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放热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化,效应,温度,模型,恒温,渣油,化学键。
放热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佟雪姣[1](2018)在《滑盖式节能日光温室太阳能水循环系统蓄放热效应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光温室以太阳能为主要能量来源,以墙体和土壤为主要蓄热体,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园艺设施,具有高效、节能和低成本等特征,不仅成功解决了北方地区冬季蔬菜生产难题,而且成为解决我国“叁农”问题的支柱产业之一,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是,传统日光温室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温室的墙体和土壤的蓄热能力有限,东西山墙遮光严重,南北光温分布不均匀,草帘和棉被等保温材料防风、防雨、防雪和防火能力较差,土地利用率低等,为此,本团队研制了一种以岩棉彩钢板为保温覆盖的半圆弧型滑盖式节能日光温室创新结构,实现了日光温室保温覆盖件的自动化控制,为日光温室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研制了以水为蓄热介质的主动式太阳能水循环系统,以期解决滑盖式节能日光温室的蓄放热问题,为日光温室墙体结构的改进和装配式建造方式的转变奠定基础,也为日光温室环境控制的自动化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因此,在团队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滑盖式节能日光温室为依托,以太阳能水循环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温室内太阳总辐射照度、光照强度、光谱辐射及空气温湿度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进而明确滑盖式节能日光温室的光温特性。其次对太阳能水循环系统在滑盖式节能日光温室内的试验应用效果及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太阳能水循环系统集/散热装置和蓄热装置的蓄放热过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蓄热装置水温昼夜变化的蓄放热模型,对各循环阶段蓄热水温进行模拟,并结合温室夜间的能量平衡计算了温室内不同设定温度系统所需的集/散热装置面积及蓄热装置容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辽沈II型节能日光温室为对照,分析了滑盖式节能日光温室不同季节典型晴天的太阳总辐射照度,光照强度及光谱辐射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规律及冬季不同天气条件下空气温湿度昼夜变化情况,并对室内外太阳总辐射进行了模拟计算,为太阳能水循环系统的蓄放热研究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日光温室采光面的角度和形状对日光温室光分布及太阳能截获有显着影响。滑盖式节能日光温室冬季采光率比对照平均提高15.4%,太阳能截获量提高11.6%,室内太阳总辐射达300~400 W·m~(-2)的时间延长了30 min以上,且南北方向分布较为均匀。夏季滑盖温室北坡处太阳辐射以散射辐射形式存在,平均太阳总辐射显着低于对照温室,采光率平均降低了20.9%,太阳能截获量降低了21.9%。春季和秋季与对照温室差异不显着。夜间太阳能水循环系统启动之前,滑盖温室空气温度下降较为缓慢,比对照温室高0.6~1.5℃,体现了滑盖温室保温滑盖良好的保温性能。冬季晴天滑盖温室室内夜间空气温度比对照升高2~3℃,空气相对湿度显着低于对照,且南北、东西及垂直方向分布较为均匀。滑盖式节能日光温室结构在满足作物对采光和太阳能截获方面优于传统日光温室。2.对日光温室太阳能水循环系统的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集热材料,集/散热装置框架是否封闭对系统集/散热装置集热性能具有显着影响,而封闭空间厚度对系统日蓄热量和放热量均无显着影响。以PE管及褐色PC板为集热材料时系统的日蓄热量均显着高于透明PC板,分别提高了80.4%和70.6%。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的集热效率较高,日蓄热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但不能作为散热材料。与开放式相比,框架封闭式水温平均提高2.7℃,日蓄热量提高了22.03%,而不同封闭框架厚度对日蓄热量的影响差异不显着。并且蓄热装置循环终止水温和蓄热量均与蓄水量、初始水温、室内太阳辐射及室内气温成线性相关。3.