好地模拟热带太平洋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研究海洋物理-生物间相互作用等提供有效的模式工具。在此基础上,利用HCM-AOPB模拟试验和观测资料,系统性研究了叶绿素的年际变率、热带不稳定波(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TIWs)引起的叶绿素扰动和叶绿素与淡水通量的共同作用对ENSO的调制效应,具体结果如下:(1)在叶绿素年际变率对ENSO的调制方面,叶绿素可以改变太阳辐射在上层海洋的穿透能力,并引发生物加热效应影响气候系统。当前生物加热效应对热带太平洋气候的影响仍不清楚,特别是叶绿素的年际变率是如何调制ENSO的仍然存在着很大争议(即增强还是减弱ENSO振幅)。HCM-AOPB试验表明,叶绿素年际变率可以减弱ENSO振幅约22%。具体过程是:年际可变的叶绿素显着调制穿透到混合层底的太阳辐射(Q_(pen)),进而改变上层海洋的垂向热力结构和密度层结,从而影响垂向混合等动力过程,进一步影响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并最终形成对ENSO的负反馈。在El Ni?o期间,赤道中西太平洋的叶绿素浓度减小(0.05-0.1mg m~(-3)),使得Q_(pen)增加和混合层内吸收的太阳辐射(Q_(abs))减少,这在混合层与次表层之间产生加热差异;进一步减弱上层海洋层结并增强垂向混合,从而使得次表层的冷水更易进入混合层内,间接地减弱了El Ni?o期间SST的暖异常(La Ni?a的情形恰好相反)。这一新机制与以往叶绿素直接加热效应不同(即混合层内的叶绿素吸收太阳辐射增多,从而直接产生加热效应影响SST,并对ENSO产生反馈效应)。(2)在季节内尺度的生物过程对气候的影响方面,聚焦于热带不稳定波(TIWs)引起的叶绿素扰动对海洋和ENSO的影响。我们发现TIWs引起的叶绿素扰动可以减弱TIWs的强度(约7%-9%),并进一步增强ENSO的振幅(约27%)。TIWs存在正负相交的波形扰动(SST变冷或者增暖),对应着叶绿素的增加或减小,从而可对Q_(pen)产生调制效应,进而影响上层海洋温度和密度层结;密度层结的变化减弱了涡有效位能向涡动能的转化(即斜压转化项),并最终使得TIWs的强度减弱。减弱的TIWs导致其由赤道外向赤道输送暖水的能力减弱,使得东太平洋冷舌区获得的热量减少,在La Ni?a期间SST的冷异常加剧,从而增强La Ni?a的强度,最终通过海气耦合过程形成对ENSO的正反馈。这不同于在年际尺度上叶绿素的变化对ENSO的负反馈,表明不同时空尺度的叶绿素变率对ENSO的反馈作用可能是反向的,这些结果有助于解释当前叶绿素变率对ENSO反馈所存在的争议。(3)在淡水通量与叶绿素的年际变率对ENSO的调制方面,当同时考虑两者共同影响时,它们对ENSO振幅的调制效应是非线性的。淡水通量的年际变率可以增强ENSO的振幅:在El Ni?o期间,赤道中西太平洋淡水通量增加,从而减小表层盐度和增强上层海洋层结,使得混合层深度变浅;这导致由次表层进入混合层的冷水减少,进而增强El Ni?o期间SST暖异常(La Nina期间情形恰好相反),形成对ENSO的正反馈。因此,淡水通量和叶绿素的年际变率对ENSO的影响趋向于相互抵消。但当两者的影响同时存在时,情形会完全不同:当叶绿素的年际变率所引起的生物加热效应达到某一反馈强度时,淡水通量年际变率的增大却会导致ENSO振幅的减小。这使得淡水通量强迫对ENSO的增幅效应会由生物加热的减弱效应所补偿甚至反向,从而形成对ENSO的非线性调制。这种不同反馈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解释自然界和数值模式中所广泛存在的不同过程对ENSO调制效应的差异性和敏感性提供了新的思路。综合上述的研究结果发现,叶绿素所引起的生物加热效应对ENSO的反馈存在对时空尺度的依赖性和敏感性,并且其与淡水通量等其它过程之间的非线性共同作用使得ENSO表现出可变性和复杂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赵红静,张敏,李双林,马俊曦[3](2019)在《不同油气渗逸背景下地表沉积物有机地球化学响应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下油气藏中的油气会持续向地表渗逸,与地表沉积物中的沉积有机质混合后使得地表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呈现不同特征。但是,渗逸油可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生物降解作用,从而造成沉积物有机质组成面貌更为复杂。