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散论文-闫昱文,刘奕

膜分散论文-闫昱文,刘奕

导读:本文包含了膜分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D-蛋氨酸,氯己定,生物膜,变异链球菌

膜分散论文文献综述

闫昱文,刘奕[1](2019)在《D-蛋氨酸增强氯己定对不锈钢托槽周围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分散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D-蛋氨酸对正畸不锈钢托槽周围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分散作用,通过添加D-蛋氨酸,增强氯己定含漱液对正畸不锈钢托槽周围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杀菌效果,减少龋病的发生。材料与方法:本实验分为未处理组(菌+培养液)、100ppm氯己定组、50ppm D-蛋氨酸组和100ppm氯己定+50ppmD-蛋氨酸组(1)采用扫描电镜对不锈钢托槽周围生物膜进行表面形貌观察分析;(2)通过平板计数法,评估D-蛋氨酸增强氯己定杀菌的效果;(3)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经D-蛋氨酸和氯己定混合物处理后变异链球菌在不锈钢托槽周围形成生物膜量;(4)通过对核酸、蛋白、多糖含量检测分析D-蛋氨酸对不锈钢托槽周围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5)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活死染色分析评估处理后不锈钢托槽周围变异链球菌活死细菌的含量;(6)通过ATP含量检测分析比较不同实验组条件下D-蛋氨酸对不锈钢托槽周围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影响。结果:50ppmD-蛋氨酸增强了100ppm氯己定对不锈钢托槽周围附着变异链球菌生物膜抑制效果,但50ppm D-蛋氨酸单独作用时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D-蛋氨酸与氯己定具有协同作用,能够分散不锈钢托槽周围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增强氯己定对变异链球菌的杀菌效果,但D-蛋氨酸单独并不具有杀菌作用。(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9)

冯冬[2](2019)在《关于温和搅拌辅助膜分散法增强发酵液丙酸萃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丙酸(Propionic acid,简称HA)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应用十分广泛,丙酸及其盐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有效的食用性防腐剂。由于具备价格低廉、经济效益高以及条件温和等优点,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酸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关注。然而发酵液成分复杂且丙酸含量较少,常用的分离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萃取方法需通过剧烈的机械搅拌才可获得高萃取率,但是剧烈的搅拌会破坏发酵液中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从而造成乳化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萃取性能。此外生物发酵法制备羧酸过程中分离的费用通常要占到总成本的40%以上,因此如何经济高效地实现发酵液中丙酸的分离回收意义重大。膜分散萃取方法是一种具有高效、快速分离、分相快等优点的分离方法,本论文首次采用温和搅拌辅助膜分散萃取方法对发酵液中丙酸进行分离回收。实验采用了自搭建的膜分散设备为研究模型,采用了玻璃砂芯为分离膜材料,叁辛胺(Triocylamine,简称TOA)与磷酸叁丁酯(Tributyl phosphate,简称TBP)作为萃取剂,正辛醇与磷酸叁丁酯为稀释剂,并采用低速搅拌提供适宜的膜表面横向剪切力,避免了膜表面的物料堆积污染和发酵液乳化负影响。论文对膜分散行为,搅拌辅助膜分散萃取丙酸的热力学,动力学,传质机制以及膜反萃丙酸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萃取剂浓度、丙酸浓度、相比对萃取性能的影响,评估了萃取过程中的分配系数(Partition coefficient,简称K_D)、负载率(loading rate,简称Z)、萃取效率(Extraction efficiency,简称E)。叁辛胺-正辛醇体系,相比为1:1,V_(HA)=1%,V_(TOA)=40%,一级萃取效率几乎可高达100%。分别以传质平衡时间和总体积传质系数(Total volumetric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简称K_ta)作为参数对比了两种萃取方法的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温和搅拌辅助膜分散萃取方法获得更小粒径的液滴(70-250μm),相接触面积提升1.42-5.29倍,加快了传质平衡。应用G1玻璃砂芯温和搅拌辅助的膜分散萃取实验达到传质平衡的时间比机械搅拌萃取快2-10倍。温和搅拌膜分散方法的K_ta始终大于搅拌方法,最大值可提升0.06 s~(-1),验证了温和搅拌辅助膜分散方法增强了丙酸萃取的动力学性能。通过分析萃取过程中的传质阻力揭示了膜分散萃取过程的传质机理,温和搅拌辅助的膜分散萃取过程的传质阻力小于机械搅拌萃取过程。丙酸及萃取剂浓度都对萃取过程的传质机制有一定的影响,例如V_(HA)从1%增大到5%,萃取过程由有机相传质控制转变为由反应过程以及传质过程共同控制。V_(TBP)从10%增大到80%,R_o从20%增加到75%左右,这意味着传质过程逐渐从反应过程的控制变为控制反应过程和传质过程,最后到传质过程控制。采用疏水性膜进行膜分散反萃实验,氢氧化钠水溶液作为分散相,含有丙酸的有机相作为连续相,通过膜分散的反萃过程实现了有机相的再生,叁辛胺-正辛醇体系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多级反萃效率高达100%,总富集因子可达到25。反萃之后的有机相再次进行膜分散萃取丙酸实验,萃取性能几乎没有减弱。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证明了膜分散萃取以及膜分散反萃丙酸的性能。(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冯冬,惠俊峰,董婷婷,杨良嵘,刘会洲[3](2018)在《膜分散萃取工艺中叁辛胺与丙酸结合方式的红外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外光谱可以清晰地展示出萃取剂与被萃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实验采用叁辛胺(TOA)作为萃取剂基于膜分散萃取技术研究了叁辛胺与丙酸的结合方式。通过对纯丙酸,丙酸正辛醇溶液,以及萃取前后的有机相进行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证明TOA与丙酸存在着氢键结合与离子缔合的两种结合方式,而且通过峰面积的对比,离子缔合的萃合物的量要远大于氢键缔合的萃合物。(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S1期)

