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尺度论文-ZHU,Tingting,MAO,Jiangyu

天气尺度论文-ZHU,Tingting,MAO,Jiangyu

导读:本文包含了天气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位涡下侵,中国东北地区,极涡,地面气温

天气尺度论文文献综述

ZHU,Tingting,MAO,Jiangyu[1](2019)在《冬季中国东北地区天气尺度位涡下侵及其对地面气温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每天一定区域内有平流层位涡向下侵入到对流层现象的格点总数定义为天气尺度区域位涡下侵(RPVI)指数,由此建立了1979至2016年冬季中国东北地区RPVI指数的年际变化序列。合成分析表明,在高(低)RPVI指数年,平流层位涡正(负)异常于90°–110°E区域向下侵入至对流层300 hPa附近,因而在对流层低层强迫出异常气旋(反气旋)。近地层异常气旋(反气旋)西侧的北(南)风导致东北地区地面气温异常至少低于(高于)-0.9°C(0.9°C)。(本文来源于《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期刊2019年04期)

刘丽,谭言科,夏淋淋[2](2019)在《北太平洋冬季西部发展型天气尺度涡旋对平均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纬度北太平洋大气强斜压区,存在频繁的天气尺度涡旋活动,通过水分、动量和能量输送维持大气环流。为了进一步研究天气尺度涡旋发生发展与大尺度环流之间的联系,利用1981—2013年再分析资料,筛选出西部发展型天气尺度涡旋114个偏强日和87个偏弱日,给出了西部发展型天气尺度涡旋异常导致的动力和热力强迫的变化,同时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分析了西部发展型天气尺度涡旋与平均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探讨了其与西太平洋遥相关型的关系。结果表明:西部发展型天气尺度涡旋通过动力强迫和热力强迫影响平均流,其中动力强迫主要造成北太平洋中纬度上空的西风气流加速并向北移动;热力强迫的作用则是减弱中纬度大气斜压性。同时,强西部发展型天气尺度涡旋有利于西北太平洋上空对流层低层斜压有效位能向扰动动能的转化增大和扰动动能向平均流的转化增大,有利于中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层平均流向扰动动能的转化增大。此外,西部发展型天气尺度涡旋通过与平均流的作用,对维持西太平洋遥相关型的负位相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卢楚翰,周洁雯,胡叶,孙燕[3](2019)在《春季影响江淮地区的天气尺度气旋活动与同期降水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1979~2013年ERA-Interim逐日4次的85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利用基于最外围闭合等值线的气旋区客观识别方法得到春季影响江淮地区的二维气旋集,依据水平尺度划分了天气尺度气旋并分析该区域气旋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气旋活动与站点降水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气尺度气旋活动与江淮地区降水异常、强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气旋活动指数高—低年份差值分析发现,随着气旋活动指数增强,东北亚地区对流层中上层增温并伴随异常高压中心出现,促使其南部南北经向温度梯度以及高空西风急流偏弱。这有利于江淮区域北部异常正涡度平流输入,同时江淮地区对流层低层形成横槽型环流,江淮区域南部及其上游地区对流层中下层出现异常西南气流,有利于江淮区域涡度增大,相应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垂直结构,为天气尺度气旋发展与维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横槽型异常环流配置有利于江淮区域南部的西南暖湿气流和北部的异常西向/西北向水汽输入和堆积,导致区域云量以及降水异常的增多。(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李志远[4](2018)在《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海面高度和流动对冬季天气尺度风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陆架海的海面高度和流动对天气尺度风的响应主要表现为陆架波的形式。研究陆架波对加深理解陆架海的物理过程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提高沿岸的海面高度和流动的预报准确性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渤海、黄海和东海(渤黄东海)的陆架波特征非常显着,但是陆架波在整个渤黄东海的传播特征和动力机制仍不清楚。本文结合现场观测和数值模式MITgcm研究了渤黄东海的海面高度和流动对冬季天气尺度风的响应。数值模拟的冬季平均的温度、盐度、海面高度和流场与前人的研究有很好的一致性,模拟流速的时间序列能比较好地反映观测流速的天气尺度变化规律。整个渤黄东海的海面高度和流动对冬季天气尺度风的响应表现出很强的2-5天周期的变化特征:海面高度与流动主要呈地转平衡关系,它们的变化特征可以很好地由复数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得到的两个陆架波来解释。第一个陆架波解释76%的海面高度总方差和约28%的流动总方差,主导着整个渤黄东海的海面高度和渤海和黄海(渤黄海)的流动变化。它是冬季强北风爆发而激发的一个自由开尔文波,波动绕着位于济州岛东南部的一个波节点在整个渤黄东海气旋式传播。第二个陆架波解释17%的海面高度总方差和约46%的流动总方差。波动对整个渤黄东海的海面高度变化起着次要作用,但是对东海西部的流动变化起着主导作用。它是一个风强迫的、最低阶的地形波,波动绕着位于东海东北部和黄海中央的两个波节点在渤黄海气旋式传播;在东海西部沿岸向南传播,在东海陆架的北部和南部形成两个波节点。离波节点越远,波长变得越长、振幅的指数衰减尺度变得越大。陆架波在东海和渤黄海呈显着不同的传播特征和物理机制。在岸线长直的东海西部,陆架波的波长很长、振幅的指数衰减尺度很小。波动引起的地转流的方向基本垂直于波动的同相位线,流速的大小与波动的振幅成正比,与振幅的指数衰减尺度成反比。在半封闭的渤黄海,由于波动的迭加效应,陆架波的波长较短、振幅的指数衰减尺度很大。波动引起的地转流的方向基本沿着波动的同相位线,流速的大小与波动的振幅和波数成正比。波长和振幅的指数衰减尺度的空间变化是陆架波呈显着的区域性特征的主要原因。动量平衡的分析表明,主轴方向的流动与次轴方向的压强梯度呈地转平衡关系。陆架波的产生和传播在东海和渤黄海呈不同的动力机制。在东海西部沿岸区域,流动加速度是由压强梯度、风应力和底摩擦共同驱动的,摩擦作用很重要。在半封闭的渤黄海,流动加速度主要是由压强梯度驱动的,摩擦作用不重要。(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11-01)

