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印度洋浮游植物沉降研究

东印度洋浮游植物沉降研究

论文摘要

东印度洋作为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该海域碳汇方面的研究还十分欠缺。因此,本人搭乘2016年秋季孟加拉湾和2017年春季赤道东印度洋海域科学考察航次,对该海域的浮游植物沉降速率及碳汇进行了调查研究。首先,运用Utermoh1方法对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束毛藻在东印度洋海域占绝对优势。其次,运用SETCOL方法对该海区东印度洋海域浮游植物的沉降速率进行计算,并计算与之相关的碳量与碳通量。结果表明,(1)2016年的沉降速率的范围是-0.11~3.95 md-1,平均值为0.84 m d-1,2017年的沉降速率的范围是-0.29~2.19 m d-1,平均值为0.43 m d-1,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沉降速率与温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与其他物理化学因素(如磷酸盐、硝酸盐、硅酸盐、深度等)呈现较强的正相关。(2)2016年的碳生物量的范围是0.004~8.102 μg C L-1,平均值为0.581 μg C L-1。2017年的碳生物量的范围是0.002~18.447 μg C L-1,平均值为1.534 μg C L-1。两个航次的碳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一致,都是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3)2016年的浮游植物碳通量的范围是-4233.34~14867.78μg C m-2d-1,平均值为913.76 μg C m-2d-1,2017年的浮游植物碳通量的范围是-3124.71~6246.21 μgC m-2d-1,平均值为1118.43 μg C m-2 d-1;在垂直方向上,2016年的碳通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017年浮游植物碳通量垂直变化为DCM层>中层>底层>表层。(4)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和地理分布将两个航次的调查海域划分为五个区域,结果表明,离岸较近区域浮游植物的沉降速率和高于外海区域,同时不同区域的碳生物量和碳通量差异明显。总的来说,由于采样时间和海域的不同,2016年航次的沉降速率高于2017年航次的速率,然而浮游植物的碳生物量和浮游植物碳通量低于2017年航次。综上所述,该海域的浮游植物碳通量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受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海区物理化学等多因素的影响。本课题系统得划分了东印度洋浮游植物碳沉降的分布格局,对未来东印度洋海区碳循环过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海洋浮游植物相关碳沉降概述
  •     1.1.1 浮游植物碳沉降
  •     1.1.2 浮游植物碳沉降的研究方法及现状
  •     1.1.3 浮游植物碳沉降的影响因子
  •   1.2 调查海域
  •     1.2.1 赤道东印度洋海域及孟加拉湾海域
  •     1.2.2 印度洋浮游植物沉降的研究现状以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站位设置
  •   2.2 采样及分析方法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2016年秋季孟加拉湾海域浮游植物沉降速率
  •     3.1.1 调查海区环境特征
  •     3.1.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     3.1.3 浮游植物沉降速率
  •     3.1.4 浮游植物碳生物量
  •     3.1.5 单一物种的沉降速率与碳通量
  •     3.1.6 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碳通量
  •     3.1.7 浮游植物沉降速率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   3.2 2017年春季赤道东印度洋海域浮游植物沉降速率
  •     3.2.1 调查海域环境特征
  •     3.2.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     3.2.3 浮游植物沉降速率
  •     3.2.4 浮游植物碳生物量
  •     3.2.5 单一物种的沉降速率与碳通量
  •     3.2.6 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碳通量
  •     3.2.7 浮游植物沉降速率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3.3.1 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     3.3.2 调查海区浮游植物沉降速率
  •     3.3.3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碳生物量
  •     3.3.4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碳通量
  • 4 结论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创新点
  •   4.3 论文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论文发表情况
  • 8 致谢
  • 附录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王兴宙

    导师: 孙军

    关键词: 东印度洋,浮游植物,沉降速率,沉降通量,碳循环

    来源: 天津科技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

    单位: 天津科技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6134,41676112和4127612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5CB954002),天津市高校创新群体培养项目(TD12-5003),天津市131创新群体项目(20180314),孙军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T2014253)

    分类号: Q948.8

    DOI: 10.27359/d.cnki.gtqgu.2019.000320

    总页数: 64

    文件大小: 6152K

    下载量: 22

    相关论文文献

    • [1].东印度洋水体输运的季节变化及相关盐度变化[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2].东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J]. 人与生物圈 2020(01)
    • [3].孟加拉湾与赤道东印度洋水交换的季节变化特征[J]. 热带海洋学报 2015(06)
    • [4].热带东印度洋海表温度持续性的秋季障碍[J]. 大气科学学报 2010(01)
    • [5].东印度洋海洋学综合科学考察航次概况[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6].东印度洋天气和风暴潮预报系统的初步评估[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7].东印度洋海温对中国南方冬季降水的影响[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2(03)
    • [8].热带东印度洋表层环流季节变化特征研究[J]. 热带海洋学报 2014(01)
    • [9].“华尔塔”[J]. 宁波通讯 2012(18)
    • [10].北印度洋障碍层厚度气候态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初步分析[J]. 热带海洋学报 2020(05)
    • [11].动态[J]. 科学中国人 2017(33)
    • [12].海上春节,“花式过年”[J]. 解放军生活 2019(02)
    • [13].Bottom water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eastern Indian Ocean and western Pacific Ocean[J]. 热带海洋学报 2018(05)
    • [14].Comparisons of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profiles of reanalysis products with shipboard GPS sounding measurements obtained during the 2018 Eastern Indian Ocean Open Cruise[J].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9(03)
    • [15].赤道东印度洋和孟加拉湾障碍层厚度的季节内和准半年变化[J]. 热带海洋学报 2019(05)
    • [16].基于Argo的热带东印度洋上层水团季节分布[J].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 [17].末次盛冰期以来印度尼西亚穿越流对东印度洋上部水体结构的影响[J]. 第四纪研究 2008(03)
    • [18].热带东印度洋6°N断面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光谱吸收特性[J]. 热带海洋学报 2013(04)
    • [19].季风转换期东印度洋的赤道流系结构和水文特征[J]. 海洋科学进展 2014(03)
    • [20].海洋再分析数据集中印度洋季节内信号的评估[J]. 海洋学研究 2019(04)
    • [21].东印度洋中部缺氧区的季节变化特征[J]. 海洋科学进展 2018(02)
    • [22].博物志[J]. 飞碟探索 2010(06)
    • [23].深海海底冷、热知多少[J]. 科技风 2019(15)
    • [24].东印度洋南部海域遥感反射率光谱特征研究:不同观测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的对比[J]. 海洋技术学报 2018(01)
    • [25].Observational bifurcation of Wyrtki Jet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salinity balance in the eastern Indian Ocean[J].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7(01)
    • [26].宋代雷州港的对外贸易研究[J]. 社科纵横 2016(03)
    • [27].东印度洋赤道南北两侧春季活体浮游有孔虫的组成与分布[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8(04)
    • [28].3~5月份东印度洋上层水文要素特征分析[J]. 热带海洋学报 2014(03)
    • [29].东印度洋海域最优深度基准面模型构建[J]. 海洋科学进展 2020(02)
    • [30].蔚蓝海水煲就的“心灵鸡汤”[J]. 军事记者 2017(05)

    标签:;  ;  ;  ;  ;  

    东印度洋浮游植物沉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