谢楚玉,简华刚[4](2018)在《慢性创面生物膜分散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创面是指在可预测的时间内(一般指1个月)仍不能通过有序的修复阶段达到创面愈合的创面[1],临床中常见的慢性创面有糖尿病足溃疡、压力性溃疡、下肢静脉溃疡、手术部位伤口感染、脓肿、创伤性溃疡等。BESSA等[2]报道了创面中常见的细菌种类统计情况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7%,其次是铜绿(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8年04期)

刘冠琪,张恺,艾虹[5](2016)在《口腔中生物膜分散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生物膜是细菌在介质表面黏附生存的细菌群体,生物膜菌落的形成使得细菌更容易适应周围环境。在生物膜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细菌从生物膜菌落中分离出来然后分散到周围环境中,这个过程称为生物膜的分散。生物膜分散由酶促降解、种植传播、鼠李糖脂的产生等机制介导,并受到自身以及外界多种物理化学因素等调控。口腔中生物膜分散一方面使细菌得以从病灶扩散到新的部位导致感染性疾病的加重,而另一方面,分散开的细菌由于失去生物膜的保护而变得容易去除和杀灭。通过对生物膜分散机制的研究,找到促进生物膜分散的途径,解决治疗难治性细菌感染的难题,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生物膜形成发展、分散机制、调控和临床意义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期刊2016年01期)

关晓辉,匡嘉敏,赵会彬,杨柳,李世婷[6](2015)在《还原的氧化石墨烯/CoFe_2O_4的膜分散-水热法制备及其吸波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双膜分散技术与水热法相结合的思想,在较低温度条件下,短时间内合成了还原的氧化石墨烯(rGO)/CoFe2O4纳米复合材料,并研究了rGO/CoFe2O4的吸波性能。通过XRD、SEM、EDS、TEM、TG/DSC、IR测试手段对rGO/CoFe2O4进行表征,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定了复合材料在2~18GHz范围内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的变化,并利用计算机模拟材料在不同厚度下电磁波的衰减性能。结果表明:在透明绢丝状石墨烯的表面及边缘负载了粒度均匀的纳米CoFe2O4粒子;单一纳米CoFe2O4的反射率损耗为-3.59d B。而m CoFe2O4∶m GO为10∶7的样品的吸波层厚度在2~3mm之间变化时,微波吸收效果显着增强,厚度为3mm时,出现最大微波衰减值-9.2d B,并且微波吸收峰随着吸波层厚度的增加而向低频移动。相比于单一纳米CoFe2O4粉体,rGO/CoFe2O4纳米复合材料对电磁波的吸收效果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5年10期)

