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q受体研究进展

C1q受体研究进展

一、C1q受体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曹立东[1](2021)在《早期妊娠对绵羊淋巴结补体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指出反刍家畜经济效益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产羔或者产犊率低。据报道,70%–80%的胚胎丢失发生在妊娠早期。因反刍动物胚胎早期死亡,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亿元。胚胎丢失的高峰期恰好是母体妊娠识别和胚胎附植的关键时期,胚胎与母体子宫无法建立联系,受到母体的免疫排斥,是导致胚胎死亡或丢失的主要原因。早期妊娠会引发母体发生一系列免疫应答反应,而淋巴结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器官,同时淋巴结具有适应性免疫应答功能。补体(Complement)系统在先天性免疫防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形成有关。NF-κB(nucle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通路在调节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选用健康的18月龄小尾寒羊母羊作为试验材料,将24只母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发情后配种或不配种,屠宰后采集配种后妊娠第13、16和25天和未妊娠第16天的淋巴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等试验方法,分析了两个信号通路。1.绵羊早期妊娠母体淋巴结补体信号通路中C1q、C1r、C1s、C2、C3、C4a、C5b和C9的表达。结果表明:与未妊娠第16天相比C1q、C1s、C3和C5b在早期妊娠绵羊淋巴结中m RNA和蛋白表达在妊娠期间第13、16和25天表达均上调,C2、C9和C1r、C4a在妊娠第16天和妊娠第25天的表达与未妊娠第16天相比差异显着,表达均上调。此外,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3蛋白在包膜下窦和淋巴窦中表达。说明早期妊娠导致母体淋巴结补体信号通路中各成分表达上调,这可能是绵羊成功妊娠的必要条件。2.绵羊早期妊娠母体淋巴结NF-κB信号通路中p65、p50、p52、Rel B和c-Rel的表达。结果表明:与未妊娠第16天相比早期妊娠引起绵羊淋巴结p65、Rel B和c-Rel的m RNA和蛋白表达在妊娠第13天表达上调,而p52则在妊娠第25天时与未妊娠第16天相比差异显着,且表达上调。但是早期妊娠抑制了p50的表达。此外,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65蛋白在包膜下窦和淋巴窦中表达。因此,早期妊娠引起绵羊淋巴结免疫反应的改变,可能是通过上调p65、p52、Rel B和c-Rel的表现来实现的。综上所述,早期妊娠导致母体淋巴补体信号通路和NF-κB通路中各成分表达的上调,从而参与了绵羊早期妊娠母体淋巴结的免疫耐受调节。

安荣[2](2021)在《CTRP3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明确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2.探究血浆CTRP3与AMI后患者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按照2019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报道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中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为原则,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东关分院心内科就诊,并首次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为AMI组。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90例为对照组。1.利用ELISA法测定AMI组及对照组血浆CTRP3水平,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对照组体检当日及AMI组患者发病1周、6个月时心室重构的相关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T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用Devereux公式计算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2.AMI患者随访6个月,记录出院后6个月时的心室重构的相关指标,以ΔLVEDV%是否超过20%为标准,ΔLVEDV%≥20%为心室重构组,ΔLVEDV%<20%为非重构组。比较AMI组与对照组、心室重构组与非重构组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浆CTRP3水平及左室重构指标有无差异,应用Pearson法分析血浆CTRP3与心室重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等统计分析影响AMI后心室重构的因素。结果:1.AMI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比较1.1 AMI组与对照组的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对照组与AMI组两组之间的年龄、性别、糖尿病史、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肌酐(Sc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MI组的吸烟史、高血压、体重指数(BMI)、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AMI组与对照组血浆CTRP3比较对照组的血浆CTRP3为31.94±8.54ng/m L,AMI组患者的血浆CTRP3为17.88±9.55ng/m L,AMI组患者的血浆CTRP3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 AMI组与对照组心室重构指标比较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AM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LAD、LVEDD、IVST、LVPWT、LVEDV、LVMI均明显低于AM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室重构组与非重构组各项指标比较AMI患者随访6个月,记录出院后6个月时的心室重构的相关指标,以ΔLVEDV%是否超过20%为标准:ΔLVEDV%≥20%为心室重构组,ΔLVEDV%<20%为非重构组。其中包括心室重构组:32例,非重构组:88例。2.1心室重构组和非重构组AMI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心室重构组与非重构组间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BMI、NT-Pro BNP、TG、TC、HDL-C、LDL-C、Scr、梗死部位、入院后治疗方法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溶栓治疗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2心室重构组和非重构组AMI患者血浆CTRP3比较心室重构组AMI患者血浆CTRP3为12.68±7.28ng/m L,非重构组AMI患者血浆CTRP3为19.78±9.60ng/m L,重构组血浆CTRP3明显低于非重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心室重构组和非重构组AMI患者的心室重构指标的比较非重构组LVEF显着高于重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构组的LAD、LVEDD、IVST、LVPWT、LVMI均显着高于非重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TRP3与心室重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3.1以CTRP3为自变量,以LVEF、LAD、LVEDD、IVST、LVPWT、LVEDV、LVMI、ΔLVEDV为因变量,结果显示CTRP3与LVEF呈正相关(r=0.761,p<0.001),与LAD、LVEDD、IVST、LVPWT、LVEDV、LVMI、ΔLVEDV均呈负相关(r=-0.670,r=-0.550,r=-0.796,r=-0.744,r=-0.756,r=-0.734,r=-0.610,p<0.001)。3.2将吸烟史、高血压、BMI、NT-Pro BNP、TG、TC、CTRP3等指标与心室重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RP3、BMI进入回归方程,CTRP3的OR值为0.932,95%可信区间为(0.887,0.980);BMI的OR值为1.422,95%可信区间为(1.084,1.866),说明BMI是评估AMI后心室重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TRP3是AMI后心室重构的保护性因素。3.3 CTRP3对AMI后心室重构的ROC曲线CTRP3诊断AMI后心室重构的最佳截断值为:14.703ng/ml,灵敏度:68.2%,特异度:62.5%,曲线下面积为0.711,95%可信区间为(0.611,0.810)。结论:1.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CTRP3浓度明显下降。2.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血浆CTRP3与心室重构负相关,随着CTRP3的降低,心室重构程度加重,CTRP3是AMI后心室重构的保护性因素,可用于预测AMI后心室重构。

