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八中学733000
在与学生们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比较喜欢历史,手中翻着袁腾飞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也喜欢看历史类的电视剧,如《亮剑》、《康熙大帝》等,但是在历史课堂上,当老师讲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抗日战争》这些内容时,学生们往往却反应冷淡,表现得毫无兴趣,甚至有时候还会说出一些与我们历史课堂完全违背的一些观点。这就出现了一对矛盾关系:既然学生们对于历史上的人物及故事还是喜闻乐见,并且好多学生所掌握的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或者杂史,其信息量往往超出我们的预期,但是为什么当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历史的时候却又失去了兴趣?……鉴于此,作为历史老师,不得不去认真反思:如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得历史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一、创设情境,选择趣味方式导入新课
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通过趣味的方式导入新课,很快将学生的思想和注意力带入课堂,将对于整个教学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新课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
1.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适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很难直接迁移到新课时内容,直接进入新课,这样会更为有效。但是最好也是以设问的方式开始,或者从宏观上先通过讲述勾勒出本课内容的主要线索,让学生们有个心理上的预期。如在学习必修三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让学生看课本中拉斐尔的绘画《雅典学园》,然后提问: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有哪些?时人和先贤们共论一堂的情景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人物为此开展了什么运动?由此直接进入新课题的学习。
2.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应注重线索性、启发性、逻辑性。这样能帮助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形成较为清晰的思路,有助于知识的迁移、新知识的学习。
3.悬念导入
在上课开始,设法吊足学生的胃口,卖个关子,进而一步一步地和学生一起化解疑问,这样会使学生始终在期待和思索中跟随老师的思路完成学习任务。
4.故事典故导入
如在讲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这一课时,可以用故事导入:佛教在唐初盛极一时,严重影响到了唐朝政府的财政收入。元和十四年是法门寺开塔的时期,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内供养三日。韩愈在当时提倡复兴儒学,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谏迎佛骨》,上奏宪宗,极论不应信仰佛教。韩愈认为:“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但韩愈仍然没能阻挡宪宗迎佛骨。谏迎佛骨,是中国历史上儒佛矛盾斗争的一个重大事件。由此提出问题:自魏晋隋唐以来,儒学的独尊地位受到了其他宗教的影响,就连统治者也趋之若鹜,儒学在宋明时期又如何再度提升其地位,思想家们又对此进行了哪些改造?其由此导入……
当学习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可以讲赵高指鹿为马,权倾朝野,危及皇权;再讲到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在八天之内平均明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相当于每天写50篇论文,每篇论文5000字以上,还得保证论文的质量。学生们都很吃惊,于是进入正题:在君主专制的时代,到底是有宰相好呢,还是没有好呢?皇权与相权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纠结关系呢?学生们会一下提起神来。
5.情境导入
可以利用有代表性的文字材料、图片、影视音乐、实物等创设情境导入。如在学习《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课时,利用电子白板展现谢缵泰创作的反映近代时事的漫画杰作《时局图》,图中的熊代表沙皇俄国,虎代表英国,青蛙代表法国,鹰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肠代表德国,它把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形象地展示在国人面前,给人以“亡国灭种”的危机感,让学生对19世纪末中国危机局势有深刻的认识,进而也认识到通过改革挽救民族危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6.利用时事导入
特别是通过一些节日或者国际关系的新动向,再联系到相关的历史事件,容易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如我国将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共同祭奠在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无数同胞,让我们共同铭记国耻、展望未来,以此进入《抗日战争》的学习。
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进行选择,力求做到趣味性、针对性、科学性、启发性和实效性。
二、凝练语言,创设情境,打造生动趣味的历史课堂
首都师大刘新成教授说:“现在的历史教学抽走了历史的故事性,使历史课本成为枯燥无味的文字堆砌。”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说:“应试教育体制,教科书的枯燥,教学方法的陈旧,使得本来非常精彩的历史变得很无趣,面目可憎。”“史学变成这个样子,一半是因为体制的问题,一半是我们自己的原因。”那么,如何突破学科属性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使得历史课堂更加生动呢?