对不同地区滑盖式节能日光温室太阳能水循环系统冬季夜间蓄热增温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太阳能水循环系统在不同地区滑盖温室内冬季夜间蓄热增温效果显着。凌源地区光照条件较好,并采用双管路供水的水循环系统蓄热增温效果明显提高。沈阳地区试验期间,晴天白天系统运行蓄热6 h,两组集热单元的蓄热装置水温均升高3~4℃,日总蓄热量可达533.96 MJ,平均为443.75 MJ,滑盖温室夜间温度比对照提高2.5~3℃,平均集热效率为28%,平均放热效率为44%;多云天气时水温平均升高1~2℃,日蓄热量平均为203.48 MJ,滑盖温室温度比对照提高2℃左右,平均集热效率19%,放热效率约为92%。夜间系统启动期间,向温室内释放热量,使得温室内北侧温度较高,南北温差在0.5℃左右。凌源地区白天系统运行蓄热期间,蓄热装置水温最高可提高6.7℃,日蓄热总量可达902.57 MJ,平均为693.76 MJ,平均集热效率为42%,单位面积集/散热装置累积集热量为2.51 MJ·m~(-2)。夜间系统总放热量为465.6 MJ,放热效率平均为65%,单位面积集/散热装置放热量为1.29 MJ·m~(-2),放热功率为59.7 W·m~(-2)。4.运用传热学等知识分析了以PE管和PC板为集热材料的两种集热单元的蓄/放热过程。太阳能水循环系统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叁部分热量交换:集/散热装置表面吸收太阳辐射热量、室内空气与集/散热装置表面之间的热量交换以及蓄热装置的内能变化。通过对太阳能水循环系统每一部分传热过程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推导,确定了PE管和PC板两组不同集热单元在各个循环阶段的能量平衡方程,建立了基于蓄热装置水温变化的蓄放热模型,并结合夜间温室内能量平衡对系统蓄放热运行情况进行理论模拟分析,确定了集/散热装置面积及蓄热装置容积。结果表明:系统蓄热装置容积和集/散装置面积均随着室内设定温度的提高而逐渐提高,室内温度每升高1℃,系统蓄热装置容积和集/散装置面积的增幅呈逐渐增长趋势,单位蓄热装置容积所需的集/散热装置面积A/V逐渐增大,即所需集/散热面积的增加速率高于蓄热装置容积,表明增加集/散热装置面积在提高系统蓄放热性能方面的作用比提高蓄热装置体积更为显着。当室外夜间温度在-27℃以上,保持温室内气温不低于12℃时,660 m~2滑盖式节能日光温室需要12块0.006m透明中空PC板(2 m×5 m),即113.5 m~2集/散热装置搭配14.4 m~3蓄热装置即可。(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11-01)
张彩星[2](2016)在《吸放热耦合情况下分解反应热效应的解耦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熔化吸热峰后紧接着放热分解反应的现象,即吸放热耦合现象,在很多类化学品中都会出现。具有这种现象且分解温度较低的物质危险性较大,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极易由于热作用导致燃烧爆炸事故,为此,非常有必要准确获得这些耦合物质在不同热环境下的热行为特征及其分解反应诱导期等安全参数。而吸放热耦合的存在使得放热曲线变形,如果不进行解耦便进行热分解动力学的求算,并以此做出安全参数的预测,必然不利于工业过程中的事故预防及风险控制。为此,应先解耦,分别对其放热分解和吸热相变过程进行研究,搞清楚两者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然后才能进行正确的预测。首先,本文对3种耦合物质偶氮二异丁腈(AIBN)、黑索金(RDX)及水杨羟肟酸(SHA)进行了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绝热量热(ARC)测试,分析其在动态、等温和绝热条件下的热行为特征,并利用Kissinger法、等温法和绝热诱导期法求算了3种物质的活化能。结果表明:动态条件下,AIBN和RDX均出现了吸放热耦合现象,而SHA较为特殊,在升温速率低于4℃/min时未有吸热峰出现,高于4℃/min时才出现吸放热重迭。等温条件下,叁者均出现了钟状峰和S型转化率曲线,说明其分解带有自催化特点。绝热条件下,3种物质在反应起始阶段升温速率很低,且压力增长缓慢,可能是由于吸热对放热有干扰作用。然后利用溶剂法将AIBN溶于苯胺,消除相变,进行了解耦,至于RDX和SHA,合适的溶剂尚未找到。接着对AIBN采用MATLAB和AKTS两种数学法进行解耦。RDX和SHA由于分解机理复杂不适合MATLAB解耦法,故只采用了AKTS解耦法。同时AIBN解耦的正确性也得到了动力学验证。对比两种解耦方法的结果,发现溶剂法和MATLAB法解耦后分解反应活化能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解耦结果是可信的。(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03-01)