刘泽兵[3](2021)在《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伴肾小球IgA与C1q沉积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特发性膜性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肾脏病,临床以水肿和蛋白尿为主要表现,长期预后欠佳,且发病呈现递增趋势。目的:探讨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伴肾小球IgA与C1q沉积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经肾脏穿刺活检行病理学检验确诊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相关检验资料。依据肾组织病理免疫荧光检测显示结果,将纳入的89例患者分为IgA沉积组和IgA阴性组、C1q沉积组和C1q阴性组。分析比较上述各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反应和肾脏转归。结果:纳入89例IMN患者,IgA沉积组33例,IgA阴性组56例,C1q沉积组46例,C1q阴性组43例。(1)临床和病理:IgA沉积组较IgA阴性组病理损伤严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7);C1q沉积组和C1q阴性组在血清白蛋白、尿蛋白定量及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分析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9,P=0.034,P=0.028,P=0.010);余项临床和病理相关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反应:IgA沉积组和IgA阴性组、C1q沉积组和C1q阴性组在缓解率、复发率及终末期肾病发生率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肌酐、C1q沉积、总胆固醇是预测IMN患者未达到缓解的危险因素(P=0.034;P=0.029;P=0.021)。(3)肾脏转归:IgA沉积组和IgA阴性组、C1q沉积组和C1q阴性组两组组内肾脏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8,P=0.090)。COX回归分析显示血肌酐是晚期肾功能进展危险因素(P=0.001),根据ROC曲线预测血肌酐最佳数值(95.55μmmol/L),IgA沉积组初始高血肌酐(≥95.55μmmol/L)患者比例高于IgA阴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9)。(4)各组风险层级比较:高风险层级IgA沉积组e GFR水平低于IgA阴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8)。高风险层级C1q沉积组尿蛋白定量及e GFR患者比例均高于C1q阴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4,P=0.028),且C1q沉积组e GFR水平较阴性组更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0)。余风险等级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伴肾小球IgA沉积病理损伤严重,高风险层级e GFR水平更低,但治疗反应方面无明显影响。2.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伴肾小球C1q沉积血清白蛋白低,尿蛋白定量高,更易发生血脂代谢紊乱,高风险层级低e GFR人群更多,可作为早期严重程度评判标准,应及时给予专科有效诊治。

朱鑫[4](2021)在《CTRP6调控膀胱癌增殖、侵袭转移能力的机制研究、预后相关性分析及转移性膀胱癌的临床特征、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CTRP基因家族广泛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及肿瘤发生、发展过程,CTRP6作为CTRP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在膀胱癌中的生物学作用仍不清楚。本项研究拟探究CTRP6基因在膀胱癌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对膀胱癌增殖、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潜在机制。方法: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通过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并比较了包括UMUC3、T24、BIU87、5637等多种膀胱癌细胞系及正常膀胱粘膜细胞系SV-HUC-1中CTRP6的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差异情况。筛选出CTRP6高表达的膀胱癌细胞系后,进一步应用小干扰RNA技术敲低CTRP6基因表达量后,通过CCK8、平板克隆、Transwell侵袭、转移实验等进一步探究了CTRP6表达情况改变后对膀胱癌细胞增殖、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与正常膀胱粘膜细胞系SV-HUC-1相比,CTRP6在UMUC3、T24、BIU87、5637等多种膀胱癌细胞系中均是高表达。选择5637和T24两株CTRP6高表达的细胞系后,进一步通过CCK8、平板克隆、Transwell侵袭、转移实验显示,在5637和T24膀胱癌细胞系中,敲低CTRP6后细胞增殖速度相对于正常组轻度降低,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同时,敲低CTRP6的表达后导致5637和T24两株细胞的侵袭能力和转移能力较敲低前均显着下降,且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TRP6基因和蛋白在多种膀胱癌细胞系的表达情况较正常膀胱粘膜细胞均明显升高,且CTRP6的高表达与膀胱癌侵袭、转移能力密切相关。目的:评估CTRP6在膀胱癌组织与正常膀胱组织中基因及蛋白表达差异,探究CTRP6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与膀胱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通过TCGA-BLCA数据集,GEO数据库来源的GSE13507数据集,比较膀胱癌与正常膀胱组织中的CTRP6基因表达差异及与膀胱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通过54个膀胱癌病例组成的膀胱癌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化染色与评分结果,评估CTRP6蛋白表达情况与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良性膀胱疾病患者的膀胱正常组织及膀胱癌患者的癌旁组织相比,膀胱癌组织中CTRP6的基因均呈现表达升高的状态。CTRP6的高表达与更严重的T分期、M分期、肿瘤分级、AJCC分期密切相关。CTRP6高表达组相关基因富集于膀胱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ERBB信号通路、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和黑色素瘤相关的网络。CTRP6低表达组富集于m TOR信号通路、非小细胞肺癌、Notch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和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CTRP6的基因高表达状况可预测膀胱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更短,但仅在GSE13507队列中与膀胱癌患者更短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相关。膀胱癌组织中CTRP6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中的CTRP6表达量,同时CTRP6的蛋白高表达组较CTRP6的蛋白低表达组的总生存时间明显缩短。结论:CTRP6基因和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较正常膀胱组织均呈高表达状态,且CTRP6的高表达与膀胱癌患者病变恶性程度更高、分期更晚密切相关,CTRP6的基因或蛋白的高表达与膀胱患者总生存时间更短密切相关。目的:以大规模人群为基础的原发转移性膀胱癌的研究仍较为缺乏,本项研究拟探讨原发性膀胱癌伴肺、骨、肝、脑转移患者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使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以评估初诊的原发性膀胱患者人群中,诊断时的年龄、种族、性别、肿瘤分级、婚姻状况、保险状况、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状况和T、N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是否与肺,骨,肝或脑转移的存在有关。再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以确定与不同转移部位的总生存时间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相关的因素。所有因素都包括在多变量模型中以评估潜在的混杂因素。结果:淋巴结转移阳性、肌肉浸润状态、组织学低分化或未分化、非婚姻状态是膀胱癌伴肺、骨、肝和脑转移的危险因素。在对总生存期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期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在所有不同的转移部位,只有化疗(vs.不化疗)是对抗全因和肿瘤特异性死亡风险的显着保护因素。原发病灶的手术治疗仅在肺转移和骨转移队列中降低了全因和癌症特异性死亡率。因此,对于伴有肺或骨转移的膀胱癌患者,手术对总生存时间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都是有益的。结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淋巴结阳性是诊断膀胱癌时存在肺、骨、肝或脑转移的最相关的危险因素。原发病灶的手术治疗对伴有肺或骨转移的膀胱癌患者生存有益。在所有转移性膀胱癌亚组中,化疗是决定总生存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最重要因素。