本文选用经历不同生物降解时间的油样与典型沉积物样品经不同比例正交配比,以研究渗逸油不同生物降解程度不同渗逸浓度下地表沉积物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刘海,康博,沈军辉[4](2019)在《基于反向地球化学模拟的地下水形成作用: 以安徽省泗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了解安徽省泗县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分析了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类型,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动力场条件,选择了3条模拟路径,采用PHREEQC软件进行了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研究,定量分析了地下水的形成机理及演化。结果表明,路径Ⅰ发生了岩盐、石膏以及伊利石的溶解,高岭土、石英、白云石、萤石发生了沉淀;钙蒙脱石、方解石不参与反应,NaX解吸,CaX_2被吸附;路径Ⅱ发生了岩盐、石膏、伊利石、石英等的溶解以及钙蒙脱石、方解石的沉淀,NaX解吸,CaX_2被吸附;路径Ⅲ发生的反应基本与路径Ⅰ相同,不同之处在该路径上的白云石发生了溶解,其原因可能是地下水在径流过程中溶解CO_2,使其继续溶解白云石以及受沉淀滞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开采条件下,泗县地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到了岩盐和石膏等矿物的溶解作用、钙钠离子交换作用以及钙蒙脱石、方解石沉淀作用的控制。(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马晴[5](2019)在《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横向展布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的实验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地层学表明,不同的沉积环境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即使在同一盆地的同生沉积过程中,沉积相差异也将造成不同剖面之间的地层对比研究的困难。在沉积系统中,不同的环境沉积不同的沉积物,并且这些相也在水平方向上相应变化。因此,同一岩石层位上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也应在横向展布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为了明确同一岩层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情况,并明确纵向地层和横向地层之间的关系,本文选择广西来宾铁桥剖面马滩段作为研究对象。该剖面是二迭系瓜德鲁普统-乐平统“金钉子”剖面的辅助剖面,地质学相关研究已经较为完善。该剖面纵向出露完整,沿岩层方向(即横向)可延伸距离约100米。我们选择了9个纵向剖面和3个横向剖面进行测量和统一标准的样品采集。测量分析样品的Ca,Fe元素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将样品坐标信息和地球化学特征信息导入坐标系中并绘制成等高线图。通过研究等值线图发现,即使在一个岩层中,随着横向采样位置的变化,地球化学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异常以穿层透镜体的形式存在。这种差异不仅可能表明微生物环境和微沉积环境对地层学研究造成的影响,也可能表明同一露头不同采样点的化学地层学曲线和数值存在客观上的差异。根据野外测量及室内样品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分析可知,同一岩层上不同位置的岩石样品存在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但是,该现象的诱导机制仍不明确。温度是地质历史时期古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本文设计了同一水体中不同沉积温度对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影响的模拟实验。实验采用Paleopond验证机进行碳酸盐岩样品再沉积的成岩过程模拟实验,并以南海海砂和长江水作为实验材料。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于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较低温情况下,δ13C值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较高温情况下,δ13C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这种关系初步解释为物理化学过程和微生物过程的联合作用。碳酸盐岩的氧同位素组成与温度也存在一定规律,δ180值与温度大致呈现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4-10)

