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资产剥离为特征的全球企业重组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以资产剥离为特征的全球企业重组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一、以剥离为特征的全球性公司重构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李晨艳[1](2019)在《民生控股资产剥离动因及其经济后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资本市场高速发展的阶段,很多上市公司为了降低经营风险,获得规模效益,以兼并重组的方式扩大规模,进行多元化经营。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完善,过度多元化的弊端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关注紧缩性战略,资产剥离作为企业重组的重要方式获得了研究重视。西方财务理论研究者最先开始研究资产剥离,并在西方国家的重组浪潮中得到完善。资产剥离在盘活库存资产、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公司战略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选择民生控股为案例企业,主要研究自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成为民生控股的控股股东后,民生控股从2011年到2016年间出于战略转型的目的进行的三次资产剥离。本文首先对国内与国外资产剥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阐述,介绍了资产剥离的相关理论。然后,介绍了民生控股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民生控股三次资产剥离的背景、过程和类型以及动因。之后,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评价民生控股通过资产剥离转型带来的经济后果:首先,从民生控股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营运能力,分析资产剥离对民生控股财务绩效的影响,再基于EVA对资产剥离前后经营业绩进行分析,最后分析资产剥离前后民生控股股票市场表现。经研究,民生控股三次资产剥离的类型和动因不同,导致三次资产剥离的经济后果也不同。最后,本文通过分析与总结,为计划实施和已经进行资产剥离以实现业务转型的企业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建议:结合战略发展方向进行资产剥离;关注前期布局,选择合适的剥离方式;重视资产剥离后的资源分配和运营管理。

张静静[2](2019)在《*ST东晶电子资产剥离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产剥离作为企业紧缩型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产以及改善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18年9月7日至10月20日,短短44天,证监会发布了7项有关资产重组的政策。一系列政策从资产重组的管理办法、资产重组的审核分道制到缩短IPO被否企业资产重组的间隔期等等,都传达了监管部门对资产重组市场的支持。资产剥离作为资产重组的一种主要途径,研究其实施后的效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本文以*ST东晶电子资产剥离为案例企业,系统的分析了*ST东晶电子资产剥离的动因、时机选择、特点和绩效。一方面,采用事件研究法,通过计算*ST东晶电子超额收益率和累积超额收益率来分析*ST东晶电子资产剥离的市场绩效。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剥离并没有提高*ST东晶电子的股价,反而减少了股东的收益,这表明投资者对处于*ST困境下的企业实施的资产剥离并没有良好的预期。另一方面,用财务指标法,结合对比企业均值和资产剥离前后*ST东晶电子财务绩效的变化,全面分析该事件对*ST东晶电子财务绩效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此次剥离在短期内改善了*ST东晶电子的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促使其成功扭亏为盈,避免被强制退市。但是,该事件对企业长期绩效的影响并无明显变化。同时,通过与同行业企业的对比分析,发现该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均低于对比企业均值,虽然保留上市资格,但是企业仍旧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此外,本文结合该企业自身特点,计算了*ST东晶电子资产剥离前后的经济增加值,以评价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研究表明,资产剥离确实提高了*ST东晶电子的的经济增加值,但是该企业的经济增加值仍旧处于负数,企业还是需要从管理入手,实实在在提高企业核心产品竞争力,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使企业真正的走出困境,为股东创造财富。最后,本文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归纳总结,以期为其他同类型企业在实施资产剥离时提供借鉴意义:一是正确认识资产剥离,把握资产剥离的时机;二是重视归核化资产剥离,明晰企业的竞争优势;三是重视资产剥离后的资源整合。

陶雪晴[3](2017)在《经营期望、剥离决策及其绩效研究 ——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资产剥离的数量和规模都呈不断增长状态,而相对于并购,资产剥离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现有学者分别从组织内外部环境、被剥离资产本身来研究企业资产剥离战略选择,如内部公司治理、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行业特征、母公司与被剥离资产关系、被剥离资产特征等方面。然而,资产剥离作为一种具有风险性的决策活动,前期这些学者只是简单地假定收益或利润最大化是所有决策的最终目标,很少关注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参考点选择。企业行为理论认为在决策过程中,会有一个心理上的满意值作为决策者的参考点,于组织而言这一参考点就是企业经营的期望水平,当实际绩效达到或超过期望水平时,决策者认为企业处于“获利”状态,是对企业过去投资决策的一种肯定。反之,当实际绩效低于期望水平时,决策者认为企业处于“损失”状态,进而决策者会采取新的投资决策以避免企业进一步“损失”。目前已有研究者关注经营期望落差如何影响到企业创新投入、战略变革等企业行为,而对剥离决策的影响却鲜有涉及,对后续剥离续绩效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文拟基于企业行为理论、绩效反馈理论等探讨二个问题:一是经营期望落差是否对剥离决策产生影响;二是经营期望落差下的资产剥离是否能够提升企业价值。为检验经营期望落差对剥离决策的影响,在沪深A股中选择2003-2012年当年仅发生一次资产剥离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历史和行业两个维度测算样本公司的经营期望落差,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分析期望落差对剥离决策的影响;为验证经营期望落差下的剥离行为是否能够产生积极的剥离绩效,采用因子分析测算资产剥离的长期绩效,建立多元线回归模型检验经营期望落差的剥离情境对剥离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经营期望落差之所以能够促进企业剥离决策,是因为期望落差的出现预示着企业资源配置出现了问题、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管理者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上的声望,从而促使企业剥离累赘资产或业务;第二,经营期望落差的剥离情境对剥离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出于改善经营现状的目的,期望落差下的剥离决策会优先剥离过时的资产和管理者不擅长的领域,有助于消除负协同效应和提升管理效率。本文沿着“经营期望落差——剥离决策——剥离绩效”的逻辑思路进行探究,启示在于:上市公司应重视资产剥离这一收缩战略,在企业实际绩效不能达到期望绩效水平时,可以考虑“以退为进”的收缩战略,剥离不良资产和业务、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2-1>1”的效果。