刘艾婷,彭旷,欧蕾宇,吴洁[5](2021)在《补体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炎症学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As)是由修饰的脂质颗粒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共同参与的免疫炎症反应。补体系统作为先天性免疫的一部分,是As发生发展的重要参与者。部分补体成分在A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新的进展,例如,补体蛋白C1q在As中具有双重作用,即致As作用和抗As作用;补体成分C3通过与其受体结合或形成非蛋白水解中间体,参与As及晚期血栓形成;补体成分C3a与C3a受体、C5a与C5a受体1或C5a受体2结合后,通过不同途径促进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亚家族成员3炎症小体活化、白细胞介素1β分泌,促进As发生;C5b-9补体复合物通过致动脉内皮功能障碍,从而发挥致As作用,且补体应答基因32是其关键效应因子。

陈蕾蕾[6](2021)在《健脾滋肾法对SLE疾病活动与外周血TLR7/9表达水平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1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oll样受体(TLR7/9)及相关细胞因子IFN-α等实验室指标、补体、免疫球蛋白、SLE-DAI评分、焦虑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来探讨健脾滋肾法治疗SLE患者的临床疗效、对各指标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性和可能的作用机制。2方法2.1理论探析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深入学习,探讨相关指标TLR7/9、IFN-α等与SLE发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并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脾肾亏虚与SLE发生发展间的联系,为本方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2临床研究2.2.1 SLE患者TLR7/9、IFN-α等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从我院体检中心选取20名健康查体者,均女性,与SLE组60名女性患者,对比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用ELISA法检测健康对照组和SLE组的血清TLR7/9、IFN-α等指标的水平,两组的炎症指标CRP、ESR,安全性指标血常规RBC、PLT、WBC、HGB,免疫学指标Ig A、Ig G、Ig M、C3、C4、抗C1q抗体,24小时Pro、尿β2-MG均由检验中心的全自动生化仪来完成检测。2.2.2健脾滋肾法对SLE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关实验室指标等的影响选取安徽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分类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予羟氯喹+泼尼松口服),治疗组30例(对照组基础上加健脾滋肾方口服治疗)。两组均在一般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参与此次研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TLR7/9、IFN-α、免疫学指标、炎症指标、安全性指标、SLE-DAI、焦虑抑郁评分、SF-36积分、中医症候积分等指标变化情况及两组间进行治疗后对比。3结果3.1理论研究结果3.1.1 TLR7、TLR9、IFN-α等指标与SLE发病机制及活动性密切相关;3.1.2脾肾不足是SLE重要的病因病机,健脾滋肾法是治疗SLE的中医重要方法;3.2临床研究结果3.2.1 SLE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TLR7/9、IFN-α、IL-6的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组患者血清TLR7/9、IFN-α、IL-6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2.2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血常规指标(RBC、WBC、PLT、HGB)的比较相比健康对照组,SLE组RBC、WBC、PLT、HGB指标均明显偏低(P<0.01)。3.2.3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的抗C1q抗体及补体C3、C4的比较两组相比,SLE组抗C1q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C3、C4水平明显低于健康组(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2.4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24h Pro、尿β2-MG的比较与健康组比较,SLE患者组的24h Pro、尿β2-MG明显偏高(P<0.01)。3.2.5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免疫学指标、炎症指标的比较两组比较,SLE组患者Ig A、Ig G、Ig M、CRP、ESR各项指标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3.2.6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SAS、SDS评分,SF-36积分的比较两组对比,SLE组的SAS、SDS评分均显着高于健康组(P<0.01),SLE患者组SF-36各项目积分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0.01)。3.2.7 SLE组患者血清TLR7/9、IL-6、IFN-α指标水平与其他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1)SLE组患者血清中TLR7/9、IFN-α、IL-6水平均与C3水平呈负相关(P<0.01或P<0.05),TLR7/9与C4呈负相关,TLR7、TLR9与抗C1q抗体呈正相关(P<0.05),IL-6、IFN-α与抗C1q抗体无相关性。(2)SLE患者TLR7/9的水平与24h Pro、β2-MG呈负相关(P<0.01或P<0.05),IL-6、IFN-α水平与24h Pro、β2-MG无明显相关性。(3)SLE患者血清中TLR7/9、IFN-α、IL-6水平均与CRP、Ig A和Ig G水平呈负相关(P<0.05或P<0.01),与Ig M无明显相关,TLR7/9与ESR呈正相关(P<0.05或P<0.01),IFN-α与ESR无明显相关。(4)SLE患者血清中TLR7/9的表达水平均与IL-6呈正相关,(P<0.01),血清TLR7与TLR9、IFN-α、IL-6呈正相关(P<0.01或P<0.05),血清TLR9与IFN-α无明显相关性。3.2.8健脾滋肾法对SLE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健脾滋肾法对于治疗SLE有着显着的疗效。两组指标在治疗前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单纯的西药对照组和中西药联合的治疗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和上升。研究指标TLR7/9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下降,疾病活动指标如ESR、CRP、抗C1q抗体和C3、C4、RBC、WBC、HGB、PLT等经治疗后均有显着的减低或升高,同时还明显降低了肾脏早期损害指标如24h Pro、β2-MG的水平,以及细胞因子IFN-α等的水平。健脾滋肾方的治疗组在减少SF-36各项目的积分,中医症候积分、焦虑抑郁量表积分等方面是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的,并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以上结果证明健脾滋肾法可明显缓解SLE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改善情绪等,且无明显副作用。4结论4.1 SLE的疾病进展与血清中TLR7/9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治疗后两组的指标水平显着降低。4.2治疗组和对照组中相关指标:WBC、RBC、HGB、PLT、C3、C4均升高,但治疗组升高更明显。两组的TLR7/9、IFN-α、IL-6、ESR、CRP、Ig A、Ig G、Ig M、抗C1q抗体、β2-MG及24h Pro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治疗组下降幅度更大,表明治疗组在减少疾病活动度方面优于对照组。4.3健脾滋肾法是治疗SLE的重要方法,在改善患者低补体血症,血三系减少,以及早期肾损害出现的蛋白尿等临床症状方面具有显着效果,表明中医的健脾滋肾这一治法相对于西医治疗具有优越性。4.4治疗后两组患者相比较,中医相关症候如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腰膝酸软等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患者的SLE-DAI评分、焦虑抑郁评分以及SF-36各项目的积分两组治疗后均有减低,但是治疗组改善评分的作用更显着,说明健脾滋肾法在改善患者情绪,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是更优越的。