侯海龙[7](2015)在《膜分散萃取分离轻稀土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混合澄清槽的稀土溶剂萃取工艺存在着诸如传质速率慢、级效率低、设备占地面积大等问题。绿色高效的稀土分离过程成为了研究热点。鲜见使用膜分散技术溶剂萃取分离稀土的报道研究。膜分散技术能有效控制分散液滴尺寸,增大相际比表面积,实现相际间快速传质,为解决混合澄清槽萃取分离工艺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首次使用了自制的膜分散微萃取器,研究了稀土的溶剂萃取分离过程。研究了皂化P507-煤油-盐酸体系平衡萃取镧和铈的工艺。研究了皂化P507-煤油-盐酸体系萃取La(III)和Ce(III)形成的络合物结构,通过饱和容量测定皂化P507萃取稀土离子的萃合物结构为RE(HL)3L3。分析了皂化P507与稀土离子反应的机理,比较了平衡水相pH与初始水相pH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皂化P507萃取镧和铈在不同平衡pH条件下的反应机理。建立了不同条件用于预测稀土离子分配比的数学模型。研究了皂化P507-煤油-盐酸体系膜分散行为。根据单孔分散理论,首次理论计算分析了皂化P507-煤油-盐酸体系的膜分散规律;使用自制膜分散装置和高速扫描摄像机抓拍系统实验观测了液滴分散规律。皂化P507浓度的增大和初始水相的pH的增大都会减小两相之间的界面张力,从而减小分散液滴直径。增大连续相流量可以明显增大液滴所受剪切力,液滴直径减小。在本论文所用实验设备条件下,P507分散液滴沙特平均直径最小可达38μm。实验研究了皂化P507-煤油-盐酸体系膜分散萃取轻稀土的工艺过程。首次使用自制膜分散微萃取器,用皂化P507-煤油体系萃取了盐酸溶液中的La、Ce、Pr、Nd四种单一稀土元素,分析了体系的物性参数和工艺条件对萃取率和萃取速率的影响。最优条件下,实验体系在2s内,La、Ce、Pr、Nd的萃取率都能达到100%。使用Newman的分散液滴直径的分传质系数的经验模型,计算了膜分散萃取轻稀土的分传质系数。根据温度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计算了四种轻稀土元素的表观反应活化能。皂化P507萃取La、Ce、Pr和Nd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71.3kJ/mol、47.4kJ/mol、24.2kJ/mol和21.1kJ/mol。分析传质阻力发现,在膜分散微萃取器内,减小水相酸度可以使萃取过程由反应控制转为有机相传质和反应共同控制过程。增大膜分散微萃取两相总流量使萃取过程由有机相传质控制过程转变为反应传质控制过程。研究了皂化P507-煤油-盐酸体系膜分散萃取分离轻稀土双元素的工艺过程。首次使用膜分散微萃取器萃取分离了Ce/La、Pr/Ce和Nd/Pr叁组轻稀土双元素。提出控制萃取时间的方法分离稀土元素,分析了P507浓度、初始水相酸度、油水两相总流量,分散相流量等对双元素萃取率分离系数的影响。平衡分离系数为1.50的Ce/La体系,膜分散萃取最优条件下,分离系数可达16.2,为平衡分离系数的10.8倍,Ce的萃取率为91%,La的萃取率为38%。平衡分离系数为1.21的Pr/Ce体系,膜分散萃取最优条件下,分离系数可达2.28,是平衡分离系数的1.88倍,Pr的萃取率为81%,Ce的萃取率为65%。平衡分离系数为1.10的Nd/Pr体系,膜分散萃取最优条件下,分离系数可达1.57,是平衡分离系数的1.43倍,Nd的萃取率为54%,Pr的萃取率为43%。(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5)