王彤[4](2015)在《我国财务困境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产剥离是一种收缩企业资本的运营方式。主要用于升级产业结构、完善资源配置。资产剥离行为在西方企业的资产重组活动中己被广泛应用并对公司业绩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我国,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上市公司为了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也纷纷进行了资产剥离。在研究资产剥离的过程中,通常选择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实行资产剥离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而没有专门针对财务困境公司进行研究。本文在借鉴国内外资产剥离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陷入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针对其资产剥离的绩效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衡量资产剥离的绩效,即资产剥离的市场绩效和资产剥离的财务绩效,二者分别体现了资产剥离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和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在研究市场绩效时,建立了市场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得出研究结论表明:在窗口期内,资产剥离给股东带来了超额收益,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资产剥离信息公开披露前可能存在信息泄露现象;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市场绩效的影响指标即企业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剥离资产的规模、资产负债率、流通比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对资产剥离的市场绩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就这些指标和CAR的关系而言,呈负相关的指标有企业规模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正相关的指标有剥离资产占企业规模的比例、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相比其他指标而言,流通比率对于资产剥离的市场绩效没有显着的影响。在研究资产剥离的财务绩效时,运用定比分析和环比分析法,发现财务绩效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从长期来看,资产剥离改善公司绩效的效果缺乏持续性,其业绩并没有真正提高。通过研究,发现资产剥离在我国并没有对企业长远的经营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而可能存在通过资产剥离来试图获得一次性收益的问题。本文在研究和解释资产剥离绩效结论的基础上,针对上市公司和相关监管部门提出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对我国资产剥离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张琦[5](2015)在《我国上市公司处置子公司动因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2007-2012年的经验数据》文中研究说明摘要:上市公司重组是国内外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永恒话题,而在现阶段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重组必将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重组中的处置子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2年的处置数据,采用实证研究方式检验了处置子公司的地区市场化进程及盈余管理动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处置次数和规模化的处置价值,解释变量的地区市场化进程采用樊纲、王小鲁编制“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报告”中对中国各省市“政府与市场关系”,盈余管理动机采取资本市场动机、报酬契约动机、平滑利润动机、债务契约动机,同时将流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股权集中度等作为控制变量,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同时为了增强结论的可靠程度,在稳健性检验中,将被解释变量替换为未进行过处置子公司、处置过子公司但该交易属于非关联交易、处置过子公司且该交易属于关联交易这一离散变量,引入了配对样本,进一步检验处置子公司的市场化进程和盈余管理的动因。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结论:(1)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处置子公司的强度正相关,具体表现在:在资本市场动机下,公司扭亏再融资及大洗澡动机与处置子公司的强度正相关;在报酬契约动机下,公司盈利能力和处置子公司的强度负相关;在平滑利润动机下,公司盈利能力变化和处置子公司的强度正相关;在债务契约动机下,公司资产负债率与处置子公司的强度正相关。(2)企业处置子公司受地区市场化进程影响,与地区市场化进程正相关。(3)相比于市场化进程低的地区,市场化进程高的地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和处置子公司强度的正相关关系会有所减弱。

林玉梅[6](2013)在《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 ——以知识资产并购为例》文中认为知识资产并购是企业的一种快速获得核心技术、知识的手段,越来越多的企业想通过并购其他企业的知识资产来强化自身的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基于知识资产并购的中知识资产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想利用知识资产的独特性来增加上市公司的市场绩效以及改善上市公司财务结构。