郑君仪,蒋柳,胡云潇,郭辰萌,唐凌逸[6](2019)在《解磷真菌驱动磷灰石固定重金属铅的地球化学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磷灰石和解磷菌进行农业土壤铅修复是环境修复领域的新兴技术。然而仅靠实验很难全面解析修复过程中的详细反应过程和铅的成矿机制,特别是难以解释目标稳定矿物氟基磷酸铅为何不是主要产物。本文主要利用GWB软件中的React和Act2两个程序模块,基于前人实验数据设置模拟参数,对这一科学问题进行探究。首先用React程序模块的滴定模式(Titration)来研究黑曲霉复合氟基磷灰石的除铅过程,即通过向反应体系中逐步滴加草酸来模拟黑曲霉分泌草酸的过程。反应体系中Pb~(2+)初始浓度为8.4 mmol·L~(-1),草酸总添加量为2.0 g·L~(-1),氟基磷灰石总添加量为8.3 g,其中草酸和氟基磷灰石分为100步添加到体系中。React模拟过程终止后,可得到体系pH值、主要离子浓度(Pb~(2+)、Ca~(2+)、H_2PO-_4~-、F~-和C_2O_4~(2-))以及生成产物随着草酸和氟基磷灰石添加的变化曲线。然后将黑曲霉与氟基磷灰石培养后的浸出液与Pb(NO-_3)_2溶液混合后,用Act2模块模拟其草酸和F~-浓度变化对铅矿物形态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草酸引起的pH值变化是影响铅矿化结果的最重要参数,体系中的Pb~(2+)主要以草酸铅形式沉淀,和原实验结果吻合。此外,只有在弱酸或碱性环境下,且溶液中氟离子浓度大于27 mmol·L~(-1)时,体系中才会生成氟基磷酸铅。该结果为利用磷酸盐矿物材料进行土壤铅修复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艾子业,李永寿,唐启亮,程怀德,李俊[7](2018)在《基于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的昆特依盐湖杂卤石成矿流体来源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柴达木盆地昆特依盐湖赋存大量杂卤石。研究结果显示,苏干湖湖水模拟蒸发析出的盐类矿物与研究区实际情况相符,但杂卤石析出量很少;油田卤水模拟析盐结果中没有发现杂卤石,且析出盐类矿物与实际情况差异很大。典型钻孔杂卤石饱和指数(SI)分析表明,卤水相对杂卤石而言是不饱和的。综合分析揭示,地表水应该是昆特依盐湖成盐物质的主要来源,而深部油田卤水对于杂卤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杂卤石的沉积是不同流体混合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盐湖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何军,肖攀,彭轲,许珂[8](2018)在《咸宁地区浅层地下水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地下水流场和水化学特征选择4条地下水路径和确定可能的矿物相,通过PHREEQC软件计算饱和指数和模拟水-岩作用过程中主要矿物相的转化量。结果表明:钠长石、钙长石等原生造盐矿物在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均未达到饱和,对石膏的溶解能力随SO_4~(2-)浓度升高而显着降低,河流阶地区地下水对方解石接近饱和。地下水向中西部径流的过程中方解石、白云石和岩盐及少量石膏溶解,钾长石因为过饱和而少量析出,阳离子交换作用较弱。东北部地下水径流过程中方解石、钾长石和少量石膏溶解,岩盐、钠长石和少量的白云石因为过饱和而发生沉淀,同时伴随着阳离子交换吸附。(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18-08-20)