第一,创设教学情境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注意凝练语言、创设情境,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创设趣味性的情境有助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抽象的事情形象化、把枯燥的事情趣味化、把理性的事情感性化。天津市南开中学的马丽坤老师总结了创设情境的18种方法,分别是历史人物法、虚拟人物法、文学材料法、时政材料法、走进历史法、走进生活法、走进角色法、走进现场法、走进展厅法、走进乡土法、设置悬念法、多种史观法、搜集资料法、影视资料法、形象比喻法、漫画展示法、图片展示法、朗诵渲染法。这些方法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
第二,注重历史人物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从狭义上来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而历史人物则是历史的创造者或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历史人物的所思、所做则是与社会背景、个人性格、人生经历有关,所以讲到某段历史的时候将相关历史人物的活动轨迹贯穿于事件的始末,会使得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所学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渊源。如讲到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时,可以把孙中山的个人革命生涯贯穿于《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两课之中。给学生们讲,在孙中山人生的第一阶段,他放弃医学,踏上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革命道路。这就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教育。第二阶段:从上书李鸿章到领导资产阶级革命。1894年,孙中山上书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于是他认为非以革命方式不能救国。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后一直到北京逝世。他尽毕生的精力去捍卫革命果实,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到发起讨袁运动,再到积极促成国共合作。通过生动的讲述可以将1894年至1925年近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连贯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使得课堂变得灵动起来。
第三,注重应用历史材料。
历史学习讲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特别是古代史,适当地引用材料更有助于拉近学生与遥远历史的距离,增强说服力,让历史变得更鲜活、更具有感染力。当讲到必修三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在学习黄宗羲的思想时,如果直接强调黄宗羲思想最大的特征是激烈地抨击君主专制制度,那学生可能会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想?他的论据又是什么呢?此时,有必要重点去讲明末清初中国社会的种种变化对于黄宗羲思想的产生有重要影响。有必要给学生们讲黄宗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原君》中的部分内容:“……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再给学生稍作解释,学生就会明白,君主专制就是天下的大害,通过对一手材料的深入解读,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出判断,这种方式比单纯的强调、死板的背诵效果会好很多。
第四,讲解做到深入浅出。
教师应该让历史教学语言富于情趣和文采,要把历史现象讲得栩栩如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要用丰富的语言表达千差万别的历史环境,描述历史事实,讲清历史规律。古代史上有很多比较抽象的政治制度,如宗法制和分封制,让学生自主学习,不容易理解,此时应先从分封制推行的原因入手,接下来讲分封制推行的方法,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深入浅出的讲解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第五,善用多媒体。
通过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等多样化的形式将历史呈现在学生面前,会使枯燥的历史变得更加直观、清晰,进而压缩了历史与现实的空间感和距离感,会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地学习。如在学习必修二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古代的青铜器、瓷器等精美绝伦的文物用图片展现出来,让学生们感受到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达以及古人伟大的智慧。
三、选择趣味性的题目,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过程中,合作探究环节的设计,旨在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的设计很关键,选择一些大而空的问题,完全超出了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在有限的课堂内,不能起到探究的目的,反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选择一些两难的情境、开放性的问题将会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如从苏格拉底的死看雅典民主政治得与失;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中共应该去还是不去呢?两难性的问题要比一些大而空的问题、比一些直接能从书中找出答案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解决矛盾关系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进而通过权衡利弊得出自己的判断,在互相辩论、合作的过程中使得真理越辩越明,这其实就是一种学习历史的智慧。
四、布置趣味性的问题,让做题也疯狂
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注重利用历史材料,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资料,交流学习,完成一些历史小论文。如:从不同的史观去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洋务运动等。这些开放性的题目不拘一格,会调动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会开阔学生的思路,进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其次,可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要求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走访调查等形式完成作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可从社会史观的角度通过小视角反映大历史。如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后,可以让学生再度参观武威雷台公园、火车站候车厅的外观,然后让学生将这些汉代设计风格与汉代政治制度的特征联系起来,写下自己的体会。然后给学生分析:汉代屋顶形式舒缓而优美,坡度平缓,屋面多直坡而下,极具层次感。“亭台楼榭齐竞秀,妙笔绘就汉时风”是对汉代建筑风貌的写照。这就拉近了学生与遥远历史的距离,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
如何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其终极目的是教师如何很好地发挥出主导角色,创设出更具感染力的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推动历史教学成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既是一个旧课题,但始终又是一个教师必须毕生去研习的一项新课题。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一文中说过:“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学生的认知不断提升,如何改变死板的教学模式,探究趣味性的教学,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过去的历史回荡在学生的记忆之中,从历史课堂上传承下来的人文情怀去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对此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很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