本研究通过对采取过知识资产并购行为的中国上市公司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一些结论,帮助人们在上市知识资产并购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为我国上市公司在知识资产并购中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文章从整体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上市公司并购理论基础部分,归纳了国内外有关并购市场绩效相关研究成果,并总结了前人对知识资产的定义,同时阐述了并购的相关动机理论,具体包括交易成本理论、市场势力理论、经营协同效应理论、运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理论,中国上市公司理论部分为后面上市公司知识资产并购的实证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为中国上市公司知识资产并购实证研究部分,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首先才重新定义了上市公司知识资产的包含范围,在中国上市公司知识资产并购实证分析中,选取了2001-2010年间在上海股票交易所及深圳股票交易所挂牌交易并且发布知识资产并购公告的54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的样本,首先采用对上市公司发布并购公告前后的财务比率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并购公告对上市公司知识资产并购的长期财务绩效的影响,第二,采用事件研究法计算出累计超额收益(CAR)以此为因变量,并结合多个财务比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知识资产并购市场绩效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实证分析论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第一:上市公司知识资产并购的CAR一直为负值,说明并购不能为企业股东带来财富;第二,上市公司知识并购前后的财务指标对比中,流动性的指标都有显着影响,说明并购后企业的短期、长期偿债能力增强了;第三,上市公司知识资产并购的影响因素分析,说明交易价格、自由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率是影响知识资产并购的重要因素。

赵品[7](2013)在《转型期国有商贸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以上海杨浦商贸集团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国企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逐渐薄弱,财政补贴被切断,过去不可替代的地位逐渐失去。一些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面临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的挑战。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商贸企业情况更是令人堪忧,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历史遗留问题、同时由于自身结构不合理、管理混乱、业务庞杂、市场运作手段不足等劣势,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如何扬长避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成功制定符合市场要求,又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是摆在这些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杨浦商贸集团是众多此类国有商贸企业的一个典型代表,本文以其发展战略研究为主线,研究了国内外关于国有商贸企业的研究理论,并结合企业战略发展理论,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研究制定了杨浦商贸集团的发展战略,为众多类似国有商贸企业提供了发展战略制定的方法。在本文的实证部分,首先用IFE矩阵对影响集团发展的内部因素进行评价分析,接着通过EFE矩阵对集团主要的外部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为制定符合集团发展的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及决策基础。然后运用SWOT和QSPM矩阵对影响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会、威胁进行逻辑分析,打分评价,进行了战略筛选、定位和选择,得出以集团发展的增长战略和收缩战略为主的战略发展方案。包括产业一体化战略,相关多元化战略,资本-成本战略,创新发展战略,为打造集团竞争力指明了方向,最后为战略的实施保障措施提供了建议。本文在研究制定杨浦商贸集团的发展战略时将现代企业理论与转型期国有商贸企业的特点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创新,另外在战略制定时将总体战略和事业部战略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系统性和平衡性的原则,为国有商贸企业制定科学的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做了有益的探索,也有一定的创新。但是本研究大量的使用了定性分析,有关数据和分析工具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还需进一步验证。

阴渝生[8](2013)在《企业部门剥离决策研究》文中提出剥离部门已成为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去除低效部门、退出非核业务、调整战略、摆脱财务困境、改善管理和优化组织结构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现实企业中,有的部门容易剥离,有的则很难被剥离,有的只是一部分被剥离。这些现象提出了问题:企业中为什么会存在剥离难易不同的部门,尤其是存在那些难以剥离的“没有利润”的费用部门?一个部门从企业中剥离出去的条件是什么?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企业识别自身的组织冗余和低效部门,有助于定量地理解企业组织结构、企业资源配置理论、分工理论和定价机制的选择。本论文以效率为准则,讨论了部门的市场替代型剥离和不完全剥离以及企业任务剥离的判别条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建立部门和企业的模型并定义它们的效率。本论文将部门或企业的成本划分为原料资源成本和控制资源成本。于是,部门模型表述为:部门的实际利润等于部门收入减去部门消耗的控制资源成本和部门加工处理的原料资源和控制资源的成本。企业模型表述为:企业的实际利润等于企业收入减去企业加工处理的原料资源成本和消耗的控制资源成本。部门和企业的效率被定义为:在设定期间,部门或企业的实际利润与其消耗的控制成本的比值。从所有权分配视角定义企业部门剥离概念。部门的所有权由若干个基本权利组成,每个基本权利又可以分割为若干个部分。因此,企业部门剥离是指部门的所有权一部分或全部被分离出去。即部门剥离至少包含以下三项之一:(1)部门的所有权中至少有一项基本权利被分拆出去,(2)在部门的所有权中,至少有一项基本权利的一部分被分割出去,(3)部门的股份一部分或全部被转让出去。只有一部分所有权分离出去称为不完全剥离,全部所有权分离出去称为完全剥离(以下简称剥离)。构建部门的剥离判据并定义剥离难度概念。推导出企业部门的剥离边界方程和剥离函数,依此得到部门剥离判据:当剥离函数小于零时,企业应剥离部门;当剥离函数大于零时,应保留部门;当剥离函数等于零时,剥离和保留部门的企业效率是相等的。剥离难度等于剥离函数。当部门的剥离难度值大于零并且值越大时,部门越难以剥离;当部门的剥离难度值小于零且其值越小时,部门越容易被剥离。另外,企业内部交易定价的不确定性不影响部门的剥离判别。导出企业所需资源和企业中间产品的有效配置条件。当企业需要的资源稀缺程度较高时,该资源应由企业内部的部门来配置,当资源的稀缺程度较低时,应由市场来配置;当企业的中间产品稀缺程度较低时,应采取在企业内部配置的方式,当中间产品的稀缺程度较高时,应采取市场配置的方式。剥离边界方程是定量划分资源或中间产品稀缺程度高低的分界标准,此标准就是企业资源或中间产品的有效配置边界。导出两种定价机制的边界。当部门的剥离函数大于零时,应由组织权力对部门提供的资源进行定价,当剥离函数小于零时,应由市场机制对部门提供的资源进行定价;当剥离函数大于零时,应采取市场机制对企业的中间产品进行定价,当剥离函数小于零时,应采取组织权力对企业的中间产品进行定价。部门剥离边界方程定量地确定了组织权力和市场这两种定价机制的边界。从资源和中间产品的稀缺性来说:稀缺程度较高的资源应由组织权力来配置和定价,稀缺程度较低的资源应由市场来配置和定价;稀缺程度较低的中间产品应由组织权力来配置和定价,稀缺程度较高的中间产品应由市场来配置和定价。提出部门的不完全剥离条件。