白玲[7](2020)在《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分析血清抗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Ig G4及补体I因子(CFI)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诊断和预后价值的评估;2)分析不同水平血清PLA2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儿疗效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3)研究血清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水平与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关系及补体激活在IMN患儿肾损伤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的相互关系,了解补体系统与IMN肾损伤的相关性。方法:1)选取2013年8月2018年4月于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确诊的IMN患儿40例,继发性膜性肾病(SMN)患儿38例,微小病变肾病(MCD)36例,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比较各组血清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水平。分析IMN患儿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阳性组与阴性组血清白蛋白(Alb)、24h尿蛋白(24h TP)、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G)、肾小球滤过率(e GFR)等血清学指标的差异及治疗6个月的缓解率和预后情况;2)选取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及乌鲁木齐市儿童医院2013年8月至2018年4月确诊的114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PLA2R水平,将IMN患儿分为阳性组(PLA2R表达阳性)、阴性组(PLA2R表达阴性),比较两组治疗12个月期间的24h尿蛋白(24h-UP)、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变化,计算总有效率并绘制两组有效患者的缓解时间曲线。绘制血清抗PLA2R抗体与Alb、Scr、24h UP变化量的散点图,并分析相关性,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PLA2R水平对IMN患儿12个月缓解事件的预测价值;3)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于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医院儿科确诊的IMN患儿86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儿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患儿肾组织PLA2R抗原,Ig G,Ig G1,Ig G4,C1q,C3,C4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并同时留取血标本检测患儿血清白蛋白(Alb)、24h尿蛋白(24h TP)、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G)、肾小球滤过率(e GFR)等血清学指标。结果:1)154例研究对象中,36例(23.4%)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全部为IMN组的患儿;36例(23.4%)血清Ig G4阳性,IMN组患儿占34例(85.0%);38例(24.7%)血清CFI阳性,IMN组患儿占33例(82.5%)。IMN患儿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在血清白蛋白、尿蛋白、治疗6个月的缓解率及发生终点事件等方面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Ig G4与CFI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的对比结果与抗PLA2R抗体相似;2)114例IMN患儿中血清PLA2R抗体阳性率67.54%,阳性组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24h UP高于阴性组,Alb白低于阴性组,PLA2R不同滴度患儿24h-UP白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性组整体疗效优于阳性组(P<0.001)。阴性组总有效率为100%,显着高于阳性组71.43%(P<0.001)。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与血清Alb变化量(r=-0.853,P<0.001)、24h UP变化量(r=-0.769,P<0.001)均呈明显负线性相关,与血清Scr变化量(r=0.132,P=0.162)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血清PLA2R抗体滴度水平预测IMN患者1年内发生缓解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血清PLA2R抗体抗体滴度为1:32时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7%、58.3%。而ROC曲线分析显示,PLA2R抗体测IMN患者缓解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814,截断值为65.57RU/m L,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0.700、0.881、0.794;3)在86例研究对象中,63例(73.25%)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80例(93.02%)肾组织PLA2R抗原阳性;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组及肾组织PLA2R抗原阳性与阴性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24h-UP水平变化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滴度的血清PLA2R水平与肾组织的PLA2R抗原阳性率、Ig G4阳性率、C1q阳性及其病理分期和节段硬化的比例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肾组织中C1q,C3,C4的表达,提示补体活化可能参与IMN的致病,经典途径,MBL途径及旁路途径的激活均可能参与IMN的致病。结论:1)血清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检测在IMN的鉴别和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阴性的IMN患者的治疗缓解率及未发生终点事件的比例较高;2)血清PLA2R抗体水平对IMN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有较大影响,阴性患者的血清Alb与24h UP恢复幅度更大,且与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呈线性负相关,总有效率相对更高。可将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作为IMN患儿诊断及临床治疗效果及预测预后的指标;3)血清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对于IMN的诊断有很大的意义,尤其是肾组织PLA2R抗原在IMN诊断方面更为敏感,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相互结合将很大程度提高IMN的诊断率,对于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均为阴性的IMN患儿,肾组织Ig G4表达,也是IMN诊断的补充。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都能有效的反映IMN患儿临床的严重程度。肾组织PLA2R抗原水平也能反应疾病临床的严重程度及活动性,但其与肾脏病理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N肾组织活检中可以检出Ig G,Ig G1,Ig G4,C1q,C3,C4表达,提示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可能均参与了IMN的致病过程。