郭金兰,雷蕾,尹晓惠,李桑,刘燕[5](2018)在《弱天气尺度强迫下北京叁次局地强对流过程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北京地区弱天气尺度强迫下叁次不同性质(干、湿及混合)局地强对流过程,从大尺度背景场、边界层动热力特征及中尺度触发机制进行详细分析,发现,过程前2-3小时,首先在河北北部有系统性强对流天气发展,影响系统沿河北北部偏东北向移动,强对流风暴形成的边界层偏北冷出流与北京自南向北伸展的边界层偏南暖湿气流交汇,从而触发北京局地强对流天气。高空冷槽、低空切变线直接触发河北北部至北京北部的强对流天气,该区域雷暴的强烈发展是北京局地强对流临近预报的判断依据,有助于提升此类天气的预报预警时效。分析边界层温度及风场的垂直结构发现,边界层偏南气流的垂直分布及强度反映了暖湿空气输送的层次及强弱;与干冷空气交汇的高度,反映了高空干冷空气及垂直风切变的强弱。因此,高空干冷气流及低层暖湿气流交汇的高度及强度的差异导致叁次强对流(干、湿及混合)天气过程中主要强对流类型的不同。利用加密自动站温度场、风场分析中尺度锋区及辐合线演变特征,进一步揭示了局地强降水与边界层风场的正反馈作用。当雷暴出流与环境风近似相向时,导致中尺度锋区加强,局地气流水平辐合加剧,边界层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同时0-2km垂直风切变明显加强,满足对流风暴维持、发展的环境风条件。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发现,强降水前,边界层偏东风激增的现象,对短时强降水的临近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VDRAS反演的风场及扰动温度场分析发现,强回波中心沿扰动温度锋区移动,边界层辐合线与强回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提前量约30分钟。(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8-10-24)