推导出在满足或不满足剥离条件的情况下部门的不完全剥离函数,由此得到部门不完全剥离应满足的条件:在不满足剥离条件的情况下,部门的不完全剥离函数大于零,并且不完全剥离函数对部门持股比例的导数小于等于零;在满足剥离条件的情况下,存在使不完全剥离函数大于零的持股比例。建立企业任务模型和剥离条件。企业任务模型表述为:任务产生的实际利润等于任务收入减去任务要整合的原料资源成本和控制资源成本以及任务要消耗的控制资源成本。任务效率定义为:任务的实际利润与任务消耗的控制资源成本的比值。推导出企业需求型任务的剥离边界方程和剥离函数。由此建立了企业需求型任务的剥离判别条件:当剥离函数小于零时,企业应剥离任务;反之,企业应自己做任务。推导出市场需求型已有任务的剥离边界方程和剥离函数,以此建立了市场需求型已有任务的剥离判别条件:当此剥离函数大于零时,企业应剥离任务,反之,应自己做任务。此外,还得到不满足剥离条件的情况下,企业需求型已有任务的不完全剥离判别条件:任务的不完全剥离函数大于零且它对任务资本分摊比例的导数小于等于零。分析了部门集的剥离条件。部门集是具有某些相同性质或牵涉到同一事件的一些部门的集合。可通过对企业组织的剖分和部门的抽取两种方式来得到一个部门集。部门集可合并为一个部门来研究,其剥离和不完全剥离判别条件与一个部门是相似的。研究了某特大型国有企业剥离办学部门的决策问题。应用本论文得到的部门剥离决策分析理论和方法讨论了市场购买和自己办学这两种知识获取途径的选择,并对办学部门作了不完全剥离的分析。

权慧子[9](2012)在《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市场绩效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产剥离是企业的一种收缩性资本运营方式,广泛运用于调整公司产业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资产剥离方式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企业重组中频繁使用。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验证资产剥离能否改善上市公司市场绩效的经验型结论,帮助人们充分认识资产剥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公司在重组决策中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文章从整体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部分,归纳了国内外有关资产剥离市场绩效相关研究成果,同时阐述了资产剥离的相关动机理论,具体包括信息假说、管理效率假说、代理理论假说、归核化假说和融资理论,为实证研究的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首先介绍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现状,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总体概况、时间分布、行业分布和关联交易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实证分析中,选取了2005-2010年间在上交所及深交所挂牌交易发布资产剥离公告的58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的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市场绩效进行了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资产剥离市场绩效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实证分析论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首先,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总体数量和规模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存在年底效应。其次,资产剥离公告能够给企业带来显着为正的超常收益。这说明,更多的投资者对资产剥离持乐观态度,资产剥离公告能够增加股东财富。但是在资产剥离交易的过程当中可能存在信息提前泄露或内部交易的现象。我国上市公司的企业规模、股权集中度、剥离规模、盈利能力及财务状况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市场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方俊[10](2011)在《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利益平衡论 ——基于优先权规则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第一章主要论证破产重整制度在实现公司“继续经营价值”最大化上的积极作用。破产重整制度的利益平衡属性体现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公司清算和持续经营两项选择之间的平衡;第二个层次则是在公司持续经营的情况下,公司重整参与方之间的利益平衡。其中,在破产法政策和破产法社会功能的争议焦点方面,本章介绍了美国破产法“程序主义者”(proceduralists)和“传统主义者”(traditionalists)的观点区别,前者认为破产法唯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债权人之间的分配问题和实现债权人清偿率的最大化;后者认为,破产法内在隐含着广泛的社会价值,应充分考虑企业雇员就业利益以及社区利益。尽管破产法“程序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对于破产重整制度的目标、功能和实现方式上存在不同的研究进路,并得出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都是建立在破产法重整所具有的利益平衡属性基础上的,即认为破产法可以通过重整制度使相关各方形成利益平衡状态。从破产重整立法制度的演进角度,本章对破产重整制度的利益平衡属性进行解读,以把握破产重整制度实现各方利益平衡的具体方式。在本文第二章,为进一步研究破产重整制度的利益平衡属性,本文将破产重整制度放入到破产法的整体框架中去,从境外破产法实务判例和理论发展中,分析破产法优先权规则对于重整制度实现利益平衡功能属性的重要作用。其中,根据破产法判例发展而来的绝对优先权规则,首先是确立了担保债权人优先于普通债权人、普通债权人优先于股东的价值分配优先权顺序;其次,为了能够更好地平衡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关系,也为确保公司持续经营价值的实现,在绝对优先权规则下发展出规则适用的“新价值例外”情形,即股东可以超越上述价值分配的优先权次序,在普通债权人没有获得全额清偿的情况下,以投入新价值为条件参与公司重整,获得相应的股东权益;再次,通过破产法院对绝对优先权规则和“新价值例外”的司法判例解释和执行,有效督促债权人和股东在相关法律适用的基准上,就重整计划自行协商谈判并达成一致。在本文第三章,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情况的统计研究,掌握和了解我国破产重整上市公司和重整具体程序的整体情况,重点研究破产重整制度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现阶段背景下的适用问题,提取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案例的共性特征,分析案例情况的差异性及其原因,以更好地实现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利益平衡的应然状态。通过本章的实证分析,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和优先权规则适用的特殊现实基础,即我国证券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点包括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债权人组织特点、及其破产重整利益相关各方的社会特征。