武亚遵,潘春芳,林云,曹飞龙,王子杰[9](2018)在《鹤壁矿区奥陶系灰岩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反向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采矿活动对岩溶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以鹤壁矿区奥陶系灰岩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时期岩溶地下水水化学资料,采用Piper图结合离子组合比例分析法,分析矿区岩溶地下水主要组分的物质来源和水岩相互作用过程,并借助PHREEQC软件对其进行了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溶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Mg型、HCO_3·SO_4-Ca·Mg型和SO_4·HCO_3-Ca·Mg型。主要水岩作用为碳酸盐岩、石膏和岩盐的溶解与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煤矿区的岩溶水水质受采煤活动影响,水中SO_4~(2-)、Cl~-与TDS的含量较高,且采矿活动对水质的影响随时间增强。(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鹿帅[10](2018)在《傍河开采驱动下地下水中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傍河开采驱动下,河水和地下水之间往往发生着频繁而强烈的交互作用,导致河水入渗过程中水动力条件、酸碱条件以及氧化还原条件发生改变。由于河水和地下水环境性状存在显着差异,河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同时发生着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引发含水介质中的砷释放至地下水中。目前傍河开采驱动下河水入渗过程中所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地下水中砷迁移行为的贡献大小尚不完全清楚。基于此,本文以我国北方地区典型傍河地下水水源地—沈阳黄家水源地为研究区,在查明该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应用原位监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室内实验与原位实验技术以及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技术,查明傍河开采驱动下地下水中砷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生物地球化学反应机理,建立地下水中砷的水文地球化学反应模型,识别和区分傍河开采驱动下地下水中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对地下水中砷迁移行为的贡献率,以期为地下水的监测和保护、水源地的安全运行以及保障当地居民用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本次研究,取得如下主要认识:1、自河岸至地下水位漏斗中心方向,沿着地下水流路径,研究区地下水环境存在分区,不同水流路径上地下水环境分区的空间尺度存在差异。地下水中砷含量与环境分区存在较好的关联性。在弱氧化环境区,氧化性的河水使含砷矿物发生氧化溶解,导致介质中的砷释放至地下水中;弱还原环境区发生铁锰矿物的还原性溶解,导致吸附在铁锰矿物表面及晶格里的砷随之释放至地下水中;还原环境区硫酸盐还原作用比较强烈,产生的硫化物与低价态的铁锰离子形成沉淀并吸附了一定量的砷,同时砷以次生硫化物的形式沉淀下来,导致地下水中砷含量降低。2、河水入渗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升降会引起地下水系统的水化学成分、氧化还原环境以及微生物作用强度等发生明显的改变。研究区地下水中砷含量动态变化与水位密切相关,地下水中砷含量随着地下水位的上升而降低,其中浅层与水位变化的响应最为明显;随着深度的增加,地下水中砷含量对水位变化的响应减弱,季节变化幅度降低。3、除了占据高含量的残渣态砷外,河床沉积物和含水介质中的砷主要赋存在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中。研究区介质不同形态砷中,可交换态砷、与砷共生的可交换态铁、以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铁的地球化学活性相对较强。河水入渗过程中,通过介质中可交换态砷与可交换态铁的吸附解吸、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铁的还原溶解等作用,砷从固相进入地下水中。4、沿着河水入渗补给的地下水流路径,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结构、丰度和多样性与地下水中砷含量具有密切的关系。微生物多样性与砷含量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砷浓度相对较低的地下水中微生物多样性更高。含水介质微生物物种丰度与多样性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异质性,浅层水流路径上的物种丰度与多样性较高。5、室内实验研究表明,含水介质对砷的吸附、解吸符合非线性关系,pH条件、温度、固液比、离子强度、磷酸盐、碳酸盐、有机质等对地下水中砷的吸附、解吸有很大影响。在相同条件下,As(V)比As(III)更易于被含水介质吸附。在还原环境中,微生物介导下含砷铁矿物发生还原性溶解,矿物表面或者晶格里的砷不断释放,溶液中砷、铁含量不断增加,二者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在氧化环境中,微生物介导下含砷铁矿物发生氧化溶解,从而引起砷的释放;随着反应的进行,含砷铁矿物溶解产生的Fe~(2+)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氧化,进而水解生成了Fe(III)矿物,Fe~(2+)离子被吸附在形成的矿物表面从而导致溶液中Fe~(2+)含量降低。6、原位实验研究表明,水动力条件对河水入渗过程中孔隙水化学指标的动态变化特征具有显着影响。水动力条件较强时,微生物代谢速度较快,反应时间较短,随水流运移距离较远;水动力条件较弱时,微生物生长代谢过程完整,生物活性较强,反应速率相对较高,矿物还原溶解量更大,介质中的砷更多释放至地下水中。较高的DOC含量可以为微生物生长代谢提供更多能量,使得反应速率加快,有利于铁锰矿物的还原性溶解,地下水中砷含量升高。