刘睿泽[8](2020)在《血清C1q/C3比值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C1q/C3比值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严重程度的关系,并追踪CHD患者1年内的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对CHD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间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疑似CHD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的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于CAG术前禁饮食、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C1q、C3、血糖、血脂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最终总共17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CHD组120例,对照组50例,将CHD组依据Gensini评分分为低分组(Gensini评分≤40分)、高分组(Gensini评分>40分),依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冠脉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比较以上临床亚组间临床与实验数据间的差异;以血清C1q、C3水平以及两者比值为自变量,Gensini评分为因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进一步以CHD为因变量,对C1q及C1q/C3比值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对每例CHD患者进行为期1年追踪,记录MACE事件的发生情况,并根据C1q/C3比值中位数将CHD患者分为低比值组(C1q/C3比值≤142.85)、高比值组(C1q/C3比值>142.85),通过KaplanMeier曲线分析C1q/C3比值对CHD患者MACE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D组血清C1q水平及C1q/C3比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临床亚组分析,随着Gensini评分升高,血清C1q水平及C1q/C3比值逐渐降低,对照组>低分组>高分组,其中C1q/C3比值在三组间均具有显着性差异,血清C1q水平仅在对照组与高分组间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血清C1q水平及C1q/C3比值逐渐下降,冠脉单支病变组>冠脉双支病变组>冠脉多支病变组,冠脉多支病变组在血清C1q水平上与冠脉单支病变组及冠脉双支病变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脉单支病变组与冠脉双支病变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C1q/C3比值仅在对照组与冠脉多支病变组间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对血清C1q、C3水平及两者比值与Gensin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其中血清C1q与C3呈正相关(r=0.315),血清C3与Gensini评分呈正向相关(r=0.188),C1q、C1q/C3比值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0.398、-0.490);以CHD为因变量,纳入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肌酐、尿酸、空腹血糖、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等影响因素,分别对C1q及C1q/C3比值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C1q/C3比值被证明与CHD独立相关,C1q/C3比值升高是CHD的保护因素(OR=0.975,P=0.07 95%CI:0.957-0.953);对每例CHD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共有23例患者发生MACE事件,占未失访人数的20.54%,MACE组患者血清C1q水平及C1q/C3比值低于非MACE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低比值组与高比值组MACE事件风险无显着差异(P>0.05),进一步对MACE事件逐一分析,显示低比值组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显着增加(P<0.05)。结论:1)CHD患者血清C1q水平及C1q/C3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着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降低;2)血清C1q与C3呈正相关,血清C1q水平、C1q/C3比值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血清C3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3)经多因素logistics分析显示C1q/C3比值与CHD独立相关,C1q/C3比值升高是CHD的保护因素4)C1q/C3比值对CHD患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李宁[9](2020)在《早期妊娠对绵羊胸腺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和补体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胸腺是哺乳动物免疫系统的关键器官。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信号通路和补体信号通路对先天性免疫系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补体激活也与小鼠和人类的妊娠异常有关。本研究推测TLR信号通路和补体信号通路参与了绵羊早期妊娠母体胸腺的免疫耐受调节。本研究内容包括:1.绵羊早期妊娠母体胸腺TLRs、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RAK1)和髓样分化因子初次应答基因88(MyD88)的表达。分别于发情周期第16天、妊娠第13、16和25天采集绵羊胸腺,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成员的表达。2.绵羊早期妊娠母体胸腺补体成分C1q、C1r、C1s、C2、C3、C4α、C5β和C9的表达。在发情周期的第16天,妊娠后的第13、16和25天绵羊胸腺,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上述因子在母体胸腺中的表达。结果表明:1.TLR2、IRAK1、TRAF6和MyD88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降,而TLR5的表达增加。此外,TLR3和TLR4的表达在妊娠第13和第16天达到高峰,MyD88蛋白在上皮网状细胞和胸腺小体中表达。说明TLR信号通路参与了绵羊早期妊娠母体胸腺的免疫调节,它可能是通过TLR2、IRAK1、TRAF6和MyD88的下调实现。2.在早期妊娠期间C1r、C1s、C2、C3和C4α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降,C1q、C5β和C9的表达在妊娠第16天达到高峰。此外,C3蛋白在上皮细胞和胸腺小体中表达。说明早期妊娠导致母体胸腺补体通路下调,这可能是绵羊成功妊娠的必要条件。因此,早期妊娠导致母体胸腺TLR信号通路和补体信号通路下调,从而参与了绵羊早期妊娠母体胸腺的免疫耐受调节。