从本章实证研究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上市公司的破产重整中,为满足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平衡,往往以重整后公司股权作为重整公司“持续经营价值”的分配形式。本章还分析了我国破产重整优先权规则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即在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中,公司的控股股东通常在重整程序之前或之后通过拍卖或协议转让的方式发生转移;随后,新控股股东需要根据重整计划中经营方案的有关承诺,通过非公开发行的方式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竞拍买的或协议受让的那部分股份并没有因为经过破产重整程序而调整。此外,除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权益而言,不论是否有债权人反对的情况,其股权存续普遍不存在投入新价值的情况,而只是根据计划进行一定比例的缩股或是让渡。导致在重整公司股东权益调整过程中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的机制成熟度:我国上市公司的退市和清算机制不够健全,上市公司长期以来存在退市难的问题,导致地方政府、法院和证券监管机构主动创造制度平台,千方百计为上市公司的继续上市和股东权的存续保留提供保障。而这也反证了绝对优先权规则和“新价值例外”理论在梳理和完善上市公司重整机制上的重要作用。在本文第四章,研究分析了可能影响破产重整优先权规则作用发挥的外部因素。在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案件中,政府、法院和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履行相应的法定职责,有其明确的定位,上述机构在履职过程中应当合理适用优先权规则以调整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平衡关系。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能够发挥防控社会风险、协调各方谈判、吸引重组方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可能因为地方政府利益局限性,给破产重整制度利益平衡的机制带来消极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法院司法实务工作受制于破产经验积累、审判力量配置、法院预算和收费制度等一系列的原因,导致法院破产庭的审判工作难以满足平衡各方利益的目标。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管破产重整上市公司,也面临着多目标和多任务的巨大调整,既需要防控上市公司退市风险和推动并购重组活动,同时也要避免某些公司利用破产重整制度来规避监管要求,获取不当利益;目标的冲突和任务的难以兼顾,导致证券监督管理部门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在本文第五章,本文关注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利益平衡属性受到不良债权交易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影响,可能出现的利益失衡状况。通过对发展较为成熟的金融资本市场进行研究后发现,部分金融机构投资者将上市公司破产重整作为重要的投资套利机会,并将破产重整制度的相关安排作为投资策略的依据。为此,本章以美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实务中的债权交易市场和破产法下衍生品“安全港”规则作为研究对象,结合2008年金融危机中美国理论界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反思,开展相关理论研究。

二、以剥离为特征的全球性公司重构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剥离为特征的全球性公司重构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民生控股资产剥离动因及其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资产剥离的定义
    2.2 资产剥离的类型
    2.3 资产剥离的动因
    2.4 资产剥离的理论基础
        2.4.1 归核化理论
        2.4.2 融资理论
        2.4.3 效率理论
        2.4.4 委托代理理论
3 民生控股公司的简介和主营业务情况
    3.1 民生控股简介
    3.2 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4 民生控股资产剥离的背景及动因
    4.1 民生控股2011 年资产剥离
        4.1.1 资产剥离的背景
        4.1.2 资产剥离的过程及类型
        4.1.3 资产剥离的动因
    4.2 民生控股2014 年资产剥离
        4.2.1 资产剥离的背景
        4.2.2 资产剥离的过程及类型
        4.2.3 资产剥离的动因
    4.3 民生控股2016 年资产剥离
        4.3.1 资产剥离的背景
        4.3.2 资产剥离的过程及类型
        4.3.3 资产剥离的动因
5 民生控股资产剥离的经济后果分析
    5.1 民生控股资产剥离的财务绩效分析
        5.1.1 2011 年资产剥离前后财务绩效分析
        5.1.2 2014 年资产剥离前后财务绩效分析
        5.1.3 2016 年资产剥离前后财务绩效分析
        5.1.4 民生控股三次资产剥离前后财务绩效分析
    5.2 基于EVA对资产剥离经营业绩的分析
        5.2.1 民生控股资产剥离前后EVA计算
        5.2.2 民生控股资产剥离前后EVA分析
    5.3 民生控股资产剥离股票市场表现分析
        5.3.1 2011 年资产剥离前后股票价格变动
        5.3.2 2014 年资产剥离前后股票价格变动
        5.3.3 2016 年资产剥离前后股票价格变动
        5.3.4 民生控股三次资产剥离前后股票价格变动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2.1 结合战略发展方向进行资产剥离
        6.2.2 关注前期布局
        6.2.3 重视资产剥离后的资源分配和运营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2)*ST东晶电子资产剥离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资产剥离的概念
        1.3.2 资产剥离的动因研究
        1.3.3 资产剥离的绩效研究
        1.3.3.1 资产剥离市场绩效研究
        1.3.3.2 资产剥离的财务绩效研究
        1.3.4 影响资产剥离绩效的因素
        1.3.5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资产剥离概念界定及其类型
        2.1.1 资产剥离的概念
        2.1.2 资产剥离的类型
        2.1.2.1 战略性资产剥离
        2.1.2.2 战术性资产剥离
    2.2 资产剥离理论基础
        2.2.1 效率理论
        2.2.2 归核化理论
        2.2.3 资源配置理论
3 *ST东晶电子资产剥离案例介绍
    3.1 *ST东晶电子基本情况
        3.1.1 *ST东晶电子简介
        3.1.2 *ST东晶电子股权结构及实际控股股东
        3.1.3 *ST东晶电子主营业务情况
    3.2 *ST东晶电子资产剥离动因分析
        3.2.1 行业层面:行业竞争加剧
        3.2.2 公司层面:退市的风险
    3.3 资产剥离时机选择
    3.4 *ST东晶电子资产剥离实施过程及标的概况
        3.4.1 *ST东晶电子资产剥离标的概况
        3.4.2 *ST东晶电子资产剥离实施过程
    3.5 *ST东晶资产剥离的特点
4 *ST东晶电子资产剥离绩效分析
    4.1 *ST东晶电子资产剥离市场绩效分析