佘鹏飞,陈丽华,许欢,伍勇[8](2015)在《D-氨基酸在生物膜分散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能粘附于物体表面而形成生物膜,生物膜的存在极大的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常规抗生素难以清除生物膜。近年来,科学家发现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膜成熟后期能自发分泌具有分散作用的D-氨基酸,这些D-氨基酸也能分散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D-氨基酸对人体无毒,有望成为控制生物膜感染的新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张浩[9](2015)在《基于中空纤维膜分散NaOH溶液吸收CO_2的传质强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工业革命以来,因CO: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和极端气候频发等环境气候问题己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中空纤维膜具有比表面积大和成本低等优势。因此,膜吸收技术被视作最有效捕集C02的方法之一。然而,膜的存在极大地增加了C02捕集过程的传质阻力。本文依据Laplac e-Young定律,提出了通过强化气液界面的非稳定性以增强传质的设想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以自制中空纤维膜组件进行了CO2吸收实验,考察了各因素对传质强化前后膜吸收过程传质性能的影响。结果如下:传质强化前后膜吸收实验的传质系数均随吸收剂浓度和流量的增加而升高,随气相流量和CO2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实验范围内,增强因子最高可达6倍。长期运行过程中,传质强化前后膜吸收实验的传质系数先下降后趋于平缓,稳定时分别为初始值的25%和50%。传质强化后膜吸收实验24h内吸收总量为传质强化前的1.5倍。因此,非稳定的气液界面可以有效提高吸收过程的传质效率。通过传质机理分析,比较了传质强化前后膜吸收过程的传质阻力。与传质强化前相比,传质强化后实验的总传质阻力为前者的40%,但膜相传质阻力占比达90%以上。并逆流条件下传质强化前的传质关联式分别为Sh=0.670(L/Di)-0.084 Re 0.846 Sc0.333 和SH=2.204(L/Di)-0.592 Re 0.801 Sc0.333,理论值和实验值的偏差分别为士15%和士10%;并逆流条件下传质强化后传质关联式分别为Sh=29.3(L/Di)-1.01 Re 0.314 Sc0.333.和Sh=0.670(L/Di)-0.084 Re 0.846 Sc0.333,理论值和实验值的偏差分别为土20%和土10%。最后建立了传质微分模型,模拟预测值与实验现象相符。(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5-06-01)

许志龙,张峰,仲兆祥,邢卫红[10](2015)在《陶瓷膜分散法制备花瓣状碱式碳酸锌》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陶瓷膜与直接沉淀法相结合构成膜反应器,在室温条件下快速制备出叁维花瓣状纳米结构碱式碳酸锌粉体.考察了陶瓷膜孔径、膜分散速率以及沉淀反应条件等对碱式碳酸锌粉体形貌的影响,采用XRD、SEM、BET、粒径分析仪等对粉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膜孔径和膜分散速率的减小,粉体粒径减小;粉体粒径随搅拌速率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反应物摩尔配比R(MNH4HCO3/MZn(CH3COO)2)及乙酸锌的初始浓度对粉体形状影响显着,当R由8变化到2时,粉体结构由块状变为条状,再到微球状;当乙酸锌浓度由0.25mol/L增大到1.0mol/L时,粉体结构由片平向哑铃状再到花瓣状转变.叁维花瓣状结构的碱式碳酸锌粉体粒径约3μm,由厚度约20nm纳米片组装而成,比表面积达到61.62m2/g.(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5年02期)