7、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河水入渗过程中,地下水中砷的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其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铁矿物还原性溶解、吸附解吸和矿物氧化溶解,贡献率分别为55%~70%、20%~27%和10%~18%。其中铁矿物还原性溶解是傍河开采驱动下河水入渗过程中地下水中砷的主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水动力条件的改变对河水入渗过程中地下水中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存在显着影响,其中对铁矿物还原性溶解释放砷过程影响最为显着,对吸附解吸、矿物氧化溶解过程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地球化学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l Ni?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简称ENSO)现象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显着的影响。当前,ENSO的模拟和预测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模式间的差异性。由于热带太平洋存在的多尺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可与海洋和大气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并影响ENSO的特征,因此在数值模式中合理表征这些多尺度多圈层过程对改进ENSO模拟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相关的叶绿素年际变率、季节内变率及其与淡水通量的共同作用对ENSO的反馈等科学问题,首先发展了一个混合型大气-海洋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式(Hybrid Coupled Model(HCM)of Atmosphere,Ocean Physics,and ocean Biogeochemistry(AOPB));该模式由混合型大气-海洋物理模式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模式相互耦合构成;其中混合型大气-海洋物理模式是由海洋环流模式(OGCM)与统计型大气模式(表征年际风应力和淡水通量异常)进行耦合。模式试验表明HCM-AOPB可以很好地模拟热带太平洋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研究海洋物理-生物间相互作用等提供有效的模式工具。在此基础上,利用HCM-AOPB模拟试验和观测资料,系统性研究了叶绿素的年际变率、热带不稳定波(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TIWs)引起的叶绿素扰动和叶绿素与淡水通量的共同作用对ENSO的调制效应,具体结果如下:(1)在叶绿素年际变率对ENSO的调制方面,叶绿素可以改变太阳辐射在上层海洋的穿透能力,并引发生物加热效应影响气候系统。当前生物加热效应对热带太平洋气候的影响仍不清楚,特别是叶绿素的年际变率是如何调制ENSO的仍然存在着很大争议(即增强还是减弱ENSO振幅)。HCM-AOPB试验表明,叶绿素年际变率可以减弱ENSO振幅约22%。具体过程是:年际可变的叶绿素显着调制穿透到混合层底的太阳辐射(Q_(pen)),进而改变上层海洋的垂向热力结构和密度层结,从而影响垂向混合等动力过程,进一步影响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并最终形成对ENSO的负反馈。在El Ni?o期间,赤道中西太平洋的叶绿素浓度减小(0.05-0.1mg m~(-3)),使得Q_(pen)增加和混合层内吸收的太阳辐射(Q_(abs))减少,这在混合层与次表层之间产生加热差异;进一步减弱上层海洋层结并增强垂向混合,从而使得次表层的冷水更易进入混合层内,间接地减弱了El Ni?o期间SST的暖异常(La Ni?a的情形恰好相反)。这一新机制与以往叶绿素直接加热效应不同(即混合层内的叶绿素吸收太阳辐射增多,从而直接产生加热效应影响SST,并对ENSO产生反馈效应)。(2)在季节内尺度的生物过程对气候的影响方面,聚焦于热带不稳定波(TIWs)引起的叶绿素扰动对海洋和ENSO的影响。我们发现TIWs引起的叶绿素扰动可以减弱TIWs的强度(约7%-9%),并进一步增强ENSO的振幅(约27%)。TIWs存在正负相交的波形扰动(SST变冷或者增暖),对应着叶绿素的增加或减小,从而可对Q_(pen)产生调制效应,进而影响上层海洋温度和密度层结;密度层结的变化减弱了涡有效位能向涡动能的转化(即斜压转化项),并最终使得TIWs的强度减弱。减弱的TIWs导致其由赤道外向赤道输送暖水的能力减弱,使得东太平洋冷舌区获得的热量减少,在La Ni?a期间SST的冷异常加剧,从而增强La Ni?a的强度,最终通过海气耦合过程形成对ENSO的正反馈。这不同于在年际尺度上叶绿素的变化对ENSO的负反馈,表明不同时空尺度的叶绿素变率对ENSO的反馈作用可能是反向的,这些结果有助于解释当前叶绿素变率对ENSO反馈所存在的争议。(3)在淡水通量与叶绿素的年际变率对ENSO的调制方面,当同时考虑两者共同影响时,它们对ENSO振幅的调制效应是非线性的。淡水通量的年际变率可以增强ENSO的振幅:在El Ni?o期间,赤道中西太平洋淡水通量增加,从而减小表层盐度和增强上层海洋层结,使得混合层深度变浅;这导致由次表层进入混合层的冷水减少,进而增强El Ni?o期间SST暖异常(La Nina期间情形恰好相反),形成对ENSO的正反馈。因此,淡水通量和叶绿素的年际变率对ENSO的影响趋向于相互抵消。但当两者的影响同时存在时,情形会完全不同:当叶绿素的年际变率所引起的生物加热效应达到某一反馈强度时,淡水通量年际变率的增大却会导致ENSO振幅的减小。这使得淡水通量强迫对ENSO的增幅效应会由生物加热的减弱效应所补偿甚至反向,从而形成对ENSO的非线性调制。这种不同反馈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解释自然界和数值模式中所广泛存在的不同过程对ENSO调制效应的差异性和敏感性提供了新的思路。综合上述的研究结果发现,叶绿素所引起的生物加热效应对ENSO的反馈存在对时空尺度的依赖性和敏感性,并且其与淡水通量等其它过程之间的非线性共同作用使得ENSO表现出可变性和复杂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球化学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万利,陶峰,刘俊峰.基于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的连云山地段矿泉水成因分析[J].冶金管理.2019