        4.1.1 *ST东晶电子资产剥离市场绩效的计算方法
        4.1.2 *ST东晶电子资产剥离市场绩效计算及分析
    4.2 *ST东晶电子资产剥离财务绩效分析
        4.2.1 资产剥离前后盈利能力分析
        4.2.2 资产剥离前后营运能力分析
        4.2.3 资产剥离前后偿债能力分析
        4.2.4 资产剥离前后成长能力分析
    4.3 *ST东晶电子资产剥离EVA率分析
        4.3.1 EVA指标的计算
        4.3.2 *ST东晶电子资产剥离前后EVA率分析
5 研究总结及启示
    5.1 研究总结
        5.1.1 处于财务困境下的战术性资产剥离带来消极市场效应
        5.1.2 资产剥离能够迅速提高企业的短期业绩
        5.1.3 资产剥离对企业的长期效应并不明显
    5.2 研究启示
        5.2.1 正确认识资产剥离,把握资产剥离的时机
        5.2.2 重视归核化资产剥离,明晰企业的竞争优势
        5.2.3 重视资产剥离后的资源整合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经营期望、剥离决策及其绩效研究 ——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思路、框架和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经营期望相关研究
    第二节 剥离决策影响因素
    第三节 剥离绩效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
    第一节 经营期望与剥离决策
    第二节 经营期望与剥离绩效
第四章 经营期望与剥离决策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经营期望与剥离绩效
    第一节 剥离绩效的度量
    第二节 实证研究设计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相关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我国财务困境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有关财务困境概念的研究
        1.2.2 国内外有关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研究
        1.2.3 国内外有关财务困境公司重组绩效的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理论分析
    2.1 特别处理制度概述
        2.1.1 特别处理制度的产生
        2.1.2 特别处理制度的发展
    2.2 资产剥离的动因理论及分析
        2.2.1 资产剥离的动因理论
        2.2.2 资产剥离的动因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财务困境上市公司资产剥离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
    3.1 研究设计
        3.1.1 数据来源及样本处理
        3.1.2 研究方法
    3.2 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
        3.2.1 根据累计超额收益分析
        3.2.2 多元回归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财务困境上市公司资产剥离财务绩效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数据来源及样本处理
        4.1.2 研究方法
    4.2 财务绩效的实证分析
        4.2.1 资产剥离后各年绩效与资产剥离前一年绩效定比分析结果
        4.2.2 资产剥离后各年绩效环比分析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财务困境上市公司资产剥离市场绩效
        5.1.2 财务困境上市公司资产剥离财务绩效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我国上市公司处置子公司动因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2007-2012年的经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理论基础
        2.1.1 代理理论
        2.1.2 交易成本理论
        2.1.3 集聚化理论
        2.1.4 资源管理理论
    2.2 剥离动因文献综述
        2.2.1 改善经营业绩
        2.2.2 并购纠错
        2.2.3 管理层变更
        2.2.4 盈余管理
        2.2.5 外部环境因素
        2.2.6 剥离动因文献综述的简要评述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取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3.3 变量的选择与计量
        3.3.1 处置子公司变量
        3.3.2 解释变量
        3.3.3 控制变量
    3.4 研究模型
4 实证检验
    4.1 多元变量相关性分析
    4.2 描述性统计
    4.3 回归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5 结论及局限性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局限性
    5.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 ——以知识资产并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上市公司并购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上市公司知识资产并购概念
        2.1.1 并购概念
        2.1.2 知识资产概念
        2.1.3 并购的分类
    2.2 上市公司并购理论
        2.2.1 交易成本理论
        2.2.2 市场势力理论
        2.2.3 运营协同效应理论
        2.2.4 财务协同效应理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章 上市公司知识资产并购实证分析
    3.1 研究假设及数据选取
        3.1.1 研究假设
        3.1.2 数据选取
        3.1.3 选定样本特征分析
    3.2 研究方法
        3.2.1 收购前后财务比率比较分析-T检验
        3.2.2 回归分析
第四章 实证分析结果
    4.1 收购前后财务比率比较分析-T检验结果
    4.2 因变量CAR分析结果
    4.3 回归分析结果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及建议
        5.1.1 研究结论
        5.1.2 研究不足
        5.1.3 相关建议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转型期国有商贸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以上海杨浦商贸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国有商贸企业及企业战略相关理论研究
    2.1 国有商贸企业相关理论
        2.1.1 国有企业特点
        2.1.2 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的变化给国有企业带来的冲击
        2.1.3 我国国有商贸企业发展进程
        2.1.4 国内外国有商贸企业理论研究
    2.2 企业战略理论研究
        2.2.1 企业战略定义
        2.2.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