刘厚荣[10](2020)在《三疣梭子蟹SP基因与中华绒螯蟹VLR基因免疫功能研究》文中指出具有clip结构域的丝氨酸蛋白酶(clip domain serine protein,c SP)在甲壳动物天然免疫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该蛋白酶在同一物种中不同c SP功能的比较研究较少,更是缺乏对免疫信号调节作用的研究。可变淋巴受体基因(variable lymphocyte receptors,VLRs)是脊索动物七鳃鳗(Petromyzon marinus)获得性免疫的分子基础,近年来已有报道VLRs在无脊椎动物的适应性免疫防御中发挥独特作用。本研究基于基因克隆、原核系统蛋白表达、RNA干扰、实时定量PCR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对3个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clip结构域丝氨酸蛋白酶(PtcSP1、PtcSP2、PtcSP3)进行了免疫功能比较分析,探讨了PtcSPs与其他免疫基因间的调控关系,并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可变淋巴受体(EsVLRA)进行了结构分析及免疫致敏效应的研究,从先天免疫和免疫致敏两个维度分别研究了PtcSPs基因在蛋白水平的功能多样性以及EsVLRA的免疫记忆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PtcSPs-C的序列比对结果显示,PtcSP1、PtcSP3具有胰蛋白酶所特有的Asp189、Gly216和Gly226位点,而PtcSP2在底物结合口袋位点序列则更为多样,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PtcSP2与胰凝乳蛋白酶聚为一枝。经原核重组蛋白表达系统,分别重组表达了三疣梭子蟹PtcSPs的SP结构域(PtcSPs-C)和clip结构域(PtcSPs-N)。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活性验证实验进一步证明,重组表达复性的PtcSP1、PtcSP3具有胰蛋白酶活性,而复性的重组蛋白PtcSP2具有胰凝乳蛋白酶活性。PtcSP1、PtcSP3的clip结构域(PtcSPs-N)对测试的革兰氏阴性(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菌具有抑制作用。值得注意的是,PtcSP1、PtcSP3抗菌特性有所不同,r PtcSP1-N对革兰氏阳性菌藤黄微球菌的抗菌活性最高(MIC值小于0.99μM),r PtcSP3-N则对革兰氏阴性菌溶藻弧菌的生长(MIC值小于0.58μM)表现出最强抗菌活性。然而,并没有观察到重组蛋白针对酵母的明显的抗菌活性,也未检测到明显的PtcSP1-C和PtcSP3-C的抗菌活性。此外,菌结合试验中发现,r PtcSP1-N和r PtcSP3-N均对检测的革兰氏阴性菌(P.aeruginosa和V.alginolyticus)革兰氏阳性菌(S.aureus和M.luteus)以及真菌(毕赤酵母菌Pichia pastoris)表现出菌结合活性。菌清除试验结果表明,PtcSP1具有溶藻弧菌的菌清除活性并呈现时间依赖性响应模式,暗示PtcSP1可能作为调理素参与免疫反应。三疣梭子蟹PtcSP1、PtcSP2基因沉默后,除抗脂多糖因子5(Pt ALF5)之外,其他Pt ALFs表达均受到抑制,而PtcSP3沉默后所有检测的Pt ALFs表达均受到抑制,提示PtcSPs调控Pt ALFs合成的多样性;PtcSP1和PtcSP3的沉默可上调补体样相关分子的表达,暗示丝氨酸蛋白酶基因与补体样基因之间的拮抗关系。此外,PtcSP2基因沉默后机体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活性并未受到影响与PO激活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相关基因表达也未受到明显干扰,而PtcSP1和PtcSP3的低表达则使机体内PO活性明显降低。中华绒螯蟹EsVLRA的ORF长度为2400 bp,编码一个799个氨基酸长的蛋白。包括一个LRR_NT结构域,十三个LRRs结构域和一个LRR_CT结构域,同时,在其C末端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凸出环结构。氨基酸序列的多序列比对分析表明,EsVLRA具有与其他物种VLRA一致保守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EsVLRA被归为VLRA一类,说明中华绒螯蟹中的VLR是VLRAs家族的新成员。在所有检测的血细胞、心脏、肌肉、肝胰腺、腮和性腺组织中都检测到EsVLRA的m RNA表达,其中,在肝胰腺、性腺和鳃中具有高表达水平;值得注意的是,EsVLRA在雄性蟹的肝胰腺、性腺、鳃和脑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雌性。重组表达的rEsVLRA可以与革兰氏阴性菌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氏阳性菌藤黄微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毕赤酵母强烈结合,但并没有显示出任何抗菌活性,说明EsVLRA主要作为一种病原微生物的受体参与免疫识别。免疫致敏试验中,发现健康蟹经过甲醛灭活的副溶血弧菌刺激时首先在第3小时表现出显着升高(P<0.05);在第二次注射活菌后,EsVLRA的表达在注射后的第1小时便显着上调,并且比第一次注射时表达量高得多(约为第一次峰值的50倍,P<0.01);最高的表达水平出现在第二次攻击后的第6小时(约为第一次峰值的240倍,P<0.01),这种显着的高表达水平还一直持续到第48小时(P<0.01)。表明EsVLRA可能对于病原刺激具有记忆性。对三疣梭子蟹3丝氨酸蛋白酶的免疫功能研究表明,它们具有丰富多样的免疫活性。研究认为PtcSPs可分别通过抗菌活性,病原微生物识别,调理素介导的细胞免疫,酚氧化酶原激活反应介导的体液免疫以及调控其他先天免疫基因等多个方面在甲壳动物先天免疫中执行免疫抵御功能。对中华绒螯蟹免疫致敏相关基因可变淋巴受体的研究表明,EsVLRA在结构上与七鳃鳗中的VLRA具有较高相似性,在功能上作为模式识别受体参与到甲壳动物的免疫致敏过程中。综上,本研究丰富了丝氨酸蛋白酶的多样性免疫功能的理论基础,同时为甲壳动物的免疫致敏现象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线索。

二、C1q受体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1q受体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早期妊娠对绵羊淋巴结补体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绵羊早期妊娠
    1.2 淋巴结及其功能
    1.3 补体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1.3.1 补体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1.3.2 补体信号通路的激活剂
        1.3.3 补体信号通路的生物学效应
        1.3.4 补体与炎症性疾病的关系
        1.3.5 补体系统在适应性免疫中的作用
        1.3.6 补体与精子的相互作用
        1.3.7 补体在胎儿及胎儿外组织中的表达
    1.4 NF-κB(nucler factor kappa B, NF-κB)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1.4.1 NF-κB对内稳态和淋巴结构的影响
        1.4.2 NF-κB在T细胞的活化和稳态中的调节作用
        1.4.3 NF-κB与转录活性调控
        1.4.4 NF-κB与先天性免疫
        1.4.5 NF-κB与适应性免疫
        1.4.6 NF-κB与胚胎植入
        1.4.7 NF-κB与妊娠维持
        1.4.8 NF-κB与胎儿分娩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早期妊娠对绵羊淋巴结补体信号通路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RNA提取及RT-q PCR检测
        2.1.3 Western blot分析
        2.1.4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2.2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淋巴结中C1q, C1r, C1s, C2, C3, C4a, C5b和C9的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
        2.3.2 C1q, C1r, C1s, C2, C3, C4a, C5b和C9蛋白在淋巴结中的表达
        2.3.3 淋巴结内C3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早期妊娠对绵羊淋巴结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RNA提取及RT-q PCR检测
        3.1.3 Western blot分析
        3.1.4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3.2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淋巴结中p65, p50, p52, Rel B和c-Rel的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
        3.3.2 p65, p50, p52, Rel B和c-Rel蛋白在淋巴结中的表达
        3.3.3 淋巴结内p65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2)CTRP3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及分组
    2.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3. 研究方法
    4.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AMI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比较
    2.重构组与非重构组各项指标比较
    3.CTRP3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CTRP3参与AMI的发生发展
    2.CTRP3与AMI后心室重构指标的相关性
    3.AMI后心室重构相关危险因素
    4.CTRP3对AMI后心室重构的预测作用
结论
不足与展望
    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在心肌纤维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3)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伴肾小球IgA与C1q沉积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收集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统计学方法
    1.3 研究方法
        1.3.1 分组
        1.3.2 数据收集
结果
    2.1 各组一般资料
    2.2 各组临床与病理特征
        2.2.1 IgA沉积组和IgA阴性组结果
        2.2.2 C1q沉积组和C1q阴性组结果
    2.3 各组治疗反应
    2.4 各组肾脏转归
    2.5 各组风险层级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PLA2R、IgG 亚类和THSD7A在原发性膜性肾病中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CTRP6调控膀胱癌增殖、侵袭转移能力的机制研究、预后相关性分析及转移性膀胱癌的临床特征、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CTRP6 影响膀胱癌增殖、侵袭转移能力的机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TRP6 与膀胱癌的预后相关性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转移性膀胱癌的临床特征、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CTRP基因家族在肿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补体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补体系统、补体系统激活参与动脉粥样硬化
2 补体成分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中的作用
    2.1 补体蛋白C1q减少巨噬细胞荷脂及凋亡
    2.2 补体C3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
    2.3 补体C5a与斑块稳定性
    2.4 C5b-9补体复合物参与动脉内皮功能障碍
3 前景和展望