[3](2015)在《磁性物质受压吸放热效应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磁性材料中心和东北大学等单位的研究团队,利用磁性物质受压后的吸放热效应,开发出了新型冷却装置。旨在取代目前利用炔雌醇复合剂气化热的冷却装置。所开发应用的磁性物质是Mn3GaN,其磁变化温度为17℃,可以在常温下发生吸放热效应,如果对加101 MPa,每公斤可吸热6(本文来源于《金属功能材料》期刊2015年03期)
解立艳[4](2013)在《基于火核群效应的汽油机CAI燃烧放热率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油机可控自燃(Controlled Auto-Ignition, CAI)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发动机热效率,降低排放的新型燃烧方式。区别于传统汽油机的火花点火式燃烧,CAI燃烧呈现多点自燃的燃烧特征。且由于受到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控制,缸内温度和组分的分层对燃烧过程有着显着的影响。但是,当前的CAI燃烧放热率模型尚不能很好地描述上述燃烧特点,限制了模型的使用。因此,本研究拟建立一个能够反映CAI燃烧特性的放热率模型,在根本上提高模型的实用性。由于缸内温度、组分分布不均匀,不同区域会先后产生自燃点,自燃点放热促进新的自燃点产生,大量自燃点群体演化导致CAI燃烧。从微观角度上看,这一过程符合群智能理论中关于“简单个体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会促进或抑制个体行为的发展,最终导致群体现象涌现”的设定。本研究将燃烧中的单个自燃点定义为一个“放热火核”,基于此提出了“火核群”的概念,并提出了基于火核群体效应建立汽油机CAI燃烧放热率模型的思想。通过叁维仿真分析发现,不考虑火核个体的化学反应,利用放热火核群体发展历程可以表征CAI燃烧放热过程。借助群智能理论,基于放热火核数目变化过程的数学推导,发展了一个能够合理地描述多点自燃燃烧放热过程的函数。该函数与基于温度阈值的着火判断函数式一起构成了火核群燃烧放热率模型。经过仿真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该模型对于过量空气系数为1-4,废气率70%以下的CAI燃烧工况均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同时,模型参数物理意义明确,方便描述燃料不完全燃烧等实际燃烧现象,利于考虑复杂的燃烧影响因素,从而更易于改善模型的适用性和精度。以火核群模型为基础,本研究进行了在放热率模型中添加温度分布对燃烧影响的探索。首先,通过叁维CFD仿真深入分析了温度分布对于放热火核发展历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分布越均匀,初始火核数和放热火核平均增长率均变小。通过建立放热火核发展过程中的这两个参数与温度不均匀度的关系,实现了对模型中温度分布参数影响的修正,使得火核群模型对CAI燃烧相位和燃烧持续期的预测精度分别提高0.47°CA和0.8°CA,模型的预测效果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3-12-01)
解立艳,谢辉,李乐,王新颜[5](2013)在《基于火核群体效应的汽油机HCCI燃烧放热率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汽油机HCCI多点自燃的燃烧现象,深入分析了大量火核产生、发展及相互影响的燃烧过程,并发现其与自然界中群体发展现象相似。借鉴群体效应建模的思想,基于对HCCI燃烧过程合理的假设,并借助课题组已经建立的着火判断准则,构建了基于火核群体效应的汽油机HCCI燃烧放热率模型,该模型能够描述火核产生、发展的燃烧过程,并能够反应转速、废气率等参数对于该过程的影响。同时,借助于不同工况点下的汽油机HCCI燃烧单缸机实验数据,利用数学回归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系数拟合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HCCI燃烧放热率模型对于当量比条件下,废气率在40%~75%的汽油机HCCI燃烧过程具有较好的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和可用性。(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05-01)
张瑛[6](2013)在《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怎样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化学反应热效应规律性的说明,从热理力学第一定律、焓变、化学键的变化,来阐述一个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结果——放热还是吸热。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吸热或者放热反应的概念有一个比较确切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教育(职教版)》期刊2013年04期)