        2.2.3 战略管理过程概述
    2.3 企业战略分析方法与决策工具概述
        2.3.1 战略分析决策
        2.3.2 常用战略分析工具简介
第三章 杨浦商贸企业内部能力分析
    3.1 集团概况
    3.2 集团内部资源分析
        3.2.1 有形资源
        3.2.2 无形资源
    3.3 主营业务分析
        3.3.1 业务范围
        3.3.2 核心企业经营情况
        3.3.3 核心业务SWOT分析
    3.4 集团内部能力总结
    3.5 IFE矩阵内部因素评价分析
        3.5.1 IFE矩阵原理
        3.5.2 杨浦商贸集团IFE矩阵评价与分析
第四章 杨浦商贸集团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4.1 杨浦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4.1.1 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4.1.2 杨浦区经济发展保持较快增长
    4.2 杨浦区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4.3 杨浦区商贸服务业现状分析
        4.3.1 杨浦商贸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及特点
        4.3.2 商务服务业成为拉动杨浦经济的重要力量
    4.4 “十二五”期间杨浦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机遇
        4.4.1 商贸服务业的发展目标
        4.4.2 商贸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4.5 EFE矩阵外部因素分析及评价
        4.5.1 EFE矩阵原理
        4.5.2 杨浦商贸集团EFE矩阵分析及评价
第五章 发展战略定位与选择
    5.1 集团使命和目标
        5.1.1 集团战略指导思想
        5.1.2 使命愿景
        5.1.3 目标定位
    5.2 集团发展战略定位
        5.2.1 集团SWOT综合矩阵分析
        5.2.2 集团QSPM矩阵分析及评价
    5.3 集团发展战略选择
        5.3.1 产业一体化战略
        5.3.2 多元化战略
        5.3.3 差异化——品牌战略
        5.3.4 资本-成本战略
        5.3.5 创新发展——信息化战略
        5.3.6 人力资源战略
第六章 集团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6.1 重组整合遵循的原则及思路
        6.1.1 重组整合原则
        6.1.2 重组整合的思路
    6.2 资产整合
    6.3 业务整合
    6.4 集团组织结构整合
    6.5 文化整合
    6.6 行动目标
    6.7 战略保障措施与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企业部门剥离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企业部门及其剥离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企业部门剥离的相关理论及观点
    2.1 效率理论
    2.2 企业战略行为的观点
    2.3 企业资源配置的观点
    2.4 企业内外分工的观点
    2.5 所有权分解的观点
第3章 部门的市场替代型完全剥离判据研究
    3.1 部门和企业的分析模型及效率
    3.2 部门的剥离判别分析
        3.2.1 输入部门的剥离分析
        3.2.2 输出部门的剥离分析
        3.2.3 内部部门的剥离分析
        3.2.4 两头在外部门的剥离分析
        3.2.5 部门的剥离判据
    3.3 服务部门剥离判别的讨论
    3.4 企业费用部门的利润问题
    3.5 组织权力定价和市场定价
    3.6 小结
第4章 部门的不完全剥离条件研究
    4.1 部门不完全剥离的概念和分类
    4.2 不满足剥离条件的部门不完全剥离分析
    4.3 满足剥离条件的部门不完全剥离分析
    4.4 剥离难度
    4.5 扩张性剥离
        4.5.1 两类剥离
        4.5.2 基本概念
        4.5.3 相关理论
        4.5.4 主要作用
        4.5.5 基本形式
    4.6 小结
第5章 企业任务的剥离条件研究
    5.1 企业任务的分类
    5.2 企业任务模型
    5.3 任务剥离分析
        5.3.1 企业需求型任务的剥离条件
        5.3.2 市场需求型任务的剥离条件
    5.4 企业需求型已有任务的不完全剥离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部门集的剥离分析
    6.1 企业的组织剖分和部门抽取
    6.2 部门集的剥离条件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企业部门剥离的实例研究
    7.1 大型国有企业剥离办学的问题
    7.2 知识采购与企业办学
    7.3 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剥离办学部门的分析
        7.3.1 剥离教育培训部门的实际背景
        7.3.2 职业技术学院的剥离选择分析
    7.4 办学部门的不完全剥离条件分析
    7.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市场绩效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资产剥离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资产剥离概述
    2.2 资产剥离的动机理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发展现状
    3.1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概况分析
    3.2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动因分析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4.3 资产剥离市场绩效实证分析
    4.4 资产剥离市场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及建议
    5.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利益平衡论 ——基于优先权规则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利益形态、冲突和平衡需求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基础、框架和思路
    三、研究文献综述
    四、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公司破产重整利益平衡属性的政策制度研究
    第一节 破产重整利益平衡属性的政策争议
        一、破产法“程序主义者”的利益平衡观
        二、破产法“传统主义者”的利益平衡观
        三、破产“程序主义”和“传统主义”的利益平衡方式区别
    第二节 破产重整利益平衡属性的立法演进
        一、美国十九世纪末铁路企业破产重整制度
        二、美国1938 年《钱德勒法案》确立的破产重整制度
        三、美国1978 年《破产法》第十一章确立的破产重整制度
        四、破产重整制度演进下的利益平衡属性分析
    第三节 破产重整利益平衡属性的规范解读
        一、债权人和股东委员会
        二、托管人(trustee)、监察人(examiner)
        三、经营债务人(Debt in Possession)
        四、破产重整计划
        五、破产重整流程