(6)健脾滋肾法对SLE疾病活动与外周血TLR7/9表达水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索引
前言
理论探析
    1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TLR7、TLR9 的相关性
    2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与细胞因子IFN-α、IL-6 的相关性
    3 TLR7、TLR9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的相关性
    4 脾肾亏虚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相关性
    5.健脾滋肾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键治则
    6.小结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LR7、TLR9、IFN-α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临床研究二 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治疗方案
        1.4 安全性观察
        1.5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疾病活动积分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LR7、TLR9、IFN-α、IL-6 指标的变化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补体C3、C4、抗C1q抗体的变化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小时Pro、尿β2-MG的变化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RBC、WBC、HGB、PLT)的变化
        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免疫学指标(CRP、ESR、Ig A、Ig G、Ig M)的变化
        2.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SDS及 SF-36 评分比较
        2.10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认识
    2 健脾滋肾方组成和现代药理
    3 课题研究指标选定的根据和意义
        3.1 TLR7和TLR9
        3.2 细胞因子IFN-α和IL-6
        3.3 抗C1q抗体、补体C3、C4
        3.4 炎症指标CRP,ESR
        3.5 血常规
        3.6 24h Pro及β2-MG
        3.7 SLEDAI评分
        3.8 SF-36 量表
    4 健脾滋肾法对SLE患者的相关指标和临床疗效影响
    5 健脾滋肾法对SLE患者外周血TLR7、TLR9 指标的可能影响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 SLE 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致谢

(7)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血清PLA2R抗体、IGG4及CFI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评估及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1.5 实验方法
        1.6 结果判定
        1.7 随访及观察指标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及预后检测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及补体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1.5 实验方法
        1.6 结果判定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病因和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8)血清C1q/C3比值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对照组与CHD组一般资料比较
    2.低分组与高分组一般资料比较
    3.不同冠脉病变支数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4.血清补体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5.C1q、C1q/C3 比值与CHD的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6.随访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9)早期妊娠对绵羊胸腺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和补体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胸腺的功能
        1.1.1 胸腺训化T细胞功能
        1.1.2 胸腺分泌胸腺激素功能
        1.1.3 胸腺的其他功能
    1.2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研究进展
        1.2.1 Toll样受体反应与信号传导
        1.2.2 TLR家族成员及功能
        1.2.3 TLRs在胎盘中的表达
        1.2.4 胎盘TLRs的功能
        1.2.5 TLRs与细胞凋亡和早产
    1.3 补体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1.3.1 补体信号通路的启动和扩增
        1.3.2 补体的免疫功能
        1.3.3 补体的调节作用
        1.3.4 补体的结构与动态
        1.3.5 补体与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1.3.6 补体对凋亡细胞的影响
        1.3.7 补体在T细胞免疫中的调节作用
    1.4 补体与TLR信号通路的互作
    1.5 补体与TLR互作对T细胞反应的影响
    1.6 早期妊娠IFNT功能
    1.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早期妊娠对绵羊胸腺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的制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RNA提取及RT-qPCR检测
        2.1.3 Western blot分析
        2.1.4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2.2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胸腺中TLR2、TLR3、TLR4、TLR5、IRAK1、TRAF6和MyD88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
        2.3.2 TLR2、TLR3、TLR4、TLR5、IRAK1、TRAF6和MyD88蛋白在胸腺中的表达
        2.3.3 胸腺中MyD88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2.4 讨论
第3章 早期妊娠对绵羊胸腺补体信号通路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的制备
        3.1.1 试验材料
        3.1.2 RNA提取及RT-qPCR检测
        3.1.3 Western blot分析
        3.1.4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3.2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C1q、C1r、C1s、C2、C3、C4α、C5β和C9 mRNA在胸腺中的相对表达水平
        3.3.2 C1q、C1r、C1s、C2、C3、C4α、C5β和C9 蛋白在胸腺中的表达
        3.3.3 胸腺中C3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3.4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下一步计划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引物列表