于慧珍,孟智勇[6](2018)在《影响7.21暴雨的关键天气尺度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集合预报的线性相关分析和目标观测两种方法定量研究了影响北京7.21暴雨的关键天气尺度因子。集合预报的线性相关分析基于ECMWF,NCEP和中国气象中心叁家全球数值模式的集合预报数据,共84个集合成员,数据来源于TIGGE。对比了叁个不同区域(分别覆盖24小时降水>300mm,>200mm,>100mm的区域)降水的集合预报技巧,结果显示全球模式能够预报出区域平均>100mm的降水,但是明显低估了>200mm的降水,且强降水的预报时间相对实况有明显的滞后(0-12小时)。对比不同数值预报中心的集合预报,发现对于7.21暴雨,NCEP的预报效果要明显好于ECMWF和中国气象中心,ECMWF和中国气象中心的预报不确定性要明显高于NCEP。对比叁个数值预报中心不同层次高度场的初始场,结果显示主要差别是青藏高原附近500hPa西风槽的槽底位置。青藏高原附近系统的显着差异可能导致北京西南方向的低层低涡预报的明显差异。基于ECMWF,NCEP和中国气象中心的大样本集合预报数据计算了北京区域的24小时区域平均降水量与降水期间不同物理量的线性相关关系。结果显示降水的预报与降水发生时中层西风槽的位置和强度以及相对应的低层低涡显着相关。相关性最大的系统是低涡,且低涡强度越强、位置越靠近北京则降水越强。通过对比大样本集合中一个好的样本和一个差的样本以上结论得到更清楚的验证。好样本对关键系统的位置、强度和形态的预报比差样本更接近实况。NCEP集合中,5个好样本和5个差样本对500hPa西风槽系统预报差别较小,但是对850hPa低涡的预报差别明显,进一步证明了低涡是影响降水预报最关键的系统。对比不同数值预报中心中预报最好的样本也证明了以上结论。基于MM5模式用CNOP方法计算了影响这次暴雨预报的敏感区。结果显示CNOP寻找到了两个敏感区域,分别对应中层西风槽槽底的位置和低层低涡的位置,且不同时刻的敏感区随着天气系统的位置移动。此结论进一步证明了西风槽和低涡对这次降雨预报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8-10-24)