第二章 破产重整利益平衡属性的判例规则研究
    第一节 破产重整利益平衡的基石——绝对优先权规则
        一、绝对优先权规则的理论基础
        二、绝对优先有权规则的源头——1913 年 Northern Pacific Railway Co. v. Boyd 案
    第二节 破产重整利益平衡的强制调整——绝对优先权规则的“新价值例外”
        一、绝对优先权规则“新价值例外”的价值形式要求——1939 年 Los Angeles Lumber Products Co.案
        二、绝对优先权规则“新价值例外”的价值判断标准——1999 年 North LaSalle Street 案
        三、绝对优先权规则“新价值例外”的强制性分析
    第三节 破产重整利益平衡的自发调节——股东和债权人协商
        一、重整公司债权人和股东谈判协商的外部环境
        二、重整公司债权人和股东谈判协商的内在驱动因素
        三、重整公司债权人和股东谈判协商的借助手段
第三章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利益平衡的案例实证研究
    第一节 我国破产重整利益平衡的规范研究——需求和移植
        一、破产重整利益平衡规范的客观需求
        二、破产重整利益平衡规范的法律移植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适用破产重整制度的基本情况统计
        一、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总体情况(2007.6-2011.3)
        二、沪深两市破产重整上市公司的特征分析
        三、样本公司破产程序的申请、受理和批准情况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优先权规则实证研究
        一、实证分析的对象说明
        二、实证分析的方法说明
        三、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的比较研究
        四、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实施效果研究
        五、破产重整优先权规则和利益平衡属性的实证分析初步结论
    第四节 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ST 新太——破产申请信息敏感性的根源分析
        二、*ST 宝硕——破产重整计划执行中的程序转换和二次重整
        三、*ST 天颐——强制批准重整计划和优先权规则的关系
        四、*ST 北生——破产重整计划的财务前提分析和表决规范
        五、*ST 北亚——债务人破产财产的价值评估和变现
        六、梳理破产重整、重组和退市关系——“假破产,真重组”?
    第五节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利益平衡应然状态的实现途径
        一、破产重整利益平衡应然状态的实现方式
        二、为什么优先权规则能够实现破产重整的利益平衡
        三、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中优先权规则的实际运作形式
        四、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优先权规则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利益平衡的法律适用研究
    第一节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利益平衡的政府行为——以Chrysler 和GM 破产重整案为例
        一、Chrysler 和GM 重整案的基本情况
        二、Chrysler 和GM 重整案的争议
        三、Chrysler 和GM 重整案的政府行政行为研究
        四、对我国上市公司重整相关政府行为的借鉴
    第二节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利益平衡的司法介入——公平和效率的考量
        一、美国破产重整案中“管辖权选择”现象分析
        二、重整成功率和司法裁判行为的关联性研究
    第三节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利益平衡的证券监管——自律和监管的界限
        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参与破产重整历史经验的借鉴
        二、自律和监管并存的上市公司重整监管方向
        三、以强化信息披露为核心的上市公司重整监管思路
        四、完善证监部门和法院就上市公司重整事项的沟通机制
第五章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利益平衡的发展动态研究
    第一节 破产重整上市公司债权交易的发展和影响
        一、破产重整上市公司债权交易的发展概括
        二、破产重整上市公司债权交易的市场机制
        三、破产重整上市公司债权交易的影响分析
        四、破产重整公司不良债权交易的市场完善
    第二节 破产法下金融衍生品“安全港”规则的利益平衡分析
        一、金融衍生品合约“安全港”规则的立法背景、内容和影响
        二、金融衍生品合约“安全港”规则立法的正当性分析
        三、金融衍生品对破产重整实务带来的挑战
        四、金融危机下对破产法“安全港”规则的反思和批判
        五、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及相关破产法规则的探讨
结语 以优先权规则完善中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法律环境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四、以剥离为特征的全球性公司重构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民生控股资产剥离动因及其经济后果研究[D]. 李晨艳. 东华大学, 2019(03)
  • [2]*ST东晶电子资产剥离绩效研究[D]. 张静静. 河北经贸大学, 2019(08)
  • [3]经营期望、剥离决策及其绩效研究 ——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 陶雪晴. 浙江财经大学, 2017(05)
  • [4]我国财务困境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绩效研究[D]. 王彤. 河北经贸大学, 2015(07)
  • [5]我国上市公司处置子公司动因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2007-2012年的经验数据[D]. 张琦.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6)
  • [6]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 ——以知识资产并购为例[D]. 林玉梅. 延边大学, 2013(01)
  • [7]转型期国有商贸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以上海杨浦商贸集团为例[D]. 赵品.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07)
  • [8]企业部门剥离决策研究[D]. 阴渝生. 西南交通大学, 2013(09)
  • [9]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市场绩效实证研究[D]. 权慧子. 延边大学, 2012(02)
  • [10]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利益平衡论 ——基于优先权规则的实证研究[D]. 方俊. 华东政法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以资产剥离为特征的全球企业重组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