(10)三疣梭子蟹SP基因与中华绒螯蟹VLR基因免疫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1节 无脊椎动物免疫防御机制
        1 前言
        2 物理防御
        3 细胞免疫
        4 体液免疫
    第2节 丝氨酸蛋白酶免疫功能研究
        1 丝氨酸蛋白酶的结构
        2 丝氨酸蛋白酶参与的免疫反应
        2.1 凝血过程中的丝氨酸蛋白酶
        2.2 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中的丝氨酸蛋白酶
        2.3 补体系统中的丝氨酸蛋白酶
        3 甲壳动物丝氨酸蛋白酶研究进展
    第3节 无脊椎动物免疫致敏
        1 无脊椎动物免疫记忆的发现
        2 免疫致敏的概念
        2.1 免疫致敏的基本特性
        3 免疫致敏机制研究
        3.1 抗菌活性
        3.2 吞噬活性
        3.3 模式识别分子
        3.4 协同交互作用与剂量效应
        4 甲壳动物中免疫致敏研究现状
    第4节 VLR的免疫特异性
        1 LRR基序
        2 VLR基因研究进展
    第5节 蟹类SP基因与VLR基因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1节 三疣梭子蟹3种PtcSP基因免疫功能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和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质粒提取
        2.2 目的片段的扩增
        2.3 序列分析与系统进化树构建
        2.4 重组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2.5 重组蛋白诱导表达
        2.6 重组蛋白收集、纯化与复性
        2.7 复性蛋白浓缩与浓度测定
        2.8 重组蛋白的蛋白酶活性分析
        2.9 抗菌活性试验
        2.10 菌结合试验
        2.11 溶藻弧菌清除活性的鉴定
        2.12 siRNA合成与PtcSP1-RNAi实验
        2.13 dsRNA合成及PtcSP2-RNAi、PtcSP3-RNAi实验
        2.14 血细胞RNA提取及c DNA合成
        2.15 干扰效率检测
        2.16 基因沉默后相关免疫基因表达
        2.17 干扰后酚氧化酶(PO)活力测定
        2.18 统计分析
    第2节 中华绒螯蟹VLR基因克隆、表达及免疫功能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VLR的组织分布实验样品制取
        2.2 EsVLRA的 RNA分离、cDNA合成和基因克隆
        2.3 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
        2.4 EsVLRA的实时定量PCR分析
        2.5 重组质粒的构建
        2.6 重组EsVLRA的表达和纯化
        2.7 抗菌活性测定
        2.8 菌结合活性的测定
        2.9 “疫苗”接种与二次刺激实验
        2.10 统计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第1节 三疣梭子蟹PtcSP1重组蛋白功能及免疫基因互作分析
        1 重组蛋白PtcSP1-C和PtcSP1-N表达
        2 重组蛋白底物结合位点分析及酶活性验证
        3 rPtcSP1-N的最小抗菌浓度
        4 重组蛋白的菌结合活力
        5 菌清除实验
        6 最佳干扰时间检测
        7 PtcSP1干扰后相关免疫基因表达情况
        8 干扰后的PO活性
    第2节 三疣梭子蟹PtcSP2蛋白酶活性及免疫基因互作分析
        1 PtcSP2的同源和系统发育分析
        2 蛋白酶活性
        3 PtcSP2的干扰效率
        4 PtcSP2干扰对AMPs和SPIs表达的影响
        5 PtcSP2沉默蟹的总PO活性
    第3节 三疣梭子蟹PtcSP3重组蛋白功能及免疫基因互作分析
        1 PtcSP3-N、PtcSP3-C的蛋白表达
        2 重组蛋白底物结合位点分析及酶活性验证
        3 rPtcSP3-N最小抗菌浓度
        4 重组蛋白的菌结合活力
        5 菌清除实验
        6 PtcSP3最佳干扰时间检测
        7 SP干扰后相关免疫基因表达情况
        8 干扰后的PO活性
    第4节 中华绒螯蟹VLR基因克隆、表达及免疫功能研究
        1 EsVLRA的序列分析
        2 多序列比对、系统发育分析和三维结构模型
        3 EsVLRA表达模式分析
        4 EsVLRA的重组表达与纯化
        5 抗菌活性和菌结合活性
        6 疫苗接种后蟹的存活率
        7 疫苗接种和活菌二次刺激
第4章 讨论
    第1节 三疣梭子蟹3种PtcSP基因免疫功能
        1 PtcSP1、PtcSP2、PtcSP3蛋白酶活性多样
        2 PtcSP1、PtcSP2、PtcSP3抗菌活性各不相同
        3 PtcSP1、PtcSP2、PtcSP3均为PRP
        4 PtcSP1 具有调理活性
        5 PtcSP1、PtcSP2、PtcSP3对AMP合成具有调节作用
        6 PtcSP2不参与proPO激活
        7 PtcSP1与PtcSP3具有补体样分子的调节作用
    第2节 中华绒螯蟹VLR的免疫功能
        1 EsVLRA的序列特征
        2 EsVLRA广泛的组织分布
        3 EsVLRA是一种PRP
        4 EsVLR参与免疫致敏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第1节 结论与创新点
        1 三疣梭子蟹PtcSPs具有多样的生物学功能
        2 三疣梭子蟹PtcSP1、PtcSP2、PtcSP3参与多种免疫基因的调控
        3 三疣梭子蟹PtcSP2不参与proPO激活
        4 中华绒螯蟹中存在七鳃鳗中的免疫适应性基因VLR
        5 中华绒螯蟹EsVLRA可能是一种PRP
        6 中华绒螯蟹EsVLRA参与免疫致敏
    第2节 存在问题
        1 三疣梭子蟹中的VLR基因
        2 中华绒螯蟹EsVLRA的记忆时效
    第3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C1q受体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早期妊娠对绵羊淋巴结补体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D]. 曹立东.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2]CTRP3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D]. 安荣. 延安大学, 2021(11)
  • [3]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伴肾小球IgA与C1q沉积的临床特点及预后[D]. 刘泽兵. 三峡大学, 2021(01)
  • [4]CTRP6调控膀胱癌增殖、侵袭转移能力的机制研究、预后相关性分析及转移性膀胱癌的临床特征、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朱鑫.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补体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刘艾婷,彭旷,欧蕾宇,吴洁.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21(04)
  • [6]健脾滋肾法对SLE疾病活动与外周血TLR7/9表达水平影响的研究[D]. 陈蕾蕾.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D]. 白玲.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8]血清C1q/C3比值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关系研究[D]. 刘睿泽. 青岛大学, 2020(01)
  • [9]早期妊娠对绵羊胸腺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和补体信号通路的影响[D]. 李宁.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10]三疣梭子蟹SP基因与中华绒螯蟹VLR基因免疫功能研究[D]. 刘厚荣.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20(01)

标签:;  ;  ;  ;  ;  

C1q受体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