刘丽,谭言科,夏淋淋[7](2018)在《北太平洋冬季天气尺度涡旋的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81~2013年NOAA(美国国家大气海洋管理局)海温资料和NCEP(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大气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对850 h Pa瞬变高度场进行分解发现:850 h Pa瞬变高度场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前两模态表征同一发展型波动的传播特征,该波动在日本以西形成然后向东发展,沿东偏北移动,在日界线附近发展达到最强,之后迅速向东北衰弱直至消亡,本文将其定义为西部型天气尺度涡旋(WSE)。合成分析表明,西部型天气尺度涡旋的强弱变化与北太平洋大范围的海温、副极地海洋锋异常存在密切联系,当西部型天气尺度涡旋活动偏强时,北太平洋北部和中部的海温显着偏冷,副热带地区海温显着偏暖,副极地海洋锋大大增强。同时,西部型天气尺度涡旋的强度与大气环流异常存在明显的协同变化,表现为西部型天气尺度涡旋偏强对应于阿留申低压增强且位置偏东,中纬度上空纬向西风增强。海洋和大气环流的这种变化增强了西北太平洋上空大气的斜压性,使得有效位能向扰动动能的转换增加,从而有利于西部型天气尺度涡旋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周皓宇[8](2018)在《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天气尺度扰动和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半球夏季时,大气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oscillation,ISO)和天气尺度扰动(包括热带气旋)的活动在西北太平洋地区(Western North Pacific,WNP)都很活跃,且两者密切相关。北半球夏季的ISO(borealsummerISO,BSISO)有两个不同时间尺度的模态:10-30 天的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和 30-90 天的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本文利用气候统计的方法研究了两类BSISO对天气尺度扰动(包含热带气旋)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MJO,QBWO对天气尺度扰动和热带气旋的调控更为显着。在QBWO活跃位相下,扰动动能(eddy kinetic energy,EKE)增长率大,热带气旋生成数量偏多,增强率和增强概率都偏高。这是因为在发展位相下与QBWO有关的大尺度动力因子——低层气旋性涡度与辐合以及高层辐散,还有水汽辐合都为天气尺度扰动和热带气旋增强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热力因子(大气不稳定度,海表面温度和海洋热潜能)的影响更弱。我们基于QBWO位相对EKE进行诊断对比,发现EKE增加主要是通过平流与扰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由平均动能(mean kinetic energy,MKE)转化为EKE,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扰动动量通量与背景场旋转分量的相互作用起了关键作用。同时,利用简化的全球大气非线性化模式进行敏感性试验发现,QBWO主要是通过风场和水汽场对天气尺度波列的进行调控。在WNP,BSISO和天气尺度扰动(包括热带气旋)都表现出很明显的年际变率。在QBWO(MJO)强度的年际标准差大于1的活跃年,EKE不断增长,热带气旋生成个数偏多。依据EKE能量方程的诊断,发现在活跃年天气尺度扰动(包含热带气旋)主要是通过与季节平均和两类季节内振荡有关的气旋性距平与扰动动量通量相互作用的正压能量转换获得动能。在年际尺度上ISO与热带气旋的相关性表明ISO的强度在热带气旋的预报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子。(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王丛梅,俞小鼎,刘瑾,李江波[9](2018)在《弱天气尺度背景下太行山极端短时强降水预报失败案例剖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7月31日夜间,太行山区出现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石家庄和邢台的西部山区有5个雨量站雨量超过100mm,其中石家庄市赞皇县院头镇和邢台市临城县南中皋村最大雨强都超过50mm·h~(-1),3h雨量超过100mm,属极端短时强降水。数值预报、上级指导预报以及各级台站预报对暴雨均为漏报。本文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石家庄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以及数值预报检验,反思该极端短时强降水预报思路和预报失败原因。此次极端短时强降水是发生在青藏高压东北侧高空西北气流的弱天气尺度背景下,预报的关键在于把握太行山东侧边界层偏东风与地形的作用、青藏高压加强使中层西北气流加强使垂直风切变加大、低层切变线东移影响、西南暖湿气流增强使水汽输送增加、中空干层与加厚的低空湿层迭加使对流不稳定性加强的特征。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分析最大不稳定能量(订正CAPE值)导致对山西不稳定条件的低估,致使对山西雷暴在夜间的再次发展估计不足,同时预报员没能有效地使用非常规资料用于实时检验和订正数值预报结果,导致没能预见到雷暴下山增强的可能。目前对弱天气背景下强降水产生条件缺乏有效的概念模型,数值模式可预报性较差,未来需要提高预报员对观测资料的全面分析能力和对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能力,通过大量个例的研究发展有效的预报(概念)模型。(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8年01期)