陈坤[7](2013)在《重油热转化过程中吸放热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油来源不同,其分子组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差别较大,在热转化过程中的反应特性,尤其是吸放热效应差异显着。为优化热平衡工艺条件,提升装置能量利用效率,需要针对重油热转化过程吸放热效应进行研究。然而有关重油热反应吸放热效应的基础数据匮乏,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此,本论文针对典型重油(渣油)的热转化过程,开展吸放热效应研究,揭示重油结构组成与反应特性之间的关系,为优化重油热加工工艺奠定基础。首先通过DSC-TG联用建立了定量分析热转化过程热效应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定量考察了四种减渣热转化过程的热力学和热动力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渣油热解过程中的生焦率对于相应热反应过程中的反应热大小有着重要的影响。劣质渣油热转化过程中的吸热量较少,但是吸热过程较长。在减压渣油热反应过程吸热效应中,主要仍以化学反应吸热为主。四种减渣热反应的活化能大小依照如下顺序排列:DQVR>KRVR>LHVR>VNVR。吸热活化能的排布顺序说明VNVR在热反应过程中的吸热效应是最容易变化的。采用平均反应级数1.5的动力学模型描述渣油整体反应过程较为合适。随后进一步的考察了渣油组分在热转化过程中的反应热效应。结果显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在热反应过程中全程表现为吸热效应。热裂解反应在受热反应过程中占优势。由于组分结构特征的不同,其吸热效应随温度变化的强度和分布并不一致。但是核心的吸热峰值温度却都集中在500℃。而与之相对的LHAs和VNAs则在整个过程中呈现出放热效应,表现为叁个部分重迭分布在425℃到475℃之间的放热峰。渣油芳香碳率与环烷碳率的总量大小对于体系在热转化过程中的热效应性质影响较大。热反应中的反应热效应会随着生焦率的增大而在某一点从吸热效应转化为放热效应,研究得到的数据显示,该特征生焦率为49.1wt%。然后使用光学显微观察、DSC微量量热、紫外-可见光分析对渣油组分配伍体系的热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渣油受热反应过程中,组分配伍胶溶作用的有效作用温度范围实际上小于300℃。不同结构特性的分散介质对沥青质的胶溶保护作用不一样,据此针对性的添加合适的化合物可以起到调节溶剂化作用的效果,从而达到改善胶体体系稳定性的目的。当渣油处于较高温度时(大于300℃)分散介质对沥青质的胶溶作用不再是影响整体反应特性的决定性因素。不同掺混物料对体系成焦指数的提高存在不同程度的正面作用,适当的掺混物料可以通过组分之间的氢转移作用抑制生焦,提高反应后碳质残渣的质量,甚至达到控制特殊成焦形态(弹丸焦)生成的目的,而且化学氢转移抑焦作用还对热转化过程中吸热效应具有较大的影响。最后考察了渣油掺炼对热转化过程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表明DQVR和VNVR掺混体系稳定性较差,受热反应过程中,较易出现分相现象,导致两种渣油分相成焦,劣质渣油掺混比例不宜超过20wt%。随着劣质渣油所占比列的增加,热流曲线整体向低温区偏移,热流强度逐渐降低。相对LHVR而言,添加VNVR使得掺混体系热过程中热流强度变化和热流范围偏移更为剧烈。从装置运行平稳性、经济性等多个方面考量,炼制劣质渣油过程中选择0.1-0.3循环比的重质焦化蜡油是较为有效和合理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3-04-01)
张义,杨其长,方慧[8](2012)在《日光温室水幕帘蓄放热系统增温效应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日光温室夜间温度过低,难以满足作物生长需求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种水幕帘蓄放热系统,该系统以日光温室墙体结构为依托,以水为介质进行热量的蓄积与释放,白天利用水循环通过水幕帘吸收太阳能,同时将能量储存在水池中,夜晚利用水循环通过水幕帘释放热量,以提高日光温室内温度。试验测试结果表明,应用该水幕帘蓄放热系统可将温室内夜间温度提高5.4℃以上,可将作物根际温度提高1.6℃以上;该系统夜间通过水幕帘的放热量达到4.9~5.6MJ/m2;日光温室蓄放热量的增加,实现了西红柿的安全过冬生产,同时将西红柿的上市时间至少提前20d。该研究成果对日光温室结构的改进、温度调控有较大的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董继红,李占印[9](2010)在《水泥水化放热行为的温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水化反应动力学理论,推导不同养护温度条件下水泥水化放热统一模型的表达式,结果显示:活化能决定了水泥水化反应的温度敏感性以及化学反应速率与养护温度的关系.