[2].田丰.一个新的混合型大气—海洋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式及对ENSO调制的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

[3].赵红静,张敏,李双林,马俊曦.不同油气渗逸背景下地表沉积物有机地球化学响应模拟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刘海,康博,沈军辉.基于反向地球化学模拟的地下水形成作用:以安徽省泗县为例[J].现代地质.2019

[5].马晴.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横向展布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的实验模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6].郑君仪,蒋柳,胡云潇,郭辰萌,唐凌逸.解磷真菌驱动磷灰石固定重金属铅的地球化学模拟研究[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

[7].艾子业,李永寿,唐启亮,程怀德,李俊.基于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的昆特依盐湖杂卤石成矿流体来源初步研究[J].盐湖研究.2018

[8].何军,肖攀,彭轲,许珂.咸宁地区浅层地下水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研究[C].《环境工程》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2018

[9].武亚遵,潘春芳,林云,曹飞龙,王子杰.鹤壁矿区奥陶系灰岩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反向模拟[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8

[10].鹿帅.傍河开采驱动下地下水中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半变差/协方差云图乌梁素海总氮、总磷年1月乌梁素海表层水中7种重金属分...一1一4一罗汉洞组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承压水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路径5 源区物质地球化学模拟计算示意...

标签:;  ;  ;  ;  ;  ;  ;  

地球化学模拟论文_陈万利,陶峰,刘俊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