秦润天[10](2017)在《冬季北太平洋天气尺度和低频尺度瞬变扰动的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950-2015年的NCEP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NOAA提供的海表面温度资料,采用EOF分解、回归分析、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中纬度北太平洋天气尺度瞬变扰动和大气低频变化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关的海气异常型,研究了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北太平洋涡旋振荡(NPGO)相联系的天气尺度和低频尺度大气扰动动力强迫和热力强迫的异常特征,讨论了冬季北太平洋时间平均、低频尺度和天气尺度叁种不同时间尺度水汽输送的变化特征及其与PDO和ENSO的联系,探讨了 PDO和ENSO不同位相组合对大气河(AR)的不同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冬季北太平洋地区天气尺度风暴轴的主要变化模态及其相关海气异常型为:当风暴轴表现为在气候平均位置处的一致增强(减弱)时,其与WP型遥相关和黑潮区域海温异常紧密相关;当风暴轴表现为其中东部增强南压或减弱北抬时,其与PNA型遥相关、ENSO以及PDO海温异常密切相关;当风暴轴表现东西两侧相反变化的纬向异常型时,其与WP型遥相关和NPGO海温异常关系密切。(2)冬季北太平洋地区850hPa大气低频风场的主要变化模态及其相关海气异常型为:当低频风场表现为单极型异常气旋/反气旋式环流时,其与PNA型遥相关、ENSO和PDO海温异常密切相关;当低频风场表现为南北向偶极子型变化时,其与WP型遥相关和NPGO海温异常紧密相关;当低频风场表现为纬向偶极子型分布时,其与黑潮海温异常和ENSO信号关系密切。(3)在PDO和NPGO不同位相下,天气尺度和低频尺度大气扰动动力强迫和热力强迫的异常特征明显不同。天气尺度大气扰动的动力强迫对纬向风速的变化起着主导作用,而低频尺度大气扰动的热力强迫对中纬度大气温度梯度的维持起着主要贡献。(4)北太平洋地区不仅是天气尺度和低频尺度瞬变扰动活跃的区域,而且也是低纬向中高纬-极地地区输送水汽以及海洋向大陆输送水汽的关键区域。时间平均、低频尺度和天气尺度水汽输送异常变化特征与PDO和ENSO关系紧密。PDO和ENSO不同位相组合对大气河(AR)有不同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期刊2017-10-01)

天气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纬度北太平洋大气强斜压区,存在频繁的天气尺度涡旋活动,通过水分、动量和能量输送维持大气环流。为了进一步研究天气尺度涡旋发生发展与大尺度环流之间的联系,利用1981—2013年再分析资料,筛选出西部发展型天气尺度涡旋114个偏强日和87个偏弱日,给出了西部发展型天气尺度涡旋异常导致的动力和热力强迫的变化,同时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分析了西部发展型天气尺度涡旋与平均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探讨了其与西太平洋遥相关型的关系。结果表明:西部发展型天气尺度涡旋通过动力强迫和热力强迫影响平均流,其中动力强迫主要造成北太平洋中纬度上空的西风气流加速并向北移动;热力强迫的作用则是减弱中纬度大气斜压性。同时,强西部发展型天气尺度涡旋有利于西北太平洋上空对流层低层斜压有效位能向扰动动能的转化增大和扰动动能向平均流的转化增大,有利于中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层平均流向扰动动能的转化增大。此外,西部发展型天气尺度涡旋通过与平均流的作用,对维持西太平洋遥相关型的负位相有一定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气尺度论文参考文献

[1].ZHU,Tingting,MAO,Jiangyu.冬季中国东北地区天气尺度位涡下侵及其对地面气温的影响(英文)[J].AtmosphericandOceanicScienceLetters.2019

[2].刘丽,谭言科,夏淋淋.北太平洋冬季西部发展型天气尺度涡旋对平均流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19

[3].卢楚翰,周洁雯,胡叶,孙燕.春季影响江淮地区的天气尺度气旋活动与同期降水的联系[J].大气科学.2019

[4].李志远.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海面高度和流动对冬季天气尺度风的响应[D].浙江大学.2018

[5].郭金兰,雷蕾,尹晓惠,李桑,刘燕.弱天气尺度强迫下北京叁次局地强对流过程对比分析[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8

[6].于慧珍,孟智勇.影响7.21暴雨的关键天气尺度因子分析[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8

[7].刘丽,谭言科,夏淋淋.北太平洋冬季天气尺度涡旋的机理分析[J].大气科学.2018

[8].周皓宇.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天气尺度扰动和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9].王丛梅,俞小鼎,刘瑾,李江波.弱天气尺度背景下太行山极端短时强降水预报失败案例剖析[J].气象.2018

[10].秦润天.冬季北太平洋天气尺度和低频尺度瞬变扰动的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的联系[D].国防科技大学.2017

标签:;  ;  ;  ;  

天气尺度论文-ZHU,Tingting,MAO,Jiangyu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