膜分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丙酸(Propionic acid,简称HA)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应用十分广泛,丙酸及其盐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有效的食用性防腐剂。由于具备价格低廉、经济效益高以及条件温和等优点,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酸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关注。然而发酵液成分复杂且丙酸含量较少,常用的分离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萃取方法需通过剧烈的机械搅拌才可获得高萃取率,但是剧烈的搅拌会破坏发酵液中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从而造成乳化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萃取性能。此外生物发酵法制备羧酸过程中分离的费用通常要占到总成本的40%以上,因此如何经济高效地实现发酵液中丙酸的分离回收意义重大。膜分散萃取方法是一种具有高效、快速分离、分相快等优点的分离方法,本论文首次采用温和搅拌辅助膜分散萃取方法对发酵液中丙酸进行分离回收。实验采用了自搭建的膜分散设备为研究模型,采用了玻璃砂芯为分离膜材料,叁辛胺(Triocylamine,简称TOA)与磷酸叁丁酯(Tributyl phosphate,简称TBP)作为萃取剂,正辛醇与磷酸叁丁酯为稀释剂,并采用低速搅拌提供适宜的膜表面横向剪切力,避免了膜表面的物料堆积污染和发酵液乳化负影响。论文对膜分散行为,搅拌辅助膜分散萃取丙酸的热力学,动力学,传质机制以及膜反萃丙酸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萃取剂浓度、丙酸浓度、相比对萃取性能的影响,评估了萃取过程中的分配系数(Partition coefficient,简称K_D)、负载率(loading rate,简称Z)、萃取效率(Extraction efficiency,简称E)。叁辛胺-正辛醇体系,相比为1:1,V_(HA)=1%,V_(TOA)=40%,一级萃取效率几乎可高达100%。分别以传质平衡时间和总体积传质系数(Total volumetric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简称K_ta)作为参数对比了两种萃取方法的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温和搅拌辅助膜分散萃取方法获得更小粒径的液滴(70-250μm),相接触面积提升1.42-5.29倍,加快了传质平衡。应用G1玻璃砂芯温和搅拌辅助的膜分散萃取实验达到传质平衡的时间比机械搅拌萃取快2-10倍。温和搅拌膜分散方法的K_ta始终大于搅拌方法,最大值可提升0.06 s~(-1),验证了温和搅拌辅助膜分散方法增强了丙酸萃取的动力学性能。通过分析萃取过程中的传质阻力揭示了膜分散萃取过程的传质机理,温和搅拌辅助的膜分散萃取过程的传质阻力小于机械搅拌萃取过程。丙酸及萃取剂浓度都对萃取过程的传质机制有一定的影响,例如V_(HA)从1%增大到5%,萃取过程由有机相传质控制转变为由反应过程以及传质过程共同控制。V_(TBP)从10%增大到80%,R_o从20%增加到75%左右,这意味着传质过程逐渐从反应过程的控制变为控制反应过程和传质过程,最后到传质过程控制。采用疏水性膜进行膜分散反萃实验,氢氧化钠水溶液作为分散相,含有丙酸的有机相作为连续相,通过膜分散的反萃过程实现了有机相的再生,叁辛胺-正辛醇体系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多级反萃效率高达100%,总富集因子可达到25。反萃之后的有机相再次进行膜分散萃取丙酸实验,萃取性能几乎没有减弱。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证明了膜分散萃取以及膜分散反萃丙酸的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膜分散论文参考文献

[1].闫昱文,刘奕.D-蛋氨酸增强氯己定对不锈钢托槽周围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分散作用的研究[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冯冬.关于温和搅拌辅助膜分散法增强发酵液丙酸萃取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9

[3].冯冬,惠俊峰,董婷婷,杨良嵘,刘会洲.膜分散萃取工艺中叁辛胺与丙酸结合方式的红外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4].谢楚玉,简华刚.慢性创面生物膜分散机制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8

[5].刘冠琪,张恺,艾虹.口腔中生物膜分散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6

[6].关晓辉,匡嘉敏,赵会彬,杨柳,李世婷.还原的氧化石墨烯/CoFe_2O_4的膜分散-水热法制备及其吸波性能[J].化工进展.2015

[7].侯海龙.膜分散萃取分离轻稀土元素[D].北京理工大学.2015

[8].佘鹏飞,陈丽华,许欢,伍勇.D-氨基酸在生物膜分散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5

[9].张浩.基于中空纤维膜分散NaOH溶液吸收CO_2的传质强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

[10].许志龙,张峰,仲兆祥,邢卫红.陶瓷膜分散法制备花瓣状碱式碳酸锌[J].膜科学与技术.2015

标签:;  ;  ;  ;  

膜分散论文-闫昱文,刘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