根据GB/T12959—2008《水泥水化热测定方法》中的溶解热法测定了水泥在20,30,40,50,60℃恒温条件下养护1,3,7,28 d龄期的水化热值,结果表明水泥水化热的温度效应与所推导的统一模型相一致.(本文来源于《建筑材料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李占印,董继红[10](2008)在《水泥水化放热行为的温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在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基础上,采用微积分理论推导出不同温度条件下水泥水化放热行为的统一表达式:用溶解法测试水泥在20℃、30℃、40℃、50℃、60℃恒温水化条件下1天、3天、7天、28天龄期的放热量,在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水泥水化放热行为的温度效应,得出水泥的活化能。(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08-10-01)
放热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熔化吸热峰后紧接着放热分解反应的现象,即吸放热耦合现象,在很多类化学品中都会出现。具有这种现象且分解温度较低的物质危险性较大,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极易由于热作用导致燃烧爆炸事故,为此,非常有必要准确获得这些耦合物质在不同热环境下的热行为特征及其分解反应诱导期等安全参数。而吸放热耦合的存在使得放热曲线变形,如果不进行解耦便进行热分解动力学的求算,并以此做出安全参数的预测,必然不利于工业过程中的事故预防及风险控制。为此,应先解耦,分别对其放热分解和吸热相变过程进行研究,搞清楚两者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然后才能进行正确的预测。首先,本文对3种耦合物质偶氮二异丁腈(AIBN)、黑索金(RDX)及水杨羟肟酸(SHA)进行了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绝热量热(ARC)测试,分析其在动态、等温和绝热条件下的热行为特征,并利用Kissinger法、等温法和绝热诱导期法求算了3种物质的活化能。结果表明:动态条件下,AIBN和RDX均出现了吸放热耦合现象,而SHA较为特殊,在升温速率低于4℃/min时未有吸热峰出现,高于4℃/min时才出现吸放热重迭。等温条件下,叁者均出现了钟状峰和S型转化率曲线,说明其分解带有自催化特点。绝热条件下,3种物质在反应起始阶段升温速率很低,且压力增长缓慢,可能是由于吸热对放热有干扰作用。然后利用溶剂法将AIBN溶于苯胺,消除相变,进行了解耦,至于RDX和SHA,合适的溶剂尚未找到。接着对AIBN采用MATLAB和AKTS两种数学法进行解耦。RDX和SHA由于分解机理复杂不适合MATLAB解耦法,故只采用了AKTS解耦法。同时AIBN解耦的正确性也得到了动力学验证。对比两种解耦方法的结果,发现溶剂法和MATLAB法解耦后分解反应活化能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解耦结果是可信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放热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佟雪姣.滑盖式节能日光温室太阳能水循环系统蓄放热效应解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8
[2].张彩星.吸放热耦合情况下分解反应热效应的解耦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
[3]..磁性物质受压吸放热效应的应用[J].金属功能材料.2015
[4].解立艳.基于火核群效应的汽油机CAI燃烧放热率模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3
[5].解立艳,谢辉,李乐,王新颜.基于火核群体效应的汽油机HCCI燃烧放热率模型[C].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
[6].张瑛.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怎样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
[7].陈坤.重油热转化过程中吸放热效应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
[8].张义,杨其长,方慧.日光温室水幕帘蓄放热系统增温效应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2
[9].董继红,李占印.水泥水化放热行为的温度效应[J].建筑材料学报.2010
[10].李占印,董继红.水泥水化放热行为的温度效应[C].第七届全国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